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依据、逻辑与路径

中社学人 2023-08-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依据、逻辑与路径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对这一新飞跃的科学评判,是建立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飞跃”实质和评价标准基础之上的。从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来看,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时代课题是新飞跃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是新飞跃的动力源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新飞跃提供了有力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新飞跃提供了广阔前景。坚持“两个结合”,坚持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自强相协同,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交融,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统一,构成了实现新飞跃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




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6,这一重要论述用“新的飞跃”生动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形态升华,从而开辟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当前,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飞跃”的实质及判断依据,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基本路径。



一、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依据


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如何正确理解和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发生的“飞跃”。而要理解这一“飞跃”,须明晰其实质;要判断是否实现“飞跃”,须明确其依据。只有以此为基础,我们才能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飞跃”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存在质变和量变两种状态以及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反复过程。“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2]902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一书中也指明:“量变的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虽然似乎与质无关,但它在实际上就是质变的准备。”[3]质变和量变相反,质变采取突变即飞跃的形式,是事物在根本上实质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必然会发生理论形态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从部分质变到质的创新突破的过程。这种创新突破的发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实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实现的“飞跃”,其理论形态都发生了质的创新突破。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4],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特征,彰显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与理论力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特质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生的三次理论飞跃,实质上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解答时代课题而发生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形态上实现了质的创新突破。这种创新突破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否定和抛弃,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飞跃”的评判标准


判断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某一理论成果是否属于“飞跃”?这必须要有一个衡量和评价的标准。而确定这一标准应具有综合性的广阔视野,也就是从理论形态、时代课题、主要矛盾、民族复兴等方面进行设定,避免简单化、线性化。


一是看能否形成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体系性的理论形态。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飞跃形成的理论形态都充分彰显了时代性,都是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并不断发展的。其次,每次飞跃形成的理论形态都充分体现了创新性,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又以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事实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5]7,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并把新的实践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理性提升,形成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理论上“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守正创新,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上“新的飞跃”。再次,每次飞跃形成的理论形态都具有体系性,都是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7]26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同时自身又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8]。总而言之,这些理论形态既坚持了原有科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又对原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具体结论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在形成理论飞跃的同时构建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是看能否有效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是否实现“飞跃”,还应该看它是否明确地表达了对“时代问题”的关切。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思想求解的是中国革命究竟走什么路的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和平与发展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解的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7]246等时代课题,开辟、坚持、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25-26等重大课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见,每次飞跃形成的理论形态都有效回答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个重大难题。


三是看能否有效指引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历史变迁最突出的标志。能否有效指引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判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是否实现 “飞跃”的重要衡量标准。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着眼于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使中华民族解决了“挨打”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着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挨冻挨饿”到“解决温饱”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使中华民族解决了“挨饿”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着重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15,指引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指引中华民族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向迈进,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基础,必将着力解决好中华民族“挨骂”的问题。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次飞跃都有效指引解决了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力推进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四是看能指导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到何种程度。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否实现“飞跃”,还要看这种理论成果能否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取得标志性的成果。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列强持续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就坚持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5]3、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5]9,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5]15,中华民族从此“富起来”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5]61,中华民族开始走向“强起来”。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这一次次飞跃指导“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飞跃”,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较之从前更加深刻,对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程度较之从前更加深远。


从以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飞跃”的实质和评判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确实同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一样,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的质的创新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形态发展“新的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6从理论形态的创设和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发生根本性质变进而实现飞跃,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创立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生成”“发展”进而实现“飞跃”的,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的。


(一)回应新时代提出的课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2]20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就在于它把新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考的出发点,并把对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的认识和回应升华为理论。


一是回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探索真理、把握规律取得的根本成就。“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3]2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入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发展方式、实践要求等诸多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进行了分析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4]“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3]21。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保持其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是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新飞跃的重大原创。


二是回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这一时代课题的解答迫切要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崭新命题,积极谋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内在要求、战略要求、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应有之义;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特征。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引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又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选择,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


三是回应“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确保政权长期存在、避免发生丧失政权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破解历史周期率必须应对的重大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2]55的思想,但囿于所处时代、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他们对于如何处理好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危机、实现长期执政,不可能超越时代创造出完整的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长期执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揭示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1]14,强调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重大原创性论述,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提升到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突破历史周期率的新境界。


(二)新时代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过程,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15],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即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两者的良性互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提供了动力源泉。


首先,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升华与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理论创新在实践基础上才能不断推进,“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16],理论创新就会停止。“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1]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对新时代实践经验、实践活动和实践成果进行概括性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其次,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实质上包含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两个基本维度,其在理论形态上的实质就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创新,“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17]。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就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1]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19-21,不断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创新成果,进而推进理论创新实现新飞跃。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实践创新,又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8]。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十六个方面的成就,既总结了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总结了实践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对新时代历史性成就的概括,不能仅仅视为实践创新成就的概括,其中包含了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同样,这些对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也包括了实践创新成就的概括。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与实践创新成果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内涵的。


(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提供有力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是否实现了飞跃,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5]27。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既检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也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


一方面,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比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们这个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1]7;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7-8;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1]13;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成效之卓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既能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另一方面,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飞跃”,就意味着在实践层面与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没有变化谈不上“新飞跃”,而且这种变化必须是一种根本性的质变。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主要指向质变,比如: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9;实行最严格最严密的生态环境法治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11;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1]13;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1]12;等等。这种质变从物到人,从内到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到执政党、国防、外交等层面都日益彰显出来,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层面发生新进展、新突破,成为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理论之源与实践增长点。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提供广阔前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0]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经艰辛、实现的一次次历史性跨越,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出的累累硕果,同时也从多方面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提供了广阔前景。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创新与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的科学指南。这一思想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的科学内涵、实现路径、战略步骤等内容,创造性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纳入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和共产主义征程。《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5]26。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 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0]12,前进道路仍面临许多难关、风险和挑战,还存在诸多需要回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实践方略等,这些问题实际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设置了新的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回应,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70,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提供了丰富素材。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找到了实现飞跃的基本路径,解决了新飞跃何以实现的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两个结合”的论断,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贯穿始终的、最根本的经验,又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特征、新方法,更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必然路径。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5]26,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方法运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1]17-18,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十一世纪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比如,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相结合,科学判断党和国家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1]。这一判断和认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及状况水平,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要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共同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


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5]26,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中国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辩证取舍,认识到现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注意到传统文化中陈旧过时的因素需要加以摒弃或改造,在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境界。例如: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把民本思想所强调的“贵民”思想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46,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22]102,始终从人民立场出发,确保人民主体地位,遵循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与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相结合,提出在国际合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22]501,明确了外交工作中“义”“利”的价值定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指导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相结合,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明确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创新。


(二)坚持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自强相协同


自信基于认知,而自觉基于启智。理论自觉与自信是理论自强的必要基础,理论自强更是理论自信与自觉的目的和落脚点。如果丧失对自强的追求,自觉与自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觉和执着信念,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这一科学理论的自强。


理论自觉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所未的历史主动精神,善于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视野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讲出了很多前人没有讲过的话,提出了很多前人没有提过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贡献。


理论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仰,源于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取得伟大成就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管世界、中国和我们党自身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2]66,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理论上的自信自立。没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就不会有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并发展的,它遵循“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23]的鲜明特征,丰富当代中国马克主义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本质,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新时代的中国。“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从这一意义而言,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才会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才具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理论自强体现为围绕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科学精神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建构了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和理论供给,发展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针对一些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如消除贫困、资源稀缺、环境保护、恐怖主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和回应,从而“更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24]。正是着眼于对关系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的理论思考,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充分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交融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的总和”的结晶,它的开放性要求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优秀品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贯通,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基本要求。


不忘本来,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不忘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不忘自己民族的“老祖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25]。他要求党员、干部“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10]75。要把握好、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无论是总结和概括中国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还是探索和回答人类文明最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要立足中国实际,“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1]19。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吸收外来,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过程中,要放宽视野、交流互鉴,坚持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充分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的精神展开跨文化交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2]524-525。并积极与世界先进文化、文明对话交流互动,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大胆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取之不竭的养料和活力,在对各国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失败教训的反思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


面向未来,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的过程中,既有历史眼光,更有长远眼光,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根据时代要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共产党注重面向未来,始终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着眼人类社会美好未来,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具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情怀。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2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21,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来看,这一思想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过程中,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其时代化、大众化并行的特征。“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飞跃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时代化”和“大众化”反映了飞跃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统一。这三者相统一,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基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相统一,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把握时代大势,在科学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阐发新的理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即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2]6。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教条理论,不能简单“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1]17,而是要根植于现实社会所处的时代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实现新的飞跃,应反映时代要求、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在实践生活中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时代主题、时代方位和时代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及时回应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实现新飞跃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从根本上就是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过程中,他尤其注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在内容上,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理论成果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消除人民群众对马克主义的距离感,从而在心理上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他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善于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理论表达方式上,他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生活话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原理,让马克思主义著作从书斋走向大众,“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理解、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张浩,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周红梅,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敢于斗争经验研究”(22ZDA015)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23(03)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