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零碎思考和胡乱吐槽 202203

XDash 增长黑客范冰 2022-03-29

(封面图:怀念上海疫情隔离前的春日暖阳+阅读午后)

PART 1 商业思考:


1)


商战就像一场即时战略游戏。


前期开局需要建造单位(产品、运营、工程师等),后期决战倚赖战斗单位(增长、投资、战略、公关、政府关系、投资者关系等)。


建造单位在后期(此时建筑、科技攀到顶级,再重复建造只是内卷)是可以(且理应)被牺牲掉的,比如农民变民兵,比如跳进「牺牲深渊」变成间谍类单位,比如卖掉换钱,总之为决战服务。


倘若决战阶段,仍然是个农民单位,除了敌人攻进来优先被屠,没有其它结果。


想逃离被屠的命运?重新开局换个图,或者掌握一种从农民单位变成战斗单位的 bug 级技能。


2)


一个悲伤的事实:关于「闪电式增长」时代做「古典互联网」产品的深度理解洞察,早在五年(甚至更久)前就被人写干写透了(案例产品在换,分析的结论都是历史的押韵)。如今还在笔耕「产品」的后继者,都是在拾人牙慧(刻意为之,或不自知),既无增量,对行业新人的启发价值也只是刻舟求剑。


3)


Web2,被 VC 的市梦率预期裹挟,因追求「增长」而开发一堆没 user 的「战略」产品。


Web3,被 DAO 的白皮书许诺裹挟,因追求「宏大叙事」而计划一堆徒增 community 工作量的「浮夸」功能。


4)


不要过早融资,否则可能因为预算充裕,丧失「使用最低成本构建stack」和「企业文化」的思维,这些往往到后期最积重难返,之前靠金钱抢来的价值和时间,会以更高的溢价退还回去。


5)


之前三个月内,我平均每周收到2-5个有赞销售的 cold call,通常不是同个人。最近看到有赞疯狂裁员。启发:cold call 的数量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公司/行业/大环境的指标,类似麦当劳巨无霸指数、口红效应(不知道是不是早就被聪明人发明和使用中了)。


6)


消费主义下的「刚需」:指刚刚产生的需求。


7)


刻意丑,刻意贵,刻意难记,刻意用户不友好。Then suddenly。


8)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型用户,是「self-help」类产品的最佳群体。若即若离,总有复购,不用介入早期教育,还不需要对最终效果负责。


9)


一个推演:经济严酷、民生疾苦、疫情反复、物流封堵,老百姓宅家搞副业做生意的比例会上升,最低门槛(且不涉及物流/能线上交付/容易灰色手段经营)的形态是付费内容,例如做课、付费专栏、收费咨询。良莠不齐沉渣泛起会更严重,信息守门人的价值会提升(相当于 layer 2)。


10)


看到一则新闻:



启发:


Web1/2 创业失败的项目,创始人再出来做 Web3,可以先发一波纪念 NFT 召回一波老用户,用价值兑现情怀(所谓「精神股东」)。


联想到之前百万格子创始人推 NFT,还有一堆 Web3 大佬追溯起来都曾是行业明星。


国内榕树下、牛博网、饭否、轻芒,似乎都适合这么干(轻芒新出的阅览室已经有这个意味了)。


此时脑海中想起《少林足球》台词:「我感觉师兄弟们都回来了」。


11)


复盘一个之前在 newsletter 里策划的「颜值入坑」活动的失败经验。


前情见下图:



复盘反思如下 —— 


A、目标模糊:


这个活动想法,源头是我某天头脑一热「颜值入坑」了台湾黑嘉嘉的线上围棋课,由此产生了对「颜值入坑」更多领域可能性的好奇。


这是一个缺乏明确目的的探索性行为,容易模糊视野、分散精力,有大概率引入更多的噪音和熵增。


它违背了我的行事原则:「做这件事能帮我做更少事吗」;「决不为了输出而输出」


相比此前「投资」主题的「用思想换思想」活动,目标明确、问题具体、行动指导清晰,获得的 80+ 个答案足足让我消化吸收了 3 轮、耗时两个月。


  >> 改进措施:杜绝宽泛、更加聚焦,例如「入门投资最好的书」、「学吉他最棒的视频教程」。


B、标准缺失:


「颜值」是一个各花入各眼的概念。


我收到的答案里,有人喜欢天然清纯,有人迷恋蛇蝎整容;有人审美传统古典,有人视角新潮前卫;有人钟情黛玉病娇,有人膜拜肌肉力士。


也有人想不出「颜值出众」的提名,擅自改变命题,单方面将「声音好听」、「气质非凡」也纳入选题范畴,振振有词洋洋洒洒写了一堆,让我哭笑不得。


>> 改进措施:以后要么给出客观定量的指标(「鼻小柱与上唇人中呈现 90 度直角」、「鼻尖与鼻孔的比例为 1:2」),要么给出主观定性的参照(「面如冠玉,目如朗星」、「像桥本环奈一样童颜巨乳的美少女」)。


C、工具原始


这次我让大家「直接回复邮件」即可参与,摒弃了以往专门去 mikecrm 建个表单的习惯。


初衷是我希望各位参与门槛更低,实际并没有让这事更简单(跨屏操作复杂度/鼠标点击次数并无不同),却让我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大增。


如果当初用 mikecrm 建表单,我可以:1)用标准化的方式查看答卷,而不是从凌乱的非标邮件中手动整理;2)强制让参与者上传一张照片,或留下视频 URL,而非只留个 @ID,增加我手动搜索添加的工作量;3)快速转换成文字稿/PPT,开直播分享、剪成视频;4)在活动结束后直接导出 Excel,分享给社群;5)批量给参与者加标签、送邮件订阅白名单。


>> 改进措施:以后社群活动统一用表单来管理。



PART 2 人生思考:


1)


迎合市场、附庸流量的社交网络运营,是遮蔽自我、被动同化、投身平台方做庄的一场无限内卷游戏,这一度令我抵触;但倘若换个说法,视之为「社交网络操纵术」,就觉得是自己在掌控主动权,只消点点屏幕就远程绑架了网友的眼球和时间,做起来也便自洽坦然。可见:1)人是多么容易自我 PUA。2)这世界不是被收割就是在收割别人。3)「师出有名」的想法耽误了太多读书人,无怪乎「起事三年不成」。


2)


原则多了,需要设置管理原则的原则,即「meta-principles」;回顾多了,需要设置管理回顾的回顾,即「meta-reviews」。于是反脆弱性慢慢又走向了脆弱性。


3)


「职场 PUA」、「洗脑」、「企业文化」、「给别人推荐书单」,表述的都是一个意思:通过重构他人的心智结构,来党同伐异、对齐认知向量,目的是抢占服务于自己的人力杠杆。


4)


当我沉迷消费时,屏幕里的每一粒像素都在谋划着从我兜里提走钞票;当我热衷创造时,网线里的每一个字节都在雀跃着向我输送生产资料。


5)


钱是杠杆,文字是杠杆,代码是杠杆,训练有素的 AI 模型也是杠杆。持续提升自身不可撼动的价值的策略,一定是同时自我叠加多个杠杆的组合。例如,写代码做个基于 AI 的产品,然后花钱去公域投放,配合击中认知/情绪公约数的文案把它卖出去。


6)


一篇(本)科研前沿/效能提升/自我帮助类的文章(书籍),即便引入再屌的原理框架,如果它最终导出的行动建议是你已经在践行的,那么这篇(本)文章(书籍)就不值一读。


7)


如果你只热衷自我表达,那不过是在向社交网络输送垃圾;如果你先提供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再自我表达,那就是可爱的人设标签。


8)


90% 的投资书都侧重教授出手的时机和 HODL(没拼错,懂的自然懂)的原则,但真正导致赚钱结果的是:估值的能力和退出的时机。


9)


昨天直播分享谈到了「永远选择社会成本高的那个选项」的经验,今天就花了 50 块配送费从十公里外点了美团外卖送来封闭小区。


10)


打磨效率工具就像精炼副词;实实在在对现实做功就像书写动词。


副词可以无限考究华丽,陷入内卷;动词则力求准确直接,切中要害。


叙事性作品中,副词可有可无,多了是噪音;动词如果频繁密集,多半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段落。


#有感于训练速读AI中的语义标记策略


11)


准备以后这样处理我的读书笔记:


- 一份存成纯文本,放到 NAS,两块硬盘同步备份;

- 一份打印成游戏王卡大小,放到集卡册,没事随手翻看;

- 一份做成 NFT,存到链上,标记我读过(作用等同于豆瓣)。


(这个读书笔记处理话题的延伸,可扫码听下面这集播客)



PART 3 胡乱吐槽:


1)


我说在公众号回复「好运」就能获得我收藏的一整套《好运 Money+》杂志电子版。


于是我在后台看到有人回复:「财运」「幸运」「运气」「money」「money+」「好运money」「好运来」……


#那些让我感到世界参差的时刻


2)


从笔下判断一个 PM 是否订阅「产品沉思录」:把「感觉」都写成「体感」。#这样的干部好培养


3)


在同个付费专栏平台(比如小报童)上,一个写手的自设定价除以内容更新的平均质量,横向拉出一个对比图,就可以看出各人的 ego 有多大。


4)


效率博主不会告诉你,他们保持效率的终极诀窍是:至今仍然单身。


当年意图「做大做强、闪电式增长/规模化扩张」的创业者,如今追求「做小而美、不融资、自我造血」的另一个秘密是:他们结婚成家了。


5)


一个人专业领域言论的真才实学程度 = 信息增量 / 黑话密度


6)


上海的投资人朋友,就应该趁着疫情登记注册一下美团骑士证,截个图。以后倘若功成名就,就多一个可以润色的传奇故事;假如功败垂成,面试下家的时候也是一个自证敬业的案例。




今后开个每月固定栏目,自选整理我零散发布在社交网络(主要是即刻和推特)的碎片言论。这样平时攒正经输出内容、年底做总结啥的也方便。


扫描下图可以在即刻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