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熬过阵痛,胡歌坦然谈生死

刘颖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2024-05-19

提示点击上方"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免费订阅本刊




从八月,胡歌就在个人微博上连发数条,为《不虚此行》预热。足见他对该片深沉的爱。

在该片首映的时候,记者曾经采访胡歌,当时他就曾表示:

“这个角色可以让我照见自己,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样子。我非常想成为闻善,但我缺乏他的勇气和与外界对抗的魄力,所以我特别想通过参与这部电影靠近他。”


胡歌的努力没有白费,《不虚此行》让他拿到了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主角。
虽然屡屡自曝要“退圈”,但胡歌已经度过了事业上的阵痛期,在这部文艺电影中找到了未来的底气。



《不虚此行》真的不虚此行吗?


《不虚此行》是一部同时探讨生存与死亡的电影。跟日本电影《入殓师》不同,该片既没有解读“死亡”,也没有阐释中国人独有的死亡观。而是通过五个亡者故事,阐释生活的不同侧面。电影中,五个故事构成了一幅立体复杂的时代情感画谱。它背后折射出商业时代对于成功的快餐式的焦虑和对亲情的疏忽,而这份焦虑是跟闻善内心的焦虑相呼应的。可以说,这也是闻善的一趟自我疗愈之旅。在与大家的相遇中,闻善也逐渐接纳了不完美的自我,开足马力勇往直前。
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向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人生如何不虚此行?应该说,这样的发问是适合当下年轻人的。但是这些年轻观众又是否真的如《不虚此行》的主创们所希望的,在思考过生与死之后才能活得更有意义?这是个问题,也是电影引出的话题。
看看某瓣上网友们的评论吧:

●片中人物众多,却大多没有好好描绘,走马观花一样。小尹这个角色设计得这么好,却没有起到太多作用,最后落脚点在“普通人也能当主角”,实在像命题作文的匆匆点题。


●丧葬文化绝对是中产阶级都承担不起的,和现实中距离很远。电影的命运也注定是少数人从电影院踱步走出后,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里去回味的东西。


●我闭上眼睛想想眼前的情景,看这部电影感觉没有画面也不要紧,然后就睡着了。


●感觉是导演借助胡歌,把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以及思考投射到了闻善身上。像是淡淡地在听一个个陌生人的故事,观感过于文本化了。


看来走进影院的观众们对于《不虚此行》的观感称不上太友好。电影受主题限制,很多需要强情节的部分都用沉默来代替,画面处理也多以冷色掉处理,对于看惯了大片的观众确实需要适应。




对于死亡,胡歌聊了20年,

而这次他有了新感悟


再说胡歌。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不虚此行》,他是爱惨了闻善的。

因为在他看来,闻善就是脱下演员外衣的自己。



生活中真的有闻善吗?

我第一次读到剧本就产生了一个执念: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像闻善一样专门写悼词的人?

对于失去亲人,我有非常具体的个人经历和体验,面对家里人的离开,家属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后事安排完。可能处于极其慌乱匆忙的状态、再加上悲伤等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他有没有精力去倾诉。

但我后来想明白了:

一是我不能用个人的体验去代表所有人,可能真的有一些家庭需要一篇总结悼词。我没有在现实中遇到闻善,并不代表这样的人不存在。

二是其实大部分有此经历的家庭都需要被“闻善”来温暖和治愈。


必须出演闻善?

此前,我母亲离开了,这也让我的内心产生很多遗憾和困惑。

但当我读到了闻善的故事后,好像打开了一扇窗,然后我想去更多地了解我未知的、不熟悉的职业和领域,想去了解更多闻善这样的人。

我每年看很多剧本,但很难有机会看到《不虚此行》这样的剧本。我感觉从剧本中我看到了自己。

我不想演闻善,而是要成为闻善。


爱闻善的理由?

闻善和我的底色很像。

他是一个失意的编剧,一直在与世俗的所谓行业标准对抗,却在内心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他比我优秀,我没有他的魄力和勇气,我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我想成为他。


如何看待死亡?

我自己的经历确实很多。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也聊了快20年了。

可能在某一阶段,我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了。但是当我成为父亲、有了女儿之后,我又开始害怕,害怕自己有一天会离开。

有一天我在拍片现场,收到了一张我女儿熟睡的照片,我一下就哭了,一直在哭。我突然发现,为了新生命,我可以付出我的生命,如果有一天要面临这种选择的话,我肯定能做到的。

有一种爱让我能否付出自己的生命,还有什么事情可以阻碍我呢?

想通了这一点,我豁然开朗。








————  END  ————





往期推荐

●“身高183.6,必须精准!”(附肖战原音彩蛋)
●“顶流”与音乐剧




视讯预告

 电视节目时间表/广播节目时间表


监制:孙成刚  张彪  翟涛

编辑:李雄峰  车丽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