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三章第七节导读二:工人陷入漂泊无定的境地

马拥军 马拥军读经典
2024-09-22

1


    马克思指出,机器的采用属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直接改变工人的就业状况,而且随着它对世界面貌的改变而改变了工人的整个命运。


2


    马克思特别讲到机器的采用对一般生产条件的改变:

机器不仅排挤和战胜旧的生产条件,而且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均衡发展。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同样的产品,使用机器比旧有的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效率高得多、利润高得多,因此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到机器生产的行业中来。其次是相配套的产业部门的发展,马克思列举了“煤和铁的采掘、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由此形成一般生产条件的改变。再次,是由此导致的生产力的飞跃所引起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原料部门和销售市场。这些环节与机器的采用所获得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一起,把工人的失业和就业变成了偶然性,把工人变成了命运的奴隶。


由于殖民地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因此以上的发展过程造成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新分工。这样,工人被机器排挤和吸收,就由国家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国外移民和外国的殖民地化”,就是其外在表现。


讲到大工业采用机器所导致的国际分工,马克思加了三个注。


一是为“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加了一个注:

二是为“例如澳大利亚就变成羊毛产地”加了一个注:

三是为“这种革命是同农业中的各种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这些变革,我们在这里还不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加了一个注:

由于以上三个注很重要,对于研究国际分工的朋友具有参考意义,所以这里专门提出来,请大家关注。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现在已经摆脱了殖民地的命运,它的工人的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善,但其反复被挤出、又反复被吸入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3


    在世界范围内工人被排斥和吸引,导致这里人口过剩、那里人口不足,这种被抛来抛去的外在偶然性带来内心漂泊无定的感受:

问题是,工人时而被机器排挤、时而被吸收的状况不仅在空间上落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头上,而且在时间上,也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成为绝大多数工人的生活常态。永远的变动,永远的不安定,这种命运使工人的生活成为梦魇一般的存在。


最后一句话(“为了追求商品便宜,强制地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马克思加了一个注:

这说明,工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单纯国内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够了。全世界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


4


    马克思指出,“事实”证明了“原理”:

庸俗经济学家的乐观主义再也欺骗不了工人阶级了。但哲学家们的“事后聪明”要使他们到一战和二战以后,才通过所谓“存在主义”或“存在哲学”而对“诸行无常”这一古代佛教就已经体会到的真理大发感慨。


   关 注 我 们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马拥军读经典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