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化进程让年味越来越淡?

Frame China FRAMEEEE构架 2023-06-08

# 行业观察


这几年的春节,有关“年味却越来越淡”的讨论此起彼伏,特别是疫情令很多人原地过年,乡村与城市如何衔接发展、传统与当代之间如何传承的问题更加突出


期间,城市化进程被认为是年味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正给予我们一个思考的契机,城市化进程究竟应该如何推进?我们又能为此做哪些正向的努力?




#01

我们为什么对春节失去了兴趣?

{ Inspiration from the sycamore tree }



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的春节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

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小时候,只有在春节这样的日子里,才能吃到平日里吃不到的食物,穿上新衣,拿到父辈亲戚发的“压岁钱”,如今这些早就不再稀罕,也失去了对春节的期待。再者,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国人过年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面对面的“拜年”变成了群发短信拜年; 走亲访友也演变成“微信群里发红包”;原本一家人一起忙忙碌碌置办年货,做年夜饭也被“预制菜年夜饭”,或者直接去餐厅吃年夜饭所代替。就连期待的新年庙会和市集也办到了商场里,成了消费主义的狂欢。

深圳南头古城景观设计/奥雅设计©ACF域图视觉 韦立伟 


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史的国家,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深深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春节也不例外。年节祭祀等很多仪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当都市青年们根本分不清稻、黍、稷、麦、菽,同时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的时候,传统春节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深圳南头古城景观设计/奥雅设计©ACF域图视觉 韦立伟 


另一方面,年味指的是平日里缺乏娱乐活动的人们在春节这种全家齐聚的重大日子里,进行大量亲人间的互动和娱乐活动所产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但纵观当今社会,老一辈人和年轻一代人之间的所向往的娱乐早已经不是一回事。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外打拼,逐渐和亲戚朋友缺乏共同语言,短暂的过年期间很多人只想享受和父母妻儿一起难得的假期,却不想再去构筑所谓的“亲戚关系”。城市范围里,传统意义上的走亲戚,已经开始逐渐凋零。工业化、城市化,让很多在城市中习惯了独自打拼的人,很难适应“群居生活”的乐趣了。

深圳南头古城景观设计/奥雅设计©ACF域图视觉 韦立伟 

这些现象背后,不少人直指城市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是造成年味变淡的重要因素。



#02

城市化进程是否是最大症结?

{ Inspiration from the sycamore tree }



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的地域几乎每天都同样上演着城市化的一幕。那么城市化,究竟给我们都带来了什么呢?


从积极的层面上看,是更加高效的生产效率,更加便捷的交通,更多元化的职业,更加丰厚的收入,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些无疑也是让如今的“过年”无法显出更具吸引力一面的一个原因。但与此同时,城市化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改变和人们对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似乎也在冲击着以春节为代表的根植于文化传统的众多传统节日。


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改造 鸟瞰图©张超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族大家庭。城市化的进程无疑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大家庭切割成一个个小家庭,甚至是一个个个体。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带来的是依靠宗族和血缘维持的关系逐渐瓦解。曾几何时,同姓族群拥有属于本族的聚集空间,例如祠堂;而现如今从乡村涌入城市中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不以姓氏划分居住地,而是被不同的小区分割。同小区同楼层之间彼此不认识也很平常,反倒是保持距离,互不打探隐私成为了城市生活心照不宣的规则与“常识”。


万科社©张超

改造后的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张超


可以说,城市化进程将往返于城市与村镇之间的“城市候鸟”们训练有素,却也造成了城市生活与传统农耕生活之间巨大的鸿沟。这种鸿沟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更体现在生活理念上。


但如果将年味的变淡都归咎于城市化进程,似乎也有失偏颇。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中国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西方同样也被看作是一年之中最隆重节日的圣诞节,却不仅在国外被重视依旧,甚至火到了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所接受。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国外更超前,那么既然是这样,城市化或许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改造后的广州恩宁路永庆坊街区©吴嗣銘

万科社©唐瑞阳


知乎网友花满楼张展指出,实在是因为圣诞节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节日品牌。例如在中国,春节意味着各回各家,是一种封闭式的以家为场景的节日;而圣诞节则更像一个开放的的节日,相互赠送圣诞礼物,与别人一起分享共度节日的快乐,是走出去到更开放的场景过节。


改造后的广州恩宁路永庆坊©UR城市再生

©吴嗣銘


这也造就了,中国春节时万人空巷,默默地合家守岁;而圣诞节却万人外出彻夜狂欢。结果就是圣诞节越来越火爆,而春节却越来越冷清。用花满楼张展的话说,“这是一场孤立单调的产品和完善产品体系在用户心中的竞争。”



#03

如果春节是一个品牌

{ Inspiration from the sycamore tree }



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大品牌,那么的确可以用品牌塑造的视角去看待年味的回归。


从品牌的竞争力来说,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品牌力、美誉度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从每年几亿人大迁徙的场面就可以感受得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没有什么能抵挡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热情。


万科广州融德里/MPG摩高设计©万科


从品牌的记忆点和视觉上来说,春节有鞭炮、门神、财神、灶神、春联、窗花、福禄寿一系列吉祥符号赏心悦目,也有舞龙、耍狮、击鼓、赏灯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可以参与,堪称非其他节日所能比肩,独一无二。


唯独在文化力上,传统逐渐被淡化,年轻人带动父母外出旅游欢度春节也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城市中,对于春节的感受都来自于电视和书本,或者祖辈的描述。春节所能涵盖的文化内涵,如何被重新赋予活力,成为了重新找回“年味”的关键。


融德里选取最具文化特色氛围的迎亲活动,专门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嫁娶文化空间作为场地的文化符号,从迎亲、拜堂、拍婚纱照,到领证、摆喜宴,全都一一呈现。©万科


对此,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早在几年前就指出,年轻人奔赴城市,农村的空巢化已经让过春节的形式在农村难以传承,尤其是一些需要一定技艺水平的活动和需要高度组织性的活动就更不容易开展起来。而进程的年轻人彻底和自己的乡土文化断裂,迅速接受城市的“主流文化”,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


而那些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年轻人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类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松认为,节日经济的过度市场化,大力鼓动消费,摧毁了年节本来的经济内涵与文化内涵。“应该给传统文化一个自己的空间,让老百姓拥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年货,感受到历史的传统。”


科广州融德里/MPG摩高设计©万科


此外,在李松看来,年轻人需要大量的社交,而以往没有给到这个出口,年轻人必然要创造一种新的状态,如自创“1111光棍节”这样的节日。因此春节也应该考虑到这种需求,给到年轻人应有的空间,安排可以进行社交的社区活动。“年轻人的节日诉求也是社会应该给以足够重视的问题。”




#04

我们能为新型城市化做些什么?

{ Inspiration from the sycamore tree }


当我们再次回到“年味变淡”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会发现,无论是年轻人走出乡村来到城市,还是城市公民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都是既成事实与社会发展趋势,无法改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


我们怀念过去,怀念曾经的年味,不过是因为无法将春节这个中国最具传统底蕴的节日所承载的文化DNA从我们的血液中抹去。它根植于农耕文明,在山间、在湖海之间荡漾开去,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代黄土地上的人们。我们热爱便利的城市生活,但同样无法割舍养育我们的乡村大地。


深圳沙井古墟新生/趣城工作室©雪里红文化


或许正是基于此,瞭望杂志在2022年第21期中指出,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预计到2035年进入成熟期。下一阶段,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将主要以人为核心,鼓励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城市,使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社会。


亲水台阶/趣城工作室©白羽


这也意味着,原本带来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割裂的城乡差异化将随着城乡融合发展逐步被改善。未来的城市化,不光关乎城市基础建设和旧改更新,更关乎城乡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多维度互相融合,多元互动,更多“城乡双栖”的融合居民将会出现。如此一来,春节这个根植于中国辽阔土地的文化品牌,或许也将成为唤醒更多人传统情结的有力存在,被赋予更多全新的内涵。


河流重新成为有趣的日常生活场景/趣城工作室©朱锐

通过设计和展览将河流转化为有意义的场所/趣城工作室©朱锐


如果说,问题已经明晰,未来的方向也在望,那么我们能为这场或许将带来中国传统文化复苏与改变的新型城市化做些什么?


首先,城乡地域空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将被提上重要日程。未来的乡村可能是拥有非常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但仍然具备传统生活方式的精神内核的一处存在。


在间筑设计(TEAM_BLDG)创始人肖磊看来,这样的乡村不仅能够吸引那些对当地民俗和传统工艺保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还能够提供机会让这些年轻人不光是逢年过节,而且能在农耕节气体验在地风俗,对于春节等传统习俗的延续和传播来说都是非常正向的。


杭州青山青年社在建/间筑设计 TEAM_BLDG


间筑设计所建造的杭州青山青年社就是这样一处空间,服务于那些希望体验乡村生活,短则几周、长则半年,甚至想要定居在村里的数量可观的城市人。对比以前的宗祠这样的议事聚集地,青山青年社更像是一个友善包容的“野生社群”,在乡村中打造一个安心舒适的交流场所,让逢年过节的聚集与走动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建筑师来说,能够做的就是建造之前先花时间去理解与保护乡村的文化与肌理,继而优化一个介于现代化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的“过渡选项”,去迎接那些充满好奇心的新村民。”肖磊说道。


杭州青山青年社在建/间筑设计 TEAM_BLDG


其次,是重视城市社区氛围的建设。无论一个城市如何安全舒适,高效智慧、节能低碳、如果缺少了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结的空间,也无法让居住在此的人们找到精神的归属感,更遑论为传统文化和人们的信仰找到新的着陆点。


城市化让城市面积快速扩张,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也被极大扩展,但每个人对整个城市的变化,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却并不能完全了解。当每个人只受困于自己的“孤岛”,疏离感就会因此产生。而文化与传统的传承却恰恰需要一种强大的归属感。


深圳沙井古墟 废墟花园/趣城工作室©雪里红文化


正如前面李松所指出的,年轻人需要社交,需要走出去彼此认识。如果每个社区都能够考虑到这些诉求,建设相应的年轻人社交空间,那么在春节这样的节日里,就可以安排弘扬民俗的社区活动,让春节不再成为万人空巷的“封闭型节日”,而成为更具生命力,可以共同分享快乐的节日。


当乡村也成为城市人的乐土,当每个城市人不再成为“孤岛”,当城市与乡村对彼此张开怀抱,那么相信离找回“年味”的日子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古墟遗址恢复市集 ©快乐享印 PrintHappy


参考资料:

《城市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

《为什么圣诞节会越来越浓,而春节的年味却越来越淡?》

《别让城镇化冲淡年味》

《城镇化改变中国 新型城镇化未来可期》

《「春节特辑」当代年轻人“过年”的仪式感和新范式》

《春节,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


首图丨南头古城更新后鸟瞰©ACF域图视觉 韦立伟 

撰文 | Queena Yao
编辑 | Daisy
校对 | Miki


往期精彩内容-共同创造对未来空间设计意味着什么?


对话丨AD艾克建筑设计谢培河:独立辩证的设计思考和实践

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能成为新的海派生活地标吗?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参赛                来个三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