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抒怀 | 国家尊严应倍加珍惜和维护

吕聪敏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吕聪敏 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曾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中美议会交流机制中方副主席、中国加拿大议会协会中方主席等职。


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让我有足够的经历体验“尊严”二字对中华儿女的可贵,让我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尊严”二字的深刻含义,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告诫和劝勉身边的同胞珍惜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尊严。中国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的尊严,是可贵的也是神圣的精神财富。

1967年,作者(前排左2)与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同事在代办处办公楼正门合影。


1964年元月2日,我抵达中国驻英国代办处的第二天,与代办处的几位同事,穿着整洁的衣服在办公大楼正门前举行升国旗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潮澎湃的我们发现,过路的当地居民驻足观看,目光随着我们的五星红旗飘然移动,有的人还竖起大拇指以示敬意,有的人呼喊着“中国、中国”。这种情景,我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内心油然而生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自豪。

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中间为代表团团长庄则栋,前排左1为李富荣,后排左1为作者)


1972年4月,我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当时正值尼克松总统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两个月之后,在美国社会的“中国热”依然不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问,给美国民众提供了一次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不论在比赛场馆,还是在联欢活动的会场,环绕着代表团成员的气氛是热情的微笑、友好的挥手致意,还有好奇的目光。在街区马路散步时,你常会发现有人紧跟身后,形影不离。

起初我们有点不解,不多时才发现,这些美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跟随着我们原来是想近距离看看眼前的这些中国人与他们在美国报纸上看到的中国人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运动员和随团工作人员,个个表现不凡,举止落落大方,态度热情友善。正如周总理临行前的嘱托,用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的友好使者,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我和一同访问的伙伴,无不心怀自豪,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1972年10月,作者(左1)随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和吴蔚然、林巧稚教授与美国杰出医学专家戴蒙德教授在美国合影。


同样在1972年的10月,我随中国医学代表团访美。在白宫、在国会山、在美国医学会、在各大医院,都受到热情接待。在国会的那场欢迎会令人难忘。当代表团步入会议大厅时,数百名国会两院议员起立鼓掌,表示欢迎。在现场我注意到,我们的医学专家非常激动。他们内心想的不是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不凡建树和声誉,而是祖国的荣誉和伟大,亲身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自豪和尊严。

尊严的可贵,不仅仅是我等涉外人员的感悟,凡是不忘“国脉”的人,不论其背景和经历有何差异,都知道爱国可贵、忘国可悲、叛国可耻。

我饶有兴趣地读到《瞭望》杂志2010年第28期一位叫陈辉的作者写的短文,大意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个国民党老兵被迫去了台湾,不受重用,又去了美国。在美国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归宿,反而受尽白眼和冷遇,后来又去了美洲另一个国家做生意。多年在外漂泊,早已让他淡忘了国家的概念,祖国在他心里还没有一杯热咖啡来得有价值。

令他难忘且心灵震颤的一次经历发生在1953年的一天。他在这个美洲国家乘坐公共汽车,一个当地人拍着他的肩膀,问他:“先生,你是中国人吗?”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是”。那个当地人对着全车的人大声说:“看啊,这就是中国人!就在昨天,我们那个蛮横的邻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人被和这位先生一样的中国人打败了。我们面前就站着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于是车上的人都起立为这个中国人鼓掌,并纷纷与他握手,眼里流露出善意和敬意。此时此刻,这个经历波折、曾经的国民党军人、漂泊海外的游子,似大梦惊醒,内心世界被强烈震撼。久违的国家概念重返自己的脑海,作为中国人难得的尊严让他热泪盈眶。

1965年,作者(右2)与同事在英国伦敦市郊马克思墓前合影。


当下,每天静坐在电视机前的你、我和他,倾听着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传播,关注着中国的形象在世界展示,赞佩来自各界的中国代表在国际会议和媒体面前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刚正不阿、出色交流与交锋的表现。我们无不为他们所体现的中国人的自信和尊严而折服。

在此情境下,我思考的是一句话:国家尊严应倍加珍惜和维护。



-End-

图文 | 吕聪敏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