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精神科医生研究了300名在网上自称多重人格的网友......│文献导读

症状网络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1-05-02

 

症状网络文献导读


网上有一些网友在自称有多重人格时,往往被别人质疑以及骂中二、装的、假的、为了吸引人注意等。有位精神科医生联系了网上300多名来自欧美各地自称有多重人格的网友,带我们了解神秘的网络多重人格亚文化。


导读文献:Multiplicity: An Explorative Interview Study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People with Multiple Selves. Front Psychol. 2017 Jun 13;8:938. doi: 10.3389/fpsyg.2017.00938. eCollection 2017.


研究者联系了300多名网上自称多重人格的用户,发现了几个共同点:

(1)ta们常常在网上分享ta们的个人经历、对歧视和骚扰的恐惧,还有自己在学习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努力;


(2)ta们常常使用一个独特的亚文化词汇以描述ta们的经历,例如使用“system”(系统)来表达自己,称自己是a system of persons使用“resident persons”(居民)或是“alters”来表达自己是一个多个人格栖居在同一个身体里面;使用“fronting”这个词,指其中一个人格当下正在使用身体(类似于一个身体里面有很多人格,当下这个人格当前站在前面和你沟通);使用“host”(主人)指出生时候、最根本、最原始的人格。


(3)用户常常描述ta们这些人格基于一个幻想世界(fantasy world),例如一个resident person有不同的年龄,然而其它的人格可能是一种非人类的存在,类似为一种灵体,或是其它存在。


(4)大部分的人(systems)没有报告有记忆障碍或是创伤闪回的症状,但是ta们坚称ta们天生就有多重人格的情况有一些认为这种情况是健康的,并且ta们是自我认同这种情况的。


(5)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些人格往往有不同的性别身份,许多multiplicity的亲历者是跨性别者或是存在性别焦虑,因为ta们有不同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表达。ta们许多都是LGBTQ活动的活跃参与者。ta们认为多重人格也要像是性少数身份一样,需要经历出柜、自我认同以及骄傲的过程。



 图:典型的多重人格组织。在此示例中,系统中有25个居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有三个系列(子系统)。有一个 “主要”人,通常是第一个出现在系统或身体中的人(以实心圆圈显示);负责组织行为的一名前台人员(显示为虚线圆圈);主导成员(以更大的加权轮廓显示);和儿童(小形状)。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姓名,喜好,行为,性取向和性别,也可以是性别。



让我们来看看网络多重人格者的故事




#1

案例


一名19岁身体是女性的系统,在大学学习心理学,系统包括八个主要人格,ta是主要人格,ta们彼此之间有良好的关系,但ta不记得ta前面发生的事。这个系统是在12岁时出现的,一个居民的出现是由于压力大,一个居民怕狗而另一个居民不怕狗,所以在遇到狗的时候可以出现人格切换,这种人格切换可以持续几天。ta描述另一个居民叫Wotany,ta是一名和ta年龄差不多的女性,ta头发长,很女性化。ta出现的时候ta的笔迹会变化。另外,ta曾经听到过几种声音,结果ta被诊断出DID,ta正在服用艾斯西酞普兰,ta认为是有效的。


#2

案例


一名23岁的系统,声音是女性,自我介绍为Matthew,ta和未婚夫住在大学城,目前失业。ta是系统的主人,其中有20个成员,大多居民是虚构的人物,可能来自于电视节目、电影或是文学。系统内有两个子系统,很少失控。


ta自我描述为一个社区,成为系统的主人就像是租户,一群人共用身体空间。ta们常常在一个空间内闲逛,居民之间常常发生争论,而人格的切换都是有意识的,切换时ta会闭上眼睛,然后将思维向后移动,另一个人漂浮来。切换也可以在和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发生。ta描述从6岁时开始,ta的系统就出现了,ta遭遇过儿童虐待,在16岁时这个系统发展起来,虐待状态到18岁时才结束。精神科诊断ta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广泛性焦虑症(GAD)还有分离性障碍,但是ta认为自己有双相还有边缘型人格障碍。ta服用一种情绪稳定剂,ta觉得是有效的。

#3

案例



一名23岁的女性,住在大城市,ta自称系统有两个成员,一个叫Sarah一个叫Jamie,ta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但是有不同的价值观,ta们面部表情不同,走路的方式也不同,声音也不同。ta们可以同时出现,但是ta们避免这样做,因为这会使其它人感到困惑。当ta们俩都觉得愉快时,才同时出现。ta们每天要切换几次:“我们决定何时切换;我们制定时间表,由谁安排时间。我们很少会无意间切换。


Sarah在12岁的时候遭到性侵,这次事件之后她离开了,6年后才回来。


期间,Jamie是一名由女性到男性的跨性别者,Sarah说如果她的身体只有Jamie,ta会选择手术,Jamie经历了两年的激素治疗,在服用激素半年后,ta的身体出现了变化,这让Sarah很困扰,因此Jamie停止了激素。Sarah说Jamie患有PTSD是因为ta处于一个被的虐待关系中,但是我们的这个家庭也是被虐待的,Jamie一生都在接受治疗,接受了抑郁症和PTSD的治疗。我们是multiple的,我们功能运作良好,不需要给我们贴上标签,我们的治疗师说,Jamie想要拥有正常的生活,让我不要出现。Sarah认为multiple是不需要诊断也不需要治疗的,ta们的系统很稳定,并且过着充实的生活,也许系统中的人需要治疗,而不是整个系统。

#4

案例


这个系统目前是一个28岁的女性,目前失业,靠残疾津贴生活。ta们的身体里患有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个系统有11个人。有四个核心成员,四个男孩,还有另外两个人。这个系统在17岁时出现,ta们不是因为受到创伤而产生的,而是一个接着一个人越出现越多,ta们自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我”是最开始那个,后来出现了我妹妹,以前是个复杂系统,但是现在减少了。


系统中有一个“通常在那里”的领导者,当系统中某人变得具有攻击性的时候,领导者会介入。最近ta说ta常常忘事情,例如叠了衣服但是大家都不记得谁叠了。ta看过很多精神科医生但是ta们通常放弃了对ta的治疗,ta接受了哌甲酯和抑郁症的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有一名治疗师怀疑ta患有DID,但是没有进行诊断。ta目前依靠社会福利生活。

#5

案例


我是主人,我是一个无性别者(agender)因为我不喜欢被性别定义。一个22岁的女性声音自我介绍道。


ta在大学学习心理学。ta的系统有28名成员,ta记录在excel表格中,有6-7个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导者,更常出现,每个人都有名字,系统中有三个家庭,其中一个居民还拥有一个子系统。其中有三个孩子,年长的居民会照顾ta们。


主人介绍说,如果我出来,ta们必须退后,ta们都知道这是我的身体,我可以控制。这像是一个学生会、一个兄弟会或是一个家庭,我们有长达15页的法律,每个人都进行了签名,ta可以记得发生了什么但是很多成员不记得另一个成员说了什么或是做了什么。在压力大的时候切换总是会发生,但是我一直在那里。系统出现在7年前,当时身体15岁,ta否认是创伤导致的,这始于ta系统中两个人的争论,有一天醒来感觉有人在占有我,我以为我失去理智了,几个月后另一个人介入,再后来其它人进来建立了秩序,之后更多人出现。ta没有创伤或是遗忘,专业人士也不认为是DID,ta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不影响ta的生活。

#6

案例


一个29岁的女性声音介绍,我们的身体是女性,但是我个人是男性。ta也在大学学习心理学,想要从事心理咨询。系统有20个精神上独立的人,性别各种都有,没有核心人物或是主任,ta们是平等的,前面的人控制身体,其它人在后面像在睡觉。在过去,前面的成员无法完整控制身体,有时觉得肢体不是自己的,或是出现平衡问题,但是现在一次只有一个人在前面,因此动作更协调了。


ta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在日记中对每个角色进行颜色编码,七年前ta们开始听到对方的声音,ta们去看医生并告诉ta有幻听,还诊断了发作性睡病。ta开始吃药,但是服药后ta认为效果不佳,焦虑加重了,还出现了角色之间无法相互沟通的情况,ta努力装得“正常”,后来ta停药了,改由心理咨询,服药治疗过程中ta失去了一些记忆,但是停药后两年记忆恢复了。ta的治疗师建议ta接受multiplicity,后来ta们相处得很和平,焦虑和愤怒减少了,ta也进入大学学习。

(在这里小编并未全文翻译,仅仅是提取要点,也没有翻译所有的案例,详细的故事请读者去看全文)



怎么理解多重自我?




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母亲、儿子、员工、宠物饲养者、同性恋者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遇到不同的社会事件时可以触发不同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和角色会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

multiplicity(多重自我)指行为举止好像有几个截然不同的自我。


这些自我被认为是社会建构的[1]。每个自我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反应、偏好、行为、甚至记忆。通常,唯一的共享实体是它们所生活的身体。有些自称“multiplicity”的人,可能不止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而是拥有许多不同的自我,这些自我都是重要的,这些自我各自有各自的思想、欲望、兴趣和经历。这篇文章提出multiplicity是身份分裂(identity splitting)的一种极端形式。



multiplicity的量表主要有两个,1999年Altrocchi提出the Plural Self Scale量表,评估多重的人格结构,分数越高,表明思想和感受会随着时间和情境变化不同[2]。Carter在2008年也提出了一个由20个条目组成的清单来评估人格结构[3]。分数越高表明思想和感受会随着时间和情感的发展不同。其中有一些问题包括“您的笔迹在不同时间有明显变化吗?” “您是否突然从一种情绪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情绪而没有明显的原因?”但是这些量表主要衡量自我的整合性,并且基于自我反思。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multiplicity”的测量,测出来的仅仅是个体的“神经质特质”,反而四周人报告可能存在的解离现象者,不一定在multiplicity的自我评估中出现高分。所以认为multiplicity不应该列出来成为一种精神障碍。


multiplicity与身份障碍及其更严重的形式DID具有共同的特征。DID被认为是对意识、记忆、身份或环境感知的一系列功能失调,通常是应对极端压力的一种方式,并且通常源于创伤[4][5]。患有DID的女性患者中,创伤与非创伤相关的人格状态与脑血流的不同区域相关,这支持了DID患者可以具有不同的自传自我的观点[6]。然而,DID的诊断具有争议性,一些研究者认为DID可以通过高度幻想(high fantasy)和个体积极的角色扮演(motivated role-playing)来解释[7][8]。


受访者通常在20多岁,而且出生分配性别均为女性。每个系统中的人数在2到28之间。某些系统中人格是平等的,有些系统是结构的或是分层的,在较大的系统中可能有子系统,这个系统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有些是由于创伤导致,有些没有创伤事件。multiplicity患者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网络论坛基于多重人格的讨论和互动对ta们有益,导致了更好的功能水平。在论坛成员的交流之中,似乎可以帮助成员理解和接受ta们的经历从而提高ta们的应对能力。

有些系统似乎是自我认同混乱的极端形式,有些系统则可以追溯至早年创伤的某些回忆,但是不一定有创伤事件。因此,作者认为多重人格可以视作一种连续谱系,存在于身份障碍(identity disturbance)以及分离性身份障碍(DID)之间的谱系。但是由于这些受访者大多数系统功能良好,因此在诊断以及精神病理上仍有争议。


作者认为多重自我(multiplicity)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身份,并且在社会互动中维持[9][10]。从这个角度来看,多重自我对于一部分小众的人群来说,是ta们对于发展出来的不同自我的“当代的”、社会建构的自我调节方式[11]。尽管如此,多重自我个体出现的分离性症状(dissociation)是异质性很强的,不像是过去研究那样,认为分离性症状与多重自我是密不可分的。


讨论与解释




multiplicity和分离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根据DSM-5对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的定义:depersonalisation(人格解体) occurs when one experiencesunreality(非真实感) ordetachment(失去连接) fromone's mind, self or body, whereas experiences of unreality or detachment fromone's surroundings is called derealisation(非真实感).


在multiplicity的个体中,人格解体被视为人格解体的特殊形式,但是多个系统往往具有真实感,非真实感可能仅仅是偶发的,但是很多个体没有明显的分离性遗忘的特点,记忆通常正常的保留在某个自我中,自传体信息是完整的。尽管并非每个变化都会共享每个内存信息。


仅仅有部分的个体能够被诊断为DID,这些个体存在比较明显的disruption of identity(身份破坏),主要体现在自我同一性、自我组织、行为的连续性受损。存在记忆连续且能够自愿切换的个体功能较完好,而这些个体不支持DID诊断。


潜在自我(possibleselves)的极端形式


许多个体表示“alters(alternative selves)”的存在似乎是过去创伤和日常压力的一种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应对通过分裂(splitting)和人格化(personalizing)的方式来进行,出现例如攻击者、保护者这样的身份。在自我的认知理论之中,潜在的自我是一种类似认知之中希望、恐惧、目标、威胁等等这些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自我组织形式,指向了这些动力[12]。


此外,multiplicity被视为一种an extreme form ofself-complexity(极端形式的自我混乱),是多种自我不同面向以保护性的形式出现,去对抗另一些负面的情感,可以视为一种缓解压力、抑郁以及其它精神疾病的对个体的不利影响[13]。在这个理论中,研究者认为,与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相比,可以使用人格交替的方式控制情绪与应对创伤的个体功能更好。



这些多重人格网络社群的存在

对这些亲历者有没好处?


这些多重人格者往往喜欢叙述,在成为“multiplicity”的自我认同之后,研究者去关注这样的身份认同对个体的影响。研究者认为,这些多重自我者在社群中的互动是一种建构自己现实的方式,彼此分享经验,建构共同身份,个体和集体的经验被整合。此外,对于自身少数群体身份的认同可以减少偏见以及提升自尊。多重自我的标签可能有助于这些个体应对异常的感觉和负面的外部反馈。但是这样的人相互聚集并不是以康复为目的,也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团体成员的规则和价值观趋于统一,可能会阻止一些成员寻求专业帮助,并且增加这些成员和主流社会的隔离。


 吃药要怎么吃?


这些成员有些被诊断为DID,有些被诊断为PTSD,这些群体可能可以受益于SSRI的治疗,有一部分可受益于心境稳定剂的治疗。有些个体被诊断自闭症和ADHD,这个群体往往出现难以从药物受益的情况。并且其中一个个体的母亲也患有DID,因此可能提示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药物只能降低睡眠和攻击性,但是对分离性症状没有效果[14]。


滑动查看文献

[1] Eidelman, P., Talbot, L.S., Gruber, J., Hairston, I., Harvey, A.G.(2010). Sleep architecture as correlate and predictor of symptoms andimpairment in inter-episode bipolar disorder: taking on the challenge ofmedication effects. J Sleep Res, 19(4), 516-24.

[2] Van Meter, A.R., Burke, C., Youngstrom, E.A., Faedda, G.L.,Correll, C.U. (2016). The Bipolar Prodrome: Meta-Analysis of Symptom PrevalencePrior to Initial or Recurrent Mood Episode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Psychiatry, 55(7), 543-55.

[3] Lewis, K.S., Gordon-Smith, K., Forty, L., Di Florio, A., Craddock,N., Jones, L., Jones, I. (2017=. Sleep loss as a trigger of mood episodes inbipolar disord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ased on diagnostic subtype andgender. Br J Psychiatry, 211(3), 169-174.

[4] Boland, E.M., Rao, H., Dinges, D.F., Smith, R.V., Goel, N., Detre,J.A., Basner, M., Sheline, Y.I., Thase, M.E., Gehrman, P.R. (2017)Meta-Analysis of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J ClinPsychiatry, 78(8), e1020-e1034.

[5] Abreu, T., Bragança, M. (2015). The bipolarity of light and dark: Areview on Bipolar Disorder and circadian cycles. J Affec. Disord, 185, 219-29.

[6] De Crescenzo, F., Economouc, A., Sharpley, A.L., Gormez, A.,Quested, D.J. (2017). Actigraphic features of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33, 58-69.

[7] . Van Meter, A.R., Burke, C., Youngstrom, E.A., Faedda, G.L.,Correll, C.U. (2016). The Bipolar Prodrome: Meta-Analysis of Symptom PrevalencePrior to Initial or Recurrent Mood Episode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Psychiatry, 55(7), 543-55

[8] Talbot, L.S., Hairston, I.S. (2009). The Effect of Mood on SleepOnset Latency and REM Sleep in Interepisode Bipolar Disorder. J Abnorm Psychol,118(3), 448–458.

[9] Lucidi, F., Devoto, A., Violani, C., De Gennaro, L., Mastracci, P.,Bertini, M. (1996). Rapid eye movements density as a measure of sleep need: REMdensity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reduction of prior sleep duration.Electroenceph Clin Neurophysiol, 99, 556-561.

[10] Aserinsky, E. (1969). The maximal capacity for sleep: rapid eyemovement density as an index of sleep satiety. Biol Psychiatry, 1(2), 147-59.

[11] Eidelman, P., Talbot, L.S., Gruber, J., Hairston, I., Harvey, A.G.(2010). Sleep architecture as correlate and predictor of symptoms andimpairment in inter-episode bipolar disorder: taking on the challenge ofmedication effects. J Sleep Res, 19(4), 516-24.

[12] Soehner, A.M., Kaplan, K.A., Saletin, J.M., Talbot, L.S., Hairston,I.S., Gruber, J., Eidelman, P., Walker, M.P., Harvey, A.G. (2018). You'll feelbetter in the morning: slow wave activity and overnight mood regulation ininterepisode bipolar disorder. Psychol Med, 48(2), 249- 260.

[13] Möller, H. J. (2003). Bipolar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Distinctillness or a continuum?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4(Suppl. 6), 23-7,discussion 28.

[14] Kuswanto, C. N., Sum, M. Y., & Sim, K. (2013). Neurocognitivefunctioning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clarifying concepts ofdiagnostic dichotomy vs. continuum.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4, 162.

[15] Serretti, A., Lattuada, E., Cusin, C., Gasperini, M., Smeraldi, E.(1999).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features of psychotic and nonpsychoticdepression. Compr Psychiatry, 40, 358–362.

[16] Kaskie, R.E., Gill, K.M., Ferrarelli F. (2019). Reduced frontalslow wave density during sleep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Schizophr Res, 206,318-324




推荐阅读

作为少数群体,无论是性少数、精神疾病病友、多样性人士、少数族裔,或是在一个群体里面格格不入,会遇到什么压力。看看Meyer经典的少数群体压力模型。

双相的人,究竟是睡眠需求减少(不需要那么多睡眠)?还是失眠(睡不着,且需要更多睡眠)?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双相群体的诊治。


上海BelongingSpace长期宣传:一个性别友好的精神健康空间,驻扎于社区地下防空洞;以艺术促进行动,以行动促进反思和自我疗愈;开放共享,拓展平等而多元的互助网络。

联合传播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