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化课程背后的哲学思考

huhua 胡华名师工作室 2021-05-26





2017年7月3日-5日,由中国教育报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学前教育年会《童年与游戏——营造儿童幸福的环境》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


我应邀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现将现场讲座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时间

When

        2017年7月4日  2:00 PM


地点

Where

                    江苏 · 镇江


主题

Theme

                  《幼儿园里的童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朋友、老朋友: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到镇江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办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刚才我在台下的时候有很多人拉着我合照,他们给出的理由几乎都是一样的,就是他们一直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有两个微信公众号,一个是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还有一个是“胡华名师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这说明我们办学思考与“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很受大家的关注。





1


             Part  1 111111

   两本书孕育了一个梦想



向对我影响最深的两本书致敬!


《窗边的小豆豆》


《儿童精神哲学》


《幼儿园里的童年》

 

今天上午,刘晓东教授做了《向童年致敬》的报告。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我说,特别希望晓东老师来听我的课。我毕业于北师大,1986年开始一直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教书。2003年,我去了中华女子学院,一边当老师,一边创办一所幼儿园。创办之初,就打算办一所高起点的幼儿园。但是在这之前,我并没有创办过幼儿园,只是做过一些管理工作。


有两件事情印象特别深。一件事情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身边的每个同学都会读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幼教同仁,有多少人看过这本书,举一下手,好吗?


太好了!前不久,这本书在中国的发行量突破了一千万。



这是一本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分的书,它在当当网上的评论多达近百万条,已经连续十年稳居开卷少儿畅销书榜TOP5。据数据显示,“小豆豆”截至2017年6月,简体中文版发行总量高达10,175,920册,印次高达143次,成为中国单本销量最大的童书。 

“小豆豆”这本书展示了世界上有一所学校可以让你尽情地做小孩,在小孩的时候活得像小孩的样子。这是一件听起来并不难,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这本书只有在日本和中国卖到了一千万。有人评论说,这既是一个美好的事实又是一个有点忧伤的现实。这是因为,我们很怀念有那样一个真实的童年,而幼儿园,能够给我们带来那样美好的童年吗?我们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会想到乡村生活,想到自己如何四处疯跑玩耍,但却很少有人提到,我在幼儿园里如何如何快乐,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经常跟专业工作者讲,我们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儿童的人,我们是儿童在这个成人世界里的“代言人”,因为儿童在成人世界的话语权是有限的。


八十年代,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给了我特别大的震撼。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办一所幼儿园,就办一所那样的幼儿园,能够释放儿童的天性,能够让儿童心灵自由绽放的幼儿园


2000年的时候,我的整个状态陷入了一个低谷。有一次,百无聊赖地在首师大附近的一个书店翻书,忽然看到了一本叫《儿童精神哲学》的书。这本书也一下就吸引了我,然后我开始反反复复地读,爱不释手地读,里面画满了条条杠杠,感觉每一句话充满力量。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刘晓东博士。



书中对我影响极深的几个观点 ⬇


任何一个成人的精神世界都源于他的儿童时代,儿童是未来的人的父亲。儿童既是我们的前身,又是我们的未来。


生命是主动的,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外部目的和功力的情况下,儿童自发的担负起发掘先天资源的工作——这就是游戏。


儿童游戏是对进化史上人类种种活动形式的复演。当然,儿童发展往往通过走捷径的方式来经历人类的进化历史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真实的材料、大自然、神话和童话以及他们相互之间有机的联合,是儿童梦想的培养基。


童年不仅是人的根基,而且是人的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中最核心处,尽管它已被后来的岁月所包围,但那最初的年月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童年就是人这棵树最中心的年轮。他是这棵树的树心,仍然在默默地滋养人这棵树木。



其实,我感觉自己真正专业的领路人应该就是刘晓东博士。当时,书中有一个观点给了我特别深的印象,儿童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路,从来不是成人给儿童的熏染、浸染或者教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很容易被我们忽略,那个东西就是很宝贵的、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和宣泄。



在童年期中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的文化逐渐内化成个体精神层面的内容,游戏和教育从两个层面促进个体精神的发育合成。


人类的精神成长既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又有一个由外向内浸染(内化)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又往往交织在一起。


游戏是个体对自身潜在资源进行发掘的活动,那么相对于游戏而言,教育则是文化对儿童内部的那些开放性精神空间的占用。

(《儿童精神哲学》第一章 儿童精神成长导论 第一节 人类个体精神成长P5、6、10)




2


             Part  2 111111

 一个课程背后的哲学思考



我太想办一个幼儿园了,所以,2003年,来到中华女子学院后,我就在想,一定要办一所巴学园那样的幼儿园。我们幼儿园到现在依然是土地、砖地,因为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的感觉,然后一点一点让它变得更加自然起来。



在课程上,从外到内的教化其实并不难,因为这么多年大家都在做。而从内到外的表达里面,包含着我们怎么来理解儿童?儿童是怎么学习的?他们怎么思考问题?他们是怎么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的?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建构这个世界?这些年,我们一直走进去,去摸索,学习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及更为宽广的角度去看待儿童。


今天的主题《幼儿园里的童年》,我也很想阐释几个问题:


幼儿园里可以有快乐的童年吗?

幼儿园里可以还原儿童真实的生活吗?

孩子能够像我们人类早期的生命状态那样,

恣意地在大自然里生长吗?


在讲这三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这是我们课程的一段视频,它不尽完美,但是展示了我们课程的独特样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12b41ti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想问问大家,这是一个课程吗?

如果它是一个课程,但这个课程大家会不会觉得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几年的探索。最开始我们也是分科教学,也选用过综合主题教育活动。但是,总觉得都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有一个跟文化线索、儿童发展的线索,甚至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课程线索?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课程探索。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生活化课程探索 ⬇


“回归儿童生活”---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生活化课程丨姓名的故事

重要的是,你得对儿童有兴趣



我在想,刘晓东老师讲到的那个从外到内的浸染,其实它也是有不同的水准和高度的。我们觉得,生活化的课程并不只是一个形态,而是课程的主题、逻辑思考也应该来自于生活。因为幼儿园就是孩子的乐园,kindergarten就是这个意思。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讲就是一个花草园,也应是孩子们的丛林乐园。所以,我们幼儿园郁郁葱葱,它有雨水花园,有小池塘,石磨景观三个水系。


一条小水渠是我们今年刚在楼前开掘出来的。想到了小时候,童年,我家门前也有一条河,这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其实,我们人类的早期一直在逐水而居。


六月份的时候,孩子们学习的主题是探索幼儿园。每个年龄班都有自己的主题。那我们来看一看,小班的课程计划是什么。


“我家门前有条河”,他们要结伴来探索,石头、水花、花草,发挥想象力,进行学习和创造。


之后孩子们要在河上建座桥。有老师到我们那儿参观的时候,他们看到我们的河上摆了那么多的桥,就问我,你们怎么能用这么多的废旧材料做了那么多的桥,家长真配合你们啊!我说不是!不是在用废旧材料做桥。大家注意到我们这个课程的联接了吗?老师手里拿着蜗牛。然后,她给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蜗牛要过河,但是它过不去,怎么办?这是一个情景。老师接着问了孩子们,你见过什么样的桥?你们的爸爸妈妈见过什么样的桥?这些桥和你们、和爸爸妈妈之间有什么故事?当他们把这个反馈拿出来以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们知道的桥实在是太多了。他知道赵州桥,他还知道他家乡有一个桥,是因为他妈妈小时候掉在河里了,差点儿淹死。他还知道,同里连心桥,他还去过了张家界的桥。他们知道的桥的名字特别多,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我就想,他们知道那么多的桥,在这个桥上发生了那么多的故事。然后,大家开始建桥,这个活动一直持续了两周。最后做出来的桥,千姿百态。我们做出了伦敦桥、斜拉桥,总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桥,让人赞叹!有人问我,你们是怎么样让家长融入到你们的学习中的?我说,如果给家长布置一个任务,家长肯定不愿意,但是如果和他的经验相连的话,他一定是愿意参与的。


如果你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号,请关注6月15号那一天的推送。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的建桥的计划、建桥的思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有人的能力都被调动起来了。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完整课程内容 ⬇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丨我想建座桥

畅游日丨我家门前有许多座桥


很多人说,为什么你们的课程看起来那么饱满?你们不像常规意义上的那种课程,我们的课程总是能抛出去,又收回来,体现出一种深度、广度。


我和老师说,要把你的思想要拉宽、拉高。我要求老师在构建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历史的。我们为什么要建这条河,因为人类的早期就是逐水而居。我们文化的河、民族的河都是和这个东西相连的。没有关于河流的学习,儿童的学习就是不完整的;第二,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都是靠两条河流孕育出来的。有河流的地方,就能孕育出繁荣的文化来,我们文化的独特性在哪里?在课程中要考虑到;第三,课程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联接感。所有的课程学习如果没有和他人、和自然、和自我建立联接感,课程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才是知识的目标。好多幼儿园的课程一直在知识的层面打转转。老在强调,要教孩子们什么知识。思想里没有东西,往前看没有方向。教了一些知识,但是教来教去,发现你的知识很有限,你教不会他多少东西。因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一条文化河流;最后,课程的落脚点还是要有可操作性的东西。我们老师的思路很清楚,思考的时候这五条都要想一遍。



儿童要呈现出什么?学习的灵性,儿童和大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思想中有丰沛的灵性。就像今天上午,我们在讲要向儿童致敬。我们的老师每一天都要记录孩子讲的话。记录的越多,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他的思想中的那些先验的那些东西,比我们更清晰、更完整、更灵动;他们在学习中,会呈现出他们独特的灵性、独特的哲学思考,还有他们精神的力量;其次才回到认知技能所以当我们把课程的立意拉深、拉高的时候,就是那种非常丰沛、有质感的课程。现在很多人都在创建游戏化的课程,生活化的课程。其实没那么简单,从生活到生活化的课程还有千山万水;从游戏到游戏化的课程更是如此。游戏并不是简单的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就是一个玩。它背后的哲学生命是不是被我们挖掘到了?





3


             Part  3 111111

 时代呼唤真诚的教育者



前两天,我们刚刚举行完毕业典礼。我讲了一句话,今天,每一个孩子都眼神发亮,因为他们能成为他们自己,这是我们幼儿园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我想讲一个观点,今天我们都在呼唤真诚的教育者,什么叫真诚的教育者?就是现在很多教育者都像是在表演。你能让你的心沉静在教育之中吗?你是真诚的教育者吗?什么叫真诚的教育者,真诚的教育者告诉我们,课程建立是教育者与真理的关系,并不是你和它的关系;学习者和真理的关系,我们都在和真理对话。中间是教育者以真理的游戏建立起教育者与真理的关系,所以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


我们现在能做到吗?我们在讲课程改革的时候,总是在一些形式上、方法论打转转。学前教育领域的探索,如果太偏重于技能,太偏重于操作,就会忽略对教师心灵力量的要求,我们也很难创造出一种深远的影响。


哲学家福柯就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真话实践!所以刚刚在那个小片里,我们那个门卫大叔说的有些话是不尽科学的,但这就是一个学习,这就是一个真话实践。所以,在我们这儿工作的老师是特别累?还是特别轻松呢?她们很轻松,因为她们可以每天说真话。她们只要真实的自己,真实地和儿童相遇就好。



有人说:“你们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吗?”是啊,我们工作了十年的教师也没有呀,她们每天遇到的都是不可知。就像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你每天跨的河流不一样。


今天,我还想分享一个重要的观点:

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要具有哲人的气质。要有哲人的气质,要有更深度的思考。我觉得这个领域是时候该呼唤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了。


为什么幼儿园里的快乐童年容易被人忽视?


这个我没有做研究,我只是讲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幼儿园的集体教育和幼儿的成长之间会存在一种无意识的对抗,就是集体教育和儿童的成长之间会不自觉的产生对抗。


第一,因为幼儿园是集体教育环境,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是集体的,较少自由的,一个人没有自由的时候怎么来的思想。之前有人到我们这里参观,参观的时候,她看我们的孩子一直在户外,因为我们的孩子可以玩五个小时以上,她说:“你们喝水怎么办?上厕所怎么办?”我说我们的孩子要在户外喝水,我们就把水桶搬到了外面。孩子们随时可以饮用。然后发现孩子们要上厕所,我们在户外修了两个厕所。幼儿园是干嘛的?是为孩子们服务的!所以,集体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讲其实是不自由的。就我们成人来说,集体意志达到极致就是监狱。


第二,在一个教师主导的教育环境下,孩子是紧张和不安全的。我发现,有的公开课上,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孩子们在焦虑的卷衣角。他唯恐自己说的和老师不一样,遭到老师的教育和批评。在我们这样的教育活动中,他是没有对错的。当然,有人很好奇说,你们最后是怎么样呈现结构的?我们的课程模式叫3+1+1。前三天是小组学习,开放式的,周四那天是集体,我们要做思维导图,要做要点导图,把所有的思维结构都表达出来。然后,周五是畅游日



第三,对于集体教学来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太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总是讲目标目标目标,而忽视儿童的需求。而所有的目标都是外化的目标,都是浸染的目标,而未必是儿童真正发展的目标,孩子们会感到焦虑,一直在追赶目标


我找到了三个原因,当然只是我自己的思考,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对抗。所以很多小孩是不太喜欢幼儿园生活的。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想给他送到什么样的幼儿园呢?有人去我们那里参观,参观完之后跟我说:“胡老师,我可以跟你商量一件事儿吗?我到你这儿来工作,我的孩子送到你这里来,我不要工资的。”她看到这个幼儿园里孩子的勃勃生机,没有孩子被刻意评价,他们不焦虑、不紧张,他们都能做自己。




4


                Part  4        11111

如何建构适合儿童的课程体系



怎么构建适合儿童自己的课程?

我有两个观点。


相信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你要想建构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第一是要相信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并不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我们前段时间做了一个讨论,关于再见的话题。我们一想小孩离开幼儿园,小孩肯定特难过。可是孩子们的思维广度比你们宽多啦。难过有,但是他马上就会向前看,因为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件事情。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丨再见的味道


我记得我以前在我的工作室推过一篇关于生死的讨论。生死在成人看来很糟糕,但是孩子们就有那个庄子的境界。庄子夫人去世的时候,庄子在那里击缶而歌。道德经里也讲了一句话,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孩子讲出了这样的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死也不害怕,我去到了天上,我还能再看到你,我又会回来。我当时一听,特别震动。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种能量的转换,孩子们能觉悟到这种境界。孩子们的维度很多,有的东西没有正和负,它只是一种存在。这就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思想。所以,他们的哲学观非常的通透、具有灵性,而且,具有我们讲的“不二法门”........


童年里的哲学丨谈论生死,也可以很美好


其实,我们特别要向他们学习。大人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自己那一套抛给孩子,结果孩子在山的那边,远远的在向你召唤,你不走近他们,永远无法体会这个境界,你只有走近他们的时候才会知道。


所以,我对新教师的要求是,记录儿童间的对话,每天听,每天听。每个人都有灵性的时候我们看他的哪里?眼睛,孩子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儿童哲学的形成需要两个重要条件


一个是要有惊讶感,另一个是要有思想的闲暇。课程太满,哪有什么闲暇。就是必须给儿童自己的时间,他才会产生自己的哲学与灵性。


我们的课程是什么?

是一个儿童认知结构和哲学结构相累加的课程体系,今天的很多人冲我们的课程来的,也终于知道,我们的课程为什么会高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因为我们的课程不仅仅构建了儿童的认知结构,背后有更深的哲学结构思考,所以我们讲这个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更上位,当然,心理学上称为元认知能力,这样的学习对儿童来说才是彻骨的豁达与愉悦


认知

结构

+

哲学

结构


你看懂了孩子,你就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快乐


自然、科学、艺术、哲学、灵性,这些儿童成长中教育特别要关注的要素,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儿童会通过游戏自己主动地将这些有机融合在一起。


我们大班孩子要给幼儿园送礼物,一想到礼物我们就想到有形的礼物。我们来看这些孩子给幼儿园送的三件礼物是多么宝贵的礼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26wkmxd&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15lix6d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后,我想用丰子恺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讲课:

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祝愿大家都能爱上孩子、爱上工作、爱上生活!







编辑丨罗希悦老师

文字整理丨田悦老师、王文雅老师、朱梅画老师、罗希悦老师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