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玉琼|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优势、风险与完善

向玉琼 探索杂志 2023-04-29

本文刊载于《探索》2022年第2期。

引用格式向玉琼.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优势、风险与完善[J].探索,2022(2).153-163.

摘要:流动性是当前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社会流动性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实施数字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论和实践课题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流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数字治理的优势在于数字技术能对社会问题进行抽象化表达连续性追踪减速化处理以及合作行动网络重塑从而实现对复杂社会的简单化治理但数字治理也存在风险一是技术局限性导致对社会问题的狭隘化处理包括对社会问题的不当简化治理方式的固化二是理想化的预测与规划导致生活受到技术的控制如科学预测带来僵化的管理思维技术在规划生活时也在支配生活三是对技术理性的强调挤占了社会治理的价值空间导致治理责任与主体性的部分丧失因此需要基于流动性情境来完善数字治理通过数字技术的流动性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赋予数字符号以动态的具体的意义在多元主体行动中进行数字系统的合作生产从人本主义出发对数字治理进行评判和考量在流动性的数字流程中完成治理责任分配

作者向玉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我们生活在一个流动社会中,包括资本、劳动力、商品、信息、形象等各种要素都处于高速流动状态。流动性覆盖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实体空间中表现为人与物资基于交通工具载体而开展的迁移虚拟空间中则表现为信息数据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开展的传输与交流。社会要素的高速流动改变了“固态”的社会结构,打破了时空区隔,使得社会整体进入“液化”状态“液化”是一种彼此融入且无定形的状态,“液化”使得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而紧密,但也使得风险的传递更为直接更容易带来社会脆弱性的扩散和传播。流动社会成为新的治理情境与数字技术紧密关联。一方面高速流动社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拜数字技术所赐另一方面流动社会也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治理。可以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通过健康码、行程码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对个体行动的追踪和还原,准确找出病毒传播链,以此实现对流动社会的有效管理。数字技术大量应用于社会治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流动社会所必然发生的现象但也提出了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合理性何在治理数字化的现象是否存在风险或者说会带来哪些问题?流动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及实施数字治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基于流动社会的情境对数字治理进行全面审视。

当前学术界关于流动社会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流动性社会的特征进而提出治理创新的举措流动性治理的特征包括社会流动性对地域治理的挑战流动空间的建构流动治理价值的确立多个行动者的地域联盟与开放动态的地域治理结构聚焦到乡村社会则体现为流动的乡村、混杂的乡村、关系中的乡村以及多元化的乡村继而提出多元治理和网络治理的思路二是聚焦于对流动人口的治理分析“大流动时代对静态社会中刚性边界的挑战而提出治理对策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流动人口治理中构建虚拟社区共同体实现治理场域转换

数字治理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当前研究从质性分析与理论反思两方面展开。质性分析关注到了包括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福建厦门“农事通”、上海宝山“社区通等个案分析了数字技术对个体生命、治理体制、治理价值等方面的影理论反思从不同视角对数字技术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新技术的兼容性、技术标准的一致性关系到数据和信息能否在治理体系内自由流动从而影响数字治理效能的转化数字技术虽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但治理效率总体不高数字治理实践中传统制度架构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管理风险与制度创新之间公共利益维护与个人利益保护之间都存在冲突“技治主义城市治理具有脆弱性和狭隘性数字技术会使人成为“单体人健康码使得人成为“数字人而“余数生命会对数字化生命治理提出挑战资本与数字技术结合后带来的权力扩张需要合理规制

可以看出当前研究关注到了社会流动性的现实并提出了治理转型的思路对数字治理保持了乐观的态度也作出了客观的评判但将流动社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社会现实来看流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对流动社会进行全面解析分析流动性对治理工具的需求与挑战以及数字技术的功能和定位另外由于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甚至出现了“无技术不治理的现象因此更需要客观分析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优势及可能带来的风险以此把握数字治理的发展趋向






2 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优势

虽然流动是一种绝对的运动状态,但流动的速率与幅度的不同会使得社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高速流动的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对社会治理的技术工具形成了更高的期待。当前数字技术被大量应用于社会治理中通过技术与治理结合而成的数字治理来应对高速流动的社会是具有合理性的。

2.1 流动社会带来新的治理情境

流动的社会重视速度和效率,但同时也将诉求的多元化表达出来,突出了社会中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政策问题更加立体多元,治理复杂性程度空前加大。高速流动冲破了有形和无形的边界社会问题难以做出分类和划定相反社会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演进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断裂风险,且任何角落的断裂都有可能波及整个网络,以至于社会整体上表现出脆弱性此可以说高速流动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营造出一个全新的治理情境。

其一,流动性同时出现在社会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政策问题在虚实之间交互影响。在实体空间中人与物资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而不断提高流动速扩大流动范围时空坐标不断变化社会关系也不断延展在虚拟空间中数据与信息流动速度被无限提升甚至实现了实时传输流动范围遍及网络各个终端形成了卡斯特所说的“流动空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象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存在大量的切入端口和交换平台如各种终端设备通过语音或者人脸识别就可以快捷开启或者关闭虚拟空间的入口以至于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几乎不存在边界了不同层面的流动因素相互影响政策问题也因为虚实交互而更加复

其二,流动性冲破了固定的边界,社会因素彼此关联并渗透融合。“正常情况下体倾向于流动而且在流动中很难保持自身的‘清白在一个流动的空间里液体不可能维持自身的同一性换言之其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其他液体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混进来从而一个‘液体的世界是一个混合物的世界液态的物质是无形的液体的流动是多向度的液化的社会是没有边界的社会因素在流动中液态化了交叠嵌套混杂融合在一起城乡之间的制度边界、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国家之间的疆界等都因为流动性而模糊起来地方性与全球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有形的人和物资以及无形的数据和信息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快速流各种异质性要素就如同液体一样混溶起来成为复杂关联的问题无法分割也难以分解并不断变

其三,社会中多元且异质的要素在流动中得以扩散,形成了多维度的政策诉求。不同于固态社会对地域和实体物质的强调流动性带走了地域与附着物上的实体内容突出了关系与符号的意义“当代的全球秩序或曰全球无序是一个流动的结构是空间中一个符号经济的无中心集与固态社会对福特主义的追求不同流动社会中物质追求与效率目标一再被稀审美、消费等文化要素被保留下来并在流动中得到扩散关系与意义受到重视成为政策诉求中的重要构

其四,流动性打破了固定的属地关系,无论是治理对象还是治理主体都表现为灵活开放的网络形态。工业社会形成了中心-边缘的社会结构与治理结构城乡区域被置于这一结构之固定的结构赋予了社会要素明确的角色和地位。而社会要素的流动冲破了固定的结构化束边界不再起到固定或阻隔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角色与身份都处于流动中而变得不确定了。无论是治理对象还是治理主体都是在流动的网络中获得具体的角色以灵活开放多变的动网络呈现出来

2.2 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优势体现

回溯历史可知,不确定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每个历史阶段中,所不同的只是涉及范围与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工业社会通过制度规范与技术工具对社会问题化繁为简、变模糊为清晰过抽象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理性治理将不确定性纳入有序和有效管理的范围内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理性主导了社会治理体系出现了技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状态“当今人们生活在技术创造物当中,并且凭借它们而生活”到20世纪后半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内涵不断拓展,影响不断扩大传统意义上的数字仅指称“量”,可以称之为“量数”,而数字技术将数字的范围扩大到照片、视频等论据或者证据,加入了“据数”,从而大大拓展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性和覆盖范围。通过数字、文字、图像等,数字技术实现了对几乎所有领域和区域中社会问题的全方位转换将现实世界映射到虚拟空间中形成数字镜像。数字镜像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孪生体在数字孪生体中运用算法做出的决策也可以用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数字技术在流动社会治理中体现出极大的优势。

其一,数字技术对社会问题进行抽象化表达,提升了流动社会的可见性与清晰性。技术一直被用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前如地图、人口普查户籍图等简单技术都是将问题清晰表达出来的工具。在流动社会中静态的测量工具往往失效了而数字系统可以覆盖社会各个领域流动中的社会元素进行实时追踪从而实现对社会问题的完整表达和呈现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传感器而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实时连接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现实问题的数字化“镜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现实世界三维立体地展示在虚拟世界中并提供沉浸式体验使得社会问题可以全面而清晰地在数字系统中表达出来通过虚实场景的实时互构人或者物资无论其流动速度有多快流动范围有多广其运行轨迹都可以被清晰地勾勒出来社会问题迁移到虚拟空间中并纳入自成体系的数字系统得到清晰且有序的呈现正因为此彭特兰认为数字技术实现了“上帝之眼任何人通过数字技术就可以纵览社会全局基于全景作出决策

其二,数字技术对碎片化问题进行连续性追踪,可以获得整体性认知。在数字系统中边界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地域之间、领域之间还是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边界都可以被跨越而是没有意义的数字治理因此可以对多领域多层面的现象进行连续性追踪“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无所不能促进了向‘一体化的转化边界普遍弱化身份模糊以及被卷入知识生产中所代表的涵义的扩展这些都说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普遍扩展这种扩展穿越那些曾经被用来分隔科学与社会的清晰界限如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多元共识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获益等特征使每个终端用户都可以快捷方便地进入治理场域构建多元共生的治理生态实问题会受到时空的区隔而表现出碎片化但是大数据本身就是流动且抽象的数字系统覆盖了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和部门可以对信息进行追踪和还原拼接成完整的图片另外由于数字符号可编辑可追溯可加工因此即使缺失某一阶段的数据也不会影响数字图景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天生具有延展性可以弥合碎片与缝隙因而可提供关于社会问题的整体性

其三,数字技术对流动中的政策问题进行减速化处理,将其纳入模式化治理的范畴。流动的社会问题是动态且复杂的速度越快其复杂程度越高但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流动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减速化处理。一方面社会问题一旦转化为数字剩下的问题就只关涉数字大小的变动而不再有其他维度的复杂关联了另一方面数字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的变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此数字化实际上是减小了变动幅度政策问题数字化是用静态的数字作出了确定性的规定这也就是费尔拉蒙蒂所说的数据本质上不是动态的而是静止的政策分析通过赋值与建模将政策制定转化为对不同数值的比较、排序和择优的过程其中排除了个体差异与情感偏好减少了辩论和争议。“决策者们面对的是比他们希望的要复杂得多的现实世界因此他们创造了一些方法来监控和理解现实的复杂性通用的方法就是用数字来概括和代表现实比如会计报表和居住成本指数这些数字代表某一组织中的或组织环境中的现象会计利润能力得分占有率生产成本政策问题被置于公式化的处理框架内其快速变动和高速流动受到来自数字所具有的静态性的对抗在数字系统中得到减速化处理之后可被纳入式化治理的范畴

其四,数字技术重塑了时空关系网络,建构起跨时空的合作行动系统。现代社会中的时间和空间规范都是社会性的人的休息和劳动、闲暇和工作受到当地狭窄时空的支配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同步的。但是数字技术可以跨越不同的地域和空间将信息瞬间传达到全球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时空关系网络“通过改变信息与距离时间和存储的物质因素的关系信息技术影响了官僚系统的信息流动协调及其工作当信息被数字化和共享之后地理距对于信息流动而言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毫不相关的这使得在远距离范围内进行的远程合作、协同解决问题以及发展高凝聚力的组织成为可能当官僚系统采用不同步传播的时候时间据说也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多级线性的信息流常常造成生产或决策上的时间滞后但收藏转发系统(store-and-forwardsystem)和共享数据库已经减少了这种滞后。数字技术突破了时间距离和存储的障碍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组织之间层级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并更为快捷灵活地开展合作行






3 流动社会中数字治理的风险

社会治理被认为是一个技术应用的场域,治理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和工具来加以解决。社会流动速度越快人们越信任与依赖数字技术最终数字技术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治理数字化的现象生成,甚至出现“无数字不治理”的情况。但数字治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高速流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相反数字治理还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3.1 技术局限性导致对社会问题的狭隘化处理

其一,数字化映射虽对治理问题进行简化,但难以完整表达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数字治理将社会问题通过数字再现出来在数字平台上制造出与现实问题一模一样的孪生体并进行数字化加工但数字化只能实现形式上的类似却无法保证与现实问题在实质上的相同就如同制造出一个镜子将人反射出来镜中的人并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一种光学现象如果把数字化的形象等同于真实的问题就出现了对社会问题的不当映射尤其是流动中的政策问题具有了高度复杂性其中可以被数字化和技术处理的只是部分政策问题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如果强行用数字来表达政策问题那就舍弃了情境性社会性经验性的构成也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了不恰当的简化。“放弃机械解释一些对大数据的激进观点试图通过简单地保存外观来拯救现象。这样一来他们瓦解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现象变成了表象而数字技术所处理的也只是结构化的数据过滤了大量无法控制和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这样使得社会问题表现得清晰而有序从而能在数字模型中“有用。也就是说对社会问题的简化只是为了使其适应科学分析框架而非尊重社会问题本身。“在社会科学中我们绝对要关心总体社会情境所提出的直接任这只有通过质的分析才能得到充分领会数字化映射会产生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被数字表达了什么被丢弃了数字化保存了外观是否抓住了本质些问题不仅伴随着数字治理的全过程而且无法得到确定的答案

其二,程式化处理虽提高了治理效率,但无法应对社会问题的高速流动与快速变迁。社会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行高速计算和公式推理社会治理演变成了数字计算的过程。虽然在大数据系统中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奔涌过来但数字处理与计算遵循着固定的思维和路径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这使得社会治理也近乎一种程式化的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如通过机器学习来获得程序设置之外的知识但是至今为止机器学习仍无法赋予符号以意向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仍没能完全消除塞尔的顾虑。塞尔的中文屋实验表明计算机不可能纯粹借助计算来获得理解器无法具有人的意识因而所有的计算模型都是不适当的。虽然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无限地模拟现实社会与人的思维但是这种模仿仍是不完全的即使数字治理的前端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进行“选择者“自动处理但实际上这种“自动处理也是根据算法进行类型判断并作出分类化处置仍然属于“暴力计算的范畴就此看来数字技术并没有突破现代科学的范式无论其计算速度如何提升都遵循固定的路径和规律所支撑的也只是程式化模块化的行动而高速流动带来了快速且持续的变迁需要的是灵活处理和即时应对。模块化的行动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其本身可能成为社会风险的来源之一

3.2 理想化的预测与规划导致生活受到技术的支配

其一,利用数字技术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实际上采用的是僵化的管理思维。“预测是大数据的标志计算主义成功模拟人类大脑信息加工的某些过程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规并基于此对未来进行预测但计算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人工智能可能永远也无法复制特定主体的具体心理过程因为几乎所有的心智活动都涉及具体环境和背景因素甚至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其具体性和特殊性是难以进行符号化处理的更何况流动社会中涌现出大量的自组织自适应的状态这超过了符号所能表达和计算的范畴“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从历史到未来并不遵循线性发展的逻辑走向未来的道路也许有无限种可能性而且发展变化不再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以至于无法实现准确的预即使“大数据打破了传统“小数据的因果推理法则用海量的数据来寻求对现象的全面把握但人们对现象的预测仍然是基于狭隘的演绎法则模型假定一个有规律性的社会现实。依据算法规律来对社会现实进行预测也就是用僵化的思维来对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在本该是弹性化和即时性反应的地方采用程式化治理高速流动的社会被强行拉入静态管理之中数字治理也更加脱离流动的社会现实

其二,数字技术虽对生活领域进行规划,但也因此支配了生活。数字技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为生活提供了便利性和舒适性但也对生活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与建构时间管理和空间划分都对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行规范各项指标体系和排名被用来对行动偏好进行引导数字技术为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与选择但也隐蔽地进行支配和引导甚至是压榨和误导。在现实生活中们依赖算法对生活进行设计与安排如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用数据来对外卖骑手的路线设置和时间分配进行管理管理指标包括承接的单量超时率差评率投诉率等而不考虑送餐路线的复杂性、天气情况的特殊性以及具体楼栋的差异性这给骑手施加了极大的时间压力和系统压力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骑手甚至不得不逆行闯红灯超速行驶等最终外卖小哥被“困在算法里。当人们依赖算法算法就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全知全能算法会告诉人们最佳的路线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如果个体所感知之不同那不是算法的问题而是个体感知出了问题。技术的发展努力为人类指出解放的道路但数字技术对生活世界的侵蚀使得通过指标的治理转变成了生活“被指标治理技术成为新的权威治理“内卷化

3.3 对技术理性的强调挤占了社会治理的价值空间

其一,数字技术虽提高了治理的速度与效率,但可能带来治理责任与价值的偏失。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治理中人们从技术路径上来优化治理技术理性的维度对治理进行评估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从技术路径上寻找原因并限于工具的维度进行优化在这一思路下治理价值缺失了数字技术所形成的孪生体被视为真实的世界但针对数字孪生体做出的决策模糊了人类行动的道德本质忽视了决策中的价值关怀和道德因对于人类自身人类对数字化技术尤其宽容如果人类犯了错很长时间都不会被信任但如果是数字系统的问题那么多数用户都会认为这是偶然的故障因为机器出了错你能怪谁在这种观念下机器的发展实际上促成了治理责任的真空正如斯加鲁菲所说“我不知道是技术驱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摆脱承担道德责任的想法促使人类采用新技术我认为社会追求的是最小化我们责任的技术而不是最大化提高效率的技术也不是最大化我们责任的技一旦有了一个形式上可以承载所有治理的载体那么就可能诱发责任转移甚至出现责任真空的状态

其二,数字治理加强了公众对技术的依赖,导致公众在治理中的主体性进一步丧失。虽然数字技术带来了更广泛的参与渠道和更便捷的参与方式但公众也越发依赖技术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更为精确而清晰的画面依赖数字技术来进行高效的处理“人类社会对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本身越来越依赖并将它们看成是人类社会繁荣的基础性资源在第三个千禧年开始的时候未来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这样总结创新、福利和附加值都不再仅仅是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有关而是依赖于它们。一方面所有技术和工具的长期使用都会使得使用者形成某种依在社会生活的全面数字化中技术使用主体自身形式化为一个数字或者符号融入数字系统之中并依赖于技术的处治理主体往往丧失了对数字治理进行反思与全面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技术专家与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分化社会精英与普通公众之间的技术鸿沟进一步加大。公众关于社会生活的想象完全依赖于技术专家的刻画依赖于媒体的形象塑造与信息传播以至于常常淹没在滚滚的信息洪流中不知道究竟该关注什么该忽略什么数字技术越发具有权威性公众实际上越发失去其在治理中的主体性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主导社会治理民主价值不断流失这将社会带入更为复杂的风险漩涡中






4 基于流动性情境完善数字治理

流动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高速流动不仅带来物质资源的快速配送,而且推动信息与价值的加速扩散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会促成社会关系的转型与重构;不仅会推动标准化行为的塑造,更会传播个体的差异与个性,进而带来生活世界的兴起。流动社会整体上就是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发展阶段数字治理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缺点我们在享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时也必须防范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风险。数字治理风险的根源在于虽然数字技术力图反映现实但自成体系且独立于现实问题虽然数字技术努力驱除偏好与情感的影响但它又需要对充满偏好与情感的现实问题进行管理。数字符号与政策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无法匹配的地方技术与治理之间的融合也必然存在抵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基于流动性情境优化数字技术及其与社会治理的结合

4.1 通过数字技术的流动性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

数字技术造就了一个数字世界,但其核心价值需要在社会结构中得到确定。如果只看到技术的工具理性那么数字技术只能是实现管理或者控制的工具。技术越是发展管理就越高效行速度越快越可能远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流动社会提供了治理结构创新的机会和条件数字技术可以将这种流动性传递到社会治理系统之中扩大流动性对社会治理结构的影推动治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将流动性和开放性传递到社会治理结构中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共建、共治与共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将流动性所带来的价值关怀注入数字系统中在技术治理中融入情感诉求与合作意识丰富数字系统的意义所指实现对多元社会的完整表达

4.2 赋予数字符号以动态的、具体的意义

完整的符号不仅包括形式上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的实际所指,也就是数字的意义所在。“技术本身具有社会属性技术存在于社会中应从政治与社会中获得其价值并得到界定。一方面数字是对具体时空情境中的社会问题的表征需要回归到具体情境中进行建构和解读另一方面流动社会中的时空场景是不断变化的数字的表征应该得到动态的界定和阐释。对于同样的数字和表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在不同场景中所指称的对象可能完全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而且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经验认知正如波兰尼所说技术知识与个人知识都是紧密相关的任何技术的细节都具有不可言传性“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细节之上我们的行为就会崩溃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行为描述为在逻辑上不可言传因为我们可以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对这些细节所作的详细说明会在逻辑上和该行为和语境所暗含的东西相冲突。只有基于个体经验认知才能赋予数字以具体的意义只有具体的才是有所指的也才是真实的。流动社会要求数字符号在具体时空中得到界定要求数字符号的界定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和开放性随着社会问题的发展而进行动态的调整

4.3 在多元主体行动中进行数字系统的合作生产

基于马尔库塞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芬伯格进一步提出了技术民主化的观点,形成了技术的社会建构路径。“社会图景和技术图景本质上是相关的技术结构反映了人类行动者网络的影反之亦然。技术的规范和行动者的社会学是从网络的统一整体中抽象出来的社会和技术之间的区别取决于视角在外部关系中划分不同类型的事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芬伯格将技术民主化路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技术设计本身应该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许公众进入由技术专家主导的领域二是宏观层面将技术置于社会背景中融入社会发展中流动中的社会问题在横向关联上和纵向发展上都高度复杂难以被简单化约为某个单一维度的知识因此数字系统也无法在封闭的实验室中制造出来虽然数据包括可以结构化的数据也不能忽视半结构化的数据要理解半结构化的数据就需要一套复杂的规则能够在每条信息之后动态地决定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数据系统对多元主体开放对多种数据解读和处理方法开在技术专家与公众的互动中实现数字系统的合作生产只有从多个终端以多种方式进行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实时映射和建构才能保证数字系统的真实性与实时性也只有从多主体的参与和体验中才能使数字得到完整的阐释和理解

4.4 从人本主义出发对数字治理进行评判和考量

数字技术将现实社会和真实的个体抽象为符号与数字,进而通过程序运行做出安排和管理。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代表着真实的个体及其行动轨迹如果没有健康码或者健康码出了问题个体就有可能因禁止进入某些场域而被暂时排斥在社交群体之在这里人完全被数字化数字全面替代了人并对人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强制管理。但是政府治理不能丧失对复杂社会的敬畏信息数据并不能简单化约复杂的村庄社会治理的本质在于主体的博弈和互动过程成主体之间的共识和有序而不是博弈的形式与技术如果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那就用数字体验代替了真实的生活完整的人就消失了“在非常真实的意义上任何事物倘若不能被数字化就成为数字符号之域外的‘余数而未经数字认证的‘肉身人’,就成为了‘余数生命数字技术不能完全替代社会中的个体更不能本末倒置地用数字来控制个体数字技术对于社会治理是重要的但是必须建立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流动社会推动了多元文化与价值的传播以人民为中心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理念因此要从人民利益和需求出发来发展数字治理用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来引领数字治理将技术置于价值体系中进行评判

4.5 在流动的数字流程中分配治理责任

数字治理遵循算法逻辑,并应用这种内置逻辑来定义其处理的情况,算法逻辑在应用中自我巩固和自我增强,数字技术却因此可能成为“杀伤性武器”。“数学杀伤性武器的构建过程存在着许多有害的假设这些模型包裹着数学精确性的外衣流行于市场经检测便投入使用而人们对此却毫无争议即使知道“数学杀伤性武器的破坏力人类也不能状告它反而会将其作为治理失灵之后“甩锅的对象人们希望技术能代替自己承担责任“至少在我们的心里技术似乎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将把我们从个人纪律和责任中解放出来可惜的是它过去不能今后也永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数字治理要解决责任承担与分配的问题实上术应用并不是责任真空的状态总体来看由于数字技术加强了社会的紧密关联性事万物相互依存因此社会成员共享成果并共担风险社会治理中已经没有旁观者所有人都牵涉其中。具体来说技术的责任应当由技术开发者和应用者来共同承担数字治理可以实现痕迹式的治理这有助于责任的划分与追查包括数字技术的开发人员使用者维护人员以及在社会治理中运用数字技术的所有人员都要为自己的行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过由于真正的责任生发于内心与道德结合在一起因此更要通过技术的道德化来实现有责任的社会治理






5 结语

数字技术推动了流动社会的生成,也成为流动社会中的重要治理工具。沿袭工业社会中技术理性治理的思路数字技术将流动中的社会问题纳入抽象的技术体系中实现可观看、可计算、可预测的治理。但是,流动社会是一个万物相连的世界,虚拟与现实、速度与质量、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交织在一起这时抽象于社会但又对具体问题进行管理的数字技术体系一方面展现出了其他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风险。贝克在关于风险社会的治理谈到,“它们不再因为专业化而相互分离,并依据各自的理性标准去发展和确定。它们需要一种跨学科、国界、行业、管理部门和政治的协作或者它们更可能分裂成为对抗的定义和界定斗争”。可以说动社会中的治理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技术,也不能诉诸排斥与分隔的思路。数字治理有其技术优势但更要注重技术与治理的有效结合技术理性可以降低流动社会中的复杂性程度,但是技术的价值必须基于社会的流动性情境来进行界定与阐释。流动社会往往会夸大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将数字技术拉回到社会中在数字治理中融入价值理性的内容才能支撑有效的社会治理,也才能保证有价值的社会治理。





往期推荐

吴志成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

张领|合作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一种模式

彭庆军|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城市社区设置的困境生成与优化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