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新模式让“家门口养老”为幸福加码

近日,巴南区人大常委会惠民街道工委推进资源变资产,助力辖区探索建立分散供养老人集中居住新模式取得阶段性进展,巴南区惠民街道辅仁村河背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特困人员供养,指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集中居住项目开工建设了。


在惠民街道,现有户籍人口27000余人,其中特困人员329人。由于惠民街道现有的敬老院房屋陈旧、面积较小且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只能容纳64人入住,集中供养率仅为19.4%,大部分特困人员只能分散居住。而散居特困人员大多年纪较大、无人照顾,集中供养的需求激增,分散供养人员集中养老问题亟需解决。


近两年,巴南区人大惠民街道代表小组多次提出完善集中养老的相关建议。但是,惠民街道属于开发区域,另外选址修建敬老院存在一定困难。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散居特困人员的养老需求?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人大代表的心头。


2022年,巴南区人大代表徐军了解到,市住建委正在开展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工作,可以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供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弱的特殊困难农户周转使用,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


随后,惠民街道人大工委立即组织巴南区人大代表、相关科室和村居干部开展调研,最终决定申报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工作,将装配式建造与分散供养老人养老相结合,解决分散供养老人的后顾之忧。


人大代表通过调研发现,有的“五保户”的住房在实施危房改造后,由于死亡或参加集中供养等导致改造后新房闲置,造成国家资源浪费。因此,代表建议,通过村社集体与农户签订收归集体使用的协议,使房屋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集中居住点建成后,由村社集体经营,利用集体经济的收入,给予老人更多人文关怀、生活照顾,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享受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带来的红利。”惠民街道人大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事不宜迟,该项目随即按照村民议事决策程序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


在哪儿修、村民会不会支持等问题又成了摆在代表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实,近两年围绕散居特困人员养老问题,辖区人大代表已开展多次走访调研。


由巴南区人大惠民街道代表小组牵头对辖区6个村的特困人员进行调研,发现惠民街道辅仁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956人,其中,未婚未育供养特困人员107人(分散供养人员87人,集中供养人员20人),集中供养率仅为18.6%,严重不符合国家规定。在辅仁村河背社修建集中居住点,时机比较成熟,群众认同感比较强。


同时,惠民街道人大工委组织巴南区人大代表、惠民街道规建环办、村社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进行政策讲解和宣传,收集群众建议及意见,为修建集中居住点打通民意渠道。


近日,惠民街道辅仁村河背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居住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居民吴大爷说:“因为没有子女,所以养老问题一直是我的心结。等集中居住点建起来,就可以在‘家门口’养老了。”

记者 唐孝忠

往期回顾



① 本周,你不可错过的重庆法治资讯(8.20-8.26)

② 【视频】万州社会治理新经验将向全国讲述

③ 网购手机多收到一部,法院:支付等值价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种新模式让“家门口养老”为幸福加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