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离焦虑,如何用安抚玩具来舒缓

特邀读者Double Q ToyReport玩具报告服务号 2022-05-14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为喜欢玩具、借助玩具在家中开展游戏养育的家长们提供一个可以交流互动的“大本营”,同时,通过汇集、展示大家的真实想法和测评报告,为更多家长给孩子选择适合的玩具提供一些帮助


因此,除了日常的玩具测评活动外,我们还面向读者征集家中自有玩具测评和与玩具、游戏有关的家庭养育的投稿内容。今天,我们向大家展示一篇心理咨询师妈妈向大家分享的关于“分离焦虑和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应对和引导孩子”的文章。同时,我们在文章最后为大家汇总了平台上测评过的三篇安抚玩具测评报告,有需要的家长可以点击观看。


如果你在陪孩子玩耍或育儿过程中有所思所感,也欢迎将文章投稿至ToyReport玩具报告平台,和我们一起,和喜欢玩具的家长们,一起为中国孩子打造一个家庭游戏养育和玩具文化交流的社群。



又到一年开学季,孩子们又长大了一些。我们的读者里也有一批小朋友开始了幼儿园或小学生的生活。分离焦虑这个话题最近又被大家提起和关注了,在这些话题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也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情感需求。今天,我们特邀ToyReport平台上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Double Q,跟大家聊聊分离焦虑和家长的应对方法,以及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给家长为孩子选择安抚物提供一些建议。


希望通过阅读的文章,家长们能放下自己心中的焦虑,做到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鼓励和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陪伴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加油:)



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表现

【特邀读者:Double Q】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到分离焦虑这种情感。

 

在小婴儿六七个月的时候,就发展出分离焦虑这种情感认知了,当主要照料者离开或是不见时,小婴儿会出现寻找的行为和情绪上的焦躁反应。


人生第一个分离焦虑高峰期,是在完全有自我意识,明白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个体后出现的。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一般而言,这个阶段大概会在一岁半至两岁半之间。而当孩子慢慢长大,明白了分离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体验,分离焦虑的程度便会逐渐减轻。其实成年人很多时候,也会经验到分离焦虑,只是我们懂得更好的表达方式和渠道。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并学会表达分离焦虑


首先,我们可以在日常互动的小游戏中,让孩子体会到,暂时不见不代表永远消失这样的一个概念月龄小一些的宝宝,我们可以玩用手或其他安全的物品挡住不见了的游戏;孩子再大一些,我们可以把玩具藏起来,让孩子来寻找,找到后对孩子说:“你看,它只是暂时不见了,可它还是会出现。”通过这类小游戏,来让孩子认知,看不见并不等于消失。

 

其次,我们需要养成离开前告知孩子,我们要离开一段时间,会在什么时候回来。当主要照料者离开时,孩子可能会有哭闹的反应,其实这是孩子认知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表现,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自己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就算小婴儿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并不代表他们就听不懂我们的话。



当我们出门前,需要告知孩子:“妈妈(爸爸)要出去一会儿,我会在天有一点黑,或者吃晚饭的时候回来。当孩子还看不懂表的时候,我们需要告诉他们能理解的概念,天色如何,或是一些具体的活动时间。比如,晚饭时间,洗澡时间。让孩子理解:妈妈(爸爸)出门了,他会在约定的时候回来。告诉孩子:“我很爱你,我也会想你。”大人也需要信守承诺,到了约定的时候要回家,告诉孩子:“我回来了。”



第三,除了一些认知小游戏和语言上的表达,我们还可以引入安抚物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安抚物是指可以安抚孩子情绪的物品,可以是一个玩具,也可以是小毯子、小手绢,甚至可以是主要照料者的一件衣服。



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博士认为,孩子的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渡,帮助孩子从全身心依赖妈妈(或主要照料者)顺利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当主要照料者不在身边,或是孩子进入到陌生环境时,安抚物通常可以作为孩子安全感的一个寄托。



那么,家长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安抚物呢?


在安抚物的选择上,首先,我们一般会选一些比较柔软的物品来充当安抚物,柔软的织物或是毛绒玩具。好的安抚物带给人的细腻触感,是真的会让人体会到安心。

 

其次,避免选择过大过厚过重以及有过多松散小件的物品作为安抚物。对于小月龄的孩子可能会存在窒息或是误吞的风险,特别大的也不容易携带。

 

第三,一定要选择安全的材质,防止过敏或是污染风险。

 

第四,方便购买的,不是独一无二的物品,防止不慎丢失后,可以有备份。

 

第五,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动物形象或是人的形象的物品作为安抚物,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可以玩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让安抚物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参与感。

 

当然,有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选择小汽车、一本书或者其他的物品来当安抚物,这都是可以的。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引入安抚物是比较合适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引入安抚物呢?

 

一般来说,1岁以内是儿童心理学家鼓励引入安抚物的时间。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自我意识,我们可能只需要将准备好的安抚物,放在孩子身边,经过时间的“洗礼”自然产生对孩子来说熟悉的气味和触感,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

 

当孩子1岁后,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安抚物。不过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形成自我意识,也就意味着他们有了自己的喜好,你选择的安抚物,可能是他们不喜欢、不接受的,这个时候安抚物就会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家长在引入过程中也可能会失败。毕竟孩子已经开始想要自己来决定一些事情,我们是勉强不来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比如,先不要把安抚物直接给孩子,可以先让安抚物跟主要照料者贴身一段时间,再把带着照料者气味的安抚物尝试给孩子,看孩子是否愿意接受。



也可以把目标安抚物作为与孩子互动游戏的主要参与物,让孩子把安抚物作为朋友或是需要照顾的另一个“宝宝”,也许可以让孩子接受。但这些都只是尝试的方法,具体还是要看孩子自身的意愿。所以安抚物的引入要尽量早,这样大人操作起来更简单,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是否需要过度担心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


孩子小时候依赖安抚物,我们似乎还能接受,当孩子上幼儿园甚至上学还要求带着安抚物时,我们可能就会担忧:安抚物是否会让孩子形成“恋物癖”?答案是绝对不会。而且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安抚物的孩子,比没有安抚物的宝宝,更加不会害羞,也更加专注。

 

相比较安抚物,孩子对妈妈某个身体部位的依赖,或者通过不停的吃东西、咬指甲、吃手等一些类似安抚的行为来缓解焦虑而言,安抚物其实从身心两个角度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

 

无论是分离焦虑,还是其他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其实是直面情绪,而不是一昧的转移、回避,甚至是控制。当我们接纳情绪时,情绪才是流动的,而只有流动的情绪才有可能疏导出去。


新入园的孩子遇到分离焦虑情绪时怎么办?


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带着安抚物去到陌生的环境里,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面对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别说是孩子,有时连我们成年人也会有紧张和焦虑。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并接纳孩子在大声哭闹的时候,不要和孩子讲道理,这个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其实都听不进去任何话,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就是蹲下来,静静的抱着孩子,可以试着用手顺着孩子的脊椎,自下而上抚摸孩子的后背,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稍微平静一些,我们再来跟孩子共情



“宝宝哭了,是因为感觉到伤心吗?”——这是在描述情绪并认可情绪


“是因为觉得等一下看不到妈妈(爸爸),可能会觉得害怕吗?”——猜测孩子有情绪的原因

 

“妈妈/爸爸相信宝宝有能力面对幼儿园的环境,宝宝可以做得好。”——正面鼓励孩子并告诉孩子我很信任你。


(如果有安抚物,也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想妈妈(爸爸)时,可以抱抱你的安抚物,就好像妈妈(爸爸)在你身边一样。”


“等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妈妈(爸爸)就会来接你回家。”——和孩子约定见面时间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在面对与孩子的“分离”时要坚定每年开学,我们都会看到孩子已经进去甚至上课了,一些家长还守在校门口或是教室后门观察孩子。有时不是孩子焦虑,而是家长的焦虑影响了孩子,让孩子觉得离开父母去幼儿园是一件“心里没底儿”的事。更多的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孩子。这世间的关系,唯有亲子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走向分离,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去爱。

 

到了晚上,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分享她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尽量做到全身心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比之前更关心他们。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分享,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同时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知道,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感受。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向孩子传达,勇敢并不是意味着不害怕,而是知道自己害怕,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安全的渠道排解,然后继续向前走。

 

对于初入园的孩子,我们需要做好长期的心理预期,孩子可能一开始蛮好,很开心,等过了新鲜劲后就可能出现反复哭闹,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及时地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无论是分离焦虑,还是其他的情绪,只有当我们直面情绪时,才有可能找到方法疏导情绪。一味的转移、回避,甚至是控制,只会让情绪越积越深。接纳情绪,表达情绪,才是正确对待情绪的方式。:)



(THE END)


推荐阅读-玩偶毛绒玩具测评报告



想要为孩子找到适合的玩具?想在家中与孩子开展高质量的游戏亲子养育活动?欢迎长按二维码进入ToyReport 玩具测评平台,阅读更多玩具测评和创意十足的亲子游戏内容吧:)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往期优秀玩具报告(节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