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的流行病学证据、挑战与机遇

Qingli Zhang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3-27

导 读

以颗粒物为主要特征的空气污染是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2021年WHO发布了新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AQG),收紧了颗粒物的基准值,促使我国需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标准》(AQS)的新一轮修订。全面评估我国本土流行病学证据是AQS修订的核心依据。籍此,复旦大学阚海东、陈仁杰团队综述了我国近十年来大气颗粒物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证据。


图1 图文摘要


近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科技经费用于大气污染相关研究。在这些项目支持下,我国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研究对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水平和变化趋势、其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证据、生物学机制、以及未来我国标准修订的可行性建议等进行了全面综述

2013年起,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的实施,我国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污染较高水平。

短期和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会增加人体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致死率(图2)。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没有可识别的阈值,这表明有必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国内研究观察到的大气颗粒物与死亡率的长期关联,其效应值与发达国家相当,而短期关联的效应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表明在修订我国AQS时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准实验研究和个体干预研究论证了清洁空气政策和个性化防护措施(如使用空气净化器、佩戴口罩和口服鱼油等), 在短期内可有效降低颗粒物带来的亚临床变化和分子水平的健康危害。然而,这些短期的收益是否能转化为长期的临床收益仍有待确证。相对来说,粒径更小的大气颗粒物和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大气颗粒物似乎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图2 大气颗粒物污染导致的主要健康危害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阐释了大气颗粒物的潜在健康危害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图3),然而,这些证据主要来自观察性研究或真实世界的干预性研究。未来需开展基于精准环境暴露的流行病学调研和体内实验研究,在更好地控制混杂因素的前提下去探索颗粒物的生物学机制。

图3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的主要生物学机制

我国现行的AQS(GB 3095-2012)于2012年发布,其颗粒物限值主要采用了WHO于2005年发布的AQG中建议的第一阶段过渡目标。而该AQG的制订依据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并未充分考虑我国人群的研究证据。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环境背景浓度、污染物来源和组成、种族/遗传特征、人群暴露特征和健康效应响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更新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应充分考虑本土的流行病学证据。2021年WHO发布了新的AQG,收紧了大气颗粒物的基准。目前,AQS的新一轮修订已列入我国政府的议程。面对我国大气污染水平较高的现实情况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可考虑在我国制定空气质量标准的中期目标。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各地区空气污染水平的巨大差异,应鼓励采用一些区域性空气质量标准。此外,还需考虑经济和技术水平、空气质量管理政策、政治和社会因素等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AQS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总结与展望


我国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了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但在因果推断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未来应鼓励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干预性研究、暴露组学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研究以及针对特定粒径、组分和来源的大气颗粒物研究等。此外,大气颗粒物与COVID-19大流行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更好地应对这两大公共卫生挑战。鉴于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有共同来源,并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这两大问题应协同治理,以达到健康共益,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


李永奎  暨南大学

李   中  香港中文大学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2)00108-4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三卷第六期以Review发表的“Overview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 in China: Evide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投稿: 2022-05-09;接收: 2022-07-31;在线刊出: 2022-09-05)。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2.100312


引用格式:Zhang Q., Meng X., Shi S., et al. (2022). Overview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 in China: Evide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Innovation. 3(6),100312.



作者简介

阚海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美国环保署科学技术成就奖等。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陈仁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流行病学。曾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9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8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2020年)等荣誉称号。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评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担任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杂志副主编。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流感与新冠共存,人类准备好了吗?

The Innovation | 臭氧也许正在悄悄缩减你的寿命

The Innovation | 绿地降低早产风险

The Innovation | 温度剧烈波动加剧高温所致死亡风险

The Innovation | PM2.5暴露与肠脑轴的关联:多组学机制研究

The Innovation | 谁偷走了老年华生的记忆?

The Innovation | PM2.5增加痴呆风险

The Innovation | 室外大气颗粒物污染:仅与肺癌有关?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48个国家/地区;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已被108个国家/地区作者引用。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