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读书单 | 复旦人文好书评选

未曾读
2024-09-14


2022.12 .15| No.576


   


一辈子太短,未曾读的太多



再过两周,2022年就将过去。对于多数普通民众来说,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令人记忆深刻而终生难忘。而今疫情虽然严峻,可整个社会是向着正常的轨道运转,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走出阴霾,看见蔚蓝。按照惯例,我们依旧整理出一份书单,将本年内复旦社所出的人文类图书遴选汇总如下,请读者朋友们踊跃参与复旦好书之评选。




文献汇编与古籍整理类



1

黄显功、严峰主编“近代名人尺牍汇刊”
《瞿鸿禨家书》(全八卷)
《郭嵩焘亲友手札》(全五卷)
《近代名人尺牍汇刊》收录上海图书馆藏近现代名人尺牍两种,分别为《瞿鸿禨家书》《郭嵩焘往来尺牍》。


尺牍作为档案、日记以外的又一大宗史料来源,保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信息,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细节,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为考证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独一无二的史料来源。尺牍因其实时性与真实性,较客观地反映了当事人的有关信息,也是人物研究的最直接史料,这些史料中所披露的人事关系、政事秘辛,往往不见于正史或其他载记,数语抵千言,是了解书写者在特定阶段真实经历和隐秘心理的最佳左证,并为考察历史大事件提供了重要细节。未刊的重要人物的大宗尺牍,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更难以估量。如晚清名臣张佩纶后人张恭庆、张恭慈捐赠上海图书馆的张佩纶往来尺牍,就揭示了晚清政坛大量内部运作的秘密,如北洋海军的筹划、朝鲜壬午事变和琉球问题的处理,等等,为后人深刻了解晚清政治势力纵横捭阖的格局、洋务运动的艰难曲折、近代海军和海防的建设,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数据。

 

2
吴晓明、王兴孙主编《王蘧常文集》(全十二册)
《王蘧常文集》共十二册,收録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杰出教授、上海社科大师王蘧常先生所撰、注、编纂的所有著作共十四种。包括史学著作《秦史》《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及五种年谱著作,子学著作《诸子学派要诠》,前人别集笺注类著作《顾亭林诗集汇注》《梁启超诗文选注》,自撰诗文别集及诗话作品《明两庐诗》《新蒲集》《抗兵集》《国耻诗话》,并辑录了先生散见于报纸杂志中的单篇文章。其中,《秦史》《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顾亭林诗集汇注》《梁启超诗文选注》为校订再版,《诸子学派要诠》《明两庐诗》《抗兵集》《国耻诗话》及数部年谱著作则据民国旧刊本首次标点整理。全书展现了王蘧常先生在国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对于文史哲相关学科的深入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3
廖可斌主编,林旭文整理《陆深全集》(全四册)
陆深(1477—1544),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人,明代中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故宅和祖茔即为今天的陆家嘴。本书为有史以来陆深著作首次整体集结整理出版,全书收入陆深的全部著作:《俨山集》《俨山续集》《俨山外集》《陆文裕公行远集》《俨山尺牍》,并注意搜集陆深的散佚作品,另外制作附录,汇集陆深生平及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相信此书出版后,会对上海古代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钱振民编订《李东阳全集》(全八册)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湖南茶陵。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他立朝五十年,辅政十八载,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其一生著述宏富,且主盟文坛数十载,为明代茶陵派的领袖。

 

本书为大型古籍整理丛书《明人别集丛编》之一种,对李东阳现存的诗文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全书包含《怀麓堂稿》《怀麓堂续稿》《燕对录》《联句录》《玉堂联句》《麓堂诗话》,散见佚诗文和附录。相较于先前的整理本,本书无论是底本的选用还是诗文的辑补,更趋于完善。比如,本次《怀麓堂稿》采用未经删削的初刻本即明正德十一年(1516)熊桂刻本为底本,《麓堂诗话》则采取未经删削的明正德精抄本为底本,从而使其更接近文本的原貌。与此同时,本版《李东阳全集》还补入了作者相当数量的散佚诗文作品,并附以编者新修订的李东阳年谱。



5

傅杰主编《近代学术集林》(五种)

《叶景葵著作集》(全十二卷)

叶景葵先生著作与档案,多存于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档案馆,尤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叶著作稿本为多,现予以选择,编入近代学术集林,以备其一家之学。所收著述有《日程》《太康物产表》《算法约言》《宣统辛亥奉天保安会事件》《浙路股款清算始末》 等。

 

《刘体智著作集》(全二十四卷)

刘体智(1879—1962),藏书家。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自幼进入天津李鸿章的家塾,饱览故家旧族多年秘不示人的典籍和收藏,收藏堪称海内一流,著述宏富。其藏书处名小校经阁,藏书达10万册之巨,又有远碧楼,曾编撰有《远碧楼经籍目录》32卷。本次所收均为刘氏代表性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刘体智治学各个方面的成就。

 

《姚华著作集》(全八卷)

本书选辑姚华著作数种,如《弗堂类稿》《弗堂词》《曲海一勺》《民法财产》等。以影印方式原貌呈现,精心编制细目,并请名家撰写导读,便于读者研读。

 

《洪钧著作集》(全四卷)

本书选辑洪钧著作数种,如《元史译文证补》《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释地》《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释地》《中俄交界全图图例》等。以影印方式原貌呈现,精心编制细目,并请名家撰写导读,便于读者研读。

 

《严载如著作集》(全五卷)

严载如斋名渊雷室、三佩簃,上海人。鸣社社员,书法精于篆隶,国画擅长山水、花卉。鉴定精审,富有收藏,诸艺之中,于诗词最精。著有《写忧剩稿》《海藻》《云间雨征君集》等。本书选辑严载如著作数种,包括《海藻》《写忧剩稿》《云间雨征君集》《茹荼轩文集》《严味莲先生哀思录》等。


6
秦绍德主编《日本情报中的近代中国报刊史料汇编》(全三册)
20世纪初,出于对华文化渗透、侵略之需要,日本外务省制定了严密的调查中国报刊的制度。日本在华使馆、领事馆从1909年开始每年向外务省报告当地的报刊、通讯社状况,一直持续到1937年。

 

本书即根据1909年至1937年间日本驻华外交机构对驻地等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调查所撰写的报告翻译、校勘而成。全书分定期调查报告、调查杂录和附录三部分。

 

本书的主体部分即定期调查报告一般由主要城市新闻业概况、报刊名称、政治倾向、持有人或社长姓名、编辑与主要记者姓名、创刊时间、发行量、备考等构成,调查时间前后实际历时二十九年,调查的报刊、通讯社,最多的年份分别达五百多种、二百余家,调查的城市最多的年份近九十个。校勘者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对调查报告的要素进行了考订和校勘。

 

本书详细勾画了近代中国各地新闻事业的概貌,必将极大地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亦有助益。


7
陈维昭编《稀见清代科举文集选刊》(全六册)
本书精选了十二种较为稀见的清代文人的科举文集(八股文集、试帖诗选和策对选集)加以校勘整理。这些文人包括戴名世、方舟、方苞、楼沨、翁方纲、纪昀、梁葆庆、郑献甫、钱振伦等清代名家,其诗文创作或文艺理论对清代文学多有重要影响,而入选本书的科举文集也对当时的读书界和科举士子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此番整理,除对每种书加以仔细标点和校勘外,并撰有提要,较为详尽地介绍该书作者、内容和版本存佚情况。不仅有助于我们真切了解清代科举史、科举文体写作史,以及清代文人的写作历程与清代文学、文论的历史演变,而且,所选时文集皆附有夹批和评点,对于今人了解八股文的结构特点与创作技法颇有帮助,具有较高的史料与文本价值。这些稀见文献不少属于孤本,分藏于国内各图书馆,为主编陈维昭教授多年搜集所得,由校勘小组协力完成。本书的整理出版将为学界提供一批重要科举文本,为清代科举学、文学、文章学与文论的研究提供第一手文献。


8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编》
本书是《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的全新修订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霖、蒋凡主编,由杨明、刘明今、邬国平、羊列荣、周兴陆教授联合编写。该书分上、下两卷,所选内容从先秦至近代。每卷以人系文,以时为序。每篇先列“作者简介”,略说其生平及主要的文学观点;次录文论正文,并对每篇作简明注释;再加说明,介绍、评析该篇的主要内容及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必要时联系该作者其他有关文字,乃至批评史上相关的言论,加以阐释。联缀各篇说明,大致可见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概貌。


9

龙榆生著,倪春军编《龙榆生未刊诗学稿》
本书收录词学大师龙榆生先生的若干种稀见诗学文献,均为《龙榆生全集》所失收的未刊稿。其中,《唐宋诗学概论》和《诗词学》两书系20世纪30年代龙氏执教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时期油印讲义,今藏于上海图书馆;《朱弦集》为1947年龙先生在苏州狱中手抄的唐宋绝句诗选,原书赠次女美宜,后归其亲友所藏;《古今诗选》和《唐宋诗选》系龙氏自编讲义手稿,今保存于北京风雨龙吟文化中心。以上五种诗学文献,对于了解龙榆生先生的诗学研究和诗学思想都有十分重要价值。故编校整理,萃为一集,作为全集之补充,并请著名词学专家张宏生教授题签、彭国忠教授作序。


10

本书工作组编《松荫轩藏印谱简目》
《松荫轩藏印谱简目》(下称《简目》),著录林章松先生松荫轩所藏历代印谱三千余种,就数量而言,各家藏谱尚未见有逾于此者。松荫轩所藏各类型印谱,现经统一术语、整齐格式,以书名笔画为序编次,辅以著者索引,以便于检阅为优先考虑,庶合于“简目”之旨。印谱作为传世古籍中之特殊门类,集篆刻钤拓、纸墨印泥、序记题跋、装帧设计等于一炉,其制作、收藏、传播及编目均具特色,精萃者堪比良金美玉。印谱成学,久已呼之欲出,而《简目》问世,适逢其会。



学术专著与社会读物类



1

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安介生等著《中国移民史》(七卷本)
本书研究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历史,对各个时段主要的移民运动,一般都说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共分七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第二卷至第七卷分别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和清末至20世纪末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因不同时期的移民情况而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通史,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为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这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七卷本《中国移民史》,不仅在原书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订、增补,而且新增一卷,使我们对于中国移民史的了解更为全面、深入。

——徐少华



2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增订本)》
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于1997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今在初版的基础上,对其文字及内容进行了若干修正、删补和完善,并于《文体篇》第二章增补了第三节“宋代的通俗文学”, 《体派篇》第一章第四节增补了“理学诗”(替换原“道学体”部分)、“禅僧诗”两部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在制约和影响文学发展的多种因素和条件中,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综合成果的文化,无疑是关系最直接、层次最深的因素。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学特点的形成和历史地位的确立,或许是一个较佳的切入点

——王水照




3

王水照《宋代文学十讲》

本书为“名家专题精讲”系列之一,收录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涉及宋代文学、宋型文化、苏轼研究、宋词研究、宋代散文研究、北宋文人集团研究等诸多方面,内容既深且广,论述赅博,考证精微,而又文笔晓畅,富有可读性,集中展现了王先生在此领域的杰出成就,值得好学之士研读与庋藏。

 
如今,人至耄耋,学术创造已有心无力,但我将继续关注走在大道上的宋代文学研究,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勤勉刻苦不懈怠,宋代文学研究必将有更璀璨夺目的未来。——王水照


4

姚大力《边疆史地十讲》

边疆史地研究是在继承晚清因边疆危机刺激而兴盛起来的“西北舆地之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这一学术传统所关注的空间范围不仅涵盖广袤的边疆中国,也包括历史上曾与中国边疆发生密切交往的中国境外的方域山川、人事名物。本书选录的十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或可反映作者在“考证旧闻,触发新意”方面的长期努力。

 

本书集作者多年研究边疆史地之精华,备见其研究之功力。部分文章虽在不同时段发表过,但收入本书时对于相关论题迄今的研究成果,作者都以“附记”的形式做出了回应。



5

杨明《贵当集——古代诗文与文学批评散论》
本书为杨明教授第三部论文集,选录其近十余年所作论文三十五篇,大致分三组。第一组十九篇,讨论二陆、李杜等中古作家作品,包括诗文诠释、分析、鉴赏以及关于作家生平与作品的若干考证。第二组十篇,大多与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关,包括对现当代学者如汤用彤、钱锺书等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作者对这些成果的思考与评价。第三组六篇,分专题介绍王运熙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论述往往从对作品的细读与研析入手,理解其词句,体会其意蕴,书中诸多新见与发明正是在这样的细读中获得的,其精彩处也萃集于此。捧读本书,如入宝山,左采右获,启沃良多。

“贵当”二字来自陆机《文赋》:“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杨明老师以此作为这部新著书名,盖有谦虚之意。可在我眼里,它就是一部“缀珍录”,所收文章,不拘长短,就像一颗颗大小不一但都璀璨夺目的珍珠,让人欣喜叹服。



6

周裕锴《禅诗精赏》
禅诗中往往蕴含着特别的美感、深刻的哲理,但由于禅宗语言系统、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一般人通常难以充分领略体会到这种美感和理趣。本书作者周裕锴教授是中国古代文学、禅宗文学研究的权威学者,全书选择了100首禅诗,对其进行评析鉴赏:或讲述其背景知识,或发掘其美学意蕴,或阐释其思想内涵,或探索彼此关联,等等。与一般的诗词鉴赏辞典、鉴赏著作相较,本书避免了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谈,或人们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或煽情造作的心灵鸡汤,或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而是深入解读文本,得出既新颖独到又不失深刻的观点,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禅诗的世界,是何等精微玄妙的世界啊!圆转入神,空灵缥缈,蝉蜕蝶化,鸢飞鱼跃,无论是尊者的棒喝,还是诗人的吟唱,都让人玩味不尽,或惊愕,或沉醉,或惆怅,或喜悦,那种感受,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那一条条通幽的曲径,诱惑着我们去品鉴禅房中的树影花姿。正因如此,我才冒着“说似一物即不中”的危险,强作“知解宗徒”,写下这一本《禅诗精赏》。

——周裕锴



7

虞云国《学史三昧》
著者以不拘一格的随笔形式,纵论历史学诸多问题,举凡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关系、历史的阐释与通解、历史与现实的通感、历史的叙述与书写、历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历史学者的人文关怀、现代国民的历史意识,都在书中娓娓道来,引人长思。而解读中国历史的传统遗产,回顾其一路走来的行迹足痕,更是独具识见,别有怀抱,颇得史家三昧。

 

本书入选“解放书单”第二十三期


本书试图呈献我学史历程中的三类思考:一是对历史观与史学方法的一得之见,二是对中国历史上专制政治的理性批判,三是有关亲历往事的若干随想。

——虞云国



8

范晓《语言与言语问题研究》
本书呈现了语言学家范晓教授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研究和贡献。范晓教授提出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言语”是交际的行为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话语”是言语(行为)的产物。作者认为:三者互相联系,言语处于中枢地位;语言学(言语工具学)和言语行为学(包括言技学、言风学、言体学等)都隶属于言语学;话语则是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本身的资料和素材。本书涵括了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理论思考,对语言(汉语的语法、词汇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对言语(行为)艺术(修辞、言语美等)的专题研究。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他提出的语言和言语区分问题、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等观点都很重要,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推动了族语的断代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但《教程》里的一些关键术语(langue、langage、parole)在表述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借镜索绪尔提出的这三个术语,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又不受其论述的羁绊。



9

杨志刚《博物馆与文化遗产述论稿》
本书选编作者多年来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及相关方向的61篇文章,主要侧重于观念和方法的讨论。博物馆方面,记录了作者在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思考,涉及博物馆文化、机构特点、功能拓展、管理与能力提升、文明互鉴、中国博物馆早期历史、新时代新使命及新馆建设等。文化遗产方面,讨论了遗产概念及观念的变化、遗产保护新思维、遗产管理与伦理、社会教育与民众参与以及如何构建文化遗产学诸问题。作者关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背后的“现代性”,致力于现代新文化建设。

 

回望本人于这方面研学的来路、走向,辑录参与讨论或致力于“转化”“发展”“治理”的部分旧文,一些具体的文字内容可能已时过境迁,或事过景迁,留存于此,在于它们具有树木“年轮”的意味,刻录着不断成长的印迹;也无非想表明接近真理、奔向理想,绝非易事,需要久久为功,更须不断提高站位。

——杨志刚



10

祁志祥《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全二册)
本书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四次启蒙的宏观把握为指导,以对上古神话、殷墟卜辞和周代古籍的扎实研究为依据,全面描写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的演变历程,有力揭示了周代创造了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轴心文明”,成为后世中国取用不尽的思想渊薮。

“重写中国思想史”的开篇之作,展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启蒙时期,从殷商之前的“神本”到周代“人本”的转变历程,雄辩地揭示了周代创造的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轴心文明”。



11

王妙发《考古地理论集》
本书为作者历年来发表于各刊物及论文集的论文、译文、书评等的汇编,以发表时间顺序编排,反映了作者围绕“考古地理学”这一在国内还比较小众的学科的观点变化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古地图学和古代中日交流史,有对考古地理学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也包含具体个案的研究。

本书是是作者数十年来致力于这一学科学术实践的总结,也映射出考古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逐渐建立、发展、走向成熟的大致历程。



12

王宏超《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
本书题为“美学的发明”,旨在系统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过程,书中不但对该学科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之来龙去脉考论详明,而且对于美学的一些重要术语,如“美学”“艺术”“美术”等概念史的梳理,也可谓精细而全面。同时探讨了中国现代思想语境下美学与道德、科学及宗教的关系,解释了美学问题所关涉的思想谱系。全书资料翔实,所征引文献丰富,作者的观点并不因材料丰富而见淹没,而是能在精准地把握和概括诸多学术观点及言说的基础上独抒己见,不但文理清晰,文字富有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同时也让人体会到作者融会古今、涵摄中西的雄心与魄力。故本书是部优秀的中国美学学科史研究著作。

本书从学科、概念、思想的三重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视域中探讨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兴起过程,在问题和材料上多有新的开掘,思路宏阔,考证细密,预流学术,下启新章。

 

13

鲍有为《晚清今文经学与孔学义理的阐释》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受到乾嘉汉学的影响,包括治学方法、思路等方面,同时汉学家对经学义理的考量,也促使今文经学转向对经学义理的重新讨论。本书通过对刘逢禄、宋翔凤、戴望等学者相关学术思想的分析,意在表明晚清学者对经学义理的关注,离不开对孔学精神的不断探究,而这种精神的把握需要借助今文经学。而晚清学者思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又折射出今文经学的复杂历史面貌。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晚清今文经学,本书把研究范围延长至民国,通过张尔田、蒙文通、顾颉刚的研究,可见民国时期虽然传统经学逐渐瓦解,但晚清今文经学的影响依然存在,且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孔学被赋予诸多新意。
 

晚清今文经学之兴起,一方面是传统学术的自然演进,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时势风潮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情状,学术史谱系的线性化探讨,甚至归于各自学派,往往忽略了不同时期学术思想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该著作对此有所反思,从历时性的动态观照,探讨晚清今文学的演进及其对孔学义理的阐释,掘发其丰富的内涵。



14

秦小丽、张萌《陶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主要以欧美日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以世界性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前沿视点进行总括与系统化梳理,从理论与方法角度对陶器的文化背景、民族学、社会学、制作技术和工艺学,纹饰风格与纹样学以及产品流通与消费,陶器的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强调陶器的研究需要将其功能性、机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思考、分析与观察。

就目前来看,国内还鲜少从世界性理论和方法的高度进行陶器研究的前例,也没有在大学将陶器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与实践性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课程。本书的编著正是这一努力方向的尝试,也希望能为中国丰富而多样的陶器资料研究在方法与理论上进行探索性实践,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在这一课题上的广泛关注。——秦小丽


15

任广军《技术与世界——文化产业现象学导论》
本书运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从技术和世界两个维度对文化产业现象的历史、成因、特征和效应等问题进行系统讨论,探究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拓宽了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视域;围绕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关系,通过对技术、艺术、创意、符号、媒介、信息等概念的诠释,构建了文化产业现象学的基本问题逻辑框架。


作者选择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力图建立文化产业现象学,并从这一角度对文化产业现象进行全新的解读,从哲学的视角阐释了中国文化产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使命和责任,展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黄昌勇

 

16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研究》
本书以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为视角,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如何理解“审美乌托邦”这一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的普遍评价?它不仅关涉到对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之基本性质的界定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对早已熟视无睹的关于艺术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有所警觉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为艺术文化问题的研究拓展出新的意义空间。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研究是以让艺术承担现代性批判之任务为其基本出发点的,这一理论意图在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中是如何展开的?完成结果如何?本书试图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艺术理论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比较以及批判性考察,从而显示这一问题的整体推进格局。


本书结合现当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现象,力图对艺术和审美之基本性质在存在论层面上进行考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带有原创性的视角。



17

孙向晨主编《复旦通识100》(卷一)
现代大学在专业教育之外,特别重视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复旦通识100》邀请复旦大学优秀通识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力求突出课程的学术内涵,呈现课程背后的思考,为学习者提供思考相关问题的线索,提升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兴趣。《复旦通识100》希望成为人们了解复旦通识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成为通识学习者的一张知识图谱。

 

一个健康社会的公民素养并不是在抽象原则中训化出来的,而是在人类所开拓的知识与思想天地中培养起来的。智性上的增长与价值观的塑造在大学生活中应该同步推进;因此,真正卓越的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活中变得尤其重要。

——孙向晨



18

周文、司婧雯、何雨晴《繁荣与富强:大国治理的政治经济学》
繁荣与富强,国家何以兴衰,这种宏大议题,近代以来一直笼罩在西方话语之中。今天,中国对西方的超越,表面上看是经济的成功超越,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超越。现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更要立足中国实践,全面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努力揭示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背后所蕴含的系统化和规律化学说,彰显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涌现出的具有标识性的新的概念和范畴。本书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于更好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大国之治,深入剖析中国如何实现从“大国”到“强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系统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奇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

本书立足于更好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大国之治,深入剖析中国如何实现从“大国”到“强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系统阐释和揭示了中国奇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



19

周婧景《文献类展品展览研究》
本书主要探讨图书馆、档案馆和方志馆(通志馆)等文献收藏机构举办的展览,以图书馆、档案馆、方志馆等馆藏文献的机构之文献类展品展览作为研究对象,就此类展览的策展理论、实践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展开探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文献策展理论和方法,研究视角新颖,论证扎实,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案例剖析,是一部系统研究文献类展品展览的专著。

本书定位理论和应用两个坐标,对文献作为展示材料的要素特征展开了系统的理论辨析,归纳了策展实践中疑难问题的诊断方法,提出可资借鉴的问题解决路径。

——安来顺



20

威尔弗里德·塞拉斯著,王玮译《纯粹过程形而上学奠基》
本书内容是塞拉斯1977年度的卡卢斯讲座“纯粹过程形而上学奠基”,以及罗德里克·弗斯、丹尼尔·丹尼特、罗伯特·J.弗格林对这期讲座作出的答复或评论。原文载于期刊《一元论者》第64卷第1期(1981年1月)。这期讲座共三讲。第一讲题为“阿基米德的杠杆”,它从弗斯的观点出发批判了所予神话,指出所予的范畴身份不是在现象学上自显的,而是依靠理论建构,所予也不是经验知识的“支点”,不能围绕它建立起基础主义形式的认识论。第二讲题为“自然主义与过程”,其中通过分析事件表达式的语法否认了事件存在论,指出在存在对象的意义上不存在涉及对象的事件,也指出存在不涉及对象的过程,并由此通过批判和借鉴逻辑原子主义提出了绝对过程的存在论假说,据此对象和相关事件是绝对过程的模式。第三讲对问题“意识是物理的吗?”作出了肯定回答,其中首先区分了心身问题和感身问题,接着聚焦后者论述了感觉的理论建构及其与身体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最后指出感觉与身体的关系可以由绝对过程来达成统一。弗斯就塞拉斯在证成融贯论方面对自己的批评为自己的观点作出了澄清和辩护,丹尼特解析和质疑了塞拉斯关于绝对过程的存在论构想,而弗格林从认识论的角度评论了塞拉斯有关感材的观点。

塞拉斯在他的卡卢斯讲座中论述了多种多样的哲学问题,他就那些问题谈论的一切都值得格外细心的关注。

——罗德里克·弗斯


21

魏明德著,谢华等译《诠释三角:汉学、比较经学与跨文化神学的形成与互动》
该书对16—18世纪汉学、比较经学、比较神学三者相交的历史进行研究和反思。全书围绕着对经典的理解、经典的比较阅读、文化和信仰体系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跨文化的诠释学之于人文科学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对汉学的产生、耶稣传教士与儒家正典相遇及“中学西传”到欧洲以后在欧洲形成的思想运动等历史的梳理,展开对在文化交流对话中共同阅读来自不同传统的文本的思考与探讨。


本书整合了作者热切关注的多个领域:耶稣会汉学研究的历史、跨文化对话的哲学研究、当代诠释学对阅读中国经典的更新,并在同一个问题意识之下统一收束而成,即“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这场宏大对话所构成的“诠释三角” (triangle herméneutique):以“比较经学”为中流,其上游为“汉学”,下游则是“比较神学”,意图捍卫一个论题——三者之间共同的方法论和人文领域问题所具有的对话特征,为诠释道路设立标志。正应作者《自序》所言: “读者能透过自己的解释,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文本,使之成为他们反思和灵感的源泉。”




22

川本芳昭著,黄桢、张雨怡译《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
族群间的遭遇与融合是形塑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演进。本书对此开展了全景式的考察。第一至第三篇聚焦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交融,从社会观念、国家制度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北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变化。第四篇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汉化进程,细腻地描绘了国家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同“蛮”的接触。第五篇通过探寻南北朝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古代国家的互动,揭示出中国的民族形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作者川本芳昭先生是当前日本在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这部著作汇聚了他踏上研究之路以后二十年间的成果。



23

川合安著,柴栋译《南朝贵族制研究》
自内藤湖南以来,“贵族制”研究就成为了日本六朝隋唐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大家辈出,成果丰硕。本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极为出色的学术史梳理,继而聚焦于5—6世纪江南地区的政治社会体制即南朝贵族制,从政治史和社会身份史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考察,展现了作为官僚的贵族在南朝社会中的丰富面相。

作者是日本六朝史领域的中坚学者,在批判性继承贵族制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开拓出史书文本、墓志书写等新课题,启迪后学,影响广泛。



24

宋娴主编“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第二辑)
“世界博物馆最新发展译丛”从博物馆学习、策展、项目人员管理、领导力等多个维度,记录了博物馆领域近年来在观众参与、创新管理、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新发现和新探索,有助于我们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博物馆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未来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公众、传播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使命与功能。

译丛精选国外博物馆领域最前沿的管理及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打开了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博物馆相关文化机构人员了解和把握全球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窗口。

——王旭东



25

史良昭解《元曲三百首全解》(典藏版)
本书选入了八十五名元代作家及无名氏的散曲三百首,基本展示了元散曲整体全局的大致风貌与发展脉络。本书的任务更在于提供鉴赏的途径,从而带来审美的连锁作用。运用注释与语译将元曲移至读者的时代,而用曲味、作曲手法的赏析将读者带到元曲的时代,正是本书努力尝试的目标。


大体说来,诗、词贵韵雅,散曲贵俚俗;诗、词贵含蓄,散曲贵直露;诗、词贵庄洁,散曲贵谐谑;诗词创新求奇贵不失大方,散曲却提倡以尖巧来出奇制胜。即使是上述的俚俗、直露、谐谑、尖巧,也不是片面或绝对的,而是在不即不离之间,所谓“直必有至味,俚必有实情,显必有深义”,可见评价散曲作品的优劣不能沿用诗词的标准,而应探寻其个中三昧。



本期书单播报完毕!
有哪些书击中了您的心弦?
欢迎各位读者投票告诉我们——

投票之后,请留言告诉我们,
您最喜欢的一本书以及喜欢的理由
留言获点赞最多的前五名读者,
若您喜欢的书为文献汇编与古籍整理类
您可以以半价购买该书!
若您喜欢的书为学术专著与社会读物类
您将获得赠书一本!


投票时间
即日起至2022年12月23日12:00截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未曾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