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性别生活 | 文化差异无关优劣

J. Ender 跨性别生活 2022-06-15

简-谈 (12 )

文化差异无关优劣



  

中国的跨性别社群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一些批评或者悲观的声音,认为中国社会对于跨性别的认识和态度等等都完全不如西方社会;或者认为中国跨性别者的社群责任感也完全不如西方社会。经常被这种观点引用的例子包括,中国的跨性别者没有西方那种跨性别自豪游行;跨性别者的权益也鲜有顺性别者支持和关心;甚至某些中国的跨性别名人也不利用自己的媒体影响力为跨性别群体发声等等。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跨性别社群难道就一无是处么?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在跨性别医疗、社会认识和接纳程度等等,必须承认中国是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但是中国跨性别社群与欧美跨性别社群在某些表现上的差异,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经济、政策或者观念的落后,必须要把文化差异考虑进去。

 

诚然,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多跨性别自豪游行,但也同样没有西方那么多反跨性别的宗教压力;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多顺性别者站出来支持跨性别者的权益,但也同样没有那么基于性别认同差异的仇杀。简单地基于某种单一标准,就对整个中国跨性别社群大加批判是非常不客观,也是非常伤害中国的跨性别者的信心和积极性的一件事情。

 

文化差异是广泛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不单单是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这种文化差异的对人生活的影响是细致入微的,可以小到早餐吃豆浆油条还是吃牛奶面包;还可以大到如何看待人与宇宙的关系。因此很难剥离文化差异,单纯地从经济、政策角度讨论社会与社会的差异。

 

西方和中国的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难一言而概括。如果非要简单而直观的描述一下这种差异,作者觉得从某种层面上说:西方人和中国人很多时候现实和浪漫是反过来的。这也许看起来很难理解,那么就来看具体的例子。

 

西方传统文化中要想人或者仙人、天使要想飞那就得有翅膀、有飞鞋、有能飞的斗篷,因为人本身不能飞,所以必须借助外力才能飞,这是西方人的现实;而中国的仙人凭虚御风,想飞就能飞,甚至连超人的姿势都不用摆出来,想飞就站着就飞走了,这是中国人的浪漫。但是西方的现实又很浪漫,他们相信永恒,说永生,说永恒的爱,认为只要信仰够强烈、感情够深刻,那就没有尽头;而中国人的浪漫又很现实,他们不相信永远,只说活得长生不老,只说爱得至死方休,甚至皇帝再不想死也只敢说万岁,反正什么事情在中国人看来都得有个尽头,只是持续长短的区别。

 

对于跨性别的社会现状问题,西方人可能会很浪漫地认为如果现在马上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永远横在人类面前。 中国人则可能会很现实地意识到这个问题迟早能解决,永远这样下去那是不可能的,再严重的问题也只是持续多久的问题。这也许就导致了西方人的方式可能更直接;中国人的方式可能更含蓄。

 

非要说哪个是对的?这其实并没有对错可言,这只是文化的差异,有差异并不等于有高下,也不等于有对错,仅仅是不同。就像两个形状大小质地完全一样的球,区别只是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红色的,倒底是黄色的球好看,还是红色的球好看?非要给这个问题争个高低,分个对错,那必然是自寻烦恼。

 

审美偏好、口味选择、文化差异等等,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不存在对错的东西。爱喝咖啡也不等于就高尚就先进;爱喝茶叶也不意味着就粗俗就落后。

 

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在社会相当多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当然也会体现在跨性别的社群表现上。就像西方常见的性少数自豪日的盛装游行,很多中国性少数就不能接受。而不能接受往往不是因为对自身有什么偏见,而是对盛装游行的表现形式无法接受或者无法理解,并会由此产生很多疑问,诸如:“为什么要穿着奇装异服游行却一个劲儿说自己是正常的,就不能穿正常点么?”“为什么他们要光着身子涂上颜料啊,就不能把衣服穿上啊?”“为什么性少数会骄傲啊?正常的事情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么?”的确,对其他的文化应该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但是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不等于自身非要参与其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不应该简单地因为中国有相当多的跨性别者没有走上街头、做西方跨性别社群做的事就认为中国的跨性别者是落后的,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跨性别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因为很多中国的跨性别者认为,自己活得平静而优秀,让人看到自己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对扭转社会观念的一种推动。 很多人信奉,中国传统中的“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认为跨性别者只要自己做好自己做的事,偏见也自然会逐渐消除。这种想法错了么?不能说这是错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各个领域领军人物的跨性别名人,只要自己专业足够优秀,那就是对社会接纳跨性别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不是每个人都是社会活动家,每个人的能力高低和职业方向也都有很大不同,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不能用单一的标准一刀切式地加以衡量。

 

文化和文化之间不能简单地用谁好谁坏来加以评价,暂且抛开西方的文化形式不谈,中国的文化表现或者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真的就如很多人所批评那么狭隘么、那么摧残人性么?作者很难认同这种观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虽然很现实,但是也浪漫地包含有一种博大的信仰——只要有意愿、肯努力,谁都可以成为自己所希望的自己。 举个例子,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别说是人、是动物,就算是草木也可以成精、可以修仙、可以最终成正果。这几乎是一种世所独有的文化包容性,很少有文化中众生最终能平等得如此彻底,尤其可贵的是这种平等是通过个人努力就能达成的、也是必须依靠个人努力来达成的;就这点上甚至就连印度传来的佛教中草木也是不能得成正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对个人奋斗的信仰和信念,对生命的美好追求,甚至更甚于美国人。

 

跨性别者中有人总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是落后的,进而谈到跨性别言必称欧美,仿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性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就像跨性别者常说的,跨性别者和顺性别者之间只有差异,而差异不是错误也不是病。文化又何尝不是这样,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现,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也都有独特的价值。

 

如果把对跨性别权益的是否有贡献,仅仅以走上街头振臂高呼为标准的话,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相当多人就没有为跨性别者做过任何贡献,这是作者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的。每一种人类社会进步的达成都有着很多人不同角度的努力,这种表现既不应该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跨性别者在赞美性别多元化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多元化不仅仅局限在性别,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也同样是应该受到尊重的。能为跨性别运动摇旗呐喊是件好事,非常值得钦佩,但是那些默默地为跨性别社群受到公正待遇而奋斗的人们同样值得尊重。每一个跨性别者对生活做出的每一次努力,也都是对跨性别公益事业的一次不可忽视的推动。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作者

**基于更尊重事实和当事者意愿的目的,Jane 将不再于行文中使用“变性”、“变性人”、“变性手术”、“男变女”、“女变男”等令跨性别者普遍产生不适的词语。 “变性”将由“跨性”代替,“变性人”将由“跨性者”代替,“变性手术”将由“性别重塑/重分配手术”代替,“男变女(MtF)”将由“跨性别女性”代替,“女变男(FtM)”将由“跨性别男性”代替。这种选词的原因和考虑在往期《简-谈》中有所解释。希望支持这种改变的人能够跟 Jane 一起使用这些名词,这是Jane 作为社会中小小的一分子,对社会文化变革做出的卑微却不懈的努力,希望你能够参与进来或者表示支持。多谢。  


注:作者言论不代表机构立场。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2015-2016 跨性别生活社

本文欢迎各界转发、转载,转载时请保留我机构名称、页眉、版权信息以及页尾二维码。

跨性别知识支持:info@trans-life.org

投稿、媒体合作:media@trans-life.org

机构发展:admin@trans-life.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