查看原文
其他

说实话,有些朋友,不如不交

小土大橙子 小土大橙子 2022-03-28
小土叨叨: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么快,新的一周开始了,发现9月即将过半。前阵子写了不少关于社交的内容,当时评论里有很多朋友提到了社交上的困惑,当时我想写,但总觉得实在是难,这篇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下。 


说实话,有些朋友,不如不交


关于要不要帮孩子筛选朋友的纠结,下面这个留言,可以说是非常典型了。

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奢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多大的收获,我们最质朴简单的希望不过是,别被带歪,或者别被伤了心。


有人觉得,帮孩子筛选朋友是在干涉孩子社交,是要避免的。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干预≠干涉,有些状况对我们大人尚且有难度,孩子没办法独立处理,或者是意识不到问题时,很容易身陷其中,大人的介入是有必要的


01



好朋友:要友善


好的朋友,一定是友善的。
这个友善,能语言上体现出来:不会动不动就说“我讨厌你”“我不跟你玩了”;
从行动上体现出来:懂得分享,不过于强势。
像是下面留言里说到的这个情况,年龄差距过大,对方又已经有了现存的小团体,融入难度很大,不太适合作为社交起点,不必强融


心理学家盖伊·温奇,提到过当人们被拒绝时,往往会觉得,这不是对事情的否定,而是对自己的否定,会非常失落。


如果孩子被这样对待了,回家之后也可以跟孩子做复盘:

小姐姐这样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是,没啥缘由的就抗拒陌生人(就像你上次,在电梯里看到隔壁王爷爷就吓得大哭)?


也许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只是还没做好准备一起玩,就说讨厌(就像你上次,只是想妈妈哄睡,就说讨厌奶奶)?


也许是,害怕新人加入,会影响正在进行的游戏(就像你上次,跟妈妈做游戏的时候,不肯带爸爸玩)? 


那么这些话,听到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呢?(觉得伤心,觉得难过)


这些话合适吗?

如果不想一起玩,有什么更适合的表达呢?


这些复盘会让孩子更有理解他人的同理心,正确看待自己遭遇的社交挫折,别人不愿意一起玩,不代表就是自己不好。

有了这些思考,孩子不会陷入自我贬低,演变为讨好型人格。也在为下次社交突破积攒经验

当有一天她站到了强者的位置时,她能够用更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人。


02



好朋友:有商量有轮流


前面说了语言上的友善,行动上的友善则更为具体,比如是不是愿意轮流玩,是不是愿意分享。

孩子的物权意识建立需要时间,0-3岁的孩子,往往还很难理解什么是分享,会表现出一种“自我中心”。这时候,如果让两个都不懂分享的孩子经常一起玩,那场面一定会非常酸爽,保管几次之后两家人不用来往了。 

未必是不对的人,而是那个特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挑朋友很重要,不然真的会特别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懂得轮流,尤其在公共场合,在学校,轮流都是最基本的社交原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好朋友是懂得轮流,有商量的,如果不分享,别人可能不愿意跟你做朋友,如果不分享,那么你可以选择不做他的朋友。 

帮孩子建立起最早期择友观。 




03



好朋友,不说贬低的话


孩子再大一点,孩子之间的相处会更深入,有更多交流。蛋蛋有个好朋友,以前一起玩时,我经常听他说起 “你真笨” 之类的话,估计是学校或者家里学来的。

上次听到的时候,我就直接当着他们两个人面指出:

“好朋友是不说这样的话的。你们想想如果总有人说你笨,会不会觉得难受?
好朋友是不会贬低对方的,我们不说让朋友难过的话。”

经过提醒之后,这样的情况好多了。之所以选择当着他们两人面说是因为,我希望他们都能够明白,这样是不对的:

01

意识层面

对于说话人:不要觉得这句话无伤大雅,要明白给别人带来的影响,能够换位思考,有同理心。
对于听者:当被别人这样对待的时候,不要习以为常,影响自我评价。

02

行为层面

对于说话人: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朋友。
对于听者:不要逆来顺受,要勇敢说不;不要有样学样,觉得这就是正常的,在跟别人交往中,避免这样去对待别人。 

蛋蛋的这位小哥们很通情达理,我那次说完之后,这种情况就极少出现了。
如果遇上一个说了也被无视的朋友,我想也就只能少来往,不来往了。


04



好朋友:不若即若离搞小团体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体会过,被“朋友”孤立的感觉。

一晃眼自己的孩子也大了,在公园或者游乐场,凡是孩子们聚集的地方,稍加观察,总会发现,有些小朋友,动不动会说“我不跟你玩了”,或者是原来两个人玩得好好的,有第三个人一来,就抛下她,跟别人玩了。

这种情况,常常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却能给孩子带来痛苦,这种情况需要家长及时的介入、疏导。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疏导中,主要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几方面的意识

1 )好朋友有别的好朋友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可能有好几个朋友,我可以接纳
2 )好朋友跟别人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失落、嫉妒等情绪,被孤立的人可能会难受,我出现难受的感觉是正常的,我可以表达
3 )好朋友应该顾及好朋友感受,如果别人不顾及我的感受,我可以沟通,可以想办法,但如果没有办法改善,我可以放弃
4) 我自己也可以有其它好朋友,也会有其它的乐趣,我可以选择

和谁玩的偏好是正常的,但如果涉及拉小团体,搞孤立搞霸凌等情况,就是社交红线了,这个不在“不干预”的范畴,一定要引起重视。




写在最后



孩子交往中难免会有一些小冲突,我们不用刻意去放大,但是有些事情,确实不用委曲求全,一味的迁就,总从自己身上找毛病。

强大的社交力,并不意味着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什么人都要结交,什么人都要玩得来。我们能做的,多一些心理建设让孩子变得更强大,理心。让孩子学会,在社交中,识别出不友好的社交信号,并用合理的方式说“不”,增强社交中的”逆商“。


好朋友是让人舒服让人开心,
而不是动不动就扎心的。 
孩子,请记住,
做一个友善的人,为别人,更为自己。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朋友是双向的,你永远有选择权,而不是只能被选择。





历史文章


之前我们推送过不少社交相关文章:

【被打】孩子被打,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思考】本能让我们打回去,但真正的力量是什么?
【分享】强迫孩子分享,教不会真正的分享
【同伴】中年老母亲能有多卑微......
【困境】“没有人肯跟我玩,我不想去上学了”
【主动】"孩子,脸皮厚点”
【沟通】学校里到底过得咋样?
【冲突】孩子在游乐场被气哭后......
【笔记】教孩子应对冲突突突
【原版书】英语启蒙专场:大家票选的牛津树
【团课ing】火花思维口碑返团

历史推送里其实还有很多精华文章,大家可以试试搜索历史文章。
火花正在团ing,大班及以上请试试扫码约直播课试听⬆️ 详细情况可以在主页面回复“火花”,记得加群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