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杰:儿童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数”

ARTDBL 打边炉ARTDBL 2022-11-24
,成都麓湖·A4美术馆副馆长,首席策展人


演讲:李杰
编辑:黄紫枫、曾一珏(实习生)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春季场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9”闭幕活动,结合地方实践的现状、方法及困境,发起议题“另一种观察:档案视野下的地方与中心”,活动邀请了处于不同艺术工作环境及领域的研究者、策展人参与讨论,分享各自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并对“艺术档案的问题为何?如何讨论?”等问题做出回应。
 
随着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及行动在近几十年来的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儿童的处境较之百年前的边缘群体是否大为改善?作为强调多元价值的艺术机构是否需要反思它们与儿童的表象关系?在本次演讲中,策展人李杰分享了许多鲜活生动的故事。他结合成都麓湖·A4美术馆多年策划,以自2014年启动的公共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为例,从意识、行动、创造以及赋权角度,探讨美术馆如何通过持续的项目迭代、系统反思与档案积累,展开由儿童驱动的艺术行动与超越原有艺术视角的文献生产,构建艺术机构、社区、学校等公共领域为整体的文化生态。
 
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打边炉》策划。本文在作者发言摘录基础上经《打边炉》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有删减,发表前经过演讲人的审校。文中用图来源于演讲者的PPT。
 
 



我一直在关注着国内外档案以及儿童相关的研究,美术馆过去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学术系统构建,而博物馆学,包括现代档案体系都是自西方传入的“舶来品”,在中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公众如何看待与理解当代艺术?他们如何重塑对当代艺术的认知?这些部分是否也应该被载入研究文献当中?或许,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建构更强的社会认知,未必是共识。
 
A4美术馆2019-2020驻留艺术家文献

A4美术馆做儿童项目,起初并非想推动儿童友好型美术馆建设或完善儿童教育,反而是在面对当代艺术的公共关系的困境时寻找的出路。过去,我们执着于在乌托邦世界里做当代艺术研究和展览,但观众并不熟悉这些内容所处的语境,创作者与参与者直接处于长期的失语状态。我们需要重新建构艺术与公众的纽带,而儿童,是我们找到的可以连接家庭、学校等更广泛社会资源的破冰点。
 
我和团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阅读全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献后发现,系统形成关于儿童的档案文献的历史不过500年,非常地短,甚至在中国秦汉、以及西方中世纪以前,几乎难以找到对儿童的描述和记录,可以说,儿童在以往的世界里是完全沉默的群体。假如我们把博物馆、美术馆的历史当作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对其早期发展的档案研究也如儿童的历史般寥寥可数。
 
我们希望将儿童当作一面镜子、一股力量去影响我们对艺术系统的反思。所以, A4美术馆的定位是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构平台或学术机构,美术馆围绕当代艺术及其生态,同时参与人们从幼儿园到大学到社会成长的长时间的整体系统构建,观众能从儿童时期开始围绕着美术馆成长,这是我们想塑造的新美术馆模型。其中,儿童和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切入人群,也是我们新定位的重要目标观众群之一。2014年,我们首次以一个当代美术馆的身份策划了iSTART儿童艺术节,并形成一个围绕艺术家、社区、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各种跨学科学者共同工作的脉络。

istart儿童艺术节历年主题脉络
 
在2020年与纽约ICI合作的项目中,我们讨论了如何将汉斯·乌利齐·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以下称小汉斯)在1993年发起的一个具有反思意义的项目——“DO IT”, 由一个纯粹的当代艺术巡回项目,转变为具有教育功能的项目。前期工作包括为公众讲解指令艺术的来源,关系美学、参与性艺术在90年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及梳理“DO IT”项目的起点和后来演变的各类版本。这个展览的制作环节以小汉斯的文献为起点,却已经不像传统那样,要经过策展或学术研究、文献沉淀,才能到达观众的学习环节,而是直接便进入了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搅动式过程。
 
Do It (TV), 1995-1996,Do It电视版不再受特定展览空间限制,在1995年12月至1996年3月期间成为奥地利国家电视台(ORF)“101/2”文化节目的一部分,以1-3分钟录像形式在三个月内每周播放在家可完成的艺术家指令。© e-flux

我们在这个项目当中策划了许多与各领域合作的内容,包括完全由孩子策展的主题展览,让他们发声的青少年论坛。以下是一些有启发性的例子:我们把艺术家罗伯特·阿什利(ASHLEY,Robert)“DO IT”指令中的作品示意图片交给了一个幼儿园5岁孩子的班级,引导他们根据这张黑白照片提问与创作。4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小孩一直在和老师、家长对话,并没有去上所谓的传统美术课程,老师所做的只是非常认真地聆听收集所有对话的内容和音频材料,并由此展开项目共创。


生日路牌/Michael Sumner  (2010),罗伯特·阿什利的指令:完全重复以下一个或多个场景。这个行为就是在观众面前再现照片中看到的东西,行为的时长就是复现过程的时长。不能使用照片作为复现品,复现品可以以任意时长存放在一个地方。


金苹果龙湾半岛幼稚园小朋友们在工作坊中讨论生成的“时光路牌”方案

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对着全班说,自己怎么也记不得父母结婚当天他在干什么,于是全班的孩子都跟着说“我也不记得了”!他们都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还有一个酷酷的男孩子在第3个月的时候写了一串数字涂鸦,由于他只会写1和0,我们一开始都以为那是原代码,后来他才告诉我,这串涂鸦代表了地球在1万亿年之后毁于汽车炸弹的袭击,总之,他的意思是最后地球是被人类作死的。这些拼凑起来的内容,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和故事激活了一张来自1965年的黑白照片。面对一个连字都不会写的5岁孩子时,我们能做的只有激活他作为人最本能的各种想法。好在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提出来的问题都是保安三问——“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当我们把孩子激活为创造者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明白艺术的创造性在哪儿,根本不需要去解释谁才是标准的制定者,谁才能推翻它。

好名字图书馆,装置,尺寸可变,2020

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RAQS策展人小组提出了一个想法:给孩子们5本书。可是当我们在执行这个项目的时候,孩子们都来美术馆抗议,要求他们也要给大人5本书。最后建筑师和共创者在美术馆里建立了一间“好名字图书馆”,一共有1000多人参加了这个项目,每一个人想一个书名,在1000个书名之上激活10000本书,不过这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假”文献,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公教活动,让观众任意选择一个书名将故事延续下去。其中有些特别有趣的书名,比如有一个孩子总觉得大人要把他吃掉,给书起的名字是——《小孩不好吃》。
 
不是艺术扭蛋机,装置,尺寸可变,2020

也有艺术家作出了关于“什么一定不是艺术?”的指令,我们收集了几千个关于什么一定不是艺术的话——无糖可乐、一张耐人寻味的图片,甚至有人说特朗普不是艺术!回答者中有艺术家、小朋友、白领、学生、商人、建筑工人、自由职业者等来自各年龄段各行业的共创艺术家,一千个回答被我们收集起来,放置在扭蛋机中,观众可以在这个扭蛋装置中得到一个随机的放有一位共创艺术家答案的扭蛋,观众也可以留下自己的答案交易走自己心仪的答案,丰富这件作品成为该作品的共创艺术家。有意思的是,问艺术家这个问题,他得想一个星期才给了我答复,但当我问一个5岁孩子的时候,一秒钟就脱口而出,他说:“我不是艺术。”我们当时都愣住了,太牛了这个回答。

酷爱蚂蚁的小策展人黄一壹
 
不过,我们也不希望只是引导孩子去冲击成人建筑起的游戏规则,还是希望把权利交还到儿童的手上。小策展人项目中,我们不设限人数,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他想当策展人,就将策展人的权利交给他们。我们开设工作坊,不教任何策展步骤,只会通过前期收集文献了解每个报名儿童所关心的问题,再将问题梳理,并找到相应的学者、老师、和大孩子协助他们一起完成策展人课程的设计。小策展人课程的开展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必须要蹲下来,才能跟每个小朋友沟通,6-8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利用各种周末和夜晚的课余时间,去到不同的学校和家庭,还是有太多细枝末节的工作要去做。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项目根本无法被困在单一一个美术馆里面,所以在我们的影响下,全国26个城市的学校和社区,都在做自己的儿童策展人、社区策展人项目。这些项目同时发生着,它的模型便不断地更新,在不同地方都生长出了新的结构,浓缩为形成非常鲜活的文献。

小策展人黄一壹做的蚂蚁思维导图

 小策展人黄一壹画的蚂蚁乐园学习桌方案图

孩子是典型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倡导者,他们从来不觉得人类有多牛,甚至觉得大人一点都不牛,如果他们对大人的威严表示认可,那纯粹是给我们面子。在过往参加策展活动的小朋友中,有出于对蚂蚁的热爱并且想要让更多人和他一样热爱蚂蚁的心情,以蚂蚁乐园学习桌的方式招募58位艺术家一起做展览的;也有受到被遗弃流浪狗故事的触动,做了一只“人类回收箱”年仅四岁半的小女孩,还让美术馆破例欢迎动物进入。小朋友们通过行动,变得自信、有主见、更开放地和成年人沟通,甚至那位四岁半的小女孩,一个人完成了15分钟的PPT答辩,是真的带着非常强大的内驱力。慢慢地,孩子们发现美术馆再也不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学校也不再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而成为了连接他们共同成长的纽带,小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也不像原来那样是自上而下的观念灌输,成了共同行动的伙伴。我们在美术馆和学校同步举办了小策展人们的展览,支持他们把自己的游戏和反思做成项目或者图书,搭建起可以深度交互与共创的空间,每一位来到美术馆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大人们也可以在玩味中获得反思与成长。
 
小策展人王菉漪设计的人类回收箱

2020年iSTART儿童艺术节, 小策展人黄一壹在向打边鼓编辑蓦然展示他的放大镜

A4美术馆创办至今的年度展览及公共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改变了美术馆原有的策展和文献生产机制,我们开始把参与性的策展作为我们的工作方法,公众文献推动儿童学、教育学的研究,并为社会提供更多有建设性、开放性的教育案例,当这些行动被更多人看见,参与,这些文献被更多的人活用,文献及策展便成了不断运动和生长中的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谈及东方和西方、中心和边缘之间的震动,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和自己成长的初期阶段(儿童期)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割裂。社会文明的“幼龄化”发展阶段不曾进入被大家的广泛的严肃探讨之中,因而儿童一直处在社会文化非常边缘的地带,被看作是成人化的过渡阶段。我们今天经常有时空的错位,像美术馆这样异于学校的社会教育空间,其实也非常忽视儿童的地位,对此,我们想要调整的不只是赋权儿童,而是重新看待人何以为人,以及透过儿童的视角重新看待与审视“世界”。





四季学术沙龙系列文章

翁子健:档案十谈


高初:时代之音与无名者的私语


徐志君:对艺术这条河流按下快门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电话:0755-8654915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