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能接住孩子的“怪”吗?

迦南 三明治文化中心 2024-02-06


作者 | 迦南(中文创意写作导师)



眼中孩子的“怪”

 孩子奇奇怪怪的想象和行为背后,

 究竟有什么?


在面向小小朋友的工作坊中,有个孩子分享了一个关于“旺旺仙贝小妖怪”的故事,初听只觉得神奇。小组里的所有孩子都最喜欢这个故事,但他们不说喜欢的理由。


主人公“旺旺仙贝怪”可以吃自己的身体部位,可以分裂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可以吃对方的身体部位饱腹,身体也会在被吃后自行恢复原样——孩子们很喜欢这些技能。课间,我拉着路过的一个孩子,问他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他笑着说:“因为可以吃。”和老师们讨论后,我还发现,出于对安全感、陪伴的需求,孩子潜意识里需要这样一个同伴。


深入参与孩子们的故事创作课堂后,我渐渐发现孩子们的想象中包含着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也间接体现了他们的性格。


孩子们独特的视角,汇集成一本本诗集。


我遇到过一个小朋友,不管在多么神奇、魔幻的故事设定中,她最终都会为主角安排一个美满的结局。比如,在故事结尾,为历经千难万险的神兔盖了一座在人间的家,让她在天庭繁忙之余,可以回家休息。在神仙异能背景下,却讲了一个平凡的故事,这让她的故事产生了一种反差感。


还有个孩子在故事中,常常会用到庞大的数字,例如一百零一号机器人的外貌,是一百个人头对头;一万个人在故事中打仗,他不厌其烦地在习作本旁边配插画,画上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火柴人。他很自豪,这是他自己发明的方法。这样创作,似乎有了更多力量感。


随心所欲地书写,“离开地球表面”。三明治文学杂志《PONG!砰》


有天,阅读导师突然问我对一个女孩的印象,我才想起,她看起来很小一只,瘦瘦小小的个子,扎马尾辫,说话也很小声,看起来很文静内向。阅读导师提醒我,之后可以再观察一下。


后来,我发现她在习作中,给故事配绘画时,色彩的使用很夸张大胆,会将整个画面铺满;而在展示自己故事内容的环节,她能很清晰地说出人物和情节,态度笃定,在别人发出质疑时丝毫不会对自己的故事动摇,反而是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一开始,孩子家长有些担心她的“弱小”,怕她胆小、不爱表达、无法和班级同学相处好。之前阅读导师传达孩子的表现时,妈妈有点不敢相信,感觉就像她身体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对外,一个对妈妈。


后来,妈妈通过看她每次的习作,在家和她交流故事创作想法,才逐渐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便放手让她自己创造。


原来那些奇奇怪怪,是孩子最坦率的心迹外露。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大声喊着,大人们,快来看看我的内心世界!




孩子眼中的“怪”

 看到“怪“,书写”怪“,理解”怪“。


在一次教研会中,我倾听了许多老师分享自己班上的孩子怎么去写“怪人”这个主题。有的孩子会喜欢用“强迫症”这个词去形容那些经常重复做一些奇怪动作的同学,有的孩子会讨论上海街头偶遇的流浪汉、老家村子里的失智的老人等。


我听后觉得很有意思,饶有兴致地“拜读”了他们的大作。《张某某的口罩》写了班上从不摘下口罩的男孩,作者“暗中”观察他如何戴着口罩吃饭还吃得飞快;《两面派的她》写一位好学生的偷窃癖,作者目击她偷走自己的便签本,告诉老师,老师却不相信。


有二年级的孩子写下“对付妈妈的小妙招”。


读完这两个故事,我心下感叹,写得好直白啊。他们就好像那个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没穿衣服的国王的孩子。


小时候看《国王的新衣》,只觉得好笑,我心里也和那个男孩一样,嘲笑大人和国王。


等到青春期,我能够理解得更深,便为那个故事撒上些辛辣的调料:国王和大臣表现出愚蠢,或许是因为那句“只有聪明的人能看的见”;居民不敢吱声,或许因为那个赤裸的胖子是国王;骗子差一点就得逞,或许是因为深谙人性的劣根性。


而现在,我也会愿意为这个故事画上几笔彩色的颜料:也许那些没说出真相的居民和大臣中,有不忍心让国王出丑的同情;而作者这样写,也有他想要为孩子带去的一股子幽默。



我发现,孩子眼里的“怪人”,常常在成人世界被解读、乃至默认为“正常”。


在我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大人最爱夸的就是“你长大了,看起来文静了很多。”这句对于“文静”的夸赞,我想背后包涵着更为复杂的内涵。可能是我变得更深沉了;可能是我更懂得尊重他人、能够理解他人处境了;也可能是我变得含蓄、少了直白的表达。


经由孩子作品,我再一次察觉到自己“成为大人”的信号。那些他们眼中的奇奇怪怪,好像在我眼中已经见怪不怪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会大声喊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孩子了。


迦南老师和孩子们在工作坊中讨论文本。


反倒是孩子们更加包容他们眼中的“怪”。《大队长的烦恼》里,其他同学会因为“我”并非“文静”的大队长,而给“我”贴上“女汉子”的标签,在自我捍卫中,“我”包容了别人眼中自己的“怪”。《外公成了弹琴魔》里,作者由外公痴迷弹琴到忘记吃饭,漫想到外公的退休、从前的销售工作、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乐器,理解了外公的“魔怔”;《不合群的一天》中,作者创造出了内向的“书呆子”费斯顿,他去看心理医生,可是医生也读不懂他孤独的心。


我惊呼孩子们写作直白的同时,还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正需要这样的表达。我们不是没有看到过:一个上班族,西装笔挺,手拿公文包,瘫坐在地铁上,嚎啕大哭;一个外卖员,穿着工作服,坐在公车的后排,吃着一个塌陷的蛋糕,浑身湿透。这些场景里,其他乘客尽量装作无事发生,当然,或许有一个好心人会递上一张纸巾。


迦南老师和孩子们在工作坊中剪贴、制作故事。


其实,那里也有孩子模糊的身影。他们就在旁边,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些“怪人”。但当他们试图和家长谈论那个人,或者想走过去瞧瞧,和那个人说话时,家长很可能会制止他,让他乖乖坐好——出于礼貌,出于同情,出于管教。


某天下班时,我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斜倚着扶手,耳机里播放着嘈杂的摇滚乐,迷糊看到,对面坐着个孩子,戴着口罩,手里攥着布偶,却盯着我看。这时,我才发现,我正在和五岁的自己对视,回答那时自己对“怪人”的好奇和疑问。


如果那个时候,妈妈在回家路上,认真和我聊那个“怪人”的话,现在的我又会怎么看待“怪人”呢?



作者介绍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写作导师写下的「共同成长手记」:楚焙:如何将日常生活体验“戏剧化”,让孩子在写作中游戏?楚焙:通过写作,与孩子们同频呼吸,回到生活现场栗子:让我着迷的,是借写作展现的、铺在孩子面前的人生 




✍️✍️✍️


在这个秋天,三明治再次迭代更新了儿童中文创意写作的体系,让它对孩子的文化成长更有帮助。自我表达故事启蒙生活创写文学社会——这是我们为5-15岁孩子设置的阅读和写作阶段。从认识自我开始,用幻想故事开启想象,再回归生活写作,最后全面认知社会。👇


一半拼音一半汉字,可我已经在写故事啦|G1-G2秋季长期工作坊时间一览


每一朵云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们的文章也一样|G3-G4秋季长期工作坊时间一览


真实的生活多好玩呀,只要你肯写下来|G5-G6秋季长期工作坊时间一览


成为青少年之后,写作不止是写作文|G7-G8秋季长期工作坊时间一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你能接住孩子的“怪”吗?

迦南 三明治文化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