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计划

2016-12-30 C计划的主创们 C计划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1


各位伙伴,你们好呀。

这是C计划和大家一同渡过的第一个新年


去年的这个时候,兆凡和蓝方才第一次见面。

蓝方刚从菲律宾的公民教育中心访学归来,拷回一硬盘资料。兆凡家里,则堆满了从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带回的小册子。

两人一见如故的聊了一下午,把思辨教育作为重塑公共理性的切入点,一定可以一起做点什么。

四月,明欣正式加入到这个小团队。

蓝方在巴黎,兆凡、明欣在北京。无数个越洋电话,密集的邮件往来,三个人一起打磨出几万字的核心课程框架。


7月15日,我们正式对外宣布C计划成立

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和Civic Education。我们要做的,便是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课程,提升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塑公共理性。


周围朋友们,虽然嘴上说着支持,却多将信将疑。

理想和情怀,哪里可以当成饭来吃?

现在人都这么忙,谁会付费来上你们的课?你们又不是什么大咖名人,哪儿来的号召力?

思维训练,多虚的东西,这种课程有用吗?成年的人的思维方式怎么可能改变?

你看你们三个人的背景,英法美三国留学全齐了,不如搞个留学中介,教教学生怎么用批判性思维写托福雅思作文呢!

……


总是要试试看,才知道呀。


2


7月18日,我们第一个课程上线。第一期课,一个月时间,主攻四个思维谬误:错误归因,过度概括,非黑即白,立场先行——这其实是一条偏见的歧视链。我们分享思维方法和分析框架,真正的旨意,是要破解狭隘的刻板成见和身份暴力,倡导多元价值。


谁会来上课?我们内心忐忑的发出报名通知。没想到的是,不过两个多小时,第一期班130人便迅速报满。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三个人几乎时刻紧盯着手机。直播里的讲座会不会太抽象,又会不会讲的太简单?抛出的讨论题大家会不会不感兴趣?学员们真的会花时间来做作业吗?


第一周课后伙伴们的反馈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总会感激第一期伙伴的宽容与支持。不断给我们反馈,给我们鼓励,帮助我们优化流程和讲义。


四个半月过去,我们已经做了三个主题、八次线上课程。不少第一期参加课程的伙伴,成了我们的“骨灰粉”。



这几个月里,我们最多的时间都花在打磨课程上。三个人经常半夜还在争论各种学术细节,讨论怎样把政治哲学、人文社科领域晦涩的概念,变成让普通人都能轻易理解的内容。


我们的用心,也总能得到伙伴们的支持和回应。一些伙伴说,每次的讲座,他们都会反复听很多遍,或者以此为切入点,再去读更多的书、搜索更多的信息——甚至大学课堂上都没有那么认真的记过课堂笔记!


学员素心分享的听课笔记

蓝方在出差途中赶录新课


在学习群里,每周我们都做主题讨论。讨论职业选择,讨论婚恋标签,讨论孩子的择校;我们讨论中国式的“安乐死”——病危老人的拔管问题,讨论罗尔的动机到底重不重要,讨论美国大选,也讨论欧洲的难民危机。我们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因为C计划而聚在同一个平台,练习观点的理性表达,理解多元的价值判断,在观点的碰撞中一同学习成长。


我们和助教,也常常花一整天的时间来批改作业。因为大家的用心,让我们丝毫不敢辜负。

有些伙伴晒出自己周末在图书馆里认真做作业的样子。有的伙伴为了分析清楚特朗普执政观点的论证逻辑,花了大半天来查找背景资料。

大家在作业里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困惑:有一线的老师,用课堂上分享的分析框架审视校园暴力;有旅居海外的伙伴,用身份标签的框架反思周遭的刻板成见……


在每次结课的反馈表里,伙伴们都会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对待他人的观点更加宽容了,面对很多问题有了更强的质疑意识了,看到朋友圈里的文章不再随便转发了……


伙伴们课后反馈截屏


看到伙伴们的收获,便是我们最为开心和有成就感的时刻。


3


8月13日,在706青年空间的邀请下,我们面向25位来自各地的青年做了第一个线下工作坊:以批判性思维进行活动设计


在706的第一次工作坊


嘿,面对面的讨论,充分的互动反馈,会不会让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变得更有意思?


我们开始以两周一次的频率,面向公众开放批判性思维的线下工作坊。其实对于很多人而言,工作坊并不是一种熟悉的学习方式。从大学课堂开始,我们都习惯了上大课、听讲座,要和陌生人一起围着桌子讨论严肃话题,在陌生人面前报告自己的思考——或许还真的是一种全新而有趣的体验


谢谢为我们工作坊提供场地和合作伙伴们!谢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银杏基金会、社会资源研究所、鸿芷咖啡、三一基金会、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慢慢的,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客户”。


第一次收到清华大学的邀请时,我们心里很是惊讶——让我们去给清华的教授们做批判性思维培训?!哈,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教学,还正是兆凡在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学到的真功夫~


11月12日,清华大学60多位教授、副教授、讲师来听了兆凡关于课程设计的分享,参加了三小时的工作坊,一起讨论怎样教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写好论文。



钱颖一院长也邀请兆凡再回清华做讲座呢!



于是在12月初,兆凡又给清华的助教和研究生们做了两次以论证为主题的工作坊,分享图尔敏论证模型,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构建自己的观点。



接着我们又接到了广州一家上市公司、银杏基金会、女权之声、EV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等机构的邀请……我们面向公益行业的机构骨干、面向记者、面向企业财务人员,开发不同的课程,讨论不同的话题,分享的,却是同样的理性精神。



在将近20场工作坊里,我们也在迅速的学习和成长。学新的游戏,学互动技巧,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不断调整课程。嘿,新的一年,我们一定会带给大家更多更有趣的线下活动~


4


在这小半年里,我们还做了好多场对外的演讲。

我们在教育百人会、在一土社区、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面向公众、面向学者、面向农村教师,通过公开的线上直播,分享批判性思维的常识和工具。


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分享我们倡导的价值。

蓝方在“中国青年同志论坛”上演讲,如何用理性对抗这个社会对LGBT群体的偏见;在北京协和医学院“Aid for AIDS”的论坛上,谈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框架对抗艾滋污名化;兆凡也在清华大学,面向大一新生,分享专业与职业选择的话题——年轻一代的精英们,除了成为这个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还可以有很多选择。



也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对C计划的故事感兴趣。

11月5日,世界教育创新大会(WISE-LIFE)在北京召开。在晚上由埃尔特教育组织的FUTURE 9’未来九分钟环节,蓝方做了“重塑公共理性”的演讲,向近百位关注中国教育的行动者们分享了C计划的创业故事。11月12日,在银杏基金会的年会的“新生代启发”环节,蓝方再次向公益圈分享了C计划的理念与实践。



11月25日,清华大学召开批判性思维的学术研讨会。兆凡作为唯一的校外分享者,向各位学术大咖介绍了C计划的课程体系。



此外,还有奴隶社会、乐天行动派、渡过等自媒体在公号上分享我们的故事。


我们也请到了更多有趣的人,来到C计划的平台,和伙伴们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故事。

在两周一期的C讲坛上,我们邀请到冯媛顾远张进邓矜婷、郝南等老师,分享性别、社会创新、心理健康、法律、灾难信息等不同领域里的批判性思维;我们也请到林炉生张良徐莉芝麻饼诸位大咖,和大家分享多元的教育探索、人生选择。


嘿,新的一年,你们还想在C讲坛里见到谁、听到谁的分享?也欢迎屏幕前的你,带着不一样的故事,到C讲坛来作客~


五个半月的时间,我们的大本营——C计划的公众号,有了第一万个粉丝。

在备课讲课的间隙,我们也在努力写原创文章,把对社会热点、痛点的思考路径显性化,把分析框架一类的干货更多更好的分享给大家。

嗯,说我们文章太长太烧脑的统统都站出来!——新一年,我们会尝试更多大家关心的话题,把文章写的更轻、更易读。


5


是的,你们的每一条建议,我们都拿小本本记了下来啦!

你们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坚持和努力的动力。


很多伙伴问我们,C计划的愿景是什么?你们希望做成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喏,我们最远最远的愿景,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我们希望能够为重塑这个社会的公共理性出一份力。我们希望成为一杆精神旗帜,鼓励人们打破对自己和他人的偏见、成见,理性思考,自主决策,活得更加真实和精彩。


那说近一些呢?未来两年里,我们会扎扎实实把基础课程全部开发上线,推出更多有趣有料的线下工作坊,让伙伴们能够在C计划的平台上,系统掌握批判性思维工具,提升思考的质量。之后,我们会考虑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标准化的区分课程,包括青少年的思维课程,提供T2T的培训,让C计划的课程惠及更多人。


说的再近一些呢?我们在不断推出研发新课的同时,也会努力升级学员和志愿者管理系统、IT系统,不断提升大家的课程体验。


五个半月,我们才刚刚上路。


因为有你们——我们三位重要的投资人兼老公、行政助理小C、助教和志愿者团队、可爱的学员和读者、大力给予我们学术和智力支持的师友——我们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坚定。


2017,我们一起努力~



最新课程!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

批判性思维 | 八要素 | 结构化归因

公民教育 | 婚姻的意义 | 校园欺凌

性别偏见 | 身份标签 | 利己主义者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

Change your mi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