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会马克思 | 张异宾教授解读《形态》:社会生活在夜里是不在场的(S2E5)

2017-09-21 继续追剧的 南大青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527ebmg8&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观看视频)


1845-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了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异宾教授,为我们解读这一著作。



张异宾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文本学、构境理论。


以下为张异宾教授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精彩记录——



张义修(以下简称“问”):欢迎张老师!首先还是想请您介绍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理论背景。


张异宾(以下简称“答”):很高兴来参加“神会马克思”的录制!《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呢,实际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公开发表,是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


在1845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德国的学术界呢,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批判事态。像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有的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的是他们的同时代人。


布鲁诺·鲍威尔(1809-1882)


费尔巴哈(1804-1872)


恩格斯所画的麦克斯·施蒂纳(1806-1856)


但是,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参见S2E4)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所以他们决定,用一部书稿的形式,对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我个人的理解,这种批判也是他们对自己的思想的一种自我清算。




问:在您的代表作《回到马克思》中,您是这样定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天才提纲’,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这个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系统而具体的阐发。”


张异宾教授(笔名“张一兵”)代表作:《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的这种新世界观,我们一般又把它叫做历史唯物主义。它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呢?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呢,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从正面阐发一种自己的新的理论,而是在他们批评费尔巴哈的过程当中,逐步地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新的观点,这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在这种新的方法论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个最核心的观点:人首先要吃喝穿住,才能做其他的事情。为什么把这样一种观点看成是一种新世界观的核心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讨论、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影视资料)


长期以来,在社会生活领域当中,人们在经验上的一种判断就是,社会生活是有意图的人的行为,那么也就很简单地会把人的意图、人的观念,看成是行为发生的前提,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就在于观念优先、思想优先。


而马克思最重要的发现在于:在社会生活当中,实际上是有一种客观的力量,是人的创造的客观活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一定质性。而这种质性,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观念。这就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基础的观点。


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所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人的社会生活决定人的观念,而不是相反。可是,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社会生活”呢?


答:马克思是用“社会存在”这个概念来概括我们面对的社会生活的,而“社会存在”呢,和经验常识当中可以看到的、感性的东西——比如说,沙发、一本书或者人的肉身,又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让我们看到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客观的活动过程、人们的生活本身。而人们的生活本身呢,往往是不能直观的。



比如说,晚上所有人都去睡觉了,这个社会生活的场境已经不存在了。有时候,我也会开个玩笑:社会生活在夜里是不在场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核心的这样一个观点,才是不容易掌握的。





问:所以社会生活并不是外在的“物”,而是我们的实践活动所建构出来的一个过程。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已经提到了“实践”的观点,那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他对于人创造社会生活的实践,又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答:是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构成社会生活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实践活动、客观活动。但是,在实践活动当中,马克思又有新的发现。因为实践包括人的改变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活动,也会有科学实验和其他一些活动。但马克思发现,决定一个社会的质性的,或者说,让一定的生活具有一定特点的更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人的直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正是这个“物质生产”本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存在的根本性基础。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从此以后,他就开始用“生产”、“生产力”这样一些概念来理解社会历史。


对。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还提出了一些更内在的观点。这就是:观察一个时代的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核心的部分是要去关注“怎样生产”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用了“生产方式”这样的概念,来概括构成社会生活基础的这种基本结构。而每一个时代内部的生产方式,它的变更和交替,也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不同时代的基本发展。


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

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和政治立场的推进往往是同步的,那么,新的哲学世界观对它的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有没有什么新的影响呢?


答:对。我们都知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参见S2E3)当中,马克思的思想虽然已经转到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但在当时,他仍然是以一种抽象的价值判断、一种伦理的要求,来拒绝和批评雇佣制度,因此也形成了“哲学共产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而在他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之后,他们不再从理想化的状态出发,而是从现实的解放出发。这个时候,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就不再是我们的生活应该与之符合的理想,而成为无产阶级改变旧制度、推翻资本主义的现实的、不断向前的革命运动。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谢谢张老师今天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讲解!



下回预告:

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指导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共产党宣言,下一次,我们就将解读《共产党宣言》。下期见!


推荐阅读: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往期链接:

S2E4 | 这一次,他决心“改变世界”!

S2E3 | 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高峰:《1844年手稿》

S2E2 | 马克思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S2E1 | 原来马克思也是个浪漫文青!

S1E9 | 了不起的大部头:《资本论》诞生记

S1E8 | 马克思与恩格斯:铁哥们是怎样炼成的?

S1E7 | 布鲁塞尔:新世界观的诞生

S1E6 | 考试周辛苦?马克思蜜月还在做笔记!

S1E5 | 马克思:我有一场恋爱想和你谈谈

S1E4 | 谁的青春不迷茫,马克思的《求职记》

S1E3 | 从波恩到柏林:马克思的大学生活

S1E2 | 特利尔:马克思的少年时代

S1E1 |《神会马克思》系列微视频正式发布





- 南大青年 -


文 | 张异宾 张义修

美编 | 陶欣园

责编 | 高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