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優教育》39期卷首

张华 優教育
2024-09-05

时代的变迁迫使人们重新审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性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归根结底建立在三大关系问题的哲学沉思基础上。人,作为主体,其人格理想是自然性、社会性与自主性的健全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价值取向理应定位于这种人格理想。
当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获得健全发展的时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会进入健康、和谐发展的本真境界。
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是“科技理性”,因其对人的三重支离,把丰富的精神世界简化为计算的能力,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彻底被支配。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以教育民主为基本性质的的课程改革,在社会历史视野下“再出发”。让今日课程生长为学生的未来世界,需继承两个宝贵传统并根据时代精神将之进行创造性转化:
一是在五千年文明史基础上创生出的持续两千五百年的中国智慧传统,特别是从孔子到朱熹、王阳明的儒家传统,以及道家、佛家传统;二是以五四运动及随后的新教育改革运动为标志的现代教育启蒙与民主化传统。智慧传统为教育民主化奠定文化基础,教育民主则为智慧传统提供方向。
启蒙为方向,文化为基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然,用一种整体的观点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现在是未来和过去的“会客厅”。当下以新课标为标志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其根本理念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包含的逻辑前提是:儿童(0~18岁)生来具有理智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潜能,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始终拥有高阶思维的内在需要,唯有提供包含高阶思维的学习机会,儿童的核心素养才能获得发展。因此,核心素养理念呼唤一种新儿童观——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儿童观。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创新人才的培养,本质上是发现儿童的专长、满足儿童的兴趣,并为每一个儿童提供适合的课程土壤。
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到“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在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教育知识观变革: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学生并非长大了才有创造性,而要在创造中长大。未来教育的本质便是培养学生运用过去的知识满足现在的需要,创造面向未来的自己的观念与思想。
- END -
作者 | 张华
来源 | 《優教育》第39期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