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中国语文》2022年第4期

五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2-12-22

《中国语文》


2022年第4期 

    《中国语文》(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2022年第4期刊发10篇文章。文章涉及语义偏移、疑难词训释、语言接触、读音层次、对言语法、信息焦点等。

往期刊讯:

刊讯|《中国语文》2022年第3期

刊讯|《中国语文》2022年第2期

刊讯|《中国语文》2022年第1期



目  录  

387 中性词语义正向偏移的类型和动因/江蓝生

401 复合型同音同义词语的形成途径及关系特征/张博

413 清华简《摄命》篇“劼姪摄”训释的再讨论/黄德宽

427 青海甘沟话“坐”义动词用作持续体助动词/杨永龙

439 吴语汤溪方言的量词调及阴去化的性质/曹志耕

449 浙西南吴语“鸡嗉子”读音的本字——兼论浙西南吴语模、虞韵读如鱼韵白读现象/谢留文

454 主谓主语句还是主谓谓语句?/刘探宙

469 组合式结构与黏合式结构补议/周韧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486 论普通话的推广方略 / 李宇明

学术体系与学科建设

495 论汉语方言学在中国特色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价值/邢向东

资讯

509 商务印书馆2021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

509 202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评选工作启动



提  要  

中性词语义正向偏移的类型和动因

江蓝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中性词语义偏移的类型有构式内语义偏移(甲类)和构式外语义偏移(乙类)两种类型。甲类构式内的动词为“有、是、合乎”义的肯定性评价动词,在构式中起增量作用,因而使中性名词语义向正向偏移。乙类非构式内中性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偏移一律为正向偏移,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其中的中性名词多是“标准、规则”类抽象名词,直接由概念义的N转为“合乎N”的形容词义;其中的中性动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目的义,直接由V转为“能V”或“V的效果好”。甲乙两类的语义偏移发生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但它们都跟“具有、合乎、能够”等语义密切关联,“如意原则”是甲乙两类语义偏移的根本动因。中性词语义正向偏移现象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关键词: 中性词 语义偏移 适量准则 典型范畴 主观化 如意原则

复合型同音同义词语的形成途径及关系特征

 张博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摘  要:复合型同音同义词语指含相同构词成分、语音相同且意义和用法也基本相同的复合词和固定短语。经考察,这类同义词语主要经由“音近趋同”“音近混同”“同音替换”三种途径形成,受到语音联想和完形加工的共同作用。同义化路径不同的词语在理据性、同义度、组合关系、语体分布及使用频度等方面显现出不同的关系特征。通过形成途径观察同义词关系特征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丰富同义词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树立同义关系的动态观,为语言规范和语文词典处理相关问题提供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同义词 复合词 音近趋同 音近混同 同音替换

清华简《摄命》篇“劼姪摄”训释的再讨论

黄德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摘  要清华简《摄命》是一篇新发现的重要的西周册命类佚文。简文开篇“劼姪摄”的训释,直接关系到该篇文献的理解和史料价值的揭示,是一个关键性难点。《摄命》公布以来,学术界对此句多有讨论,但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文章对“劼姪摄”句法结构和语义进行分析后指出:该句与金文册命之辞的语言表达习惯一致,是一个名词性非主谓结构;“姪”与“摄”是同指关系,“劼”和“”是其修饰成分;“劼”“”是同义词,表示“勤勉、敬慎”之义。文章还对传世和出土文献中使用“劼”“(毖)”的有关语料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摄命 疑难词 姪 劼(毖) 语言学方法

青海甘沟话“坐”义动词用作持续体助动词

 杨永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在青海甘沟话和周边汉语方言中有一个表示持续和进行的“坐”。本文通过录音转写语料和调查问卷,分析和探索了“坐”的句法属性、语法意义、来源、演变路径及其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主要结论是:1)“坐”用于“V着坐”格式中,其语法属性是助动词;2)“坐”的语法功能是强调动作持续进行或状态持续不变;3)“坐”来源于“坐”义动词;4)从“坐”义动词演变为持续体标记在周边SOV语言中比较普遍,其间可能经历过语义泛化过程,涉及“坐住同词”、泛化为“居处”动词等;5)河湟汉语“坐”义动词用作持续体助动词是对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语义关联模式和特定句法格式的复制,动因是语言接触,是语言转用过程中不完全习得带来的干扰。

关键词:持续体 助动词 “坐”义动词 河湟语言区域 甘沟话 语言接触

吴语汤溪方言的量词调及阴去化的性质

曹志耘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吴语汤溪方言的量词具有独特的形式标记,在声调上趋同为去声尤其是阴去(去声化、阴去化),乃至很多量词已失去原单字调。除量词外,阴去调([52]调)还出现在后字为阴平的名词性字组,一些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和抽象动词以及少量带有小称词特征的词语里。汤溪话小称手段丰富,小称变调既有分变式,又有合变式,合变式小称调又有新旧变化。这个[52]调应为汤溪话早期的一个合变式小称调。汤溪话的量词调、名词调、虚词调等表面上都具有阴去化的特征,而阴去化的实质就是小称化。

关键词:汤溪方言 量词调 名词调 虚词调 小称调 阴去化

浙西南吴语“鸡嗉子”读音的本字——兼论浙西南吴语模、虞韵读如鱼韵白读现象

谢留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浙西南语“鸡嗉子”的“嗉”,方言文献都写成同音字“卸、细”。论文通过对浙西南吴语遇摄模韵读音层次的辨析,指出模韵有读同鱼韵的白读层次,其本字就是一等模韵的“嗉”字。浙西南吴语与江西赣语模韵和虞韵都有读同鱼韵白读的层次,反映了二者早期音韵特征上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浙西南吴语 鸡嗉子 读音层次 本字

主谓主语句还是主谓谓语句?

刘探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  要:汉语里主谓结构可不可以做主语?“他说话很快”应该看成主谓主语句还是主谓谓语句?结构主义语法时期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马氏文通》系统引入西方语法的主谓概念时,遇到了主谓观念与汉语子句/短语边界不清的矛盾,于是借用传统诵读单位“读”“顿”来称说。结构主义语法原则不支持主谓主语句,而汉语论者又从未将其灭绝,原因就在于“主谓主语”反映了汉语的韵律现实。汉语里主谓关系不是第一性的,对言语法容纳了主谓主语和主谓谓语两种切分,更好地揭示了汉语特性跟语言共性的关系。关键词:主谓主语 主谓谓语 读 对言语法

组合式结构与黏合式结构补议

周韧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 要: 本文对朱德熙(1982)区分的组合式结构和黏合式结构概念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文章以体词性偏正结构作为考察出发点,提出了区分组合式和黏合式的三条标准,即:句法上内部成分扩展自由还是不自由?韵律上内部成分之间结合松散还是紧凑?语用上内部成分能否单独充当信息焦点?依据这三条标准,文章重新审视了现代汉语的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和状中结构,对它们作了组合式和黏合式的区分。最后,文章从语法单位的层级设置,语义和语用因素的分工作用,以及对言语法的适用范围三个方面,说明区分组合式和黏合式对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合式 黏合式 扩展 韵律 信息焦点

论普通话的推广方略

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 

摘 要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在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语言政策,是“书同文”“语言统一”的当代体现。推普方针是普通话推广的政策核心,1955年以来推普方针多次微调,但基本上都是侧重于普通话的口语普及。这与那一时期的语言生活状况是契合的。而今,语言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普通话意识空前浓厚,普通话口语的普及率已超过80%,社会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条件大幅度改善,社会生活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推普方针也要适应语言生活的新态势,由重视普及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由重视口语到“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普通话的信息沟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促进社会进步等国家通用语言的职能。

关键词:普通话 推广方略 普及 提高 口语 书面语

论汉语方言学在中国特色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价值

邢向东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摘 要汉语方言学在建设中国特色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传统,多学科交叉融合。如方言学与音韵学的融合确立了科学的方言语音研究框架与范式;方言学与汉语语音史的结合发展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方言学与训诂学的结合形成了方言“考本字”的系统方法。2)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中创新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方言语法研究的发展与“普、方、古”比较方法的形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的编纂促进了方言词汇比较,催生了“方言特征词理论”;《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汉语方言地图集》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地理语言学的学术体系。3)方言学理论方法的探索对语言学体系建设的贡献。如“摆事实、讲道理”与方言学方法论的“五观”;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语音历史层次分析法;“新二重证据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 语言学 中国特色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期刊简介   

   

     《中国语文》创刊于1952年,最初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1956年以后编辑部工作由语言研究所单独承担。

     《中国语文》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究,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研究,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汉字现状、历史以及应用调查的研究,语言文字著作的评论文章等。

                                                                                              《中国语文》编辑部

本文来源:《中国语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学术会议|“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创新与实践”论坛

2022-09-03

刊讯|《国际汉语教学学报》2022年第1-2期

2022-09-03

讲座预告|陆俭明:小议语义的形式

2022-09-03

学术会议|首届语篇语用学国际会议

2022-09-02

刊讯|《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期

2022-09-02

招  聘|兰卡斯特大学招聘教师(语言学)

2022-09-02

开学愉快|人文社科领域高被引论著 Top 10(含语言学)

2022-09-01

刊讯|SSCI 期刊《语音学杂志》2022第91-92卷

2022-09-01

讲座预告|陶红印:语言学本体研究与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2022-09-01

学术会议|“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线上论坛

2022-08-31

博学有道|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考博交流会

2022-08-30

好文荐读|孟凯:从特殊对应看复合词法中韵律与语义的互动关系

2022-08-30

免费研修|第十三届语言景观研究工作坊@德国汉堡大学

2022-08-30

博士招生|北京大学中文系2023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

2022-08-29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讷  言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