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几年每一次如释重负都来自读项飙

王芊霓 芊霓的咖啡馆 2021-12-19

芊霓的咖啡馆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卷”一词又再次被关注,很多人认识我也是因为《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一文。


百度指数显示这篇文章在去年10月发表后,引发了关于“内卷”的第二波讨论高潮。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内卷的关注度最高,搜索群体中有65%是20-29岁的青年人。


年轻人对于内卷最为关注,他们通过项飙看到了自己,获得了共鸣。印象最深的一条留言是说“此文缓解了自己的焦虑,像是做了一次心理咨询。”


这篇推文集结了包括豆瓣、公众号和知乎等平台上对“内卷”一文的评论和反馈,有读者说,“这几年每一次如释重负都来自读项飙”。





01

改变认知型


■@真想bo:是我最近看到,谈内卷这个概念最多面的一篇文章了!一个社会,允许你做船长,也允许你做一棵小树,那该多好。


■@损友:这段时间“内卷”这个词遍布全网,从明星绯闻到到海归无业,无所不包。仔细查了一下原始定义,发现当时的语境和现代人使用的完全不一样,就像老有人说李白和杜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一样。这个采访真太适时了,本来不打算买项飙的书了,现在看来还是得买来看看。


■@意中人:看完后点击收藏,在想要写什么收藏关键字时脑里居然跳出了“深度好文”四个字。


■@退堂鼓艺术家:说真的,这几年每一次的彻底轻松和如释重负,都是来自读项飙。就是一种“看看四周都他妈疯了而我还没疯,于是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才是疯了”,然后项飙站出来给我诊断:你放心,你没疯。就是这种如释重负。


■@怀柔王子妃:很长,昨天花了半个小时才读完。项老师说的缓解焦虑的方法我一直在用诶。想细:把问题写下来拆解,想开:把自己对象化,另外当初转前端也是因为编程是一种技艺,可以获得类似匠人的踏实感。


■@Zodia:看完打算读完书之后去学个做蛋糕的手艺,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开个小店,一边做糕点一边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一斤:迷糊之中想通了,也想开了。为什么焦虑,因为害怕得不到上层人有的东西又害怕掉落到下层人里面去,但这套竞争的规则就是一种陷阱,我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和奖罚机制去生活?没有理由的。获得解脱的方法除了拼死拼活赢得这种竞争,还有退出这种竞争啊,就豁然开朗了。



■@d:下层的人不仅是物质生活不好,而且同时你也面临很强的道德压力,逼着你去模仿别人,放弃你自己的自主性,这就是不平等。惊醒。


■@ccc:如果没有什么巨大的偏差或差池,我能看到自己最糟糕的境地也好过许多人,而这不是因为我的努力或是我的天赋,而是我有这样的运气在我现在的位置;焦虑是因为感到无法掌控,所以我选择放弃臂展之外的一切。我的这些念头被更大的命题解释了。


■@kum:前几天和同学说「好羡慕西方朋友的生活阈值,可以随心选择gap一年来中国学习汉语,而我们好像都被栓在游乐里的铁索上,只能直线式冲撞,且速度越来越快」原来是因为我们都生存在这个「高度一体化」的社会。


■@FIFI:投入不断增加,无限的增加;死扣细节,发现别的同事关注到某个细节而我没有做到时会非常焦虑,乃至陷入了死循环,大概就是这样子。


■@yipiyi:收获很大:1. 大概念容易把细节抹去,而我们应该关注细微的细节解释;2. “末班车”的离去不一定是坏事,也有可能意味着其他很多道路的开启;3. 东亚的内卷不能简单归咎于儒家文化,日本与中国还是很不一样的。


■@羽毛:之前很多时候觉得逃避外界和当下竞争环境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现在却越发觉得如果我能在这种逃避中专注自己,我可能会有更高的概率成为一个能达到我心中成功标准的人。


■@Chrilly:或许人生的每一步都很难走,碌碌无为or出人头地?也可以自在有为~


■@敏感子:看完后突然感受到一直以来自己焦虑崩溃的来源之一是觉得自己没有可走的路了,轰轰荡荡的同辈人都在走一条路,宁愿踩踏而死也不允许失败退出的道德压力和社会期望,正在学会慢慢放下负担,或者边逃边放。


■@胖胖:我一直理解内卷是peer pressure,不过这肯定不是根源。这么一读,还挺复杂的呢。“下层的人一定要退出来,你不要跟他玩这个游戏,你跟他玩这个游戏,那大概率是输的,物质上是会输,然后在精神上也是会输的。”哈哈哈哈哈对,要另辟蹊径。


■@熊熊:阶级流动的末班车已过,而标准路径又只有一个,所以造成了所有人的焦虑和恶性竞争。因为没有做到标准答案意味着从社会地位到精神层面的全方位失败。


■@鲜衣怒马:“成功者要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大概就是逼不得已卷入游戏吧,主要是太多人还为此沾沾自喜。最近的感悟是,尝试把一切精力都聚焦在做事本身,有得是馈赠,有失也无妨。


■@11楼:我本以为是我所理解的,人太多了资源不够等等,结果里面的结论突然让我清醒了,我不由得想起我为什么最喜欢的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了,那电影就是个人跳脱出单一赛道的例子啊,拍的多美好啊。


■@Temperate:透彻!“内卷”现在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识别出内卷,被视为一种当代的社会现象,一种吐槽。


■@cool:说的挺好的呀,对学术概念和社会概念做了区分。后者才是我们每日哀叹的症结。这不就是精英专制的结果么,数字化考核的现代版本。让你焦虑的目的是让你臣服,失去对退出的兴趣和渴望。



02

项飙迷弟迷妹


■@迟鹿:讨论得最火的时候没有读,睡不着打开手机找出来读了一遍。深深感慨项飙老师已经将人类学日常化,田野生活化了。他是了解并尊重年轻人的焦虑的。 “勇敢认清自己的心并尊重她,无需为此感到羞耻和自责。”虽然我一直这样鼓励自己,但要做到好难……


■@王木木:项飙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描述真的是非常精准,读完感觉有点晕,同时又有深深的无力感……



■@Cho:人类学界罗翔,让人思考退出内卷的可能,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迷茫地被卷入到一种竞争,希望下一代不用去实现这种“共同目标”,而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在喜欢的专业领域纵马驰骋。


■@林里:项飙知道内卷的问题在哪,轻轻地点了一下分配正义的问题,但不敢细说也不敢明说。


■@面包节的浮士德:好像我的人生就一直在失败。项飚说得对,内卷是单向度的向上跃迁,你应该有横向的拓展。


■@兰:最近关于内卷的文章特别多,项飙老师讲的还是很清晰的,比许多弯弯绕绕掰扯半天概念的文章好很多。我觉得当下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竞争模式”,除了文化,末班车已过,缺乏退出机制等,还有几个原因:1.人口红利丧失;2.国际争霸带来的竞争压力,传导至内部组织的神经末梢;3.疫情带来的额外负担。





■@树瓜:通俗易懂,合理地阐释了当代中国人的内耗焦虑以及这种焦虑的无意义,然而几乎没有出路,社会风气和文化的笼罩性无远弗届,没有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第一想到的内卷就是因为衡水中学的存在而导致河北所有高中都拼命压缩填鸭学生的恶性竞争,然而招生名额没有增多。


■@杨:最近在读“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认真看完了这篇,项飙是个对身边的世界非常敏感的人类学者,他讲的很多事情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看不到更深层的东西。无论是他的书也好,这篇文章也好,都非常值得一读。


■@浮白:“仅仅说有别人的生活方式和理解方式不一样,解决不了问题,人类学给你提供细微的分析,不仅是看到别人跟你不一样,而且看到不一样背后是有这一套一套的道理,映照到自己,就看到自己背后也有特殊的原因存在。”项飙太棒了,耐心细致大白话,乐于和大众沟通的学者还是太稀少,更显他的珍贵。


■@已注:认真看完了,项飙老师又再一次open my mind,好多地方简直说得太精准了。就是特别崇拜这种真正把所学学透,能够融会贯通,讲得我这种没文化的人也能看懂的知识分子。


■@徐行:项飙关于内卷的成因的思考我是认可的,不论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还是隐性“第三者”对价值体系的建构,都是十分简洁并恰当的表述。


03

准备行动型


■@ANT1:感谢分享,很有启发。通读此文我感觉打破内卷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式有以下几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1.名媛拼单、红酒雪碧

概念:撕除消费中的阶级标签,我该怎么来怎么来,并且乐在其中,这样可以缓解社会压力,营造个人安全空间。

具体做法:n手奢侈品共享社区、顶级食材街边做法小店


2.废物抱团、以退为进

概念:所谓‘没用’,所谓‘别光自己说自己行’,都是吸引人们进入竞争的谎言,真实面对生活,才能发现进步思想和人生意义的真实褶皱,如果视线离开主线,就发现生活处处是彩蛋,我说我行就是行。

具体做法:无限续杯的废物茶馆、细小事物研究社、观石/鸟/水旅行团。



■@笃:把你的希望你的努力重新分配。你看到自己的特长,看到自己的兴趣,然后有很多不同的渠道,活得好的方式也是很不一样的。大家各自去找渠道,这样的情况下会有安生。他并不是说努力没有用了,而是说大家还是要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式不一样,你找出自己的途径来。


这段话真的很好,我一直感觉现在的家长和学校和之前太不一样了。大部分孩子失去了童年,充斥着各种竞争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还有别的途径,理解孩子的兴趣,彼此都能得到解脱。


■@太极宗师:有道理,就像读研一样,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现在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知识其实最后工作是用不上的,但是为了竞争你还是得好好学。看上去很多其实没什么用的东西,都有一个作用,竞争的由头。



■@海上辣酱油:希望纠结内卷、感觉一眼望不到头的人能认识到跳出中文语境及其文化,还是有空间给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选择的,别钻牛角尖,决定不卷了的一刻就是通向新维度的开始。


■@xswl:内卷的反向不应该是“向下”,而应该是退出后工匠精神的延伸,首先个人意识就该纠正过来,不要道德绑架“向下”是丢脸,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做有意义的事。


■@搓麻将:感觉这几年大家的焦虑都是逐步加深的,不仅仅是工作,感情与家庭方面的矛盾也很撕裂。如果能有个简单的爱好可以沉浸其中或许可以减少一点?但首先应该克制下对互联网的沉溺,勿将其当作唯一信息来源。


■@猫猫:最近几天选择了考研的目标(巴黎高翻),刚好看到这篇文章,更坚定了我学个技术的想法。好了我舒服了,去准备人生最后一场考试了。


■@捷克队:再转一下。我离开北京,算是主流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就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么,连我妈都不会跟亲戚说我不在北京了。但是我确实是受不了悬浮而重复内卷的生活了。


■@陈斯特:当有人提出内卷这个概念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欣喜的,毕竟开始有人意识到现状的病态。虽然未来可预计的很长时间内,我们的焦虑和忙碌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开始探讨就是改变的前兆吧。


■@hey:所以工匠精神是在这个意义上的,是对当下,对自己所在的角落,在世界上的位置有非常深刻的投入和体会。我觉得是处理现在这种悬浮和焦虑的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Tender:“高度单一”、“没有退出机制”不能更认同。想到公司楼下电梯的幼儿英语课程广告,真是让人窒息的氛围。但当落到个体层面,又会陷入一种奇怪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很厌恶当代资本家剥削人的各种话术和行为,另一方面又认同西西弗式的反抗与奋斗,人要给自己找意义,并把事情在能力范围内做好。


■@妙子:既然我已经错过末班车了,我可不可以坦然地面对失败,退出竞争。我可以的,我已经开始了。



■@encer:作为我们个人而言,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即衡量成功的尺度不只有一种,所以通向成功的道路也不只有一条。有了这样的观念,那么个体也就能够探索出适合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对于不同个体而言,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将能够成为缓解内卷的有效方式。



04

顺便夸记者的


■@Bemper:报道好看,是采访和被访者的互相激发吧。项飙虽然重复了一些在《把自己作为方法》里的观点,但因为聚焦“内卷”这个话题,整体谈得更精彩。😁
■@马克:记者问题问得相当不错。少见的精彩访谈!
■@潜ying:女记者把母职内卷这些女性的话题扔到了学术大咖面前。
■@怪人:看完了,最近看过最长最好最心有戚戚的文章~值得。
■@Narkissus:这个专访值得一看,再转发一次。这半年的经历深有体会,在高度一体化、不允许退出、保住上一代所在位置(最好再超越一点点)的漩涡里假装好心态和玩世不恭。其实是很累的。
■@AD:真有意思,提问也很有水平,有想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优惠价29元包邮,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ps:点击转发、点赞、在看,留言区点赞前两名,即可获得一本《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赠书哦。



1

END

1


排版|崔朝辉


微博:@芊霓的咖啡馆

B站:@芊霓老阿姨

小宇宙:@直来直去



往期回顾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得到的“在看”越多,最新推送的文章在信息流中出现的位置就越靠前。所以如果喜欢,就动动小手点一下“在看”。另外,也可以把公众号加为星标哦,更方便找到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