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何自然先生的语用人生

语言服务 2023-04-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有思想的学术 Author 何自然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漫话语用学和我


何自然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创始人、名誉会长,曾连续两届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在国内外发表论文逾200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和国内外第一部从理论建构和应用探讨两方面系统研究语言模因的专著《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以及其他语用学、语用语法等专著和译著十多部,其论著在有关学科论文中的被引用率一直排在全国前列。


编者按




何自然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在语用与修辞、语用与教学、语用与语法、语用与翻译、语用与模因等领域卓有建树,还打造了一支语用“何家军”。作为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何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家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语言的人都很注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我学语言,为了提高语言使用技巧和语言理解能力,除了加强语言实践、不断积累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经验之外,我还掌握一些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其实,我真正想学的是后来才出现的语用学,按许国璋先生的说法,是语言本体诸相中语用分相涉及的内容。

我记得少年时代习惯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强记。为了不让我们成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语文老师总是提醒我们熟背之外还需深刻理解文意,强调要学会同一说法的不同表达方式。每学一词、一语都要习惯追求这些词语的各种同义表达。这样的好处是,当老师要求复述或写作时,我们除了能够熟练地引用范文的现成词语之外,还能够运用其他的一些表达方式。结果,老师满意,学生也满意;做学生的因此而得到较高的分数,自然乐此不疲。
多少年来,只要是学习语文,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我总喜欢追求一个意思多种表达。直到我当上了外语教师,我还把这个我认为颇为成功的学习语言的经验介绍给我的学生。可是,随着语言理论学习的深入和外语能力的提高,我发觉总让学生不分场合地一味追求一个意思多种表达的方式来学外语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无从掌握在什么场合要用哪种表达方式才算恰当、得体,从而取得最好的交际效果。
美国语言学家Bolinger在他的专著《意义和形式》的前言里说,语言本身可以做到“一种形式表达一个意义,一个意义使用一种形式”。Quirk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也指出:“没有意义上的差异就没有形式上的不同。”这意味着不存在所谓一语多说,即不可能做到同一意思多种表达,因为语言形式不同,意思就不会完全相同。
在这些论说的启迪下,我开始注意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场合,注意到要“不同的山上唱不同的歌”的问题。于是我开始注意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也注意到交际双方的心境和状况如何影响词语的理解和使用等问题。我是学外语的,所以我认定,在研究语法结构的同时,更要涉猎一些修辞的理论和实践。我相信“语法+修辞”会提高我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
事实正是如此。我的“语法+修辞”语言学习法不但在实践中帮助我学好语言,而且在理论上还让我认识到,学习语言既要注意语言的形式表现,又要注意语言的功能变化。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我接触到有关语用学的点点滴滴,如Austin的《论言有所为》、Lyons的《语义学》第Ⅱ卷、Grice的《逻辑与会话》,开始注意语言的功能问题。我注意到修辞学和语用学这两个学科的目标不尽相同,但研究对象却有许多相似。
正在这个时候,我从美国著名学刊Language上看到关于日本学者毛利可信写的一本名为《英语语用学》的介绍。我发觉我学习的语法和修辞内容在那本书里都有所涉及,于是我立即托友人从日本带回这本新著,开始系统地接触语用学这门学问。
英语的pragmatics汉译为语用学,据我所知,此译名始于日本。毛利可信用日语说的“語用論”就是pragmatics。语用,顾名思义,讲的是语言的使用。但使用和理解是一个铜钱的两面,所以,语用不但讲语言的使用,而且讲语言的理解。
八十年代初,我有机会到加拿大学习语言学,师从国际知名学者Steven Davis教授,他是语言哲学和语用学方面的专家。从此,语用学就和我结下不解之缘,我的兴趣几乎完全转向当时还方兴未艾的语用学上来。回国之后我给研究生上语言哲学、句法学、语用学和实践修辞,但更心仪于语用学。我发表与语用学有关的论文和撰写语用学教材和专著,决心在国内做些普及语用学的工作,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参与学习和研究。
九十年代中期我去英国访学时,与原先研究二语习得、后来从事语用学研究的Peter Grundy共事,我们都有普及语用学的心愿。他把当时正准备出版的一本语用学专著取名为Doing Pragmatics,其中就有让大家都来研习语用学的意思。该书很快成为语言学方面的畅销书,2008年已修订发行了第3版。同样,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语用学概论》。这也是一本让大家都来“do pragmatics”的入门书,该书至今也修订出版三次了:从第二版开始我请冉永平教授加盟我的修订工作,扩大了篇幅;第三版则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更名为《新编语用学概论》,增添了近十多年来语用学发展的新成果。如果说我为发展我国的语用学曾经一尽绵力,那只是为这门学科做过一些引介和普及工作而已。今天,我以欣慰的目光看到我国中、青年语用学家们所做的新贡献,并期盼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当然还包括语言学其他的一些学科,它甚至与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中的一些学科分支、分相有关。由于语用学涉及的范围广,我们不一定要给语用学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用学就会对“什么是语用学”这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有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也有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还有从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的,亦有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功能的综观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研究角度自然产生不同的研究面:有的注重研究语言本身,研究语词和结构特定的语用属性;有的以交际作为平台,研究说话人表达的意义和听话人理解及应对的意义;也有人以动态语篇作为研究面进行会话分析,研究各种类型的话话,分析其中的标记、结构、层次、策略、态度等等。随着语用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它的研究面越来越广泛,人们甚至不把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或分支,而把它看成是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了。
语言的应用是很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语言运用中的奥妙、神奇,常常让人们感到意外。在理解语言时,它的表达方式会让人时而困惑不解,时而拍案叫绝。下面我仅就此时此刻想到的一些语用现象,谈谈语用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前面说过,我是在学习“语法+修辞”的基础上学习语用学的,对语用语法和语用修辞有较浓厚的兴趣。所谓语用语法,是从语用的角度看语法,或从语法的角度看语用;而语用修辞则是从语用的角度讲修辞,或从修辞的角度讲语用。语法规则是人们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不同语境中如何选择准确得体的语言结构,这正是语用语法的研习对象;除了注意不同结构的使用场合,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技巧,也就是注意语言的表达手段,注意做到表达意图和表达效果的一致,这正是语用修辞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英语语用语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如何因应语境的变化来选择语言结构。张道真先生曾在《实用英语语法》中认为,类似下面的三个英语结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三个不同结构有三个不同的使用场合,或者说分别具有三个不同的语用意义:
(1)a. It is right for you to do so.b. It is right of you to do so.c. You are right to do so.
当我们想在语用上强调对行为作出评价,即:“(你)做这件事是正确的”时,我们就用(1)a型句式。这句式中的right修饰it,即修饰整个不定式短语for you to do so,句意为:For you to do so is right.如果我们要强调当事人you的特性,表示“(做这件事)你是正确的”,我们最好使用(1)c型句式。这里的主语you是不定式短语to do so的主体,语用上主要强调的是当事人的特性。三个句式中最有意思的是(1)b型。它的right有双重的修饰作用:语用上既对行为作出评价(it is right,即to do so is right),也表达了当事人的特性(right of you,即you are right)。这样一来,这个句式就表示两层意义:“你正确;做这件事正确。”
语用语法研究中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领域,这就是语用的语法化:我们要研究语法与语用的相互依存关系。语用语法表明,静态的语法现象有别于动态的语用现象,但语用现象有时会固化而成为语法现象。语用语法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是词类或结构的功能代谢(functional metabolism),它指语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偿: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某成分本身的功能消失,充当了具有另一功能的成分,从而出现功能之间的代换、固化,最终形成新的语法现象。
最常见的是词类功能代谢:交际中因应语境的要求,人们的语用会有名词用作动词(名→)动、名词用作形容词(名→形)等变化,这些词类变化现象通过语法化的过程而最终被归入原来没有归属的词类范畴:
(2) a. 李连杰和张学友也曾青春过,也曾偶像过并且如今还在偶像着。(2008-9-7雅虎娱乐:盘点娱乐圈淡薄名利的那些明星)(名→动)b. 越来越多的明星不介意拿自己的隐私出来贩卖,只是在“禁令”之下,他们做得更加巧妙,更加“擦边球”而已。(《新快报》2009/4/29)(“擦边球”=与政策、法规轻微抵触。名→形)
在语用中以名物充当施为和描述特性,名词临时“合法”地变成动词或形容词,这种功能代谢就是一种常见的语用语法化现象。
词类功能代谢之外,还有结构功能代谢。我们看一组英语的例子:
(3)a. Children are pleased when they are in the sun.b. Cats are lovely when they have green eyes.
在这些句子中,when从句引导的不是时间从句,它的功能有时是顶替一种条件从句(如Children are pleased if they are in the sun. Cats are lovely if they have green eyes.);而有时又是顶替一种限制性定语从句(Children who are in the sun are pleased. Cats that have green eyes are lovely.)。语用上这种“另类”的when从句用于把主句描述的情况限制在when从句所描述的特定条件之中。(3)a的Children are pleased是在they are in the sun这种条件下才会出现;(3)b中的Cats are lovely也只有在they have green eyes的情况下才会这样。
这种固化为兼具条件从句和限制性定语从句功能的when从句,可以看成是一种结构功能代谢,是语用语法化的又一个例子。
下面我再谈谈语用修辞。不同的社会语境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所谓社会语境,指的是使用某种语言的人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对环境的认知。由于人们对社会语境存在认知差异,同样是汉语,实际语用习惯是不一样的。用“老人”来称呼年长的人应该没有问题吧,但香港人却认为如此说法不够尊重,主张称之为“长者”。于是,我们内地用的“老人优待证”,他们就主张改为“长者优待证”。同样,他们会尊称“聋哑人”为失聪人士。正因为这样,港澳和海外同胞对国内官方和媒体把国际上称为Para Games的由肢障人氏参与的运动会称为“残运会”、把在我国召开的亚洲肢障人氏运动会缩略为“亚残运会”,就很不以为然,总觉得我们的修辞过于生硬、直率,让人听后或读后感到尴尬。当今汉语的缩略词似乎也用得太随便了。如果我们说宣传“创卫”还能勉强捉摸到是“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感到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宣传“创文”就肯定会让人困惑一阵子的。人们还以为“创文”这个缩略词与文字、文学、文化等有关呢!但实际上那个说法竟然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缩略语!这就令人始料不及了。
最近这些年,我对模因论产生了兴趣,总想把国外这方面的成果引进来,作为社会语用现象加以研究。模因论是由生物学家道金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基因是一种复制因子,而基因之外还有另一种复制因子,那就是模因。基因通过遗传来复制传播,推动着我们星球上生物界的进化进程;模因也像基因那样通过模仿来复制传播,促进社会文化的进化。不过它并非通过遗传,而是通过模仿;它促进的并非生物的进化,而是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要指出的是,模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举凡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一些可以不断复制、变异、更新并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的使用正好说明模因的存在,因为人们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是在前人使用语言的基础上模仿进化而来,有些表达方式或内容甚至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表现为强势的模因。一种语言或语言中的某种说法如果没有经过模仿、变异、更新,它就无法得到传播;这种语言或它的表达形式和内容就会是一种弱势的模因,逐渐被弃用以致消亡。人民群众所热爱的成语和歇后语,其中精华语句如“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等等,至今都广为流传和应用。有人以为模因只讲模仿,不讲创造,其实不然。有些名言、诗句,在模仿、传播过程中还演变出与时俱进的新词新语,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如模仿诗词而演变出来的江铃牌汽车广告“千里江铃一日还”。既朗朗上口,又令人因熟悉李白名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而对广告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也有些在某个时期曾经广为流行的说法(如上世纪“文革”中曾被仿用的“八股式”口号、语录等),会因一时变得时髦而被滥用,也会因时境变迁而不复听闻。例如,2010年的流行语“给力”,令人颇感吃惊地出现于《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还有“神马”、“我爸是xx”等说法上了凤凰电视的“壹周立波秀”。这些词、句迅速成为势头强劲的模因而被广泛传播开来。至于“文革”时期的“走资派”、“牛鬼蛇神”、“砸烂xx的狗头”、“斗私批修”之类的陈词滥调,却早已变为弱势模因而默默淡出历史了。
以上只是我随意想到的语用学中与语用—语法、语用—修辞现象有关的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在这里只泛泛提及,没有深入揭示其内涵。我的目的只是想说明为什么语用学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那就是因为它令语言耐人寻味、生动实用。而我的另一个目的则是想通过回顾我自己研习语用学的过程来鼓励我们的年轻朋友,希望这门学科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普及,为学好、用好我们的语言,大家都一起来do pragmatics(研习语用学)!


本文来源:有思想的学术

原题“漫话语用学和我”

刊于《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7期

“大家治学”专栏

时值何先生75岁


拓展阅读


访谈 | 中国语用学拓荒人何自然:期待海外学者目光投向内地

访谈 |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推荐 |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国内外第一本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专著

学苑 | 桂诗春教授谈模因论与文化的进化——为《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写的序言

推荐 | 李冬梅、何自然译《文化的进化》:文化进化理论前沿的研究成果   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关键因素

学苑 | 何自然、李冬梅:模因论的一个评议性重估——Distin《自私的模因》读后

推荐 | 知名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近十年主要论著

悦读 | 何自然:广外历史长河中一株永不枯萎的银杏

怀念 | 缅怀我的学长——诗春教授(何自然)

学苑 | 何自然:关于Distin的两本专著评介

学苑 | 何自然:己所欲,施于人——改革开放40年回眸

学苑 | 何自然:人际语用学:使用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

学苑 | 何自然:外语学刊须以培养青年学人为己任

学苑 | 何自然:语言模因中的元语用意识

学苑 | 何自然:语言模因与公共领域的生态环境

学苑 | 何自然:语境新论

学苑 | 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应用

学苑 | 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学苑 | 何自然: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社会语用身份建构与认同

科普 | 何自然,陈新仁:“赶时髦”的网络语言模因是如何被催生的?

学苑 | 陈新仁,何自然:“吃+NP-f”的模因句法学阐释

学苑 | 李捷,何自然: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

学苑 |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

学苑 | 王晓燕,何自然:模因论视域下的“×你个头”现象分析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6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学人事迹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