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在追星

池 文 唐义诚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7-11

追星,如何成为陷阱?粉丝真的是傻的吗?


作者 | 池文 唐义诚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


7月31日,吴亦凡因涉嫌强奸被依法刑拘。刑拘通告发布后,依然有人选择了支持他:有粉丝选择继续“等待真相”、有粉丝赶赴警局询问探望、还有粉丝“走火入魔”,扬言创建组织进行“集体营救”甚至“劫狱”。
 
在这种“爹不亲,娘不亲,只有我家哥哥亲”的畸形观念下,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星,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比如一度出现的应援爱豆疯狂倒奶丑闻等。

为应援偶像雇人倒奶 |网络图片
 
每每在网上看到一群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为偶像献身、召集网暴、集资筹款,既让人感到忧虑,也让人费解:为什么让粉丝相信“爱豆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就如此困难?

  粉丝真的不知道爱豆是什么样的人吗?

实际上,粉丝很可能是清楚的,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
 
FUNJI娱乐关于“爱豆塌房·粉丝心态”用户调研的2386位受访用户中,有52.2%表示“爱豆被实锤前,在心里觉得可能是真的,面不改色假装镇定”。



也就是说,在偶像塌房一事上,往往有过半的粉丝面临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费斯汀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而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会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尽管你很不喜欢某个明星,但却因为怕他的粉丝骂你而恭维他。
 
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到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以吴亦凡粉丝为例,有很多“死忠粉”内心深处其实早就明白爱豆的罪行罄竹难书,但在网上和其他“素丝”吐槽的时候,那些“好朋友”让你和她们一起为哥哥而战的时候,你又转发了一条声援哥哥的微博。这时候你内心明白自己做错事的态度和你追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就引起了认知失调。
 
于是乎粉丝开始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爱豆塌房引起的认知失调,并且越陷越深:
 
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是非和公正的态度,使其与以前无脑追星的行为一致。如"我就是喜欢吴亦凡,我才不在乎他做过什么"。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认知来减少失调。如"追星可以让我快乐,让我感觉自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3.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如"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追星来缓解,别无他法"。
 
4.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相冲突。如"反正我要追星,追谁不是追,只要爬墙够快,就不怕塌房伤害"。
 
  究竟为什么会认知失调?

简单来说就是∶你为某件事情付出的越多,你就越喜欢它。

实际上早在1959年,心理学家Aronson等人就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在研究中他们让自愿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讨论有关性的话题——这个话题在20世纪50年代是为人们所忌讳的——同时把被试分为三组:高嘲笑组、中嘲笑组和控制组。

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告诉被试,为了保证他们讲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他们需要参加一个"尴尬测验",实际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组。高嘲笑组被要求在公共场合大声念一些淫秽的词,中嘲笑组在他人面前读一些与性关联的词。

参加完测验之后,研究者让被试戴上耳机,加入一个团体,一起谈论有关性的问题。讨论完之后,研究者让被试用0~100分评价自己对讨论和小组其他成员的喜欢程度。
 
结果发现∶高嘲笑组(97分)的被试对小组讨论的评价远远高于中嘲笑组(82分)和控制组(85分)。而中嘲笑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分数则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Aronson指出,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类比到不理性追星,就是在追星的过程中,如果被动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认知失调,后续可能会变得喜欢做这类事情。

自我勉强,最后可能真的把自己带偏。|网络图片
 
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也为认知失调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在Veen等人的研究中,被试需要争论“环境糟糕的实验室是一个不错的地方”。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者们发现,大脑背侧前扣带回和前脑岛在认知失调的过程中被激活,而且这些脑区的激活可以预测被试的态度改变。
 
追星追到最后,或许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认知失调,如梦亦如幻,如电如泡影。
 
  为什么总有人追星呢?
 
因为明星活出了我们想要活出的模样,我们喜欢的往往是明星身上投射出的自我。
 
这种自我是一种理想自我,是我们渴望成为的样子。我们对偶像的喜欢从来不是毫无缘由的空想,它常常反映出我们最真实的心理需求。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想要好身材却怎样都管不住嘴的时候,便希望自己天生丽质,无论怎么吃都不会胖。这时,某个明星既外形苗条同时还是吃货担当,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理想自我,于是乎就被这个明星圈粉了。
 
当一个人无法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时,他常常会找一个替代品来补偿他对现实情况的不满,当某个明星的人设非常接近他的一部分理想自我时,与偶像之间的联结便产生了。
 
这种与明星在精神上、情感上的相互联结,得益于大脑内某一小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特殊细胞。
 
镜像神经元帮助我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使用工具、迅速理解他人意图、体验别人的情感。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相同的行为时,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镜像一词的含义就是看到别人的行为,就仿佛自己做的一样。


 看别人做动作,就像自己在做。|网络图片

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被认为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使得其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这些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
 

别人打哈欠,你也会打哈欠。|网络图片


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才会表现出追星这类复杂且人类独有的行为。

  话说回来,追星也不总是坏事
 
当然,偶像的存在也有正向引领的作用,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后记中写道:“并不是普通人都可以在高峰生存,但是可以一年一度上去顶礼,从中可以获得日常战斗的勇气。”
 
吴亦凡事件其实是一个好的开端,#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的话题登上热搜,国家开始思考“我们究竟要给孩子怎样的偶像”,大众开始探讨“偶像的道德标准”。这时,我们也不要忘记用心理学的知识教给孩子正确追星的姿势
 
首先,是保持独立思考,警惕“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指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在追星的过程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团体中的个体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曾有过的行为。

当你在追星的过程中感到哪怕一丝丝困惑,发现自己需要做不寻常的选择时,请保持冷静,不要期望于别人告诉你怎么做,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积极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研究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那些喜欢用网络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往往是那些缺乏适当社会技巧的人。因此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方法之一就是,学习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如何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以及如何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地做出反应。
 
最后,不要忘记生活,巧用联结原则

联结原则是指: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的体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历联结在一起的人。

许多追星人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就是因为与“饭圈”的联结太深了,导致粉丝身份大过自我、偶像事业大过生活。所以,请在不影响自己学业、事业的前提下追星。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感动比饭圈更耀眼。


偶尔追追星,可以给人带来力量。|网络图片

(责编 高佩雯)
 
参考资料
[1]FUNJI娱乐《偶像塌房·粉丝心态大调查》https://mp.weixin.qq.com/s/T1ZSkBJz-DEKyNVpBdkwFQ
[2]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3]Aronson,E.,Wilson,T,D.,Akert,R,M.Socialpsychology [M].8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 Hall,2013.
[4] Van,V,V.,Krug,M,K.,Schooler,W.,Carter,C,S.Neuralactivity predicts attitude change in cognitive dissonance.Natureneuroscience,12(1):1469-1474(2009).
[5] Dapretto,M.,Davies,M.,Pfeifer,J.etal.Understanding emotions in others: mirror neuron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Nat Neurosci 9, 28-30 (2006).
https://doi.org/10.1038/nn1611.
[6]Iacoboni,M. Imitation,empathy, and mirror neur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0,
653-670(2009).

文章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ID:cspbooks)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还想看

如果人们多读些书,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工业革命100大发明:谁在为你的加班保驾护航?

是管理者,也是凡人:迈进企业百年辉煌


关注我们,收获更多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