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域外 | 刘晓华:我在英国的生活实录

刘晓华 新三届2 2021-10-20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英伦生活20年




作者:刘晓华


扔垃圾


在英国,家里可以不太收拾,但屋外一般都整整齐的,临街花园也修剪得很好,特别注重社会公德,环境保护。

入乡随俗,到了人家这儿,就要向人家学好的东西,用人家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日常生活我一直很注意废品回收,一张小纸片,一个小瓶子我都会放到回收箱里,虽然这都是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却是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英国政府会根据市民的需要免费为每个家庭提供垃圾分类箱,箱子分大中小号,我家的这个是中号的(下图)。这个箱子主要回收纸,所有纸制品,塑料瓶子,易拉罐。每两周会有专车运走垃圾。英国各地的政策也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还限制居民的日常垃圾量,超量就要付钱,这会使那些平时不注意回收的人提起注意。


这个小箱子是放废玻璃瓶,都要洗干净,去掉盖。这箱子没有人来取需要自己拿到专门的地方。


下图是时间表,提醒你收取垃圾的时间,时间表的下方就是回收的物品种类,如果你放错了东西,他们会在垃圾箱上贴条提醒你。



这是离我家最近的垃圾回收点,右边两个箱子是玻璃制品,以前还要分颜色投入,最近都混着了。左边那个箱子是慈善机构收集旧衣服,鞋子的,衣服都需要洗干净。这类的大回收箱随处可见。

每个超市的停车场都会有,回收种类齐全


这是衣服鞋子类的回收点


这两个是专门回收报纸杂志的


公交车


2020年是英国南部海岸线公交公司成立105周年,公司成立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在二战中尽管面临空袭和燃料短缺,他们还是坚持为南部居民提供交通服务。

一百年过去了,今天的英国公交车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太了解其他地方,我们这个城市的公交车肯定没有中国发达方便,最快也要十分钟一趟,到了晚上就要半小时了,经管这样,你根本见不到拥挤的车,都有座很舒适,还是人家人少啊。车费贵的可观,可与我们的出租车费用媲美。以前过了60岁就可以在不是高峰时段免费了,由于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现在改成66岁了。

很喜欢英国的公共汽车,整洁谦和的司机,平稳的驾驶,热情的服务,舒适的座位,明亮的大窗户和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我在中国坐公交车觉得最不方便的就是上下车,中国的车台阶很高,老年人上下很困难,经常看到他们吃力地用双手拉着门上的扶手上下车,即便是新型的车也没见改进,一点儿也不人性化。

看看英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汽车根本没有台阶,一步上去,车站在汽车停靠的位置增高马路牙子,使之更接近汽车,这样就容易多了。(见下图)车门处脚踏板还可翻出同地面衔接,轮椅和童车都可以直接上去无需别人帮忙。汽车里还有专门放东西的地方,儿童车也可放入,无需额外加钱。

多数车站都有遮风挡雨的候车亭(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名字)和座位,还有时间表,告诉你到这站的时间,很方便。

这些细节上的考虑和人性化的设施都有待我们学习效仿。
 


看到车门处的轮椅标记了吧


马路牙子增高处




专门接送残疾人小型巴斯,有帮助轮椅上下车的设备



老爷车,借用朋友照片,我没有去参观

考驾照


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私家车的时候英国汽车的普及率就很高了,时至今日开车已经基本成为英国人的必修之课,生存技能,只要家里不算太穷付得起学费,一般家庭孩子过了17岁就要开始学开车了。

在英国没有驾校,学开车就是在路上。教练车上挂着L牌子(学习者)当然教练的脚下都有闸来控制。


记得19年前我学开车时费用是一小时10磅(约100元)现在是20磅,如果你一次定10-20课可以便宜一些。教练把车开到家门口接你,第一课要带你到比较僻静的街道开始向你介绍车子的性能,如何挂档等基本知识,然后就开始启动了。学过几课以后教练感觉还可以就带你到大街上转悠了,学员要听从教练的指挥走街串巷,拐弯抹角,停车起步……

学车的课时一般同年龄成正比,20岁学20课就差不多了,但40岁就要加倍喽。当然也是因人而异,如果学员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好,车感好会学得快一些。

其实会开车的人都明白,学会驾驶并不难,特别是自动挡很容易,难的是路上的经验,遇到情况的反应和处理应变能力。

英国人很守法,一般是不会自己教初学的孩子开车。但英国允许有5年驾龄以上的人带没有驾照的开。当学员学到一定程度,可以比较自如地掌握驾驶时家人会带着练习的。在你自家的车上挂个L牌子就可以上路了。这样练习比较经济,但也会出现其他问题,特别是丈夫带妻子学,口角经常发生,朋友带好一些。记忆中我曾经带过5个初学者通过考试,包括我的女儿。

其实在英国路考是最难的,很少有人一次考过,三、五次是常事,有考十几次的,也有一辈子考不过最终放弃的。一次考过了也不能说明你开的很好,只是在考试过程中一路顺利,没遇到什么情况,或是你心态好,沉着冷静。3、5次考过了也不能说明你开得不好,可能是不怎么走运,或是太紧张没有正常发挥,因为如果你开的不行教练是不会给你报名考试的。

同国内一样考试首先要考交规,现在是笔试(电脑上回答)以前我考试时是口试。记得刚到英国半年多我就开始读交规学开车了,当时觉得特难,英语不好,要把这200多条记住,还要听懂考官的问题,然后用英语正确地回答出来,对我这个初来乍到从来没开过车的中国女人可想而知有多难。现在好多了,不但是电脑回答,还有中文的考卷。通过交规以后就要路考了。

路考是在街上开40分钟,这其中要在三点掉头,平行趴车,倒车拐街口,倒车车库停车四项里选三项,再有就是紧急刹车(不能熄火)。考车时你的驾驶动作要完全规范,在正确速度换挡,注意街上的限速标志,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要每几秒钟抬头看后视镜,拐弯时要看两边的镜子,动作都要做的比较夸张好让考官看到。出路口和进环岛时不能让主行道上的车或已经在环岛上的车减速(英国环岛很多)。

最困难的是在比较狭窄的街上遇到自行车,在英国的大街上一般都没有自行车道,就是有也就不到一米宽,自行车在路上同汽车享有同等的权力,在你超自行车时会觉得很困难,掌握不好时间速度或是离自行车太近都不行。总之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整个考试过程中,你要让考官比较踏实地坐在你的身边,感觉你在道路上是个安全因素就行啦。

英国政府严格限制了教练与考官的关系,他们彼此不能认识接触,用以杜绝走后门舞弊的现象。

现在的考车费用是60磅,也比以前涨了一倍。你可以用教练的车考,教练带你去。(当然是要额外付费的)也可以用自家车考。女儿考试时就是我带她去的,记得当时我比她紧张多了,40分钟后我站在考试中心门口看到她的笑脸时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目前国内留学生很多,不知英国政府是如何考虑的,允许中国驾照在英驾车一年。近些年来我再没带过任何人练车了,原因是现在来英的人一般都有中国驾照,他们的驾照可以到香港换取英国驾照,而且还很容易办到。这部分人不懂英国交通规则,有些人车开得也很不熟练,相信在英国的道路上不安全因素增多了。

英国人开车,一般都会安全礼让。但如果你开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他们也会不客气地按喇叭警告你,比如强行换道,出路口上环岛不让主行道上的车。所以我们回国一般不敢开车,坐在朋友开的车里和出租汽车上有时会很紧张害怕。不过在中国开车如果要像英国这样礼貌那基本就开不走了。

补充一点,在英国有驾照后也只能开有你自己名字保险的车,不可以随便开其他人的车,如果你想开就要通知保险公司加上你的名字,时间长短不限,你可以就加一天,但一定要上保险。

如何取暖


这两天我家的暖气出问题,让我又有了'灵感'。我们都知道大不列颠岛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天凉爽平均25摄氏度,冬天一般不低于0度,在我们这个城市基本不冻冰,北方苏格兰要冷一些。但经常是雨加风,感觉还是很冷的。

仅以我住的最南部城市朴茨茅斯为例,我家属于比较怕冷的,暖气一般要从每年的九月底开到第二年的五月,也就是说要开半年多的暖气。

英国的房子多数是独立家庭供暖(除了楼房单元)就是自家烧暖气,我家的供暖系统,就是自己设定时间,设定温度,低于这个温度,锅炉自动启动,达到温度后自动熄火,是烧煤气的(下图)。

中心供暖设定器


锅炉

热水也是,都靠自己控制温度。

一般的英国家庭,暖气的费用都是个较大的负担,老年人每年会有220镑的补贴。我家一般夜里不烧,白天一整天,室内温度设定21度,这样下来冬三月最冷时间的取暖费每月会超过200磅(近2000人民币)当然跟房子的大小高矮,独立的还是联排的有直接关系。新盖的房子比较低矮,房间不大,相比高大的老房子要节省不少煤气。像中国那种地热式的比较少见。

家庭供暖锅炉一般有两种,一种像我家的在你设定的时间烧热水,然后储存在一个热水包里(如下图)还有一种就是现用现烧,即时的,国内都有。现在的新式供暖设备越来越先进也越实用,更加节约能源和费用,但更新换代价格不菲也要3000镑以上,如果愿意,你的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暖气,冬天下飞机回到家就是温暖的了。

热水包,也可以自己用电烧热水,如果媒气锅炉出问题了

我家的中心供暖设备是2002年更新的,应该还能坚持一阵子,由于最近出了几次问题,才意识到应该买个保险了,各个能源公司都有这类服务,每月不同的缴费标准,不同的服务,还会每年定期检查,出现问题叫他们也很方便。

自从来英国,我很享受英国的供暖设施,自己随心控制,每个暖气片上有阀门,关开自由。当然现在中国可能有更先进的,但20多年前还是觉得很好的。

开会


大家都知道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现代化的世界里,只有在英国我们才可以真正看到最完整,最真实,以往只能在神话故事里看到的皇宫,皇后,王子和公主的皇室生活。

而英国人实际又是生活在与之完全不同的议会民主制政府的统治下。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或皇后、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目前,上院共有议员699名,主要由王室成员、新封终身贵族、少量世袭贵族、司法贵族及教会领袖组成,不经选举产生。

下议院由普选产生。英国的选举不像美国竞选总统到处游说拉票,而是地方选举议员,最后集中,哪个党的议员占多数,这个党的党魁就是首相。由首相组成政府内阁任期5年。本届下院659个议席中,由目前的执政党保守党,自民党,工党和其他小党组成。

有趣的是,在英国电视上有专门的频道,每天公演政府(下议院)的会议和一些政策事宜的讨论决定过程。当然还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政府活动。每次下议院的大厅里两党分坐两侧,多数时候参加的议员并不多,大概这段不归他管就不来了。

但每逢周三的例会却是人满为患,因为这一天首相要接受质询,就像我们的记者招待会,场面很是热闹热烈。反对党一侧会针对当前国家的形势,经济状况,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提出很尖锐的问题,也不排除想给执政党首相难堪,尴尬的企图。

以绅士风度著称的英国佬在这个时候也会表现得不怎么礼貌,甚至很不友好。但首相多数情况下总能在一群政客们的围追堵截中绝路逢生,很有点儿意思。由此也能看出政治家的能言善辩巧舌如簧。

执政党内部提问题的也很多,但会温和一些,批评攻击的少一些。在英国就是在自己的党内依旧有很多持不同意见者。会场是一名由执政党指定的德高望重又有组织能力的人(并不仅限于执政党员,反对党也可以但必须是议员)主持,他要穿上一件特殊的黑色披风,有点像英国法庭上的法官,但不带假头套。谁要求发言不是举手而是站立,由主持者点名,每当一个人结束发言后,就会有很多人站起来要求发言。

以前我以为是主持者随便点,反正一边点一次就行了。但有一次发现点到名字的议员并没有在场,这就说明要求发言的人还是需要事前登记在案的。也是,不然主持者怎么可能清楚地记住六百多个议员的名字。会场上经常会出现嘘嘘声,有点儿像中国的起哄,这时候主持者就会大声喊Order,Order!意思是遵守秩序,看着挺滑稽的。

下图是从电视机屏幕照的国会会议厅,两党分坐,正中间最远处是主持人,站立者是要求发言的人。




赛马




赛马,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赛马运动也是起源于英国。从以前的只比速度,发展成为平地赛马、障碍赛马、越野赛马、轻驾车比赛和接力赛马等不同种类。


6月21日下午一年一度的皇家埃斯科赛马会,在伦敦西温莎堡附近的埃斯科举行,皇家成员坐着古老的马车前来观看。

而1711年由安妮女王下令设立的皇家埃斯科赛马会Royal Ascot,则是其中最顶级的赛事。

300年来,这一著名的赛事会在每年六月的第三周举行。

要想出席埃斯科赛马会,一些规矩是不能不遵守的。比如门票的档次就分三种,Royal Enclosure、Grandstand Admission和Silver Ring。其中最高档Royal Enclosure的票可不是卖的,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进的到这个区域。因为这是留给皇室成员和会员的,凭请柬才能进入。要想入会?得先有个曾经4年坐过这个区域的朋友引荐才行。

卖马票的机器到处都是


有坐直升飞机来看赛马的



每种门票都有着详细说明的不同的特别穿着规定,尤其是Royal Enclosure,女士的迷你裙、露脐装、短裤、中裤那都是统统不行的,无吊带的裙装不行,吊带太细也不行。一定要是正式的日间裙装或者上下身色彩协调一致长裤装,关键的关键是——必须戴帽子!

本文作者


其他两档的要求就宽松多了,到了Silver Ring,基本就只剩建议没有不允许了。对于男士,相对简单,就是黑色或者灰色的日间礼服,所有的牛仔裤、运动系列都是不可以的,当然,帽子依然是必须的!

老妇人的帽子一定很沉,戴着够累的。

皇家埃斯科赛马会最耀眼的,莫过于比赛第三天了。这天的正式名称为“金杯日The Gold Cup”,可现在习惯被称为“女士日The Ladies Day”,因为这天有太多太多的女士了。

除了依照惯例女王会出席外,女士们的帽子则是亮点中的亮点。各种各款的精心设计打扮的服装配上色彩缤纷、绝无雷同,甚至是奇形怪状的帽子,绝对让赛马会变调成为实质上的“帽子节”了。帽子节还要评选出最美帽子和最美的女人。



作者与居住在英国各地的华人朋友们一道出席赛马活动

大家一起共享丰盛的午餐


帽子节当然不能缺了帽子大师,只是不知道全球最顶尖的帽子大师Stephen Jones史蒂芬·琼斯是来找灵感的,还是来看看在现场的有多少人戴着他的设计。中国人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不知大家对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不过我想要是身在其中一定很有趣,似乎回到了古老的英国皇室庆典,置身于公主王子,贵族之中,像是神话,像是梦。

刘晓华专页
刘晓华:英国医院里的救治实录
别了,我的爱人
与尼克松一起看北京人表演
周总理指挥我们歌唱
在庆祝十一游行的彩车上
经历唐山大地震
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一夜
正黄旗出身的姥姥,
一生带过十几个儿孙
刘晓华:女儿在英国当医生
刘晓华:门外的世界
全人类都在挣扎着
沉醉唐顿庄园,聆听贵族声音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发个新年红包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域外人生

张伟光:伦敦住院记
罗马尼亚边境小镇的一夜
悲壮的失败者,高贵的囚徒
袁晞:从小事和细节中发现日本
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黃为忻:游走两个世界
驻美首席记者到华媒大哥
在煎熬中黯然离去
蒋国辉:青年旅店的文化震荡
翟滨:苏俄“灵魂”之旅
金弢:吃霸王餐的同胞
毕冰宾:哥们儿姐们儿奔西德
蒋国辉:我在德国的求职之路
蒋国辉:历史真相不是任人评说的故事
金弢:文集出版一波三折
金弢:《香水》缘
和我的留学德国之旅
方方:德国老太玛尔塔的武汉缘
那年路遥在德国
章仁缘:天使般的心
龚炽荣:美国自驾万里行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王宝泰:阿根廷美食之旅
王宝泰:阿根廷小姐
张援春:独步南美行李失得记
张援春:民宿风情记
张援春:边境出入记
张援春:我看到的委内瑞拉
杜欣欣:沿着达尔文足迹
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
田沈生:在南美偷越国境
严向群:秘鲁高原行
北京坏妞儿北极航行
张岳庚:在北极邂逅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杜欣欣:教皇的夏宫
陈鸿仪:悲壮的先行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