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氢能源研究报告:氢能爆发,基建先行,储运设备国产化进程几何?(附下载)



需要下载本报告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圈,5万+份报告,3000+会员,高清原版,无限制下载,持续更新

(公众号资源有限,仅能展示部分少数报告,加入星球获取更多精选报告)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研究所)


一、氢能战略成为共识,政策推动氢能源爆发


(一)绿氢:能源转型的选择


预计 2050 年,全球氢气市场规模达到 5~8 亿吨。2022 年全球氢气的消费量约 9500 万吨, 同比增长 3%。炼化和工业用氢是氢气的最大下游。根据 IEA 数据,2023 年 9500 万吨氢气 需求中,4200 万吨用于石油炼化,5300 万吨用于工业用氢(包括 3300 万吨用于氨,1500 万吨用于甲醇,500 万吨用于 DRI 炼铁)。IEA 预测, 2030 年氢气的需求量会增加到 1. 5 亿 吨,较现在增长约 40%,到 2050 年,全球需要 5.27 亿吨的低碳氢。而彭博新能源预计 2050 年全球需要绿氢 7.98 亿吨,最为乐观。


预计 2060 年,中国氢供应量 8580 万吨,绿氢占比 89.5%。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 2022 年氢气产量 4004 万吨,是世界最大的氢生产国。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预计 氢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国石化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 2060》,2060 年中国氢气总供应量达 到 8580 万吨。绿氢渗透率快速提升,2030、2035 年中国绿氢供应量达到 300 万吨、1188 万吨。2060 年,绿氢供应量将达到 7680 万吨,占比达到 89.5%。

目前全球 99%以上的氢都是灰氢,绿氢及蓝氢合计占比不足 1%。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制备氢气的主要原材料。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 2022 年,中国煤制氢产量占比达 58.9%;高温和中低温焦化副产氢占比约 20.0% ;天 然气制氢占比约 16.3%;甲醇、轻质烷烃制烯烃副产尾气含氢占比约 3.3%,电解水制 氢占比仅 1.5%。

全球来看,天然气是制备氢气的主要原料。根据 IEA 数据,2022 年全球 62%的氢来自 天然气、21%的氢来自煤炭(主要来自中国),16%来自工业副产品(以上均没有使用碳 捕捉技术)。

(二)氢能战略逐步成为各国共识

各国制定氢能战略,积极推动绿氢转型。其中欧洲预计 2030 年可再生氢需求达到 2000 万吨 /年(其中 1000 万吨依靠自产,1000 万吨依靠进口),对氢气的需求估计最为乐观。2000 万 吨氢气大约是 2022 年全球氢气产量的 20%,如果全部以电解水制氢的方式制备,需要消耗 电力约 1.12 万亿度(欧洲年发电量约 4.2 万亿度)。

二、氢能投资,基建先行,氢运输率先爆发

氢储运处于从 0 到 1 阶段,是当前产业链卡点。当前全球氢能绝大部分是灰氢,绝大多数灰 氢的生产和使用在一个地方,仅有少量氢通过管线车等方式运输,所以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氢 能输送网络。而绿氢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风光资源充沛的地区,生产和使用在地理上出现了分 离。所以氢的储运是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卡点。

大型氢储运项目作为氢能源的基础设施,会率先爆发。以欧洲的管道项目为例,氢管道项目 的实施周期预计要 7 年左右,要完成 2030 年的建设目标,就需要在 2023 年启动新项目,在 2026 年完成 financial investment decision (FID)。

氢能运输网络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认为未来的氢运输会形成三层网络架构: 

第一层:超远距离的跨海氢能运输(5000km 以上)。 

第二层:中远距离的管道氢能运输(200km~5000km)。 

第三次:短距离高压气态氢的卡车运输(200km 以内)。

(一)超远距离的氢能跨海运输:以日本为例

日本发展氢能,存在先天资源禀赋的不足。日本森林和多山的地形极大限制了日本太阳能和 风电的发展空间。日本曾寄希望于海上风电,但周围海域缺乏浅水区域,只能发展技术尚未 成熟的漂浮式风电,还需要考虑对渔业的影响。这使得该国成为全球清洁发电成本最高的国 家。伍德麦肯兹研究总监 Prakash Sharma 表示,日本电价昂贵,使得该国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比化石燃料制氢高 2-4 倍。根据 BNEF 的数据,预计日本 2030 年低碳氢的制取成本约 3 美元/kg,几乎位于成本曲线最右侧。

日本的氢能战略更侧重于氢能储运和下游的应用,而将绿氢的制备寄希望于进口。日本明确 提到“从战略层面考虑推进氢能标准化工作,推进发展以买方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模式”。日本 氢能战略设定 “将在 2030 年前后建立商业规模的供应链,每年采购约 300 万吨氢气”。日 本规划的 2030 年 300 万吨进口氢能虽然并不会直接改善日本的能源进口依赖度,但可以进 一步多元化日本的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给渠道,增强日本能源体系的稳定性。

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不适合通过管道输送氢气,航运成为主要选择。日本是一个岛国,海上 管道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因此航运是更为合理的选择。此外日本的氢气和主要出口国的距 离较远,航运经济性更佳。比如日本-澳大利亚的液氢项目海运距离高达 9000km,这个距离 下管道运输并不是最经济选择。当前阶段,还不能确定哪一种载体形式会成为航运的主流。当前日本在液氢、液化有机氢载体(LOHC)、氨方向的探索比较积极。

(1)液氢路线

日本和澳大利亚建立了液氢示范项目。2019 年 12 月,日本的首条液化氢运输船 Suiso Frontier 正式下水。2022 年 1 月,Suiso Frontier 搭载澳大利亚制备的液氢首次抵达日本神 户。该项目在澳大利亚用褐煤气化+CCUS 技术制氢,之后在液化基地液化,运输到神户的 装卸基地。这是全球首次通过液化氢大规模海上运输氢气。Suiso Frontier 运输船全长 116 米,总吨位约 8000 吨,船上搭载了特制的储气罐,能储存近 1250 立方米的液化氢,相当 于大约 75 吨液氢。

液氢的运输有很多劣势:1)液氢的储藏温度是-253℃,要保持这样的低温需要很高的成本, 现在的真空隔热技术和球形的储氢设施无法应对。2)液氢难以避免蒸发——大约每天蒸发 0.1%~1%;3)氢气的液化需要非常多的能量,所消耗能量值约为所储存氢能的 30%左右。

因此要使液化氢具备经济性,需要在各个环节提升氢气的产能,从而降低成本:在制造环节, 需要把氢气的制造产能从当前的 0.1t/d 提升到 770t/d;在液化环节,需要把液化产能从 5t/d 提升到 1000t/d;运输环节,液氢的运输船需要从 2500 立方米提升到 32 万立方米。

Suiso Frontier 的技术指标远未达到商业化,目前的运营更多是实验性。2022 年 1 月,因 为阀门故障,Suiso Frontier 在澳大利亚停泊时起火,所幸最后损失不大,依然顺利返航。由 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液氢产业链并不成熟。川崎重工预计,到 2030 年液化氢的运输将在商 业上可行。

(2)液化有机氢载体(LOHC)路线

MCH(甲基环己烷)是最有潜力的有机氢载体。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有机物储氢介质包括环 己烷、MCH、萘、N-乙基咔唑、二苄基甲苯等。MCH 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储氢容量大, 脱氢对应物(甲苯)可以很容易地加氢回 MCH,成为了最有潜力的有机氢载体。如果以 M CH 作为氢的载体,可以通过活用炼油厂的现有设备,实现 MCH 的生产和脱氢(将 MCH 分解 为氢和甲苯)。在这条路线下,炼油厂有潜力在碳中和时代成为氢气供应基地。

日本和文莱建立了基于 MCH 的示范项目。2019 年 11 月,文莱的氢化工厂开业,2020 年正 式投入运营。氢气在文莱的加氢厂通过化学反应将氢和甲苯转化为 MCH。MCH 通过海上运 输送到日本,在川崎的脱氢工厂,再次转换成氢和甲苯。

MCH 的主要缺陷是能量损失大,现在使用 MCH 载氢的能量损失达到 35%-40%。MCH 现在 的生产工艺是先生产绿氢,再生产 MCH 的两步工艺。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ENE OS 开 发了直接生产 MCH 的工艺。该工艺无需先制造氢气,利用甲苯的直接电化学反应,一步到 位地由水和甲苯来直接制造 MCH。此外,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的 Akihiko Fukunaga 教授 领导的一个日本研究小组成功地使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直接从 MCH 发电。

(3)氨

日本和沙特的合作主要以氨为载体。2020 年,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作,向日本输 送了世界首批低碳氨。2022 年,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获得了世界首个低碳氨的产品 认证。2023 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问沙特,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举行会谈, 双方签署了开发清洁氢气、生产氨和再生燃料的协议。

氨的储运设施完善,是有潜力的载氢材料。氨比氢气更容易液化,常压下氨气在-33℃可以液 化,且同体积的液氨比液氢多至少 60%的氢。氨的储运基础设施完善,10000km 的航运成 本大约可以做到 260 元/t 氨(约 1.46 元/kg H2)。但以氨为载体,在制氨、脱氢环节的成本 较高。考虑制氨、运输、脱氢环节,在 10000km 距离下,以氨为载体运输氢气的成本大约为 17 元/kg H2。

从全球低碳氢贸易流向图可以看出,未来氨会氢能贸易的重要载体。REPower EU 规划进口 的 1000 万吨氢气中,预计仍有 40%会以氨或者其他衍生物的形式进口,绝大部分是氨。

使用氨、液氢、LOHC 进行运输,成本偏高最大的原因在于转化成本高。但氨有一个好处是 可以直接使用。氨本身就是一种大宗化工产品,全球氨的产量约 2.53 亿吨,其中 8 成以上的 氨用于生产化肥。如果不把绿氨视为绿氢的载体,而直接视为一种工业原料,也就不用进行 “氢-氨-氢”的转换。这种情景下,氨的远程运输就变得有经济性。另外,各国也在研究氨直 接燃烧发电的技术,从而省去脱氢的成本。

(二)中长距离的氢气管道运输:以欧洲和中国为例

完整报告下载:因篇幅限制,本报告完整版PDF已分享到报告研究所知识星球,扫描图片中二维码进圈即可下载!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欢迎加入报告研究所知识星球社群,入圈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服务:

1、报告持续更新,分享最新、最专业、最深度的行业研究报告、投行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公司研报等。公众号发布的报告可同步下载;

2、海量研究报告均可下载PDF高清版,无限制;

3、会员可以提问方式获取具体报告需求;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星球


业务咨询、商务合作:136 3162 3664(同微信)

温馨提示




应广大粉丝要求,「报告研究所」成立了报告交流群,欢迎各位公司企业、投行、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基金、创业者及金融资本圈朋友加入!


这里能且不限于:“行业交流、报告交流、信息交流、寻求合作等......”


入群方式:添加助理微信touzireport666,发送「个人纸质名片」或「电子名片」审核后即可入群。


关于我们

我们是报告专业研究机构及知识服务平台。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热点专题报告、调研分析报告、白皮书、蓝皮书等。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知名研究机构,覆盖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并涉及医药生物、金融、互联网+、医疗大健康等众多行业及细分领域。目前报告已累积近50000+,并持续更新。


报告涵盖但不限于:

1、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

2、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抖音、快手、小红书;

3、元宇宙、5G、区块链、人工智能;

4、房地产、金融、券商、保险、私募;

5、零售、快消品、餐饮、教育、医疗、化妆品、旅游酒店;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报告均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报告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