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动画电影只有两个“宇宙”:一个《君名》,一个《哪吒》

ACGx ACGx 2022-05-27

题图 / 姜子牙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动画电影系列化的基础,是被观众认可的故事



没有悬念,国庆档真正的票房冠军被后期口碑回升的《我和我的家乡》获得。而在前期被观众赋予过高期望、预售票房位列第一的《姜子牙》,则因为上映后巨大的口碑两极分化,票房最终被定格在15亿左右。


大半个月过去,尽管《姜子牙》的话题热度飞速下降,可是由这部电影引发的“封神宇宙”相关讨论却从未停止。



《姜子牙》片尾出现的杨戬、二郎神和黄天化的彩蛋,观众们就已经认定基于同一个“封神宇宙”世界观的动画电影“在路上了”。


甚至于在前不久,由追光动画制作、公布定档预告的《新封神:哪吒重生》,网络上也出现了这部电影是蹭“封神宇宙”热度的言论。



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制作动画电影,早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知名类型。多年来,不仅诞生了诸如《大闹天宫》《宝莲灯》在内的经典作品,近几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些取材自大众耳熟能详故事的作品,让国产动画电影再度焕发新生。


未来,还有不少类似题材作品和观众见面,“电影宇宙”一词大概率会频繁出现。当我们细细剖解“电影宇宙”,会发现这个概念目前的最大作用,是在动画电影营销层面的体现。


成也“宇宙”,败也“宇宙”

2019年夏天,电影观众为《哪吒之魔童降世》贡献了50亿票房,他们也将自己对动画电影的热情倾注到出片尾的《姜子牙》预告片上。由于两部电影主角皆取材自《封神演义》中的人气角色,一时间“封神宇宙”一词风靡互联网。 


不管是导演、主要制作团队,还是故事类型、叙事方式,这两部电影都是毫不相干的作品,唯一相同的就是出品、宣发都是光线传媒。自《姜子牙》上映之前,光线传媒都未曾在公开场合承认或否认过“封神宇宙”——这种来自终端市场模棱两可的说辞,对于保持《姜子牙》的热度和最终的宣发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


可以说,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上映,这对《姜子牙》是幸事,也是不幸。


幸的是,在前期的宣传中可以捆绑《哪吒之魔童降世》,未上映就已经有极高热度,让《姜子牙》成为了国庆预售票房最高的电影作品。



不幸的是,这两部电影是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强说教、弱娱乐的《姜子牙》不仅让部分不明真相的观众在网络上留下“和哪吒一点剧情联系都没有,不要对封神宇宙抱期待”之类的评论。“电影深度比哪吒更进一步,但是导演和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差了一点”“比《哪吒》的格局大得多”的两极化评论比比皆是,最终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8.7跌至6.9分。


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成绩,会发现破10亿的国产动画电影目前也仅有3部,但是被“封神宇宙”过分营销的《姜子牙》却因为无法满足大众观影需求而在内容方面遭受了极大争议。


在资本市场,由于《姜子牙》的票房和现象级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差距甚大,并未引发后疫情时代大众观影情绪的大爆发,光线传媒的股价在国庆后开盘后直线下滑,至今总降幅23%,市值缩水高达111亿。


 “电影宇宙”的本质,是形成系列化 

如果没有“封神宇宙”这个由动画观众为它创造的高起点,《姜子牙》的票房或许不会大起大落,市场对它的评价也不会过分两极化。但是,从票房方面考虑,《姜子牙》捆绑“封神宇宙”或许是其最好的营销方式。这种承袭自好莱坞“电影宇宙”的概念,在《姜子牙》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电影宇宙”指的是一种具有多维多元次的人物框架和剧情故事来共享或构建形成统一世界观的电影概念。独特的世界观、无限延伸的故事体系和庞杂的人物关系,都是电影宇宙得以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树立起“电影宇宙”这个概念的漫威英雄系列电影,将曾经属于不同漫画世界观的超级英雄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将他们不断揉入到漫威电影宇宙的世界中。



漫威英雄系列电影的成功,除了基于好莱坞电影工业化流程的制作模式外,还有两个特点。


一、多元化的英雄角色塑造,这些超级英雄角色的成功,也捧红了大量演员。


二、从一开始就进行了长期的内容规划,以保证形成系列化的电影故事能够延续下去。


即使这么多年来漫威影业无法保证每部电影都有稳定的故事水准,且主线剧情屡屡被粉丝吐槽,但是这个电影系列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电影宇宙”在商业方面的巨大优势——能够彻底放大作品的商业属性。即使在很多好莱坞大佬们眼中,漫威英雄系列电影处于鄙视链底端,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一系列电影十多年来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票房和观众,也引发了其他电影公司的跟风,“DC宇宙”、“黑暗宇宙”、“怪物宇宙”、“怪兽宇宙”纷纷登场。


2008年至今,漫威电影宇宙总共推出了24部电影(包括索尼《蜘蛛侠》《毒液》),为全世界影迷塑造了风格各异且独具个性的超级英雄,全球总票房也早已突破了200亿美元。 



在好莱坞,《星球大战》《哈利·波特》这类讲述发生在同一个世界里剧情连贯,且角色相对固定的系列化作品并不等同于“电影宇宙”。但是从商业角度来说,《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漫威宇宙”“DC宇宙”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依靠好莱坞顶级的影视工业制作水平,开创一个独立的电影系列,且以成功的前作巩固后续作品的热度。也因此,在终端市场,但凡能够形成系列化的电影作品,都会被观众认为是“电影宇宙”。


在中国谈“电影宇宙”,前提是掌握“财富密码”

“电影宇宙”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是观众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渴求,也是国内内容创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系列化影视内容的一种期盼。特别是在创作灵活度更高的动画电影这块,光线下的重注让动画人得到了更多机会,国产动画电影能够为更多普通电影观众注意到。


但是,就内容规划、制作能力、资源配给、宣发模式、统筹能力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整体表现目前和好莱坞电影差距极大。而《姜子牙》从宣发到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内容方面无法完全贴合市场,不得不在前期推广时以“封神宇宙”捆绑《哪吒之魔童降世》来对观众进行暗示营销。


实际上,这并不是动画电影在中国首次贴合爆款电影进行营销。


2017年,日本动画电影《烟花》在国内上映,这部在中日两国的前期营销过程中,都紧贴前一年的爆款电影《你的名字。》,暗示《烟花》将续写《你的名字。》的辉煌,甚至直接打出“《你的名字。》核心主创团队打造”之类的营销广告。然而这两部电影仅仅是发行、制作人相同,对标《你的名字。》反而让《烟花》获得了更差的口碑。



而后,在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但凡出现青春题材的动画电影,或多或少都要和《你的名字。》沾点边。这种在营销层面类似于“电影宇宙”的行为,反而暴露出国内动画电影营销类型的单一和疲软。


于电影市场来说,依靠“电影宇宙”用来冲票房,最多也就管用一二次,毕竟如今整个中国电影行业在内容制作方面的不断提升,也让观众对电影内容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


当国产动画电影行业还不能完全掌握动画电影制作的“财富密码”时,过多地从商业和资本角度考虑,越过“电影宇宙”的内容本质,去提前透支“电影宇宙”的商业属性,最终只是快速消耗电影观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整个动画电影行业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唯有一部一部扎扎实实做好内容,“电影宇宙”才真的有可能在中国成真。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游戏改编影视 / 200斤的貂蝉 / 红木手办 / 哆啦A梦同人 / 男妈妈 / 歪嘴龙王 / 京都动画 / 菜菜子 / 末日动画 / 沙雕安全裤 / 最后生还者2 / 绘梦动画 / 粉丝打作者 / 赤名莉香 / 动森博物馆 / 文艺复兴 /动画广告 / 一人之下老司机 / 漫画汉化组 / 胃痛四角恋 /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 互动漫画 / 异度侵入 / IP宇宙 / MUR猫 / 远坂凛黄子韬 / 鬼畜战疫 / 熊出没 / 竖屏漫改剧 / AWSL / 布袋戏 / 影流之主 / 狐妖小红娘 / 火凤燎原 / 二次元还原料理 / 动画音乐市场 / 腾格尔恋爱循环 / 二次元沙雕周边 / 魔神英雄传 / 动漫广告植入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 动物拟人 / 火影跑 / 名侦探柯南 / 罗小黑战记 / 魔兽世界怀旧服 / 鬼灭之刃 / 动画梗 / 愤怒的小鸟2 / 全职高手真人版 / 科普番 / 圣斗士星矢 / 漫威电影宇宙 / 灵笼 / 互动视频 / 绊爱 / 多罗罗 / B站十周年 / 千与千寻 / 明星出演游戏 / 聪明的一休 / 回家的诱惑 / 舞法天女 / 科技萌娘 / 武当王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