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郜同麟丨《禮記正義》整理前言

郜同麟 书目文献 2023-04-03

《禮記正義》整理前言

郜同麟


郜同麟,1985年生,山东兖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經學、敦煌學研究。著有《宋前文獻引〈春秋〉研究》等。


《禮記》共四十九篇,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有些篇目闡釋、補充《儀禮》經義,有些可能是保存的“佚禮”,有些則純是儒家思想的闡發。《禮記》的大部分內容應是戰國時期七十子及其後學所撰,部分篇目可能是秦漢間所做[1]。至於《禮記》四十九篇編撰成書,傳統的説法認爲是西漢中期戴聖(小戴)所編。但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如洪業、錢玄、王文錦、王夢鷗等,認爲《禮記》遲至東漢中期方成書。

與其他經書較爲清晰的傳承譜系不同,作爲“記”,《禮記》在漢代的傳承情況並不明瞭。至東漢中晚期,馬融、盧植、鄭玄分别爲之作注,《禮記》的地位大幅提升。其中鄭玄注校勘精審,注釋精當,受到學者的推崇,遂流傳至今。其後爲《禮記》作注的又有王肅、孫炎等,但這些注本在傳播廣泛程度上遠不如鄭玄注,在流傳過程中也逐漸散佚。南北朝時,爲《禮記》作疏的又有賀循、賀瑒、庾蔚之、崔靈恩、沈重、何胤、皇侃、熊安生等人,相關著作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作爲“經”的《儀禮》。到唐初,官方撰定《五經正義》,禮用《禮記》而棄《儀禮》,《禮記》的地位被最終確定。


貞觀年間,唐太宗命孔穎達領銜修撰“五經義疏”,具體修撰時間及完成時間不明,據《禮記正義序》,貞觀十六年(642)做了一次修訂。據《唐會要》卷七十七,永徽二年至四年(651-653),長孫無忌又領銜對《五經正義》做了一次大的修訂,最終“詔頒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據《禮記正義序》,孔穎達修撰《禮記正義》所依據的主要便是皇侃和熊安生的疏。將孔疏與皇侃《禮記子本疏義》殘卷對照,其中對皇侃的因襲之迹非常明顯。
《五經正義》撰成時不附經注,今所見敦煌《禮記正義》抄本、日本東洋文庫藏單疏抄本均無經注。另外,日本金澤文庫舊藏的《禮記正義》單疏本,爲南宋翻刻北宋国子监本,存卷六十三至卷七十,是目前看到的唯一的一種單疏刊本。
將經疏合刻者,始於南宋紹熙三年(1192)兩浙東路茶鹽司黄唐刊本。該本半葉八行,故多稱之爲“八行本”。該刻本流傳至今者有多種印本,其中原日本足利學校藏本刷印時間可能最早,該本現存六十二卷,缺卷三十三至卷四十,每卷末有“上杉憲實寄進”字樣。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完整的本子,曾歷經孫承澤、孔繼涵、袁克文、潘宗周等收藏,有惠棟、李盛鐸、袁克文的跋語。此本雖然七十卷具全,但其中補版、補抄較多,在這些補版、補抄中也多有訛誤。“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曾影印該本。潘宗周1927年曾據此本覆刻,改正了一些錯誤,但也增加了不少訛誤,中國書店曾影印潘宗周覆刻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影印以上兩本,分上下欄對照。八行本除以上兩本種印本外,中國國家圖書館另有一種殘存二十八卷本,有張元濟跋語。另外,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家也有一些零本。
將《五經正義》經疏及《經典釋文》合刻,則當始於南宋建陽坊刻本,即所謂“劉叔剛本”,但該本的《禮記正義》今已不存。元泰定以後,又有據劉叔剛本翻刻本,該書板又歷經元明多次修補。該本半葉十行,故多稱爲“十行本”。阮元校刻《禮記正義》,所據底本即此元明遞修本。另外,明李元陽本(即阮元《校勘記》所謂“閩本”)、萬曆北京國子監本(即阮元《校勘記》所謂“監本”)、崇禎汲古閣本(即阮元《校勘記》所謂“毛本”)、乾隆武英殿本亦均屬這一版本系統。
目前看到的《禮記正義》整理本,主要有三種,即北京大學出版社龔抗雲等整理本、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田博元等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吕友仁整理本。其中,龔本的底本爲中華書局影印世界書局本《禮記正義》,田本的底本是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江西南昌府學本,這兩種版本均爲阮刻本系統,這兩種整理本也都繼承了阮刻本的諸多問題。另外,這兩種整理本都没有參校其它版本。
吕友仁本是目前最好的整理本,但其中問題也有不少。首先,該整理本的底本是中國書店影印潘宗周覆刻本,這一版本既有八行本補版帶來的問題,也有潘氏覆刻造成的訛誤。其中有些訛誤吕氏没有校出。其次,該整理本在過錄過程中又產生了一些訛誤,如“个”誤作“個”之類。再次,該整理本似乎並没有將潘宗周覆刻本與阮刻本逐字對校,有不少可據阮本校八行本的地方,吕本没有出校。另外,該整理本的標點、校勘也有一些問題,吕友仁後來又發表《校點本〈禮記正義〉諸多失誤的自我批評》一文,對該書的一些校勘、標點失誤做了糾正,但這篇文章又帶了新的問題,甚至有原書不誤,文章誤改的情況。
鑒於以上原因,筆者對《禮記正義》做了重新整理。本次整理以日本足利學校舊藏越刊八行本爲底本,缺卷以國家圖書館藏潘宗周舊藏宋元遞修八行本補配,以阮刻本對校,並參考了其他版本。現將本次整理所用底本、對校本、參校本及參考的前人成果羅列於下:
底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影印日本足利學校南宋紹熙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刊本,七十卷,缺八卷,簡稱“足利本”。該本缺卷三十三至卷四十,本書以潘宗周舊藏宋元遞修本補配。
對校本:
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江西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本,六十三卷,簡稱“阮本”。限於叢書體例,阮本與八行本不同之處,本書不能一一出校,僅注出價值較大的異文。
參校本:
“中華再造善本叢書”影印潘宗周舊藏宋元遞修本,七十卷,簡稱“潘本”。潘本主體亦爲越刊八行本,但補刻、補抄較多。足利本中缺八卷,其他卷或有缺葉,或有殘泐,本書一般據潘本補配。
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本[2],六十三卷,簡稱“殿本”。選擇殿本作參校本,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殿本有斷句,可爲標點做參考;二是殿本每卷後附考證,其中頗有精義。
單疏寫本,存卷五後半,日本東洋文庫藏,《四部叢刊三編》、《東洋文庫善本叢書》有影印本。本卷據和田維四郎考訂爲平安朝初期寫本。
單疏本,南宋刊本,存卷六十三至卷七十,日本金澤文庫舊藏,《四部叢刊三編》影印。
崇禎十二年汲古閣刊本,六十三卷,簡稱“毛本”。八行本、潘本在《樂記》中均缺一段正義,本書據阮本錄文,並取殿本、毛本參校。
唐石經,單經本,中華書局影印皕忍堂刊本。
撫本,經注本,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敦煌本。敦煌寫卷中共有《禮記》白文本兩件,經注本五件,單疏本三件。本書參考了許建平《敦煌經籍敘錄》和《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群經類·禮記之屬》。

 

衛湜《禮記集説》,《通志堂經解》本。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曾取此書校勘,但仍有些問題未校出。
《禮記子本疏義》,寫卷,首殘尾全,尾題“喪服小記子本疏義第五十九”,當八行本卷四十二及卷四十三開頭部分,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此即《禮記》皇侃疏,《禮記》孔疏多襲其説。
《玉燭寶典》,藝文印書館影印日本尊經閣文庫藏前田家藏舊鈔卷子本。該書每卷首引《月令》經注,可取以校勘。
本書還參考了以下校勘成果:
《經典釋文》,陸德明撰,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通志堂本。本書還參考了黄焯《經典釋文彙校》(中華書局1980年版)以及北敦九五二三《禮記釋文》殘卷和黄華珍《日本奈良興福寺藏兩種古鈔本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版)所載《經典釋文》殘卷。
《禮記音》,斯二〇五三背寫卷。本書同時參考了《敦煌音義匯考》和《敦煌經部文獻合集》。
《十三經注疏正字》,舊題沈廷芳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浦鏜”。
《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山井鼎輯,物觀等補遺,《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考文”“考文補遺”。
《群書拾補》,盧文弨撰,《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拾補”。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阮元主編,上海書店影印《清經解》本。簡稱“校勘記”。阮刻本所附校勘記,於《清經解》本校勘記多有删削,但也有所補充,本書也做了參考。
《撫本禮記鄭注考異》,張敦仁撰,上海書店影印《清經解》本。簡稱“考異”。(此書實爲顧廣圻所撰,但本書仍從原書卷端作“張敦仁《考異》”。)
《經義述聞》,王引之撰,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簡稱“述聞”。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識語》,汪文臺撰,《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光緒三年江西書局刻本。簡稱“識語”。
《十三經注疏校記》,孫詒讓撰,雪克輯校,中華書局2009年版。
《禮記正義校勘記》,潘宗周撰,民國十七年(1928)刊本。
《身延本禮記正義殘卷校勘記》,安井朝康撰,東方文化學院1931年版。
《宋本禮記疏校記》,常盤井賢十撰,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
《禮記注疏曲禮篇挍記》,吉川幸次郎撰,《吉川幸次郎全集》第21卷,筑摩書房昭和五十年(1975)版。
《禮記正義》,吕友仁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校點本〈禮記正義〉諸多失誤的自我批評》,吕友仁撰,《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六輯。
本整理本的凡例如下:
一、八行本《禮記正義》原無《釋文》,今亦不附。阮元校刻《儀禮注疏》時已有此例。
二、八行本與阮本分卷、分節多有不同,本書一概不出校。
三、八行本疏文標經注起止與阮本多有不同,本書除爲訂正底本訛誤外,其他不再出校。
四、底本“疏”“注”大多用陰文刻,本書以方括號代替。底本少量本應用陰文的“注”字誤作陽文,本書依全書體例仍用方括號,不再出校。
五、八行本疏文標注經注起迄之文與正義間多加空格分開,阮本則用“○”,且兩本加空格和“○”位置亦略有不同,本書一般不出校。八行本少數地方脱漏空格,本書則據體例酌加,不出校記。
六、底本缺卷三十三至卷四十,本書以潘本補配。底本其它各卷亦或有殘缺,本書一般亦據潘本補。若潘本亦闕,或潘本係補板,則據阮本補。
七、古人引書,多有節略、改編,凡確爲引文,即便與原文出入較大,亦加引號。
八、本書校勘以疏爲主,經注的前人校勘成果較多,本書酌加采用,無法窮盡。另外,簡帛文獻中有不少篇目可以校勘《禮記》,但校勘之後往往與疏文抵牾,故本書對簡帛文獻未作參考。

九、限於叢書體例,本書校記較爲簡略,一般無法説明校改理由。筆者將另書對《禮記正義》的部分內容進行考證,讀者可參閲。

《禮記正義》卷帙龐大,内容駁雜,筆者雖前後校勘四遍,但因水平有限,其中恐怕還有不少錯誤,望讀者見諒,並不吝賜教。


 

主要參考文獻:
張麗娟《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喬秀岩《〈禮記〉版本雜識》,《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王鍔《三種〈禮記正義〉整理本平議——兼論古籍整理之規範》,《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第4期。


注釋:


[1]如《王制》《月令》等,但學界尚有争論,有不少學者認爲這兩篇也成於戰國中後期。

[2]殿本《禮記正義》的刊刻可能已在乾隆九年以後,這裏所説“乾隆四年刊本”是據版心“乾隆四年校刊”字樣而言。説參李寒光《論武英殿本〈禮記注疏〉的刊刻》,載《經典與校勘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相關鏈接:

郜同麟:《禮記正義》校讀記

郜同麟:淺談寫本文獻學在傳世文獻校勘中的作用——以《禮記正義》爲例


礼记正义

 (汉)郑玄  注    (唐)孔颖达  正义    

郜同麟  点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所属丛书:中华礼藏

定价:480.00元

ISBN:978-7-308-19150-0


感谢郜同麟老师授权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