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書 | 雷競璇:古巴華僑,一個消亡中群體的悲歡離合

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0-12-13




網上書展正在進行

因為香港疫情捲土重來

香港郵政僅提供有限度的服務

我們的發貨和派送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時間要求高的朋友們請謹慎下單


願意等待的各位

希望我們的書不辜負你們的等待


如何參加:史無前例的全場七五折

和書單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港中大出版社 | 2020網上書展新書書單

港中大出版社 · 2019年度全書單



值班編輯:Beatniks


《古巴家書:兩個家庭的傷心史》

雷競璇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年7月




 逐漸消失的族群 


在《古巴華僑:兩個家庭的傷心史》這本書出版的當下,古巴華僑的人數剩下不足一百人,是個逐漸消亡的族群。「有人通知我這位老人家最近過世了,他曾參加過古巴革命,讀過書所以是唐人街的『文膽』。這位是在當地出生,少數能說能寫中文的華僑,但幾年前中風也過世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雷競璇博士,一個一個向我們介紹他曾訪問過的古巴華僑,令人感慨的是,他們有如風中殘燭,陸續過世了。


在廣義的「華僑史」上,古巴佔有獨特的地位,作為移民群體的古巴華僑,擁有其與別不同之處。他們是在西方世界最早形成的一個龐大的移民群體,令古巴成為清政府在對外關係上第一個取得突破的地方。在海外設立領事館,很大程度源於早期華工在古巴的悲慘命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古巴華僑社會進入鼎盛期,出現較大型的企業如辦館(即雜貨店)、農莊等,小資本經營的店鋪比之前更多。1959年古巴革命對當地華僑來說,是由盛而衰的轉捩點,從此之後,基本上再沒有華僑到來,原有的陸續離開,留下來的則日漸衰老和死亡。古巴革命勝利之後,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所有私營店鋪被收歸國有,古巴華僑從此陷入困難處境,當中有能力的離去,餘下的接受古巴革命政府的改造,人數不斷減少。而到了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終於到了即將消亡的境地。


由於孤懸海外超過半個世紀,其間和外面世界極少聯繫,近來形成的中文詞彙,不見於古巴華僑的談話中,他們的語氣和發音也依然是數十年前的模樣。雷競璇博士數渡遠赴古巴,向當地華僑進行採訪和拍攝,就是希望為這群「活化石」的面貌和經歷留點記錄。


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都已經離世了



 從前慢:鴻雁家書 


今天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即時通訊與人溝通,但更多的是講講「廢話」、肆意揮霍文字和時間。回到六十年前,與國外家人通信還是以有限空間的郵簡、長途電話仍是昂貴的玩意時,「等待」便成為了一些華僑家庭的生活基調。


雷競璇在他母親過世後整理遺物時,發現了共兩百多封信,這些被母親珍藏著的書信都是由他的父親從古巴寄回來給他們家人。由於這些家書,成為了雷競璇研究古巴華僑歷史的契機。在他的新書《古巴華僑:兩個家庭的傷心史》裡,雷競璇按年份整理了這兩百封書信,我們得以看到一對分隔兩地的夫妻,如何透過書信處理家庭瑣事,以及彼此之間的喜怒哀樂,都只能透過薄薄的郵簡來傳遞的無奈。

1958年父親的第一封信,郵柬,封面及封底


1959年第18封信,郵柬,內頁


本書的第二部分,則來自譚震勝先生的口述,內容是譚家三代的經歷。集中敘說留在家鄉的眷屬如何經歷和面對諸種考驗,一家之主的男性遠去,寡助的婦孺便要艱苦支撐。兩則故事都和古巴有關,在海外眾多華僑群體中,古巴華僑有其獨特之處,基本上是一個「以悲情始,亦以悲情終」的故事。



聽聽作者雷競璇講述古巴華僑的故事

講解父親遠方的來信 ▼





▼  開卷五分鐘  ▼


 父親的家書 

摘自本書〈甲部.簡介〉


雷競璇


這部份收錄我們的家書約二百通,除了一份出於我祖父筆下外,其餘都是父親從古巴寄回來的。我在這裡將有關背景稍微說明,以便大家易於閱讀和明瞭。我們家族原居廣東台山黃茅田復盛村,自晚清開始,台山人往海外謀生者甚眾,當中前往美國、古巴者尤多。據長輩憶述,我家高祖父已出洋尋覓生計,有一定積累之後,返回家鄉,置有田地,其子即我曾祖父享餘蔭,優游度日,並染當時氣習,吸食鴉片。我祖父名維禮,1892年生於家鄉,其後出洋,在何年出洋已無可考。據長輩憶述,他在美國加州當廚子,後回鄉結婚,其妻即我祖母名袁金瑞,1896年生。祖父婚後再出洋,據說進入美國境時受到留難,這可能與當時美國的排華措施有關,祖父於是轉往古巴,之後一直在當地謀生。當時華僑絕大多數隻身出洋,不帶家眷,掙得一定積蓄後便回鄉結婚、置產,然後再外出,順利的話晚年落葉歸根,回鄉養老,我祖父情況即如此。他婚後再出洋時我父親是否已出生,無法確知,但由於夫妻長期分離,我祖父只生我父親一人,這也是當時華僑家庭的常態。現在閱讀這些家書得知,我祖父在古巴西部的Piñar del Rio工作,這是著名的煙草產區,相當富庶,祖父任職於美國會所(Club Americano),估計也是當廚子。


1968年父親的留影


我父親名雷炳勳,字家滋,生於1920年,由於有我祖父從海外接濟,他得以在家鄉上學,據說讀至初中。之後並在家鄉結婚,我母親名李雪芳,字鳳娣,1928年生,推算我父母結婚應在1948年前後。1954年我父親離開家鄉前往古巴,此時他已生下三個兒子,即我本人、二弟競初、三弟競斌,父親並按當時習慣,為我們各人取字,分別為春文、夏經、秋武。在祖父照應下,我父親在1954年中到達古巴,在哈瓦那(當時華僑稱之為「夏灣拿」,簡稱「灣城」)謀生,據家書反映,他在雜貨店工作,這也是當時古巴華僑的主要行業之一。我2010年去了古巴,在哈瓦那的中華總會館找到父親當年的登記記錄,他填報的職業也是雜貨,但究竟是替他人打工抑或自己經營,則未能確知。1955至1956年間,我祖母、我母親分別帶領我們兄弟三人到香港定居,現在保留的家書,都是之後寄來香港的,祖父、父親早年寄回家鄉台山的書信沒有保留下來。故此,現存這些家書時間上從1957年開始,只有祖父的一封屬1955年。


1959年底的合家照。我父親在這一年的8月下旬來了香港


1959年8月,祖父和父親來到香港,隨後在九龍旺角一幢新建成的大廈買下一個單位供全家居住,這在當時,是相當光彩的事。其實這一年的1月,古巴已發生革命,政府更換。祖父、父親二人能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前來香港,並在回港之前將數額可觀的款項匯回來,現在回顧真也是非常幸運。祖父來香港時,六十七歲,因為年邁,之後就住在香港,沒有返回古巴。父親則於翌年即1960年8月再赴古巴,此時古巴革命已一年多,有幾位友人從古巴寄信到香港給父親,提示他小心古巴的局面,這幾封信現也保留下來,但父親還是決定回去,他當時的考慮在後來寄回來給我母親的書信中有所透露。父親在港居留期間,多生了一個兒子,即我四弟健雄,父親為他取字冬偉。四弟出生兩個月,父親便回轉古巴。


1960年中的合家照,攝於父親返回古巴前夕,此時四弟健雄剛出生,母親將他抱在懷中


1960年8月重返古巴之後,我父親就逐漸發覺難以脫身,他當時的掙扎情況,書信中有相當詳細的披露。經過一番折騰,他最後在1966年中回來香港,在之前的2月,我祖父在香港逝世,享年七十三歲,祖父的離世應是促使父親最終決定回港的原因之一。他回港的過程也多波折,由於持台灣國民政府護照又沒有香港居留身份,他是先去了澳門,再從澳門偷渡來港。現存的書信止於他離開古巴返回香港的前夕,最後一封寫於1966年6月20日。回到香港後,父親處於一籌莫展的困境中,不久之後患上肺癌,1968年11月逝世,享年四十八歲。在港居留約兩年期間,他生下第五個孩子,此即我五妹,父親為她取名綺梅。當時父親已病重,由於迷信原因,五妹出生後托養在我姨父家中,父親沒有見到。綺梅出生後三個月,父親離世。因是之故,綺梅的名字沒有出現在這些家書內。


1968年的合家照,此時父親已患病,顯得憔悴,母親則懷了么妹。父親在此年11月去世,時么妹誕生三個月


我祖母袁金瑞於1982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六歲。我和弟妹們本來不知道家中留有父親這批家書,2004年3月我母親離世後,我們整理她的遺物,才將之發現,家書大部份寫在郵柬上,這種郵柬由於郵資較低,當時很常用,現在已經基本不用了。我們將書信整理好之後,在2017年9月交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庋藏,以供教學、研究等之用。對於後人了解一位華僑的經歷和處境,這批家書相信有一定參考價值。為了將之出版,我們對家書內容作了基本釋讀,並將全文輸入為文字檔,對信中所用的台山方言用詞和涉及的人名、地名等,就我們所知作了扼要的註釋。整理這些家書,最大困難在於確定部份信件的年月和次序,大體而言,憑郵戳、信內書寫的日期,以及信的內容,大部份都能確定,其餘的只好憑我們的推斷,不一定準確,幸而也不嚴重影響理解。在釋讀的文字檔中,每封信開首有簡介,對未能確定日期、次序者亦略作說明。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有關的背景,對部份家書我撰寫了附記。




▼ 背景素描:古巴與華僑 ▼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亦即鴉片戰爭之後不久,五百多名華工被運抵古巴,華僑在當地的歷史正式開始,時間比中國人到美國西岸淘金略早。


*1847至1874年這二十七年間,為數約十四萬華工被販運到古巴,在當地基本上被當作奴隸看待。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清政府派遣官員陳蘭彬到古巴調查華工境況,之後與西班牙交涉,才終止了這一段人口販運的歷史。


*華工販運在1874年結束時,十四萬華工當中仍存活的只有六萬左右。


*自此之後,華僑在古巴一直是西班牙裔、非洲裔之後的第三大群體。人數時多時少,大致徘徊在三萬至六萬之間,長期是美洲大陸為數最多的華僑社群。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古巴正式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為獨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古巴的華僑社會進入鼎盛期。


*1949年中國大陸解放,之後逐步收緊國民出國的政策,大約從1955年開始,基本上再沒有中國人從大陸移居古巴。同樣地,由於國內實行共產主義,華僑極少回國,過往出洋後回鄉娶親生子,以及年老時回鄉頤養的傳統基本中斷。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勝利,卡斯特羅上台執政,接著和台灣的國民政府斷交,改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洲大陸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古巴革命後,開始推行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華僑的店鋪、企業逐步被收歸國有。對於華僑匯出款項回鄉接濟家屬和親人,亦開始嚴格管制,最後全面禁止。


*1959年之後,不少華僑離開古巴,由於再沒有新的華僑前往,古巴的華僑社會進入消亡期。本書主角雷炳勳、譚摘相、譚摘匡即分別在1966、1967年離開古巴。


*本書出版之時,老華僑人數已不足一百。




▼  作者簡介 ▼ 




雷競璇,生於僑鄉廣東台山,五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197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歷史。其後赴法國留學,先後在波爾多大學及巴黎大學攻讀政治學;1983年取得博士學位。


返回香港後相繼在中文大學及城市大學任教、研究十餘年,著有有關選舉制度、香港及中國政治之中英文書籍多種。2001年辭去教席,成為自由撰稿人,並曾在利希慎基金會、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任職,現擔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近年出版之通俗著作有《窮風流》《據我所知》《崑劇蝴蝶夢:一部傳統戲的再現》《崑劇朱買臣休妻:張繼青姚繼焜演出版本》等。由於祖父、父親曾在古巴謀生,最近數年關注古巴華僑歷史,四次前往該地考察及收集資料,已出版《遠在古巴》《末路遺民:古巴華僑訪談錄》《十九世紀古巴華工》等書籍。另正在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合作,成立「古巴華僑數碼檔案庫」。


- end -


➤ 購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發送電郵到cup-bus@cuhk.edu.hk➤ 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信後臺
近期推送:➤ 新書 | 和文凱:清末中國為何沒能轉型為現代財政國家?➤ 李歐梵:瞿秋白與二十世紀初革命政治——張歷君《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序➤ 林毓生論魯迅:終其一生,他也沒能回答這個「巨大的歷史性困惑」➤ 黃克武新書:從勝利者強光中走出,才能看清歷史的灰度➤  朝鮮戰爭七十週年 | 常成:意外開啟的朝鮮戰爭下半場➤  當文革可以近距離觀看,它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追查「紅星」的學術偵探之旅:石川禎浩新著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紅色工程師 | 中國與周邊

駱駝祥子 | 與中國打交道 | 彌敦道懷舊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 報業改造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 張愛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 魯迅 | 楊振寧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北島 | 錢穆

周有光 | 孔飛力 | 夏濟安 | 韓南

狄培理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周耀輝 | 周保松 | 朱麗雙 | 閻小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