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杰:美术馆可以为儿童做出怎样的改变

李杰 打边炉ARTDBL 2022-12-04




5月3日,作为“2019OCT凤凰花嘉年华”的一部分,由《打边炉》策划的“吹水集:此地此时”在深圳华侨城举办。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iSTART儿童艺术节策展人李杰是当天的12位演讲人之一,他的演讲的主题是“赋权”。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我讲的内容可能跟每个人个体的起源有关系,核心是讲儿童。今天嘉宾讲的内容都挺高大上的,有关于历史的、艺术的、哲学的,这些东西都来源于每一个成长的个体。我今天的主题是如何赋予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的权利,即如何给予孩子更多的权利。

 

我是成都A4美术馆的策展人,在美术馆的工作包括做展览和公共教育。对于很多美术馆而言,天然地将策划团队分成两个部门:展览部和公教部。我所在的A4美术馆确实把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密切的交织起来。例如我们从来不把儿童项目单纯当作公教项目来做,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来做很棒的展览,我们也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研究儿童。从这种角度上,你会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我今天的主题:首先,儿童是谁?其次,儿童如何看待美术馆?以及我们会因为孩子们做出怎样的改变?

 

在第一部分的时候会讲到一个关键的逻辑,儿童诞生的历史,特别是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儿童”这个概念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不到四百年,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明明知道他们是孩子却不把他们当孩子看。

 

我在三年前针对“童年”做了很多历史文献的梳理,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比如在四百年前,就在意大利,包括像法国巴黎,当时这么发达的超级城市,儿童的死亡率非常高。曾经一段时间,在巴黎能够活到14岁的儿童,10个里面只有1个,当然这跟卫生条件、生育的医学技术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由于有大量的成人死亡或儿童被遗弃,社会上开始产生了针对弃婴与孤儿的福利院或学校,这些学校成为今天人类历史上普通教育的雏形。我们今天说的很多传统教育其实来自于贵族的教育,并不是普世的教育,并不是为所有人服务的。最早出现的学校都是为了解决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孩子们每天在马路上疯跑,他们的安全怎么办?

 


这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在十七、十八世纪,普通人家的孩子并没有所谓的托儿所,孩子的父母有很繁重的劳作,街上越来越不安全,一开始有马和马车,之后还有更可怕的交通工具出现……像《悲惨世界》中儿童的成人化的状态,他们成为了穿梭在马路上的卖报童与小乞丐。在人类历史四百年有记载儿童成长过程中,其中有三百年大多数孩子没有所谓学习的机会,他们往往在从4岁的时候就已经去矿井打工,去码头搬沙,他们的工作量比起一个成人来说不会少多少。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活到14岁确实特别有能耐,这是世界非常残酷的一面。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安徒生,他早年是一位诗人,并不是写童话出身的,他第一首诗写的是孩子死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哭泣。我后来读到达尔文的著作时很惊讶;达尔文在写《进化论》之前的几十年,他有一篇短文《一个婴孩儿的生活概述》是专门观察自己最小的儿子的成长史,影响了他后来的《进化论》。达尔文从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心理变化的角度,产生了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转化的经验。儿童其实为整个人类理解自身,理解社会,包括理解未来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和视野的提升,但我们为儿童做的事情恰恰是最近这一百多年才开始的。


我们今天要聚焦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刚才说了通过福利院、学校,更多孩子开始能够在小时候进入这些空间学习。大家可以想象在最早期的学校里孩子们过得好吗?为此我去年专门去了很多国家翻阅资料,去到历史的现场,很惊讶的是在两百年前的美国,孩子们是没有过生日的习俗,看到一百五十年前的墓地,孩子在墓碑上是没有性别的。就在2015年我去联合国查阅儿童现状的时候,现在世界上每5个孩子就会有1个孩子面临饥饿的死亡威胁,这依然是非常残酷的儿童现状。我们今天能够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学前班、学校,已经是人群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人了。就像五十年前女性还在争夺主权,今天为孩子争夺的是监护权,我们还是把孩子看作低人一等,是成为成人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想让他们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样子,或者希望让他们为了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更成功的人而做准备,我们今天创造的很多空间都是为这个目标做准备的。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1899)


就我的工作而言,我比较关注一个美术馆或博物馆如何为孩子做事情。这要说到1899年最早的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它在纽约,初建的建筑物是一个很普通的欧式房子。但在这个儿童博物馆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观展方法,孩子们可以用手触碰所有藏品,可以把藏品拿到桌子上来抚摸和玩耍,还有一个说明册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是怎么做的。这个儿童博物馆修好之后,旁边的学校出现了大量学生的逃课现象。那个时候学校管得很严,如果学生逃课会被体罚,但逃课现象依然没有减轻。在旁边有布鲁克林博物馆,在我的访问过程中,他们的策展部工作人员甚至都不太清楚在他们旁边的儿童博物馆里面展出的东西或教育方式。不过在纽约不少业内的博物馆研究者和社会教育者都认为儿童博物馆所做的事情解决了很多社区包括文化冲突的问题。而那些花了巨额预算做出来的超级博物馆,展览的标题很牛,比如布鲁克林美术馆年度展览叫《激进的女性》,标榜自己关注少数族裔的女性艺术家群体。但我认为美国博物馆体系改革最大的贡献不是文化的多元化,而是教育,包括像MoMA这样的现代美术馆都是。我们去看待很多空间的时候并不是它外化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内核的内容,做了哪些提升公民文明程度的工作。

 


这是1901年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个自然博物馆的空间里研究蝴蝶,有很多有趣的学习桌,还有非常多关于儿童的开放空间。我2018年去布鲁克林儿童馆的时候,这个博物馆已经有非常多的具体针对2-4岁、4-6岁等不同年龄段孩子所做的空间。这个发展的过程我觉得在中国是稀缺的。

 

布鲁克林儿童馆(2018)


我们美术馆六年前开始酝酿一个项目,虽然作为一个当代美术馆,跟深圳的OCAT、广东时代美术馆有非常像的基因,但是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项目叫“iSTART”,起初它是专门为孩子们做的艺术节。这个艺术节由全馆人员共同努力完成,为此我们把整个美术馆8-10月份的档期全空出来,变成一个全社会参与的项目空间。因为这个展览,我们美术馆的观众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80%都是艺术爱好者、设计师、高校师生等群体,通过这个项目美术馆每年有超过40%的人第一次来到美术馆,有40%的公教活动都是我们自己研发或参与研发,在iSTART期间有40%的观众都是家庭观众,他们会把全部的家庭成员,包括老人、小孩都带入进来。

 

A4美术馆儿童项目主题变化

灾区艺术课堂与公益项目,2008-2010

生长中的植物与儿童,2011

城市与山村中的儿童,2012-2013

儿童想象与身体交互,2014

童话变迁,2015

儿童与成人的边界,2017

童年的历史与假想,2018


在2008年刚建馆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们对整个美术馆定位的看法。2008年四川发生了非常大的事件“汶川地震”,那时候死了很多人,我们美术馆因为这次事件关闭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里,馆长带着团队去灾区做救助工作。团队一进灾区就傻了,发现一个搞艺术的人什么事都干不了,净添乱,受不了。针对这一点,我们发现自己只能把一件事干好,就是给那些地震的遗孤或者受到创伤的孩子上艺术课,在这个过程中缓解他们的压力。所以我们从那时候开始整个美术馆就把儿童项目作为美术馆的核心项目来看待,后来就有很多有意思的项目诞生了,以下是我们在不同时期做的项目。

 

Green Day项目


这是在2011年做的Green Day项目,我们想让孩子们理解植物的生长。孩子有一个时期会把人看作植物,我的小孩经常会说人死了之后会活过来,就像植物一样。我们跟建筑师、植物学家、园林设计师一起把整个美术馆变成可以生长的空间,在里面所有的植物都会生长。有观众每天都会来美术馆,他们会来浇水,每天来看植物、照顾它们。我们保证所有的展品最后可以被认领,所以第一次出现完全没有浪费的展览,最后没有工人来撤展,所有观众自发来领取他们的植物,甚至把这些废旧的木板也拿回去做花盆。


一个由168个孩子创作的展厅


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又做了另外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开始有更多孩子艺术创造的部分。这是一个由168个孩子创作的展厅,他们画了很多带有荧光颜料的圆盘绘画,孩子们想在展厅里面玩,做得很开心。我们一起讨论说干脆做一个门吧,这个门只有1米高,它的特点就是家长们很难进去。孩子们说不希望爸爸妈妈进去,于是我们设定了一个规矩:爸爸妈妈只能在外面看孩子,孩子在里面疯玩。第一天下来,我们挂的168张圆盘,只剩6张还在,其他的都被扯下来了。于是我们就在地上放了300个盘子,之后挂在上面的盘子没有一个掉下来。这说明了我们要提供一个有效的适合孩子的空间,孩子的习惯自然就养成了,不需要去规训孩子。

 

iSTART儿童艺术节主题展现场,2014


这是我们和设计师、艺术家一起合作的光影动画空间,所有装置都可以运动,而且孩子们可以讲故事,可以拿电筒照出非常多的影子。如何让更小的孩子理解妈妈的子宫是怎样的?我们也邀请艺术家做了新媒体互动空间,通过访问采集,把孩子们的想法汇集起来,他们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和影像进入到这个空间里。


iSTART儿童艺术节主题展童年疗养院展厅入口,建筑师徐浪设计,2018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冷门的项目叫“童年疗养院”,这个项目受到很多家长的反感,因为题目太沉重了。“童年疗养院”有建筑师的参与,大家一进入口的时候,展厅就是不断被缩小的空间,建筑师徐浪和我们一起讨论做了一件更酷的事情,展厅里所有展墙全部做成悬空式的,孩子们可以在展厅里疯跑而不会撞到,但有一天我们看到有一个爸爸使劲地捶展墙,因为他一直在看手机,没顾得上看周围,我们设了三道提醒告示,都没能阻止他撞墙的冲动,所以最后需要被疗愈的其实是这些“成人”。

 

郑之孩“图靡”展览空间,童年疗养院,2018


比如,这个展厅是一个“算命”的空间,艺术家郑之孩一直通过画很多抽象的符号来形成自己的“语言”。她这次采集了300个社区家庭关于梦想的图案,然后做成一个微信小程序,所有家庭都可以回答其中的18道问题,还可以绘制出自己的图像和拼贴,没有任何人跟你一样,最后你独特的图腾就诞生了。

 

雷磊的“书上的书”展览现场,童年疗养院,2018


这是艺术家雷磊跟他爸爸合作的“动画的书”项目,他把爸爸汇编的书籍封面做成动画。展厅里有很多被这些图像覆盖的七巧板和积木,孩子们可以随意玩耍,顶上有一个摄像头会把孩子所有行为都记录下来,每个月过后会产生新的动画,所有孩子的行为不自觉地就会进入到动画的编辑里。

 

图片左侧为以色列艺术家Ye'ela Wilschanski作品现场,童年疗养院,2018


这是以色列的艺术家,因为她小时候很早就离家出走了,她的作品来自于童年对家的结构的回忆,作品是用陶瓷烧出来的,红色不断流动的是她的血。这些内容都在传递着不同人关于童年的命运以及他们成长背后所带出来的社会问题。展墙上的文字是我们收集了上百条人类历史上关于童年的记载。

 

穆威&叶致聪,无限搭建,iSTART儿童艺术节主题展现场,2018


经历过上面的阶段,我们想到另外一件事情,与其给孩子们做很多的空间,那他们做什么呢?只是做观众吗?我们觉得应该赋予他们更多行动的权利。在iSTART项目中,艺术家更大的压力在展厅的二楼,二楼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孩子们的作品。我们每年都会有一些户外项目,这个空间是由建筑师穆威与艺术家叶致聪发起的游戏和搭建结合的项目,由美术馆招募的48个小朋友组成的团体完成,所有环节都是由孩子自己设计与搭建的。这个建筑最后搭起来有4米高,为了让孩子们有安全的工具,所以没有钉子,全部都是用榫卯结构和磁力结构。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家长死活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做,他怕孩子摔跤,最后艺术家说了一句话把他气倒了:“有时候失败和受伤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别人家的孩子做,你都认可,可能自家的孩子做,就受不了了。但就是这个项目结束时一个孩子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体验了两天建筑师的工作后说:“我理解的建筑师是一个连接者,他把各种工作连接起来,他想表达的不是个人的观念,而是整体的东西。”我们觉得这句话简直是建筑师终生成就奖的获奖感言啊!


GAGA国项目,iSTART儿童艺术展另一个世界展览现场,2017


三个9岁的小女孩用了三年时间秘密地在小本子上建立的一个“国家”,名为“GAGA宇宙共和国”。这个国家有宪法,有国体,有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学、艺术等,非常丰富。“GAGA宇宙共和国”就存在于小本子上,变成她们的童年记忆,最后她们选择相信美术馆,把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在她们11岁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小本子,我说:“美术馆会支持你们把这个‘国家’建立起来。”最后有150个孩子加入了“国籍”。这是他们做的大使馆的历史墙,上面所有作品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包括画的这些东西,这是他们的外星文明受到地球文明影响后的艺术流变。因为这个项目,孩子们学习地理,反思政体,这一切就从三个小女孩开始,太不可思议了!她们的父母有时跟我抱怨说:“李老师,我的孩子变成神经病了,她们在一起叽叽咕咕,躲在窗帘里窃窃私语不知道说什么!”后来因为孩子们说了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他们说:“李老师,你不觉得在中国建立一个国家是犯法的事吗?”于是他们最后创造了一个可以翻译的语言,可以写出来对应地球的文字,特别让人惊叹!


GAGA国项目主创小艺术家在展览现场给观众介绍GAGA国的风土人情


这是她们在美术馆建立的大使馆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级别”没有她们高,她们是“GAGA国”大使馆的官员,每天要来“上班”。2018年更有孩子做了更酷的事情,他们自己参与做了一个真人秀的电影,60分钟的长片,调动成人团队完成;还有小朋友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成为了导演,做了8分钟的动画。

 

小艺术家关于2019年iSTART主题“再见学校,你好学校”的构想图


今年iSTART的将做了一个标题为“再见学校,你好学校”的儿童展览,跟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这个项目面向成都包括全国招募与培养小策展人,我们走访了20多个学校,并在学校开设了策展人课程。


2019iSTART成都实验小学小策展人公开课现场


孩子们自己设计问卷,收集同龄人关于学校的思考,他们统计关于学校的各种数据,他们组队完成策展方案,从发言人到规划师,最后在美术馆实现自己的构想。这些就是“10”后或者“05”后干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国内的职业策展人都不干这样的事情,不研究社会,不关心反馈的东西,我们只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很期待在赋予孩子权利之后,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让我们重新看待世界。







“吹水集”三分钟回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