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暂时不会去火星,可能先去月球试试 | 专访HPP合伙人Jens Kump & 余炜【青年建筑】

那小海 青年建筑 2021-09-21


说到德国,我们容易联想到“先进”、“严谨”、“认真”,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德国一直给我们“靠谱”的感觉,就像一个值得信赖的“匠人”。而德国建筑也往往是“简洁”、“实用”、“高效”的风格。在我的印象中,德国人比较低调,会认真的做好每件事情,让人放心但不会到处宣扬功绩。就像HPP,不时的有项目见诸媒体头条,或者荣获国际大奖,作品风格除了意料之中的简洁明快,也经常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展现,作品有时挺高调,但公司似乎一直很低调,鲜少见到HPP的领导到台前大肆宣传。细细算来,HPP已经87岁“高龄”了,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当初是什么契机吸引HPP进入中国并将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他们对今年的市场有什么预判,并做了哪些准备?带着这些疑问,那小海拜访了位于延平路的HPP办公室,对合伙人Jens Kump 和余炜进行了专访,过程非常愉快,以下 5 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HPP是87岁的多年龄层次共存的公司

HPP是有艺术气息的工程师?并不是

我们暂时不会去火星,可能先去月球试试

合适的种子,合适的土壤

德国人太低调,总做幕后英雄



HPP是德国最大最成功的合伙人制建筑事务所之一。由 Helmut Hentrich 先生创立,至今已有87年的历史,目前由第四代建筑师管理。


1933,Hubert Petschnigg & Helmut Hentrich



2020,左起: Joachim H. Faust, Gerhard G. Feldmeyer, Volker Weuthen, Werner Sübai, Remigiusz Otrzonsek, Burkhard Junker, Claudia Berger-Koch, 余炜, Jens Kump


青年建筑: 如果把HPP比作一个人,您会怎么概述他的品质和追求?

 

Jens:他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并把追求高品质作为毕生追求。他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在地环境。

 

Wei:HPP的文化精髓可以从我们出版的《Balance平衡》中解读。正如个人需要平衡,比如工作与家庭,作为公司,除了自身固有的信仰和原则之外,也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满足不同业主、部门、环境、使用者对项目的各自需求,同时坚守公司的核心设计准则和价值观,两者之间,互有影响,取之平衡。


《Balance平衡》#HPP


始建于1926年的天文馆被改造成为杜塞尔多夫音乐厅。该设计保留了原外立面、穹顶和穹顶大厅北面的“绿色拱廊”。 ©HPP


青年建筑: HPP经历了四代领导人,能否介绍,领导人更新迭代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宗旨?又有哪些与时俱进的变化?

 

Jens:每次领导人的变化,并不是替换,而是传承。每一代领导都是与时俱进,同时,HPP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思考并不会丢失,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后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对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而且,新老一代在一起共同合作过渡,不会突然迭代,所以精神会很好的传承。

 

WEI:首先是对品质的始终追求,包括优秀的设计和完美的呈现。其次是合伙人制,HPP是个团队,彼此互相支持,而非单打独斗。这两点,是四代领导人一以贯之,传承的重要品质。回顾HPP的历史,领导者基本上大多是从HPP的土壤滋养中成长的,公司文化逐渐汇入DNA中,所以,四代领导人都是平稳过渡,87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生过突变。


HPP历年项目展示墙 


青年建筑: 作为一个87岁的公司,目前公司是属于积极发展的年轻人状态,还是稳重求进的中年人状态?

 

Jens:HPP是多年龄层次共存的公司,既有老一代的领导者,也有中年的主力,还有不少年轻的血液,各层次共同发展前进。早在1960s,当第一代元老变老的时候,公司转变成为合伙人制度,形成自我更新,迭代的模式。所以我们不算是87岁的公司,我们是多年龄共存的公司,而且整体来说仍然很年轻。

 

Wei:对于中国这个市场和客户群体,我们仍然很年轻。另外,年轻或者中年的状态,数字并不是衡量标准,悠久的历史同样可以有充满活力的内心,年轻也并不代表幼稚,“87”听起来不小,但在我们眼里代表它更沉稳、可信任,同时富有青春活力。我们不要“老气沉沉”,每年公司都举办“青年论坛”,我们欢迎并且聆听来自年轻人的声音。


经典改造案例:三片楼_1969原状 


 经典改造案例:三片楼_2014翻新©HPP


我不认为HPP是有艺术气息的工程师

 

年建筑: 德国人具有严谨的风格,HPP更像是有艺术气息的工程师,而非有工程师气息的艺术家。你们在项目上是否主要基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更注重对项目的控制力?

 

Jens:对于HPP的气质的形容,我不敢苟同。建筑是艺术的本质,是人类的本能。几万年前,远古时期的人类就有意愿和行为,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改善并形成更适合居住的空间。虽然远不能称之为建筑,但是孕育了艺术的积淀和土壤。基于这种本质的需求,逐渐形成了建筑师的目标和任务。所以,相比于“有艺术气息的工程师”,我们是落地的,追求品质的建筑师,我们很有信心很有热情,通过团队自身,公司,业主的共同努力,使各方达到共赢。如果这让人觉得,我们的作品会因此降低了艺术性,我想说的是,用切合实际的“艺术家”来形容更为恰当。

 

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没错但不全面。有些人认为“德国式”“工程师式”的工作方法,只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有时我们也会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会让我们重新思考,重新出发。虽然发现问题貌似是“节外生枝”,但利于我们对问题有更全局的视角,并且彻底根治了问题。因为问题始终在那里,如果不正面的解决而绕道而行,问题迟早会显现。能够帮助别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视之为挑战,并乐于迎接挑战,为事情带来积极的效果,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享受因此带来的成就感。

 

Wei:完全同意。我之前分别在中国公司和法国公司工作过,我认为,德国公司更注重满足功能的要求,愿景是完成满足要求的建筑,而不是做一个“形而上”的艺术品。我们的设计,是基于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赋予艺术性,而不是从艺术性出发再思考功能性。有一些公司是以艺术为出发点,功能性随后,我认为这对于HPP而言不是正确的程序。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只会做一些无趣的黑盒子,只是说,功能更至上


德国节能建筑金奖:水晶大楼—明斯特保险公司总部©HPP


德国节能建筑金奖:水晶大楼—明斯特保险公司总部©HPP


青年建筑:在德国,建筑标准很高,甚至高到超过需求,而对建筑师形成约束和负担。在国内,标准相对降低。HPP在德国和中国的项目上,采用一样的流程和标准,如何在标准和质量上达到平衡?您是完美主义者么?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否有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Jens:从2006年我们开始设立中国办公室,当时中国其实已经拥有完成高品质项目的基础。并不是中国的建设环境无法完成高品质的项目,主要是基于业主的需求和选择。在中国,业主可以有不同层级的质量选项,可以选择做长远投资,也可以进行短期投资。过去的几十年,大量的项目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导致了不同的项目质量完成度的不同,这是客户的选择,而非中国建筑行业的质量本身所致。随着这几十年的发展,业主对于项目的了解愈来愈深,他们清楚预算,工期,材料,设计单位等各个要素的筛选,会影响到项目最终呈现的成果。中国和德国,在投资理念方面有不同的选择,在德国,基本很少有短期投资的选项,市场有高标准的基准线,而国内的业主却可以自主选择短期或者长期投资。

 

Wei:在德国,建筑标准相对统一,中国的可选项比较多,有更多的灵活性。设计师的任务,要基于业主需求和项目本身的特殊性量身定制,满足项目的预算,工期等各个要求。我们是切合实际的,可信赖的建筑师,不会只是给业主炫目的效果图,后期发现困难重重或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德国沙尔克04体育场:欧洲顶尖的高技派运动场©HPP


SAP体育馆,阿德勒曼海姆冰球俱乐部主场©HPP


青年建筑: 全球信息互通,人员流动,公司很难有自己的秘密杀手锏,一旦出现新理念,新技术,会迅速被其他公司其他项目学习和应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HPP还有什么其他公司无法比肩的制胜法宝么?

 

Jens:通过经年积累,形成精良的团队。把合适的人员放在合适的位置,来给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认真的对待业主,对待项目,对待环境,对待社会;我们团队的精神,背景,态度,合作模式。

 

Wei:应用新技术新软件,都不是什么难事。而保持初衷,坚持信念,才是核心价值。“十年磨一剑”,这是长期投资,这是一种理念,我们不是利润导向或者急于求成的公司。如果事事利益至上,建筑师如何才能全身心投入在工作和设计上。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把工作做好”还是“尽快完工”,态度决定一切。即使是拥有相同技术的人员,成果也是不同的。团队的精神、公司的设计原则积累在我们的DNA中,使我们避免了将纯利润及高周转的客观因素作为公司发展的驱动力,而更享受精诚合作、创造好项目的过程,更愿意将德国的“工匠精神”发扬并延续。


南京江苏卫视荔枝剧院©HPP 


青年建筑: 纵观HPP客户列表,都是追求长期投资的高品质的客户。高品质的客户成就高品质的项目。这是否也是基于HPP自己对客户的筛选?

 

Wei:“匹配”十分关键。合作之前会初步接触,彼此会进行了解,交换对于项目和工作模式的认识和态度。彼此合拍是共同完成好项目的前提。我们认真对待每个项目,而业主欣赏、认可我们的服务,这样可以形成长久的合作,有一些客户的合作甚至长达几十年。


Jens:最终促成这些项目,是基于客户需求这个前提。客户首先设定了每个项目的要求和标准,而这些标准是HPP能帮助他们达到的。也正因为这点,我们在与客户各方沟通的时候,彼此都非常坦诚和开放。


 HPP入选《德国主要品牌》


 

青年建筑:HPP产品类型非常全面,如果让你挑选最喜欢的孩子,你会怎么挑选,介绍他的特点和优势?

 

Jens:在我自己参与过的众多项目中,天时地利人和,合理的预算和工期,好的设计理念,优秀的团队合作,当各方面都恰到好处的时候,奇迹就发生了。我个人更偏好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能够切身的感受到,我在为我了解的人创造美好的空间环境。另外,业主方对项目开发有成熟的理念,这点也非常关键。我比较满意的项目:湖南卫视节目制作中心,浦东足球场,汉高亚太总部,徐家汇体育公园等,都是不仅追求美观、高效,同时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的典范。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万体馆区域项目:集专业竞技与休闲一体的市中心老场馆改造©HPP


徐家汇体育公园模型©HPP


上海国际赛车场区域概念设计中标方案©HPP


上海浦东足球场©HPP


Wei:都是HPP的项目,就像都是自己的孩子,很难挑选最喜欢的,因为每个都是全力倾注心血,努力想做到最好。如果从情感上去挑选,并不是那个项目做的是不是最好,而是项目的过程中,个人倾注的心血和精力、各方面的互动,就像哪个孩子相处时间最久,甲方的全力支持,团队协作享受整个设计过程。比如,万科印力滨江道办公楼,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和甲方密切合作,精雕细琢,最后呈现了很好的效果。宁波永强国际大厦也是我们“精心呵护”“陪伴成长”的小孩,所以我也会比较青睐它。


宁波永强国际大厦©HPP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HPP


青年建筑: 有一些事务所涉及服装,工业设计,参与开发交通工具,甚至思考探索外太空,在火星上探索建筑的可能。HPP涉及领域很广,不过都是在建筑行业,将来会继续专注于建筑领域,并且在领域中做到最佳,还是可能跨越出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Jens:我们不在火星上造房子,我们先去月球上试试看。(笑)不过我个人更偏好于实实在在的,混凝土,木头,脚踏实地的质感,更纯粹的建筑实践。另外,我也会比较看重可控性,比如,有甲方邀请我们团队参与南美的项目,对于中国办公室来说,那里很遥远,在大部分的时间,我需要靠想象,那里的环境,使用者,包括与当地的合作沟通都是远程的,这会有一种失控感。

 

Wei:首先,我们会专注于擅长的领域,而其他方向的工作常常是水到渠成。比如,在设计欧莱雅德国总部大楼的时候,甲方信任HPP的能力,让我们参与并完成室内,包括家具模块的设计,有一些项目,从建筑延伸到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这样业务是自然而然拓展的。我们并不会刻意设定一个遥远的目标去开拓新的业务类型。当然,我也很欣赏那些探索更多建筑实践可能性的建筑师,他们极具先锋的探索精神。对于德国DNA的HPP,常常更倾向于思考实现的可行性,相对于远期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们会更着眼于立足当下,把理念实实在在的实现。

 

欧莱雅德国总部大楼©HPP


青年建筑:Jens经常被邀请作为一些重要国际设计竞赛的评委。您认为,作为国际竞赛的评委,有什么样的价值和驱动力?

 

Jens:能够被邀请作为评委,对我来说是荣幸和肯定,我也很珍惜这个身份和责任。因为评审,往往是给项目的方案做实际决策,而非前期方案的探讨和建议,所以评委的每个决定需要很慎重。因为这份责任感和信任,评审的决定绝不是一拍脑子的草率选择。前期,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基地、项目需求、业主要求,仔细审核,慎重考虑,因为这样的决定,可能会影响着该区域,该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


Jens 在滨水城市设计国际论坛发表演讲 

 

合适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


青年建筑: 在HPP全球布局中,德国8个办公室,中国3个,土耳其1个。这么多国家,为何如此钟情于中国市场?从1997年就开始尝试中国市场,到2006年正式在上海开设办公室。是什么样的魅力,或者远见,使你们坚持下来?

 

Wei: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单一市场,巨大发展前景,稳定开放,国际化。这是重要的基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必须情感上对这个国家热爱,尽管全世界有很多潜在的市场和机遇,但是包括总裁Faust先生,包括Jens,内心热爱中国,并且愿意把自己的热情、情感、几十年的时光倾注在这里,热爱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才真的会热爱在此的工作。

 

Jens:我感觉,德国人和中国人,在性格上有很强烈的相似性,我们都有强烈的创造欲望。两个民族都有“工程师”的思维方式,两者的相似性,使我们能更快的入乡随俗,更相融相爱。


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芒果盒子”©HPP


 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芒果盒子”正式封顶


青年建筑:HPP在德国有很好的口碑,市场很认可,刚进入中国的前五年,没有建成的业绩,很难获得信任。如果度过前期的难关,现在随着越来越多项目的建成,是否更容易获取项目?

 

Jens:刚开始当然是非常艰难的。但当你真的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你的全身心的投入,你冲在一线的参与项目的方方面面,甲方能看到你的态度,看到你和项目的紧密程度。合适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自然能孕育出生命的奇迹。我觉得,我们碰到了合适的土壤,然后HPP这棵树,努力在中国市场生根成长。

 

Wei:每个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都是不容易的。从1997年就开始参与中国市场的国际竞赛,那时候,作为国际公司,我们在每次竞赛中学习这里的游戏规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样,中国的市场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逐渐完善,变得更加成熟。我们也很幸运,碰到德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要建总部办公、园区等建筑,也在国际竞赛中赢得了部分项目;我们合作了一些成熟的开发商,以及资质良好的优秀的国内设计院,于是水到渠成的在这里扎下了根。这跟我们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有关,有些外资事务所可能尝试了几年没有打开局面,就放弃了这个市场,而我们坚持下来了。

 

现在随着很多项目建成,相对于刚开始的开拓期,的确容易了一些。业主能看到,我们对这个市场是认真和重视的,我们开设了三个办公室,有100多名设计师紧密与业主合作,会全程跟进项目,而不会虎头蛇尾。现在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跟“Matching”的业主合作。不追求“量”的多少,不批量生产项目,我们一直谨慎的选择客户,来共同成就优质的作品。


上海办公室十周年庆2016,左起: Joachim H. Faust, Jens Kump, 郑时龄,Werner Sübai


青年建筑:HPP业务范围基本包括所有类型,当你们从一个已有业绩的领域,进入一个新领域,是如何说服业主信任你们即使没有相关业绩,也有能力完成项目?

 

Wei:作为一个“87岁”的资深企业,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是“百年老店”。当业主知道企业长久发展的愿景,也自然愿意信任我们对待每个项目都是认真严谨的。一旦接下项目,给予承诺,我们就会言出必行的把项目做好;如果对项目没有信心,我们也会拒绝一些不合适的项目。在德国,我们有良好的口碑,业主认为HPP是一家可以信赖的企业。所以有时候,更难的是懂得拒绝不合适的项目,而不是一味接受所有委托。在中国,很多项目有资格预审制度,要看过往的业绩。但是,凡事总有第一次。在开拓新领域的时候,会用企业的口碑,专业的精神和态度,过往其他项目的业绩,来告诉业主,我们能做好。

 

Jens:对于设计事务所来说,每个作品都是第一次,都是原创。即使做过很多总部办公的项目,但是每个项目的肌理,文脉,设计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建筑每个问题,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第一次,而设计原理是相通的。面对一个新项目,跟面对一个新的类型,比如去设计核电站,公园,机场等,我们都是往后退一步,退回到学生的状态,用求知欲,去从头开始研究,无论是新项目的基础资料,还是新项目类型的基本原理。


开放式校园:德国鲁尔西部大学 ©HPP


年建筑: 德国,8个办公室。中国,3个办公室,在市场策略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Wei:原理是相通的。“放眼全球,服务当地”。在德国,最近的两个办公室彼此只相隔20多分钟高铁的车程,但为了更好的服务当地业主和项目,我们仍然设立了办公室。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办公室服务不同区域的客户。我们也尝试开拓其他区域,但精力有限,也并不是所有区域的市场都适合HPP,面面俱到反而事事平庸,不如集中有限的力量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们对开设新办公室都是很谨慎的,不会按照项目联络点的逻辑短期设立,做完就撤。一旦确定,我们就会慎重对待当地市场,坚持深耕。

 

Jens:德国人口超过8000万,大家有相似的质量标准,但是各地业主和市场相对分散,业主希望设计方能快速响应,紧密沟通,所以,我们的办公室依据各地市场和业主的需求设立,团队规模从20人到160人不等,小型办公室能更好更灵活的服务当地市场和业主,在项目需要的时候,能及时的响应,迅速解决项目的问题。


 

深圳办公室开幕 2019


青年建筑: 中国的项目,在HPP的所有项目中,占多大比重?德国公司的团队是否也从中国的项目和中国市场中进行学习?

 

Wei:具体比重没有统计过。对于87年历史1200个实施项目来说,国内的项目占比仍然很少。目前从新项目的扩展来看,粗略估计,近几年大概占20%左右的比例。

 

Jens:中德的团队之间始终都有保持交流、互换、互相学习的传统。德国团队也同样从中国市场学到很多,这里的项目,更快速推进,直击要点,解决问题,而德国的项目,正如我前面提到,会更深入思考,甚至建筑师去发掘问题再解决问题。另外,国内的项目,规模体量较大,需要团队有更好的全局观,能很好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而不会在面对一个巨大体量和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而失去方向。这些都是中国市场和项目带给德国团队的经验。


HPP办公室环境 


德国人太低调,总做幕后英雄


青年建筑:HPP近几年合伙人体制有哪些调整,如何激励员工在体系中成长,发展?

 

Jens:从1960年代设立合伙人制度起,随着公司的发展,制度与时俱进的修正和调整,包括高级合伙人和合伙人等不同级别的设立。在中国,我们也相应的进行调整,扶持了下一代的合伙人。之前,我们叫项目合伙人,现在是联合合伙人,这不仅仅是称呼的改变,更是从思维方式上的变化。

 

Wei:是的,你不再以一个员工、打工者的身份在工作,成为合伙人,与公司共同发展,给年轻建筑师更多的责任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管理项目的时候,相应的负责人不仅要追求项目技术上的成功,同时也需要考虑和确保经济上的成功。不过,HPP始终保持的准则是,不以利益为导向,经济成功只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但绝不是第一指标。


纸牌屋:杜塞尔多夫第一座混合木结构的办公楼,更是一座“从摇篮到摇篮”的全生命周期设计项目©HPP


青年建筑: 最近又开启一轮招募,如何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员工能迅速融入HPP的体系中?

 

Jens:在公司内部,以及项目进行中,我们会鼓励新员工融入,交流,互动,学习和表达,使新员工能够迅速融入环境和团队中;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分享,我们多年积累的文化,精髓,理念,能够从老员工那里,自然的影响到新员工,使他们逐步了解并融入体系。


每两周举办一次happy hour 分享会

 

青年建筑: 随着疫情的发展,你们对今年的市场有什么样的预判,做了哪些准备和调整?

 

Wei:市场一直都是在改变的,不仅是近期突发的疫情影响,没有哪个时期的市场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设立目标的时候,并不设定特定量化的经营指标,而是把项目做好的前提下,公司自然会有盈利。目前我们的心态是:冷静沉着,保持稳定。不会跟着市场随波逐流,所以过去,我们没有突然扩张,突然骤减,稳定性是我们的一个价值所在。随着疫情,医养行业的需求应该会有所增加,我们在这方面其实有大量的业绩和经验的积累,大概估算了下,历年有300多个医疗相关的案例。所以不管市场会不会骤变,我们仍然会保持自己的步伐,一步步的发展。

 

我们有一些已签合同,所以会继续很好的服务业主,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招聘来跟进这些项目。今年的市场对商业地产可能会有冲击,但HPP国内还有较多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体育、文化、教育,这种类型的项目还是比较稳定的,短期内受市场影响也相对较小。

 

Jens:我们公司一直在稳定发展,团队架构和人员数一直和公司发展匹配。而且,我认为,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人们对于品质,生活态度,环境都有了更高的追求。或许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到了更好的时机和阶段,因为我们的基因中,就是一直执着于对品质的追求,我们可以帮助人们,帮助社会,帮助社区,帮助业主,来达到甚至重新定义他们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精神上的追求。


HPP奖学金计划清华大学站


HPP作品展清华大学站,(右一)Joachim H. Faust,(右二)庄惟敏,(右四)余炜




青年建筑: 近几年增强了品牌方面的团队和工作。HPP希望在行业内,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Wei:我们吃过亏了。因为德国人偏低调的性格,以前总做幕后英雄,认为只要把项目做好了,自然会众所周知,被业主和市场了解,然后项目就会随之找到我们。后来发现,如果我们不发声,项目就会被埋没。我始终认为,如果大家了解德国品质,了解我们,就会欣赏我们,信任我们。


Jens:现今,在市场上发声其实不难。媒体轰炸,不断刷屏刷脸刷存在感,但这不是我们希望的方式。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表现、我们的表态、我们的传达,希望循序渐进的培养市场对我们的认知和了解,使大家真正熟悉,从而欣赏我们。


特殊时期,特殊合影。左起:Jens Kump,那小海,余炜


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体现在做事的细节。那小海提前给HPP提交了采访提纲,采访时,Jens面前摆着手写的提纲和备注,可见他做了充分的准备;采访文章整理后,对于文中不准确的地方,余炜亲自进行了校对。让我想到他们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说的:“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表现、我们的表态、我们的传达。” 真正的知行合一。


- END -

本文由【青年建筑】编辑采编:那小海45万建筑师在关注

资讯|专访|游学|招聘|课程
后台输入“投稿”“合作”“转载”了解相关内容
编辑:Alex魏,Archlady,雪亮,饭困,梁仟,leon

青建专访:


【青建专访】Heatherwick

【青建专访】Snøhetta & 2Portzamparc

【青建专访】虹夕诺雅御用设计师设计师东利惠

【青建专访】archimorphic涂洛雅

【青建专访】HASSELL董事 何显理

【青建专访】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

【青建专访】时境设计卜骁骏

【青建专访】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

【青建对话】张永和

【青建专访】Jerde主席John Simones

【青建专访】BIG合伙人Kai-Uwe Bergmann

【青建专访】建筑评论家李翔宁

【青建专访】Benoy董事庞嵚

【青建专访】Zaha事务所总监大桥谕

【青建专访】法国交通建筑设计大师阿里

【青建专访】AIA上海分会年度设计奖联合主席姜宇捷

【青建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上篇)【青建专访】RSHP合伙人Richard Paul (下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