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智则国智” | 影响深远的赤坎华侨教育


九月,是开学季,今天更是教师节,在此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开学已经迈入第二周,诸多学子们已经默默奋斗了一段时间,在知识的庄园中耕耘与收获。犹记得多年前有一位伟人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日之学子们,亦是为此目标而努力着。



开平赤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人华侨,而受到他们的精神鼓舞,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镌刻在每一个赤坎人心中。“少年智则国智”文化教育在赤坎十分受重视,而华侨的家国情怀亦体现在文化教育上。




“富国强民”——赤坎华侨办学缘起


清末时期,国家不兴,导致赤坎华人华侨在海外谋生时,屡遭欺辱,大批华工在异乡挥洒了汗水,却得不到承认。特别是美国的《排华法案》推出后,海外赤坎侨胞有感于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赤坎侨民们深感国富民强的前提必定是以发展文化教育为基础,需要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图片来源于书籍《赤坎古镇》


一批又一批的侨民们通过他们的努力把赚到的钱财寄往家乡,修学校、建图书馆,为家乡培养无数人才,以求振兴国家。赤坎教育便在振兴国家的宏大愿景中应运而生。故,今日赤坎的教育建设,充满了侨民们的身影。




“一无二有”——华人华侨集资建校


1857年,以司徒氏和关族为首的赤坎、长沙一带民众及华人华侨决定集资兴建书院。书院选址于下埠的衙前街,落成后命名为康乐书院(旧址现存于赤坎华侨古镇内)。康乐书院不仅是赤坎的第一所书院,还是开平的第一所书院。其建成后,周边几个镇的生员都集中在这里接受科举教育,为不少学子提供了珍贵的教育资源。


康乐书院旧照


康乐书院的建成,使得赤坎侨民大受鼓舞,赤坎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了1929年,侨民们已在赤坎集资创办了20所小学。



可是有小学又如何可以没有中学呢?1918年,当时的开平县长开始倡议建造中学,为开平培育更多的人才。此提议一出,获得不少侨民与港澳同胞的热烈支持,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为学校的建设捐献不少资金。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也捐献建校款约港币4万元。


图片来源于开平发布


此外,关族与司徒氏族人更是各自提供了数十亩地供政府挑选。在关、司徒两族的乡亲、侨民及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下,开平的第一所中学在赤坎正式落成。历时百年,其为开平、赤坎培养不少人才,毕业的学生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澳门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来源于书籍《赤坎古镇》


在1979年至1989年这10年中,开平的教育突飞猛进、空前兴旺,甚至一度成为全省“一无二有”(即学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桌椅)的先进县(市)。对此,华侨和港澳同胞均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才使得教育事业飞跃发展。可以说在开平教育的进程中,华侨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关与司徒——交相辉映的家族图书馆


赤坎的发展史离不开司徒氏与关族的良性竞争,而赤坎的教育发展,同样与两族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司徒氏家族一贯重视文化教育。清末,由于国力疲弱让海外谋生的华侨更显艰难,也更让他们意识到发展文教、启民智的重要性。于是司徒氏家族的海外乡亲倡议创办家族图书馆,为年轻人提供给学习文化知识的场地。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了一个阅览室,并用海外乡亲的捐款购买了一批书刊,供镇上民众借阅。阅览室的建立在民众间引起热烈的反响,眼见于此,旅居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司徒氏族人倡议集资兴建图书馆,以便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此建议获得海内外司徒乡亲的赞成,海外侨民纷纷捐献资金,前后共筹得银元4万多。


图片来源于书籍《赤坎古镇》


1923年,图书馆开始动工,侨民司徒懿慈受海外捐款者之托,特地从美国回国监工。历经两年,三层楼高、占地810平方米的司徒氏图书馆在东堤潭江之滨落成。司徒氏图书馆的建成为青年人提供学习、文化资讯场地。它代表着司徒家族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侨乡文化建设的一个壮举。



随着司徒氏图书馆的落成,海外和赤坎的关氏族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此,不甘居后的关氏族人认为修建关族图书馆刻不容缓。随后,他们组建了“关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成员以加拿大为重心,在美洲的关族华侨中发动宣传,筹备资金。关族华侨们也把修建图书馆看作是弘扬家族精神的大事,纷纷慷慨解囊,即便是刚刚走出国门还未有收入的族人亦是借债捐钱。



1929年,继司徒氏图书馆后,赤坎镇的另一图书馆——关族图书馆也建成了。其楼高三层,占地709.5平方米,与堤东路的司徒氏图书馆遥相对望,共同为赤坎的文化教育而努力着。



自两大图书馆建成后,中西文化在这里汇聚,培育了不少优秀的华侨子弟。这使当地英才辈出、文脉不绝。曾任司徒氏图书馆原馆长的司徒亮曾如此评价:“在这样一个繁荣而开放的城镇里,司徒氏和关氏这两大主姓都有众多华侨,名流辈出,因此相互攀比,竞争激烈。这种争先发展文化教育的竞争是良性的,是非常有益的,造福了一方乡亲。”



从创办学校到两族图书馆的落成,赤坎的侨民们一直为家乡的教育发展而努力着。追其原因,离不开“爱国”二字。“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因此,华侨中绝大多数人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十分关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祖国的建设发展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图片来源于书籍《赤坎古镇》


司徒氏以“教以人伦”为祖训,秉承承祖训、崇教育、尚教化的宗旨。而关氏族人则是承袭其先祖关公的“崇文尚义”精神。两者一直倾力支持赤坎的教育事业、祖国的教育建设。“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赤坎华侨华人一直为民族的振兴默默努力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年智则国智” | 影响深远的赤坎华侨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