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润老师,还是向阿米巴认输吧

GEORGE陈果 陈果George 2022-08-17


前面两篇关于阿米巴的文章(《阿米巴的江湖和我的观点(上)》、《阿米巴的江湖和我的观点(下)》)发出后,有个读者给我发了一篇他写的文章:《驳刘润之尴尬的阿米巴》,对刘润进行了反驳,请我评论。实话说,我没有看懂他指出刘润文章究竟有何事实错误,洋洋洒洒反复在纠结一个问题——现在有那么多有名的大企业都在“全面导入阿米巴”,大家都说好,为啥你刘润不去做实地调研呢?

我循着他文章里“全面导入阿米巴”的某知名大企业在“阿米巴·赢在中国”论坛上的图片,找到了国内某领先的阿米巴培训咨询公司的官方微信号,在此看了图片来源的该企业某区域销售总经理以及辅佐他实施阿米巴的HRBP的案例分享演讲视频(视频长达两个多小时,边用两倍速快进,边跳着看的),并在该公众号上读了其他几篇“阿米巴”实施案例的文章。

这家知名食品企业在某销售大区实施“阿米巴”的初衷是:

 

该企业某产品线的某区域的销售总经理用一个多小时,介绍在其管理的数千名销售人员中实施“阿米巴”,除了“哲学导入”等各种形而上的鼓动外,主要具体措施是让销售人员自己会算账、根据创造的利润来分钱:

 

该销售部门的HRBP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介绍自己大学毕业后15年一直服务于这家企业,对企业充满感情。当她听说销售总经理准备推行“阿米巴”后,就到网上去百度啥叫阿米巴(我老父亲现在一听说什么病名,也是上百度搜疗法、药方,万能的百度,欧耶!),学会了啥叫巴长、赋能、文化引领...... 然后在阿米巴咨询公司老师的指导下,从“哲学导入”到“敏捷组织激活”,从“分算管评奖”到“赋能转型”:

 

在另一个案例分享中,一位食品企业副总经理介绍他们实施阿米巴的做法是:“首先把公司所有的产品全部列出来后,把材料成本核算出来。产品生产后会进行加价,然后卖给公司,公司在留一部分利润的情况下,再卖给销售。所以门店后场的生产人员,他也能清晰的知道自己能挣多少钱。我们的经营会计报表是分成两块,第一块是对外销售,下面一块是对内销售,底下的是销售合计。后场的生产人员是挣的对内销售的钱,前场的售卖服务人员挣的是对外销售这部分的钱……最后,我的感悟,阿米巴能让有钱的人更有能力,让有能力的人更有钱。


根据这些得到的信息,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

  1. 这些“阿米巴”和稻盛和夫说的阿米巴是两回事。

  2. 无论是阿米巴咨询公司,还是那些导入阿米巴的企业,都并没有坚称自己做的就是稻盛和夫的原教旨主义阿米巴;毕竟,这是中国特色的阿米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不等于马克思、恩格斯写的《资本论》、《反杜林论》里的社会主义;要说拿来主义、与时俱进这事儿,我们最拿手。

  3. 企业管理者认为这些阿米巴解决了他们三个痛点:

  1. 销售和利润指标分不下去

  2. 中基层员工自己不会算账或者不愿算账,工作没有动力,浪费公司资源

  3. 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薪酬公平性的共同认可

 

中国人口这么多,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亟待提升,接受过系统性管理会计教育的经理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能把管理会计的实务操作讲明白的大学老师也是凤毛麟角。大企业管理体系建设覆盖到基层的能力有限,小企业没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管理教育,所以,这给语言通俗、操作勤奋的阿米巴培训和咨询留下了广阔的市场。

 

他们只是借用了“阿米巴”这个名词而已,通过过去十年不懈的努力,已经使得“阿米巴”这个词儿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十多年前,我在安徽一个三线城市出差,住在条件算是当地最好的一家酒店。早餐快结束时,我对服务员说:“你们这里有咖啡吗?”服务员很热情地应答道:“您稍等一下,我这就去给您冲。”过了一会,她用白瓷咖啡杯给我端了一杯棕色的饮料来,我闻着味道觉得像是中药,一入口,纯纯粹粹的板蓝根冲剂味儿!


我问服务员:“你确认这是咖啡吗?”

服务员说:“是啊,我们这里的咖啡一直是用这个冲的。”

“你们这个咖啡在哪里买的?”

“我们都是从专门渠道进货的,要不我去厨房拿来给您看看!”


小姑娘真从厨房里拿来一个铝塑膜的包装袋,袋子上赫然印着“高级速溶咖啡,香港XX贸易公司”的字样。看着小姑娘殷勤的样子,我没好意思告诉她,真正的咖啡其实不是她一直认为的咖啡的味道。

 

在过去这些年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啤酒越喝越淡。的确,中国市场上的主流啤酒产品的麦芽度从二十年前的11度左右,降到了今天以8度到9度为主,为了保证酒精度,发酵原料大量采用比大麦麦芽更廉价的大米、糖浆。

 

我很喜欢高麦芽度的醇厚口感,从很多年前开始,在餐厅里我就除了老百威等少数几个10度以上牌子外,低于10度的啤酒都不喝。可是近年来餐厅里10度以上啤酒几乎找不到了,都是像水一样寡淡、8度左右的所谓“清爽”、“生啤”。我每次在欧洲旅行时,无论是餐厅还是酒馆的啤酒,都让我如鱼得水,回来却到处都是难以入口的伪工业拉格。最近这些年开始流行精酿,价格贵了很多,不少还是假精酿,只是回复到了啤酒本来该有的麦芽度而已。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中国啤酒厂偷工减料,我感觉这是由市场决定的。中国的啤酒消费市场绝大部分是现饮,主要消费场景是街头排挡、烧烤火锅等重口味食物佐餐。在这种场景下,不少中国消费者喝啤酒还习惯“踩箱喝”,一方面享受酒精微醺的刺激,另一方面只有清爽型口感才能喝得顺、连着灌。这样的大众消费特性决定了中国市场上啤酒的产品特性,我的喝酒习惯只能说不太符合主流。

 

消费大众都把这种像水一样的饮料叫做“啤酒”,安徽的酒店服务员把板蓝根味儿饮料叫做“咖啡”,习惯了就好,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在乎真正的啤酒和咖啡的味道了。若干年后,在中国的管理会计学教材里,把利润中心改成“阿米巴”,损益表改成“经营会计”,损益责任改成“巴长 ”,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在上海生活的刘润老师,也就别操“咨询下沉市场”的心了,不在一个频道上,还是向阿米巴们认输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