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课 | 四十而已!深圳再出发!

北中医胡兵的公号 读读马原著2 2022-09-14

《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从卫星地图上

深圳四十年变化


图片来源:人民星云数据中心

▲ 高新企业云集的深圳南山区(3月27日摄)梁旭摄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2015年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香港附近的那一个,它建立于1980年、被称为“深圳奇迹”


▲ 上图:深圳特区华利电子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1984年6月19日建成正式投产

下图:柔宇科技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投产,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检设备状态(2018年6月13日摄)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

到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

现代化国际都市


从GDP不到2亿元到成为超过

新加坡、香港的经济中心城市


从“三来一补”重镇到“创新之都”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

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

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是你的生日

生快,圳好!

深圳南山区

虽说当年只是个小渔村

但是你独特的地理位置

却赋予了你独特的使命

1980年,你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


今天,当我们走进

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首先传来的,是一阵隆隆炮声

它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初

蛇口工业区“开山炮”

一段历史视频

  

▲ 建港填海的“开山炮”在深圳蛇口炸响(资料照片)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一批批建设者

用世人瞩目的

“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

给你带来了巨变





深圳晚霞

横屏观看


深圳前海

1979-1984年,5年间

仅深圳蛇口一隅

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深圳建市40年来

共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

突破11万亿元

在大湾区21家世界500强企业中

深圳培育了8家

平安、华为、恒大、腾讯、万科

著名的民营企业总部都在深圳


深圳城市夜景

截至2020年6月末

深圳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10家

其中主板79家

中小板124家

创业板96家

科创板11家

位居全国第二

深圳,因开放而兴

不断探索新路,突破发展瓶颈

无人机、5G研发、柔性屏、机器人制造

……

“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

摄影师:曾志强

深圳福田

十几年前,外媒报道你时

标签是“世界工厂”

标准配图是流水线上装配

国外知名品牌手机的女工


这几年,你赢得的赞誉则是

“硬件天堂、创客之都、创新之城”

你还拥有“硅谷”一般的称呼

——“深谷”


你是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你在全球不断刷出创新“存在感”

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

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

占广东全省总量的70.6%

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

2020年上半年深圳全市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接近2000个

吸收合同外资近80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超40亿美元,同比增长5%


你在经济腾飞的同时

文化发展同样很精彩


万丰粤剧、开丁节、潮俗皮影戏

妈祖诞庆、渔民娶亲、坪山打醮

……

深圳梧桐山日落
南山大道春花天桥


改革开放

是你最鲜明的符号

深圳人才公园

很多人都知道你

“三天一层楼”的发展速度

但并不一定知道

现在的你已是

生机勃勃的“创新绿洲”

是众多创新创业者的“梦工场”

 

很多人都知道你

高楼大厦多

但并不一定知道

在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分布着大大小小1090个各类公园

深圳湾大桥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五百强

纷纷落户这里

但并不一定知道

你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很多人都知道你人均收入高

但并不一定知道这里

平均每10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红树林生态公园

过去的一年


你又被赋予了全新历史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未来


你将承载中国和世界更多期盼

深圳城市夜景

过去的你


是敢闯敢试、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今天的你


是挺立潮头、屹立在新时代的最前线



▲ 深圳中国前海梦工场(2019年2月22日摄)李钢摄



1981年6月13日,沙头角镇兴办的来料加工厂之一——丝花厂的工人在做绢花。(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 摄) 

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新华社发)



▲ 1982年12月15日,深圳特区渔民村一户渔民迁进新住宅后的居室一角,渔民村社员家里普遍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音响设备及高档家具。(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 1982年10月27,深圳京华电子厂的工人正在收录机装配线上操作。(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 摄)


▲ 1984年是深圳经济特区腾飞的一年,年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30倍。特区的青年人经常抓紧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图为深圳市蛇口开源有限公司的女青年倪虹在自学外语。(新华社记者 张福来 摄) 


▲ 1984年,深圳特区计时器厂生产一种收音机电子手表,能计时,又可收音,款式新颖多样,深受消费者欢迎。(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 摄) 



▲ 1984年11月8日,深圳大学建筑系二年级学生在上建筑美术课。深圳大学一所改革开放后新创办的综合性大学。首期工程20多座楼房包括教学楼、电教中心、实验工厂和宿舍等。仅用7个月时间就建成了。(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 受聘的美籍教师正在讲授英语(1985年5月8日发)。(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1985年底竣工后交付使用。这座大厦共53层(含3层地下室),高160米,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设计造型新颖,设备先进,楼层顶部是直升飞机停机坪,地下室设有停车场(1986年1月15日发)。(新华社记者 段文华 摄)


▲ 1986年,深圳市的东门市场设有875个固定摊位和200多个临时摊位,出售肉类、蔬菜、水产品、家禽、蛋品和山珍野味等约300多个品种,每月成交额达600多万元,每天接待顾客约4万多人次,其中有不少香港居民。( 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 深圳市中心的“拓荒牛”雕像。拓荒牛位于深圳市政府门前,是深圳开拓奋进的标志。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1987年时的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的中英街,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因到特区的人需办理"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中英街上,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摩肩接踵的中英街,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游客在中英街上,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你若有兴致,交5角钱便可登上“大家乐”的舞台,为几百位观众献上一首歌。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欢乐园大酒店的“欢乐园”舞台表演。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欢乐园大酒店的夜生活。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繁华地带的“南洋台球城”24小时开放。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大学图书馆。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大学校园里的“勺街”是一个长25米、宽5米的小饭店,是一位建筑系毕业的大学生根据中国南宋时期街市特点设计的。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大学校园里的“勺街”里的服务生。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夜大学美术班学生在上课。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一个普通的深圳3口之家,男女主人都从事美术工作,5岁的女儿也爱画画,家里艺术气氛浓郁。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1987年全国最大的免税商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一隅 。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1987年深圳罗湖口岸外观。深圳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是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之一。1987年,有4000多万旅客出入中国各口岸,而从罗湖口岸出入的就有1900万。当时这里每年的旅客流量占全国口岸旅客流量的40%~50%。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桥上,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桥上,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桥上正在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口岸等待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桥上正在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口岸的海关工作人员。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口岸等待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深圳罗湖口岸等待通关的旅客。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湾同胞们在深圳罗湖口岸受到了热情接待。边检站和海关的工作人员充分理解他们归心似箭的心情,设立专门窗口和通道,优先为台胞办理入境和行李验放手续。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林先生要回成都找90高龄的母亲,但不知母亲是否还健在⋯⋯ 1987年摄。(《瞭望》记者林慧 摄)


▲ 1988年,深圳已与日本、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加拿大及香港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签订各项合同5000多项,投资总额达17亿美元,“三资”企业有1200多家。图为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宏工业气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韦国斯(中)在厂区检查生产设备运转情况。(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 摄)


▲ 1990年1月23日,深圳华发电子公司工人在调试供出口的彩色电视机。(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 1992年5月,深圳市出现购买股票的狂热现象,各证券营业点门前人们排着长队,等候购买股票。   (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 摄)


▲ 1993年,宠物、海水观赏鱼、各类奇花异草,成为深圳人家庭消闲喜爱之物。图为深圳人在湖贝路夜市上购物。(新华社记者 刘彦武 摄)


▲ 深圳市深南中路的巨幅金融广告牌成了1994年农历春节前特区的新景致。(新华社记者 刘彦武 摄)



▲ 1995年3月,三代都是渔民的刘锦凤,祖祖辈辈居住茅草房,现在她一家七口拥有两幢别墅楼房,家里还安装了程控电话。(刘玉生摄)



▲ 深圳图书馆是由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文明图书馆”。每逢星期天,这里总是座无虚席(1995年4月12日发)。(新华社记者 蔡国胜 摄)


▲ 1997年,深圳罗湖区的春风市场熙来攘往。每天,有近万名香港居民来此买菜。(周家国摄)


▲ 1997年,南岭村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周家国摄)


▲ 1998年,深圳福田保税区海关正式启动海关“电子闸门”系统。运货车辆在通关时,司机只要持有货物清单及海关核发的IC卡,与事先输入电脑的数据核对后,“电子闸门”即可开动,仅需10秒种。图为出入境货车司机持海关核发的IC卡通过电脑自动识别系统。(余朝东摄)


▲ 深圳市自90年代初便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为其提供人才、技术、资金支持,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培育高科技开发和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使深圳迅速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图为深圳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综合开发部的科技人员在开发教学软件新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 摄)


▲ 2000年初的深圳特区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 2001年,深圳有股票交易所上百家,许多股民在交易所内交易。(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 深南大道东的环形复式立交桥是深圳现代化大交通的缩影。(2002年9月26日发)。(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 2004年8月16日,在深圳邓小平画像前留影的游客。(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 深圳华侨城内的茵特拉根小镇(2008年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 2010年3月13日,深圳举行中高级人才招聘会,求职者在深圳会展中心外排队等候进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2011年3月17日晚,在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大运新城,外形犹如水晶石一般的大运中心体育场进行亮灯调试,璀璨夺目。新华社发(李坚强 摄)



▲ 2012年2月16日,深圳图书馆现代化阅览区内。(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 2014年7月30日,深圳地铁开通WiFi试运营,乘客在深圳地铁2号线的列车内使用手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 2015年7月27日,广东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 2015年5月22日,在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公司,公司掌门人汪滔操控飞行器“悟”飞行。(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摄)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 2018年4月6日,在深圳湾口岸出境大厅,机器人在自助查验通道前对旅客进行提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四十,而已


圳好,出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