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疾控中心提醒




目前我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外出就餐、活动增多,再加上秋季早晚温差较大,白天气温偏高有利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易造成食物腐败变质,因此仍需警惕食源性疾病发生。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通俗讲,就是“吃出来的病”。食源性疾病是我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致病因子的不同

食源性疾病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细菌性: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


病毒性:诺如病毒;


寄生虫性:吸虫、旋毛虫、线虫、绦虫等;


化学性:农药(有机磷等)、亚硝酸盐、瘦肉精、甲醇、杀鼠剂等;


有毒动植物性:菜豆、桐油、发芽马铃薯、河鲀毒素、贝类毒素、组胺等;


真菌性:毒蘑菇、霉变甘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




根据我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哪些?平时应该怎么预防呢?大连市疾控中心来为您解答:



一、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发生在夏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1.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它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大连是沿海城市,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较多,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已跃居我市食源性致病菌的榜首。主要的病因是摄入了未经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或其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即食食品。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上腹部疼痛、脐部阵发性绞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2.沙门氏菌:常污染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被其污染后的食物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变化。主要临床表现是呕吐、腹泻、腹痛等,重者可引起脱水、休克。


3.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在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内普遍存在大肠杆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通常不致病。但部分能引起人类腹泻的大肠杆菌被称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一般有产毒性、侵袭性、致病性、出血性和黏附型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常污染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人群普遍易感,但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且感染后往往症状较重。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心、腹痛、发热、水样便、血便或黏液血便,严重的出血性肠炎会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预防:各种食品要保持清洁;生的肉、禽、海产品要单独存放并使用专用的刀具、案板,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交叉污染;肉、禽、蛋和水产品类等食物要烧熟煮透;熟食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小时,剩菜剩饭要及时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注意餐具卫生,养成用餐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






二、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病毒中以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为常见,每年冬春季是其暴发流行的高发季节,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诺如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通过食物传播、通过饮用水传播以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以轻症为主,主要是腹泻、呕吐,可伴有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常表现为“上吐下泻”,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该病毒传染性强,常造成学校等集体机构的暴发疫情。


预防:诺如病毒目前没有疫苗,做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日常做到饭前便后认真洗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特别是贝类海鲜类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





三、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我市由于亚硝酸盐中毒引起食源性疾病偶有发生,多由于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食用,或者食入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蔬菜。


通常发病急速,1-3小时即可发病,短者10分钟。临床表现为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出现青紫等组织缺氧表现,病人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胸闷,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类中毒要及时就医,并对症治疗。

预防:不吃腐烂的蔬菜;冬季我市居民有腌制蔬菜的生活习惯,勿食大量刚腌制的菜,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亚硝酸盐与调味品分开放置,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做食盐或碱面用;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要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规定。





四、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我市每年均有多例菜豆中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秋冬季节为高发时节。菜豆包括扁豆、四季豆、芸豆、刀豆、油豆等, 有毒成分为皂甙和植物血凝集素,潜伏期一般为1-5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菜豆烹调应多采用闷煮、水焯后再炒等方法,确保烧熟煮透,一定要烧至颜色失去原有青绿色方可破坏其毒性成分。





五、真菌性食源性疾病


每年夏秋季雨后,我市农村地区的毒蘑菇中毒高发。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常见蘑菇中毒有7个类型,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敏性皮炎型,此外还可造成其他系统脏器损伤。如果患者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则更为复杂,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致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万一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剩余蘑菇样品,请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并针对性实施救治。


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也很难单凭肉眼辨认,需要科学实验进行判定。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广大市民,如果仅凭以往经验,如形态、气味、颜色、生长位置、有无虫食、是否流汁等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

预防: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地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勿在农贸市场、路边摊贩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来源:大连疾控

编辑:吴涛

投稿邮箱:laoyoule@163.com

更多内容

关于调整我市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有关措施的通告

痛别!又一巨星陨落

大连市疾控中心紧急提醒

养老金又有新变化!这些人能多领钱

雨又要来了!还有大风和降温,最低温…

大连多家医院发布最新通知

增加穿搭、美妆、瑜伽…这周“云学堂”很时尚!

金普新区最新通告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