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位爹妈别卷了”?

王芊霓 芊霓的咖啡馆 2021-12-18



今天一条微博上了热搜👇,我在的微信群也都在讨论:“人家都卷成这样了,我们继续卷有什么意义吗?”



不久前,我和知名教育KOL“常青藤爸爸”黄任也聊过当下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问题。


结论是“过度鸡娃不如自鸡”,过度的卷不如卷自己......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国父母,就是焦虑。大多数父母担心孩子落于人后,加之不同职业收入差距大,教育回报高,中国父母不得不拼尽全力“推娃”。



 宁波一双语小学资料审核和面谈现场人山人海。东方IC 资料 


在国内,这种焦虑具体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爹妈的卷”,希望孩子将来过上好生活,虽然是一种“集体非理性”,但从家庭和个体的角度来看又是理性行为。


而在当下的环境下,中国父母应当关注的,或许是如何理性、适度地“卷”。



专访内容


王芊霓:你观察中国父母焦虑到什么程度了?


■黄任:中国家长的育儿焦虑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好多家长三四岁就教孩子认字、数学、英语,带他们去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基本上3到6岁孩子的周末,不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就是在兴趣班里学习,很少有自己空余玩耍的时间.


至少在低龄阶段,中国家长的“鸡娃”程度还是要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比如美国。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中产阶层的父母,他们很乐于去学习国外先进的育儿理念,他们其实越来越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去育儿。



王芊霓:从美国或者北欧这些国家学习到的所谓更先进的教育方式,在国内会不会水土不服呢?考察这些理念,是不是没有价值的呢?


黄任: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别人的理念,不是要照搬,如果照搬是一定不成功的。比如现在大家都说芬兰的教育怎么好,你要是把芬兰那套搬到国内,照搬到你自己家孩子身上,我觉得大概率会失败。


举个例子,芬兰跟我们有一点不同是,芬兰的孩子一般七岁开始才正式学认字,学阅读。如果七岁以前学,会被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他们那么晚学却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很好的阅读能力呢?



要是研究芬兰的文字,你会发现它的文字和语音对应的关系非常紧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芬兰语是属于“拼写深度”非常浅的一种语言,比英语要浅很多,所以孩子学认字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前期口语和听力打好基础,学认字、学阅读比学英语的阅读要容易很多。


如果跟中国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因为中国的文字和声音之间其实没有很强的联系,所以你需要背很多汉字。所以不能把教芬兰孩子阅读的那套东西直接搬到中国来,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多看看别人怎么育儿,我们要想一想,他们身上有没有一些东西可能为我们所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



学美国也是一样,不能说什么美国都是好的,我一定要把它拿过来,而是要去看它里面有哪些是特别适合我们的。比如我个人认为美国教育中对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值得学习的。


 北京一小学报名现场。视觉中国资料 


王芊霓:假如中国父母现在有一个群像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他们?


黄任:这个词特别简单,就是焦虑。无论是我们公众号的留言也好,还是有时候去外面演讲的时候得到父母的一些问题也好,这种焦虑是显而易见的。


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所以焦虑,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现在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教育的回报又特别高,这两个合在一块就注定了所有的父母都会全力去推娃。这个事实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是很难改变的。


王芊霓:你认为二胎放开是否会对这种父母拼尽全力推娃的局面造成影响?


黄任:有一定影响,一般第二个孩子被推的力度没那么大,因为家长顾不上。第二个孩子虽然可能不会获得那么多教育资源,但是他/她有了更多空间,也许他/她会发展出更多特点,比如想象力、创造力,甚至独立性等。推娃这个事情,是有利有弊的。


王芊霓:你是否认为其他城市的育儿理念是否远远落后于一二线城市,或者说落后于高知家庭?这种差距有多大?


黄任:有一定差距。我的观察是,每个城市孩子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这和每个城市的教育政策有关。


目前在中国学龄前阶段推娃最猛的是上海。上海有很多好的私立学校,所以对孩子来说,幼升小是一个重要的考验。而在比如北京,虽然父母也会花很多的精力心思,比如送孩子上兴趣班之类的,但总体来说,没有这么焦虑。


因为北京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在公立小学,而上哪个公立小学的决定因素是学区房。所以在决定孩子上什么样的小学,推娃还不如推自己,挣了更多钱就能买更好的学区房,这个对孩子来说可能更有帮助。


所以育儿是一个经济的决定。就是我权衡我所有经济现状和升学标准以后,选择一个最适合我的教养方式。


 黄圣依孩子的时间表


王芊霓: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下的育儿方式,从经济的视角来看都是理性的。但是正如齐利博蒂教授所言,对个人而言理性的行为,对全社会来讲未必理性。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黄任: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理性的决策未见得是最好的决策。当然在现在的形式下,推娃或者叫“卷”的出现实际上跟这本书的理论吻合。


第一,这和我们的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相关。比如1980年代,基本上大家都是国企的员工,你在公司工作,跟你在单位工作没有太大差别,不管你的学历如何收入都相当,或者说教育回报没有特别大的差距。


但是现在的差别是相当的巨大,职业的收入差距相当巨大,而且教育回报从1990年开始有一个飞速的上升。美国的国家经济研究所在2012年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到了中国在1990年前的教育回报并不高,在1990年后开始显著增加,论文里计算了中国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的教育回报,发现多一年的教育,收入可能会差20%。


第二,推娃一定要理性地推,而非一味地强迫他/她做一些不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快乐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这个理念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说撒手不管。快乐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设计得更有意思一些,提高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能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



王芊霓:刚才谈到了教育回报的问题,你也谈到了不同的职业。你对孩子将来的职业有没有任何期许?


黄任:职业选择实际上是需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环境来做出一定调整的。如果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家里一穷二白的孩子,可能家里还指望着他/她毕业后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我会建议他/她选比如计算机类、电子类的工科专业,因为出来以后容易找工作。但是如果说是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孩子喜欢学文学艺术哲学,我觉得也完全应该支持。


作为父母,我希望自己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自由选择专业。但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并非对孩子的要求。对有些错误推娃,过分推娃的家长,我也想说一下。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其实恰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足,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


过分推娃,还不如适当推自己。现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失业的风险比以前高很多。那么你与其花这么多的精力一直在推娃,不如花出一半的时间好好推推自己,把自己的各项能力都提高了,你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了,你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经济条件,其实在后面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能做出的选择就会多很多。


“Love Money & Parenting”,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芊霓:这种想法推到极端,就是很多九零后、九五后不生孩子不结婚,“我就要发展自己,我不要生孩子”。你怎么看待这种想法?


黄任:这其实都是理性的决策,无法简单判断是对是错。如果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实生孩子是挺得不偿失的,因为要花很多钱,然后他/她以后还可能很叛逆,可能也不见得给你养老。


为什么不把那钱存下来自己养老呢?但是从一个生过孩子的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养育孩子的过程能够体会到一种特别纯真、无条件的爱;家长也能体验到无条件地给予爱是什么感觉。


所以生养孩子,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一种爱与被爱的能力,如果你仅仅从经济学角度看,那就别考虑了。


王芊霓:其实中国的父母承受的育儿压力已经很大了。大多育儿公众号的内容会不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因而更加焦虑?


黄任: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至少我们的公众号是让家长看到 只需要额外的一点点努力,就能够给育儿带来很大改变。例如,对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比如为一个观点去寻找支持或反对的论据,实际上是可能通过亲子互动去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你会发现孩子会很愿意跟你一起去做这些事情,我并不是说要求父母一定要有多高的水平,但是理念一定要改过来。




(首发澎湃新闻,舒畅、周奕娴对此文亦有帮助)


往期推荐 

// 1

耶鲁教授:育儿“内卷化”是一种集体非理性

// 2

刘云杉谈内卷:教育解决不了社会结构问题

// 3

一位海淀妈妈眼中的教育内卷

// 4

项飙:内卷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得到的“在看”越多,最新推送的文章在信息流中出现的位置就越靠前。所以如果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一下“在看”。另外,也可以把公众号加为星标哦,更方便找到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