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其他

长文解析如何避免成为有害的助人者 | 讨论

*本文并不反对助人,仅仅是罗列与分析各种自发助人者容易踩到的坑,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尽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本文可能涉及创伤触发,谨慎阅读。全文8500字。即便社会上广泛推崇舍己为人的助人典范,如杰出的医护人员和见义勇为者,他们甚至被尊为圣徒、烈士。然而,许多人有着很强的同情与同理心,充满助人的热情,却在助人的道路上遭遇重重阻碍,他们的善举甚至被误解为“害了别人”。这些人轻则受到嘲讽,重则面临社会霸凌和妖魔化。那么,为何有些时候会成为“有害的助人者”呢?这其中或许有诸多原因,对于那些“助人失败”或“越助越差”的行为进行适当引导或调整,而非简单地惩罚。此外,如果助人者自身状态下滑,而被帮助者却因此受益,我们是否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愚蠢”?或许,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一句民间谚语“救急不救穷”描述了一些现象。“穷”可能意味着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存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框架以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产生了一方对于令一方对方单方面“惨”的评判:“穷”意味着“能力不足、习惯不良、疾病”等,可能也意味着拥有更多创伤。创伤疗愈只能从关系中疗愈,疗愈性的关系也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样的关系若是无法从亲族中满足,自发助人现象是提供后天再抚育(reparenting)的重要来源。我们去分析许多自发助人者踩入的困境时,我们也能够发现这样的困境在亲族养育创伤中是异常地常见的。本文基于《创伤与复原》的创伤移情与反移情,梳理出“助人悲剧”的阴影,看见这些暗流涌动的陷阱,避免采坑。心理创伤的核心经验是失权,助人必须遵循赋权增能(empowerment)和重新创造链接。【延伸阅读】疾病亲历者社群的创伤知情以复杂创伤视角重构临床实践失权是痛苦的根源-女性主义疗法概况求助信息差关于罕见病与少数群体求助资源的不均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供需信息差的严重失衡。许多求助者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知该向何处寻求帮助。他们可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真正能理解并帮助他们的群体,但往往难以如愿。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助人者资源也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许多助人者同样难以找到他们想要帮助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社群成为了他们相互对接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社群求助并非毫无风险。有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不理性的自我牺牲、难以辨别的利益纠葛、连环的情绪崩溃,以及边缘群体内部的群体性暴力等问题。在现有的正式医疗、法律和福利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个体需求的情况下,社群中的自发帮助行为就像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助人者还是受助者,都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助人者都出于善意,也并非所有受助者都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风险,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因此拒绝求助。对于助人者来说,了解如何有效地对接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个希望帮助性少数青少年的助人者,可能会发现某个社工机构主要关注社区老年人,这时他们就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寻找与自身工作领域相匹配的机构。在助人行业中,我们也要警惕那些真正出于善意和热情的行为让个体陷入的困境。助人者容易遇到的困境以创伤为激发动机的助人行为:其优势在于深厚的同情和同理心,但风险在于可能无意中形成相互间的创伤连环激发,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叠加更多创伤。这一点成为了后续讨论的核心。同情心与同理心互补:人们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去帮助他人,却未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其处境。同理心则是站在被同理者的视角,不仅想象对方如何面对,还理解对方为何如此行事,即使不完全认同对方的做法。同情与同理心的结合至关重要,不能仅有同情而缺乏同理心。同时,充足的创伤疗愈知识和基础是助人行为的有力支撑。同情心虽可作为助人的动机,但过度的同情心容易让人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产生难以忍受的排斥感,甚至因难以认同他人的反应而攻击对方。高同理心天赋的人在社会中可能会遭遇不平等,他们乐于助人却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周围人缺乏相对较高的同理心,可能会对高同理心的人施加质疑和心理负担。因此,他们更需调节自身情绪,全面了解社会脉络,并远离那些消耗性的关系。同理心的三个层面(Battaly,
5月26日 下午 9:50
其他

以复杂创伤视角重构临床实践 | 导读

*本文并不是书中内容的节选,而是本文作者阅读书籍的心得+社群读书会讨论内容的结合,带有私货,书籍内容与自我疗愈工具请看原书,支持正版。我在精神科工作的前几年,在病房中遇到过一些“住院没效”甚至“越住越严重”的年轻患者,住院效果不佳会被视为“人格问题”。这些患者在病房中的比例不高,可能被靠上“强迫、偏执、癔症”等标签,在现在可能逐渐还会发现有“双A、人格障碍、DID/OSDD”。于是我去学了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发现,心理治疗理论上可能有用,但是在实际上,由于患者的自伤自杀与暴力倾向,需求与治疗目的不一致,还有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与本人配合度的原因,再加上本就是精神科治不好的患者,就更少有治疗师敢做。这次带大家阅读《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刚翻的时候会感觉到好像没什么复杂的理论,似乎没什么内容,但是仔细去琢磨其中的每一段,立刻感受到这本书的颠覆性,尽管我已经学习过许多创伤知情的内容,细读作者的文章几乎令我以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框架重构了我对精神科临床的理念,作者关于CPTSD的理念颠覆"家庭内部的情绪创伤"的病理化争议,肯定了言语虐待与情绪虐待在形成CPTSD的关键影响。作者提供了一个亲历者+从业者双重身份的叙事,以自身较高的敏锐度,更能够回应到CPTSD亲历者的想法,并在文章中提供了许多可以让精神健康从业者学习的沟通方式。本书章节内容的分配上更着重于行动而不是大幅描述创伤的表现,并且承认在治疗关系外的自助疗愈与关系型疗愈,认可“代表团的再抚育(reparenting
1月31日 下午 7:24
其他

疾病亲历者社群的创伤知情 | 讨论

(本文可能引起恐惧、创伤与不适,慎入;本文不涉及社群成员招募)经历疾病的痛苦本身已经足以造成一般意义上的创伤。同时,向疾病亲历者以及四周亲近的人询问“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痛苦”,就像询问其他创伤幸存者“为什么会遭受暴力”一样。精神健康社群社群的作用70年代,自体心理学家Kohut提出“确认一个人属于其他人中的一员的感觉”,能整合孤立的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际关系的否认,进一步激活过去未被体验过的“有归属的感觉”。(延伸阅读:孪生体验:“我和人类格格不入”)社群本身的疗愈性是广泛地被描述的(self-healing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症状网络精神病学互动社区3周年

活动的热心的志愿者们:blingbling;Evelyn;启明;大新;郊区一条土狗;Flora;电烤;Maius;菲娅;水中表象;KETA;Luca;青蛙;周清;大运;Jean;曹乐平;Dolores
2023年7月4日
其他

科普能够改善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吗?

常常有观点提到:许多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厌恶与歧视都是源于“对精神疾病不了解”。第二期精神病学成长团体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十几次的课程中我们借由讲课、看视频与电影等多种形式加深参与者对于精神病学知识的了解,并且借着小组讨论、小组练习、个人汇报等多种形式来试图回应到参与成员对于精神疾病的经验。也许已经能够称为一次“深入的科普”,那么,成员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印象是否有什么转变,科普究竟能够改善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什么样的科普有助于减轻对个体的歧视?授课对于精神疾病态度的变化非精神病学专业的医学生课程可以视为一种“系统而深入”的科普,从2017年开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持续进行了调查,考察医学生在精神病学学习前后对精神疾病与患者态度的变化。问卷包括64题,了解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当时此调研的成员主要为目前心声Mind的成员)在学习之后,有明显变化的观点有:有明显变化电击治疗应该被禁止。精神疾病的治疗不需要吃药。精神疾病只是很多人用来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精神病人不应该被关起来。精神科的药物都是拿来骗钱的。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重要。我不觉得精神病人真的是生病了。吃药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弊大于利。但是从反面来看,也有许多刻板印象只能很轻微的,无统计显著性的稍有改变:无显著改变心理治疗都是拿来骗钱的。精神病学很不科学。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家庭环境没有关系。精神疾病的诊断只会给病人带来污名。精神病人通常在某一方面天赋异禀。精神病人通常都有暴力倾向。得了精神疾病,等于这辈子都完了。我不会和得过精神疾病的人一起工作。我有点害怕精神病人。如果我要去见一个人,而这个人曾经得过精神疾病,我会有点担心。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得精神疾病。精神病人的行为通常具有不可预测性。还有一些刻板印象并不随着半年的“科普”而改变:并没有改变不应把照顾小孩这样的工作交给得过精神疾病的人。如果家里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我并不会因此而羞耻。如果班上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我不会想要躲开他。我不会和得过精神疾病的人结婚。如果我的朋友得了精神疾病,我会主动去关心他。精神病人也可以有较好的工作能力。正常的社会交往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精神病人通常举止古怪。精神病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精神疾病不是病人自己的错。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里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对于精神疾病,住院治疗能带来更大的帮助。看完以上定量的调研,初步地一窥科普也许在许多层面上并不会让歧视消失,甚至对于部分从业者以及照料者而言“越了解越歧视”也是存在的,我们试图更深入地探索成员们地经验,一同探讨这些“歧视”究竟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下产生。与患者相处的创伤延伸阅读:理解不可理喻的照料者们:关注并修复精神障碍患者照料者的创伤许多人也表达:越了解越讨厌,“患者确实带给了我们伤害”!精神障碍相关的常见缺陷是亲密关系暴力常见的风险因素:人际交往能力(poor
2023年7月3日
其他

心理咨询如何与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来访工作 | 文献导读

做了心理治疗,还需要服药吗?一文解答心理咨询与精神科服药有着交织复杂的关系,症状网络作为一个精神病学社区,常常有心理咨询师会询问“服药有什么副作用?”、“这是药物副作用吗?”在法律上也会遇到“心理咨询不是心理治疗,是不是不能接服药的来访?”--警惕:心理咨询师的这三类执业行为会被行政处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心理活动明确在排除标准中写着排除掉“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个体,因此产生了部分的患者强烈的病耻感,急着想要把药物停掉来参与活动。有时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出现病情波动、调药住院、一次性大量服下药物也在牵动着治疗联盟中每一个个体的神经。--精神科药物过量急救临床实践讲座全文【干货】以下整理了一些与精神科服药的个体工作常见的与服药相关的议题。探索自身的困扰与自身所在的环境与社会中的意义,以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你的行为。精神科与心理咨询的交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在许多精神疾病的诊疗过程,药物会先起作用,保证来访者的基本安全,让其有接受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从而使来访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反过来也能提高来访者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促使药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并解决那些药物不能解决的适应能力问题、情绪调节问题、人格成长问题等。--做了心理治疗,还需要服药吗?一文解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在精神科诊治过程中的药物议题:直接的歧视和排除服药的来访建议来访很正常、没有病、不用服药(严重的伦理问题)来访抱怨副作用、认为药物对自己有损害的时候支持的观点劝药的过程令来访感到自己不被接纳来访认为自己很正常被家人和学校强迫治疗时候的立场冲突来访分享自己“依赖药物”的时候,咨询师对物质滥用的不适咨询师本人对于药物的反叛情节,对误诊的担忧,对权力的反抗咨询师本人对于专家身份的情节,急着想要给予解决方法以及专业判断个体不想要使用个体出现物质滥用的状况个体出现反复大量吞药的行为(自伤or自杀or宣泄or求救or纾解压力)怎么样用药是有效的?药物的心理动力80年代葛林·嘉宝《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中描述了许多与服药来访工作时要面临的心理动力议题。药物治疗的移情:对精神科医生与医院的移情,当患者未按照医生要求服药,医生可能会表现得不耐烦且更权威,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患者将医生视为严苛的父母。与患者合作,了解患者的担心。可以询问“除了副作用以外,你对服药有什么担心?”,“你曾在电视上看过关于药物的事情吗?”,“你家里人对你服药的看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生病”,“药物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你对开药的医生有什么感受?”。将开药视为一种共情失败(empathic
2023年7月2日
其他

性暴力幸存者的社会支持共学小组【症状网络社群招募】

文献导读受虐的创伤源于人际背叛?了解背叛创伤理论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广州深圳多元精神健康茶话会【线下】

症状网络以线下茶话会的形式,邀请精神心理行业从业者、公益行动者、草根助人者一同来聚一聚,相互支持,探讨与共创尊重多元、平等以及赋能的心理健康行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精神疾病亲历者的康复支持;多元视角以亲历者为中心肯定个体的社会赋能;性少数公益遇到精神疾病亲历者如何获得支持。茶话会分为相互介绍彼此的工作、相互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多元议题、小组讨论等几个环节。参与要求:对精神疾病亲历者以及性少数群体友善无偏见a.广州场茶话会时间:2023年6月22日14:00-17:00从业者茶话会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大观湿地公园旁主持人:江帆、Circle、Birdieb.深圳场茶话会时间:2023年6月24日12:00-14:00午饭聚餐14:00-17:00从业者茶话会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石厦站周边主持人:一棵树、Circle、Birdiec.症状网络读者小聚​时间:2023年6月23日活动流程:
2023年6月7日
其他

为什么会被讨厌? | 酷儿对谈

这篇文章由Circle、精神康复白亦初与清清一同对话成文。(本文可能引起恐惧、创伤与不适,慎入)Circle: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十分关注“排挤”这一概念在各种主体及其互动系统中是如何被构建的。这种不适感、厌恶情绪甚至暴力行为会对精神科患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很多人都感到自己处于被别人讨厌和排挤的危险之中,有些人因此遭受心理创伤,有些人则遭到暴力对待,还有些人可能因为挣扎反而被认为是施行暴力的人。这个问题在我处理各种病例时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涉及“神经多样性”这个概念时更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倾听和思考,我开始梳理出一些结构。从“厌恶偏见”、“本能厌恶”、“迫害”、“霸凌”、“亲密关系暴力”等角度出发,我试图还原“排挤”的地图,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份草稿。通过这个过程,我希望更全面地理解“排挤”这一概念,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辅导患者,帮助他们摆脱“排挤”的阴影。延伸阅读:背叛创伤和疗愈之路
其他

《看不见的背叛》用真实案例讲述背叛创伤和疗愈之路 | 文献导读

00引言背叛并不局限于单一形式,它可以包括不忠、虐待、歧视、性侵,乃至超负荷的工作等等。它如同毒蛇一般,在人群中悄然而至。一旦发生,往往会破坏亲密关系,摧毁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基础,甚至进一步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对于孩子而言,背叛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他们不仅无法信任别人,甚至无法相信自己,严重侵蚀自我意识。有着被背叛经历的孩子可能很难重拾自尊,而且还可能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我们常常缺乏勇气去承认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歧视。甚至有时,我们会隐瞒自己的遭遇,仿佛这是见不得人的事。究竟我们是背叛者、旁观者,还是被背叛者?《看不见的背叛》从“背叛创伤”引向“背叛盲视”,探讨了五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背叛盲视?(2)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背叛盲视?(3)我们怎样做到背叛盲视?(4)背叛盲视会带来哪些影响?(5)如何从背叛盲视中抽身而出?通过真实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背叛盲视”的概念。01这么明显的事情,怎会毫不知情案例
其他

女英雄的旅程 | 文献导读

我在书店遇到这本书的时候翻目录即感觉到相当的震撼,下定决心来写一篇导读。作者写作于20世纪70-80年代,聚焦于当时“事业有成的女性”的心理,她们出生于40年代的母亲没有机会追求个人目标,任人摆布与压制,她们的孩子有望解放她们,治疗她们在社会建构起的“阴性本质”上受到的伤害。我出生时被抛(thrownness/Geworfenheit)在阴阳二元性别被识别为某种生物的本质的文化之中,而前半生迷迷糊糊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超脱对于被抛的世界中“生物本质”的命定的社会角色的旅程,这个“旅程”我走了前两段。这条路,不止是20世纪70年代部分“女强人”的路,也是在文化中,许多边缘群体反抗自身被边缘化、被视为劣等的命运(不止是性别、种族、疾病、阶级、地域、语言、外表等)时自我毁灭又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异化”。我先把目录放在下面。不同于传统英雄的叙事作者遇到过一些案主,尽管“事业有成”,但是却莫名感觉不到快乐,而是觉得倦怠、空虚、失落甚至感觉受骗,因为忙碌的安排而感到身体不适、可玩逃离但是却不知道如何逃离,这些人曾经根据传统的“男性英雄”的脚步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还是不免自我质问“这一切究竟有何意义?”作者提出“她们当初选择的是一个全然漠视自己天性的追寻模式”。她们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发现自己可能追求成功和认可的出发点是要讨好双亲,尤其是内化的父亲的原型,当她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动机时,却发现找不到任何属于她们自己的东西,因此再也无法摆脱一种一无所有的空虚感。她们到了一个地图没有记载的地方,这里荒凉而血腥。当一个人不再为了定义自己像某种成功人士一样执着于外在成就时,她就能毫无羁绊地去探索她自己的声音,一旦开始专注自我探索,就不再将外界的认可以及掌声作为自己唯一的价值。作者拜访神话学大佬Joseph
其他

精神科药物过量急救临床实践讲座全文【干货】

一个人一次“把好多精神类药物一次都吃下去了”是一个急诊科与精神科共同面对的挑战。到底有事没事?要不要送医?要不要催吐洗胃?然而精神类药物多种多样,这是毒理学的专业范围。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临床毒理是什么?第二部分,美国的中毒控制中心在做什么?第三部分,急诊科遇到中毒的患者我们要怎么办?精神科常用的药我们要怎么处理?主要应用三本书,详细内容请更多参考这几本书:美国的中毒热线美国现有五十多家中毒控制中心(Poison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过度敏感或刻意回避--性别建构的集体潜意识 | 文献导读

<u>Network</u>)读书会第八期(女性主义疗法理论深化读书会)第2次活动中我们阅读了《中国的女性与性相》。这本书主要从传播媒体以及出版物的角度呈现了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大陆性与性别概念建构的话语。作为一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受虐的创伤源于人际背叛?了解背叛创伤理论 | 文献导读

<u>Network</u>)读书会第八期第1次活动中,我汇报了《背叛创伤理论:一个批判性评价》的文献梳理,并提供了8条帮助被背叛者走出创伤的暖心Tips。《背叛创伤理论:一个批判性评价》(Betrayal
其他

处理愤怒的练习│文献导读

愤怒其实出现地比我们感受到的多。如果不擅长感受与面对自己的愤怒,这些情绪可能以各种躯体化、羞耻感、无力、自伤自杀、厌恶世界等方式溢出。对于精神障碍亲历者而言,情绪波动时愤怒更常出现,我们首先要察觉自己无处安放的愤怒,愤怒不只是大吼大叫、暴力毁物、指责别人,那它到底是什么?导读书籍:《憤怒療癒力:每一次失控都隱藏著被忽略的傷痛,透過三大覺察練習走出情緒黑洞,和更好的自己相遇》Overcoming
2023年4月9日
其他

​我的双相七年治愈之路 | 疾病书写

本文作者:Evelyn我想以一个双相亲历者的身份,思考一些更宏观的命题。Part1:自我的悦纳——没有复发本身,就是进步一个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说:如果不能杜绝复发,那就尽量使得复发与下一次复发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我总看到知乎上有网友提问:双相情感障碍真的能够痊愈吗?可能没有人能给出100%肯定的答案。因为确诊本身的标准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历过误诊的我对此深有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于:如何在正常人(康复的人)和确诊双相患者之间建立一个度量衡,去测量双相严重的程度和恢复的程度。在黑白之间留出一段灰色地带,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旦被打上双相的标签,就要背上精神病人的身份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中。于我而言,我的睡眠还是不太规律,大多数自由安排的时间我有些嗜睡,一般需要12个小时左右的睡眠,而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整晚的睡不着一天,一般一个月一次就要被动地习惯通宵的感觉,一个人消化躁动的思绪,还要不露痕迹不让爸妈知道担心,并尽量不打扰到正常作息的室友。但我也有努力在调节,睡觉时也会佩戴智能手环检测睡眠时长,定期查看做到心里有数。我的警戒线是连续3天通宵或质量非常低的短时间睡眠,还好在2021-2022年,我几乎没有触犯到过红线。至于心境方面,得益于碳酸锂,情绪稳定我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比较理性地看待问题。尽管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好在也基本能自己消化,通过和好友倾诉,寻找心理咨询师、运动等方式排解。——自信心碎了一地,那就一片片捡起来努力拼凑回来小镇做题家带着第一名固有的骄傲上大学后,三观有被不幸的震碎。曾经我把我生病的原因归因到是我的野望超过了我的能力,试图通过透支身体来达成全方位的优秀。于是我劝诫自己,不能什么都想要。但是我得承认在生病后我对自己的期望阈值拉低了很多,安于做一个普通的中等生,不去事事逞强好胜,做出超乎能力范围的尝试。、可苟着苟着,有时候我也会困惑,到底不使自己崩溃的边界在哪里?是我被生病这件事束缚住了手脚,而停止去追求我心中的优秀了吗?当我停止比较,放弃在世俗意义上的评价坐标,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而现在的我,意识到学会和双相坦然相处,已经很棒了。过去两年的我最大的进步便在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治愈的方法:不仅仅通过药物,还有寻找心理咨询师和一些工作坊交流会来获得倾听与共鸣;我将我的双相经历和自我剖析写下来投出去,去影响或者帮助到更多的人;我和更多的双相患者成为了朋友,我不仅仅是一个人,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联结。Part2:他者的悦纳这里的他者,我主要指的是家人、朋友和伴侣。——武志红老师曾经探讨过:为什么家会伤人?我也有在思考,父母的态度是怎样或正向吗,或负向的影响了我的恢复呢?一开始我去精神科就诊,我的父母那会是极其震惊和恐慌的,他们甚至和我本人一样抗拒这个诊断结果。后来休学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有点想把我藏起来(致敬我今年在上海电影节一个人看的电影《我想藏起来》)。我自己更是如此,白天他们去上班了,我就在家里昏睡,看剧,我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没有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就连去医院看病开药,都需要妈妈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可我去了还是什么都不愿意和医生讲,我真的不想承认我有精神病啊…现在的我意识到,只有正视自己的问题,配合医生积极有效的达成沟通,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办法。在家的时间,爸爸买了一只泰迪犬陪着我,有机会爸爸就开车带着一家人去踏青,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陪伴对我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曾经我发病时有非血统妄想,老是说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可现在我终于在学习和他们平和长久地相处。第二次住院后,我被确诊成为双相,爸妈在尝试了解这个疾病,他们专门买了书来对双相祛魅化,也从来没有因为双相的事情责备过我。但是,我能感受到妈妈肉眼可见的焦虑。她太敏感了,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看在眼里,无限放大,甚至被记录下来成为和医生对质的证据。我有时感到非常窒息,她永远怕我的药漏服少服,永远都在联合医生给我加药,怕我的病哪一天会复发。她也很自责,是她在人生低谷期曾经的歇斯底里使我选择了她的对立面,我过度的压抑和忽视自己的感情,导致我的情绪出口被堵死。她有在做出努力改变,我能感受到。我也能感受到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自从我确诊后,她几乎放下了对我的任何期望,我稍微想争取点什么,她都会打退堂鼓说丧气话:“不要去争那些不属于咱们的东西”“不要让自己压力太大啊”。在她那里,我只要还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好的结果。但她这么低的期望每每会让我有些愤怒:为什么我不值得更好的呢?——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是可以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我的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学为主的原有交际圈,一类是这两年拓展了不少的有着相似经历的病友。属于前者的,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知道我的病情,并且不是我主动和他们袒露的,而是在躁狂期间我的表现实在是属于纸包不住火了。我也就选择了告诉她们,毕竟是和我有了十几年交情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了。闺蜜们对我的态度也是一如既往的,甚至有些人会特别关心我的作息,监督我少喝咖啡奶茶,时不时地问我有没有情绪上的反复。而有一些关系稍微不错的朋友知道我那段时间比较反常,我含糊其辞地没有解释大多数人也没有再继续追问。总的来说,我并没有选择去向他们公开我的双相身份,在她们眼中,我要么正在康复近乎正常,要么就是完全正常。对于后者,我会适当地坦诚一些,交流服药的体验、回顾抑郁与躁狂的情绪,以揶揄的口吻说起犯病时的种种劣迹。但我也明白,她们并不一定会因为和我同样的病症,就能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毕竟我们认识的时间还短,友情这种东西,投缘的基础上还得靠时间慢慢雕琢。而患病这件事情,本身算是一种负担,和你有相似经历的人也许能够比普通人更好地与你感同身受,但是这种负担不可以完全靠朋友被消化和转移。我感谢我敢于reach
2023年4月7日
其他

精神病学共学成长团体第二期招募

精神科2022年9月份,我们第一次举办“精神病学多课目成长团体”,试图开展一个面向所有助人者的精神病学入门课程+人际网络支持,一开始,觉得“学精神病学”这样的事情应该大家都不感兴趣吧,b站上都有很多课程可以自学。B站自学链接:【科普】学习精神病学如何入门没想到发布之后,当天名额马上爆满。来参加成员有心理社科学生、精神病学学生与规培生、媒体人、互联网心理平台的从业者、心理咨询师、疾病亲历者、健康宣教倡导者、公益人与草根助人者等,在活动中,我们借由交叉的视角,从精神病学的知识出发,一步步探索不同视角下精神障碍亲历者的不同处境,并且进一步探讨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帮助到精神疾病群体,修通每个不同的参与者经验中的精神疾病情节,如何平等地、友善地,不带恐惧和偏见地回归人本与精神疾病亲历者工作。设置活动时间:第二期即将于2023年4月11日至6月,每周二的20:00-22:00,总共12周,每周1次,共12次。*这次结束后,下一期约于1年后招募活动形式:每次课程有1个小时的知识点讲解,此后进行1小时小组讨论。活动中还会组织小组练习(包含精神症状的量表、访谈以及诊断的练习),每次小组练习的时间由小组内部自行决定。活动地点:腾讯会议费用:799元,扫码添加小助手,缴费后加入。人数上限:30人以下。带领者:Circle
2023年4月6日
其他

使用正念与精神疾病亲历者工作

暂停实验室年度报告,我们参考这个报告总结出一些坚持练习的要点。6万练习者贡献的6个坚持行动秘诀
2023年4月3日
其他

你的心声我来读|征集焦虑障碍亲历者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感到担忧席卷而来,却无从呐喊?你是否饱受焦虑障碍的困扰,但苦于无人理解?你是否觉得公众对于焦虑障碍存在误解和污名?每当听到他人说“你别想太多”时,你是否感到无奈苦涩?你应该有太多太多想要对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个时代说出的心声吧。电影《八月:奥色治郡》剧照我们希望能够让亲历者的心声被更多人听见。我们也在寻找一种促进公众与焦虑障碍亲历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互动的方式。▍前期尝试我们想:如果通过匿名收集焦虑障碍亲历者的心声,制成一张张“心声卡片”。公众通过参与线下活动或纪录片拍摄,读出这一张张“心声”,并对此给予最真诚、最直接的反馈,是否也许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以更安全、更开放的心态来促进彼此的了解和对话。为了实践这一种可能性,我们在小范围内收集了一波亲历者的“心声”,并尝试拍摄了一个短片记录这一过程。下面这个视频便是这一纪录片的先导片(时长约1分钟)。(注:纪录片中的嘉宾观点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心声公益的想法和立场。)如果你也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如果你也有
其他

休学后住院之外的康复期陪伴【长期招募】【收藏留着用】

梦露小屋最没有架子(地位)的老板。逻辑与情感并重,稳重与疯狂齐飞。小屋大管家,资深陪伴者。抑郁焦虑障碍康复者。做过记者,学过人类学。近三年来,在线下线上活动中陪伴过大量情绪障碍青少年。
其他

双相情感障碍康复阶段的心理支持地图|文献导读

要如何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我们如何理解四周的人的双相?如果自己被诊断是双相,我们要怎么办?咨询中遇到双相的亲历者要怎么办?大家可能多多少少了解到双相是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我们先参考新英格兰杂志定期出版的综述,其中有包含双相的诊断、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一文全掌握。我们也能够看到许多双相的科普视频,自媒体,以及诸如双相躁郁世界等双相的同辈支持组织。你的心声我来读|征集双相亲历者内心的声音对于双相亲历者、四周亲友以及心理工作者而言,似乎双相康复期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不足以使用“躁狂”与“抑郁”的相关症状来解决一切问题。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更可能因为自伤自杀、冲动、注意力缺陷、边缘型人格障碍、物质滥用或是“共病太多”等原因,难以找到咨询师。我们将从社会支持、人格障碍与创伤、共存的精神科诊断、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自我实现与成长几个层面来探讨和双相康复期工作可能面临的困境地图。社会支持经历了疾病后,在康复过程中,污名化与病耻感持续存在,根据“少数群体模型”,作为社会中的少数群体这个角色本身,已经足够带给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不会被发现、被否认,但是足以令个体在整个系统性困境中产生种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我们如何发现那些建构了病耻感的话语?针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微攻击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与压力下无助的个体合作【女性主义疗法共学招募】

女性主义疗法作为一项帮助陷入痛苦的人们实现成长与康复的策略,它代表了一种对心理治疗概念的颠覆。而“颠覆”代表了治疗师和来访者通力合作的心理治疗策略。双方利用这种治疗手段来对抗外界带来、以及被内化的痛苦。甚至,我们要反思心理治疗实践本身是压迫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小组第一期发布后,已招满第一期与第二期,我们通过共学《女性主义疗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临床经验,共同讨论与分析治疗中遇到的性别/权力/社会地位/多重身份来更接近对人全面的理解,以及为什么感受到痛苦以至于表现出功能障碍,甚至是——那些被心理卫生学科建构成为精神病理学的痛苦。将这些分析整合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反思。【女性主义疗法并不限于女性参加,欢迎任何人参加!如果您想参加但是担心自身身份、性格在讨论中感到任何不适,我们非常需要您提出来讨论。如果在活动的场域中,女性主义成为象征的权力令在场的人不安也是需要改变与反思的。】
其他

你的心声我来读|征集双相亲历者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饱受双相障碍的困扰,但苦于无人理解?作为
其他

与压力下无助的个体合作【女性主义疗法共学小组第三期招募】

女性主义疗法作为一项帮助陷入痛苦的人们实现成长与康复的策略,它代表了一种对心理治疗概念的颠覆。而“颠覆”代表了治疗师和来访者通力合作的心理治疗策略。双方利用这种治疗手段来对抗外界带来、以及被内化的痛苦。甚至,我们要反思心理治疗实践本身是压迫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小组第一期发布后,已招满第一期与第二期,我们通过共学《女性主义疗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临床经验,共同讨论与分析治疗中遇到的性别/权力/社会地位/多重身份来更接近对人全面的理解,以及为什么感受到痛苦以至于表现出功能障碍,甚至是——那些被心理卫生学科建构成为精神病理学的痛苦。将这些分析整合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反思。【女性主义疗法并不限于女性参加,欢迎任何人参加!如果您想参加但是担心自身身份、性格在讨论中感到任何不适,我们非常需要您提出来讨论。如果在活动的场域中,女性主义成为象征的权力令在场的人不安也是需要改变与反思的。】
其他

如何看待抗抑郁药的说明书上提到可能增加青少年的自杀风险│ 讲座回顾

症状网络在3月5日举办了一场关于在美国的临床实践中如何看待FDA抗抑郁药说明书的讲座。以下为全文记录。抗抑郁药的说明书上可以见到这样的关于“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自杀风险”的提示,我们要如何看待它们?是不是青少年就不能用抗抑郁药了?有很多其它相关的文章从寻找规律、验证数据上面来探讨,延伸阅读:儿童青少年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风险和预测因素服用抗抑郁药会增加自杀的风险?注意!这些常用药可致精神症状抗抑郁药真的会增加自杀风险吗?FDA说明书(FDA
其他

如何平等地与个体合作-女性主义疗法实践│ 文献导读

在2022年年底,症状网络举办了第一期女性主义疗法的读书会。与压力下无助的个体合作【女性主义疗法共学小组】第一期的八次活动已经结束。根据第一期的内容,本文将梳理女性主义疗法的理念、发展和工作方式。女性主义疗法如何在设置中寻求平等治疗本身就注定了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治疗师的权力持续造成影响却又无法被指明或被挑战,如果治疗师的权力被用来否认权力的存在,这样的动力关系很可能会让来访者失权因此,治疗师对设定并维持界限负有责任,并根据治疗师所认同的关于心理治疗实践的法律及伦理规范,追求系统化的策略,尽可能地削弱此种不平等,同时负责在那个不平等的体系内为来访者赋权(Feminist
其他

失权是痛苦的根源-女性主义疗法概况│ 文献导读

在2022年年底,症状网络举办了第一期女性主义疗法的读书会。与压力下无助的个体合作【女性主义疗法共学小组】第一期的八次活动已经结束。根据第一期的内容,本文将梳理女性主义疗法的理念、发展和工作方式。女性主义疗法的定义女性主义疗法受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及分析的启发,扎根于性别心理学视角下的多元文化女性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引领着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寻找策略与解决方案,而这些策略与解决方案在个人日常生活中,在个人与社会、情感及政治环境的交互中,能够推动女性主义抵抗压迫、进行转变及社会变革(Brown,11994,4,pp.21-22)。女性与疯癫|影响女性主义治疗的三个文本女性主义疗法已经发展为一种技术上高度整合的实践模型。这种实践模型以对性别、社会地位,以及权力的分析为主要策略来充分理解人类的困境(Brown,2005)。女性主义疗法代表了一种“颠覆(revolution)”。它向心理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中新出现的所有致使人失权/去权的机制发出挑战。女性主义疗法的五大目标:平等(equality);在个体与别人的独立(independent)以及合作(interdependent)之间找到平衡;个体的赋能(empowerment);自我照顾(self
其他

精神疾病患者感染了新冠会有什么影响?

说一个小编遇到过的恐怖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国外,有抑郁多年,完成了大学学业以及参加到工作,但是两年前感染新冠后至今,感觉再也恢复不到抑郁缓解期的水平,调过很多药都没有办法改善睡眠,白天持续的情绪低落、困乏、悲观,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每天大概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经历能够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去找过工作,目前在一个工厂做兼职,体力每天只能坚持工作三小时作用。我们来整理下,新冠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的影响?#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一项纳入六千万人的分析
其他

转载:对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这一观点的探讨

今晨我在朋友圈读到田成华老师发表在渡过公众号上的文章——《田成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田成华老师是我在北大六院学习时最为尊敬的老师之一,2019年初田老师在正谊厅的讲座《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我和韩涵师妹自发整理了讲座的文字稿,这也是我反复阅读的文章之一,鞭策着自己成为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在此也推荐各位新入行的精神科医生阅读学习。田老师关于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的建议,文章中田老师基于:“对于双相障碍的患者首选的药物是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心境稳定剂中,除了拉莫三嗪以外,均会明显增加胚胎畸形的风险;不同的药物还有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如锂盐导致新生儿中毒,丙戊酸盐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卡马西平导致严重皮肤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等。”得出,在后文田老师引用了《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中的建议,并写道:“该指南明确禁止育龄女性使用丙戊酸盐,除非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对于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不绝对禁用,但建议尽可能不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可以使用拉莫三嗪。”而《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对孕期双相障碍治疗的建议是:我想指出,这个表中的建议是“孕期双相障碍治疗建议”,第6条建议指出“禁用丙戊酸盐(致畸性最强),也禁止心境稳定剂合用。”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该指南明确禁止的是孕期女性使用丙戊酸盐,而非“育龄女性”禁用丙戊酸盐。育龄女性和孕期女性完全不是一个范畴,孕期是一个状态,育龄女性则包含了15岁到50岁的女性(不同国家定义不完全一样),不管她是否怀孕、是否已经生完孩子、是否以后还要生。我相信没有一个经过合格培训的医生(不管是不是精神科医生)会给孕期女性使用丙戊酸盐,而该药禁用于孕期女性的缘由是因为会对胎儿造成伤害(致畸风险),在这里,医疗的主要考虑对象是未出生的胎儿,而非怀孕的母亲,当然如果二者兼顾自然最佳,然而在二者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默认胎儿优先。我不认为是对错之分,我想指出这个医疗决策的潜在前提。那么,在这里将禁用于“孕期女性”扩大到禁用于“育龄女性”,是否合适?我认为是非常不合适的。育龄女性首先是个人,是个病人,治病是她来看诊的目的。生育不生育要问问患者本人,而不是默认她一定会生育。女性因为潜在的默认生育而失去当下对自己病情治疗的最优选择,我只能说是女性群体的灾难。在医疗情境中使用“育龄女性”我认为也是不合适的,“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为妥当。关注女性的生育需要,我认为是必须的。更为合适的做法我想应当是:主动询问患者本人(而非患者丈夫,如果已婚的话;也不应当是患者的父母,如果未婚的话)未来是否有生育计划以及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并告知治疗的可能风险。(生育是一个重大决定,没有想好生还是不生是非常正常的。用“你以后肯定会后悔”“你以后就不这么想了”来否定当下的想法,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当下的人也是个人,当下的想法也是这个人当下的意愿。如果当下的意愿不算数,你怎么就知道你未来的意愿算数?还是说,假如你有生育意愿就算数,你没有生育意愿就不算数,等你有了生育意愿再来算数?“我现在的想法就很重要”——这句话应当牢牢记住。)对于田老师的建议:“将来修订第三版指南时,注明心境稳定剂不是育龄女性的首选药物。”我想如果这句话出现在诊疗指南里,不仅会对年轻医生造成误导,付出代价的将会是诸多女性的精神健康。我不禁想到自己高中时因为严重的痛经去看医生,接诊的是一名女医生,她笑着对我说:将来生完孩子就好了。且不说科学依据,即便真的如此,我为了未来生孩子要牺牲掉我在这之前多年的生活质量、影响我学业和前途,至少也得问问我愿不愿意。在此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该书的第四部分讲述了女性在求医问药过程中的普遍遭遇,我想我自己作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始终对此保持觉察,作为可能的患者,在医生很可能对此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女性自身更应当对此保持觉察。田老师对本文的回应(经同意发出):谢谢刘丽君大夫的质疑。非常高兴地看到年轻医生带着批判的态度阅读文献,不盲从权威。你文中引用的是已经出版的第12版,我引用的是即将出版的第14版。但是,两个版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一致。在前面转发的第14版相关内容中,用的是in
其他

神经多样性视角解构自伤OD叙事│ 疾病书写

文献导读理解不可理喻的照料者们:关注并修复精神障碍患者照料者的创伤如何正确地与抑郁焦虑的亲朋好友相处?【最全】美国的性别多元医学临床实践认识“孤独者”,走近高功能分裂样人格者:合并心境障碍,性别多元
其他

英国的神经多样性医疗实践│ 讲座回顾

本次内容为第八次活动记录: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精神病学多课目系统学习成长团体邀请到伦敦国王学院毕业的Yu,和我们介绍她在英国的精神多样性临床实践。既往Yu在症状网络举办的讲座:成人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如何自我调节今天来为大家介绍神经多样性或是神经多元性(neurodiversity)这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也有人将一部分自闭谱系不称为障碍,而是称为谱系状态,我们也将介绍成人注意力缺陷这个议题。我在这里主要介绍英国的医疗实践,可能和国内有点不太一样。/神经多样性简介/神经多样性是在90年代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自闭谱系的亲历者Judy
其他

冬季爬紫金山+聚餐【南京线下】

目前我们“注意力调节”免费读书会仍在招募中~欢迎参加成人注意力调节共学【免费系列读书会】
其他

了解癌症家庭心理健康:涟漪心理共学计划招募

2020)。随着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不断突破,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有明显的改善。癌症护理也已经从住院环境转移到非住院环境的长期照顾,家属开始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病人照护责任
其他

从心理健康视角更全面认识青少年OD圆角自残的困境【圆桌对谈】

赛博援交、自残、嗑药,这届05后怎么了?我们邀请了本文作者,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禁毒工作者、社工、亲历者、热线接线员等多视角进行圆桌会谈,我们更想要邀请到在这个议题下未被看到的亲历者、家属、老师等,一起进入一个平等的空间共同对谈,拒绝任何单方面的专家、长辈或是谴责的视角。圆桌在2022年11月28日周一晚上20:00进行,约2-3小时。讨论纲要参考:什么是OD,青少年OD的困境与挑战选择yuanjiao的青少年经历了什么当事人面对了什么困境?有什么需求?性别与这些行为是否有联系我们如何帮助ta们?我们如何去倾听与理解?发觉潜在资源?长辈与专业人士能做的如何报名?直接扫进活动群:【附录1】边缘型人格障碍:发展性创伤障碍(DTD):校园欺凌、发展性创伤与后创伤成长(post-traumatic
其他

成人注意力调节共学【免费系列读书会】

_network,缴纳押金、拉群后即算报名成功,活动信息在群里发布。症状网络其它关于精彩科普:从精神障碍视角进一步干预家暴
其他

存在与人本主义心理健康的马克思主义视角

马克思主义既是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也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社会历史价值的价值学说。公平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经典作家们做了大量论述,为我们今天讨论和解决公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与广义存在主义的本质区别如果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排除一些难题,直至排除主体性概念,那么所依靠的不应当是唯物主义反映论、正统“辨证唯物主义”这种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残余。相反地,在马克思主义里存在一种更加深刻得多的理由去离弃主体并位列与对象与历史。那便是这一观念:我们无可选择,我们彻头彻尾是历史性的,并被毫无保留地抛入世界;无论那些主观的证明会带来什么,排他性地参照内在,在客观上都是一种弃权,是一种规避具体的外部任务的方式;一言以蔽之,我们是介入的。说一切哲学都是唯心主义的,这或许最符合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哲学往往意味着反思,即同直接的东西管理额,而对哲学的问责正在于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异化情形,一种出逃的手段——一种对存在的拒绝,一种面对革命时的焦虑,一种资产阶级的良心不安。哲学家意识到自身是虚无和自由,为他的时代给出意识形态表述,将这一历史阶段转译为概念,而在此历史阶段里,人的本质与生存尚是分离的,人不是自身,因为他深陷于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思辨哲学力图把我人与世界的一种永恒本质,这样一种观念本身证明,在哲学家身上,潜在于种种观念之下的,是在生存上拒绝用劳动改变世界,是他面对真正的人性时的焦虑;而真正的人性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塑造的,不可能给它下一个一成不变的定义。哲学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彻底把握,唯一的方式是让我们加入历史,而不是静观历史。一如马克思在一部著名文献里所言:“唯有摧毁哲学才能实现哲学,别无他途。”萨特最初认为,有一种价值—自由—是真正有着一种普世的权威的,对某物献出自身既是对自由献出自身。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尝试用超越性的概念来解释上面这种理论,但是后来他转变为更加直接地声称:作为我们生命的撰写者我们必须“在自由的角度上”参与进世界中。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所提供的“参与文学”的理论中,一个生命的撰写者要么可以思考和想象一个跨越种族主义之类的自由限制之外,要么可以直接把这些限制排除在自己的生命之外。但是在后者这种处理方式之下,又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能成为撰写者本身就代表了其是自由的。不管这种讨论到底有无意义,萨特还是在其中找到了一些他保持了一生的政治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的价值。而萨特对于历史和他的政治思想的解读植根于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对于他人的“注视(Look)”这一概念之中。在通过谋划将我自己变成一个物体来处理之时,他人也将我从我自己异化开来,将我拉出那个客观的位置——在这个客观位置中世界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将我变成任何一个事物来处理。并且,将我变成任何一个事物来处理的这种行为也只能存在于他人的谋划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我让我自己成为的形象之中。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由于本体论的因素,我们永远建立不了一个共同的认知,而政治语境中的“我们”,也是一个永远动荡不定,受到挑战的概念。但这种不稳定性确实有着一种结构,也是萨特借由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探索的一个方面。由于社会关系不仅存在于个人之间,还存在于各种机构——甚至是存在了很久并具有极高声望与权力的机构——之中,所以我们想要将自己解救回客观位置的努力并不是在一个平等势力的情况下所实行的。像是波伏娃的著名作品《第二性》中所说,女性似乎被禁锢在一个永久的“物体”的状态之中,并且由于社会习俗大部分由男性视角所界定,她们好像就是“第二种性别”。由此,一个女性想要将自己解救回客观位置的努力一定会受到已经存在的,外部的一种永恒的机构式的“注视”,并将其定义为“女人”的压力,而男性似乎就少了这种压力与注视,男性感到自己更像是一个简单的“人类”,是一个纯粹的客体,而非“男性”。通过在经济与道德上使用类似的思想,萨特也建立了一种政治方面的思想框架—此时道德价值在面对他的价值思想时变得虚无起来。这种价值观让最终使得萨特得到了一个结论:存在主义本身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想形态上的表现,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被超越的”思想。萨特之所以这样拥抱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认识到人的谋划是在历史的事实境遇下才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自我实现抑或是哲学——包括存在主义哲学——都不可能是作为一种对于超越时间性的本质之抽象来理解,他们都是一种参与;是一种对过去进行考量,并对未来采取相应措施而使得当下存在意义的一种分析。他们生于历史—政治的境遇之中,并反过来影响他。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都将这一点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最初,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他们是活动家们——而这也为最初诸如萨特、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者等人产生分歧所奠定了基础。后来萨特认为一个关于自我实现的哲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强调个人境遇之中的选择的重要性,而这又使得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一种奇特地使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所进行的社会与历史现实的一种分析。在考虑到稀缺条件下的经济关系这样的,存在主义中自我实现的思想所依附的物质条件时,马克思对于资本的批判带来了一个任何“关于自由的哲学”都无法忽略的一种考量。这种考量为社会参与而服务,直到“每个人都有了一点真正的自由,超越物质生产生活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由此而是不可超越的,他为我们异化的处境提供一种最为清晰易懂的理论,并帮助我们在实际政治生活上超越不自由。但是萨特和正统马克思主义之间又饱含摩擦。萨特认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抛弃了其对于社会现实的辩证分析,转而偏向去接受一种先验论:历史事实不过是一些毫无生机的抽象。萨特通过他的《辨证理性批判》来尝试复原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praxis)”的概念,并使用存在主义中的“谋划”的概念加以对应。通过这里所谈论到的存在主义的自我实现相关的概念,已经僵化的经济决定论中或许可以重新流动起辩证法的源头活水:确实,人是被历史所“塑造”,但是人同样可以反过来“塑造”历史。萨特的这种,强调人类实在是一种活过的经历,“在马克思主义中重新强调人的地位”的尝试并不被当时的主流马克思主义者们所接受。萨特对于福楼拜或是波德莱尔对生活的喜爱,被认为是充斥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萨特和海德格尔的政治思想是如何从历史之中产生出来的:并没有冷冰冰的定理说,经济活动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有的之时境遇中的人创造历史,以及同时被历史所塑造。辩证唯物主义对于那些真正进行选择的人,那些将他们自己投入到自由的价值之中的人,是一种不可超越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对于我们所作出的政治主张,也必须从这种主张的意识形态的来源所谈起与理解:作为选择的本真的存在。本真的存在有着政治、历史的维度。所有的选择都在同时被各种不同的叙事主体所阐释,与过去与未来相衔接着,参与进历史。要注意的是,本真的存在之所以是本真的,靠的不是他所采用的叙事主体有多么正确。本真的存在不依靠于外部的各种解释。从这点来说,我们在看海德格尔和萨特,或是其他任何互相之前有所不同的观点之时,都不能像是在读专业、科学文章那样去阅读,而是将他们当作一种对于历史境遇的主观描写来看待,并且阅读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作者本身对于历史的参与。所以,他们与其说是代表了一种政治、存在主义的评判标准(justification),不如说是代表了一种政治、存在主义的形式(forms)。二.马克思主义公平观马克思主义公平观首先体现在研究公平问题的方法论上。在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总是以基本权利、基本自由为人性假定始而论述公平的。马克思主义拒斥这种先验方法论,认为公平问题根源于人类实践,其中最根本的是劳动实践。人类的劳动实践一开始就表现为双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对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调节,提出了公平问题,公平即是不同的实践主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按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和标准采取行动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此,无论是作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和准则的公平,还是人们关于公平的观念,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从唯物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出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对资产阶级的公平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他们先是指出了资产阶级公平观产生的历史根据,充分肯定了这一公平观在历史上起到的进步意义。马克思认为,平等和自由的口号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他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的这种基础而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形式,实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所无法比拟的公平,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②也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由商品经济条件所导出的现代平等观念,以及对之所进行的政治、法律形式的固定(如《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都曾给予过积极的评价。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考试卷伤要如何疗愈?——ACT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应用

不久前受邀给学生做了一场考后心理调节的讲座,并给学生提供了一周的考后心理咨询。在最近的临床工作当中,ACT给了我很多启发,于是尝试着用ACT的框架重新备了一节考后情绪调节的新课,对我自己和学生们都很有启发,于是在此分享给大家。期中考试结束后,面对自己不理想的成绩,面对日益内卷的竞争,我们总是会有各种患得患失的情绪......这些日子以来你是否一直沉浸在低落、懊悔、焦虑的情绪中,总是想起让你不满的成绩,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写作业也没什么心思,打打游戏、刷刷手机排遣情绪,却还是觉得心理空落落的?考完列了一大堆计划,但一天天过去,一项也没执行,想想就心累,还是摆烂吧……如果你为此深感困惑,相信这次讲座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接纳#1PPT1
其他

成人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如何自我调节

机缘巧合下,我们在10月份举办了一场调节注意力的讲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在教育的制度衔接着企业文化之下,人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坐着,进行高强度的、重复的脑力劳动,个体为了在社会中生存,注意力的挑战越来越大。随着医学科技的进展,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人发现自己人生中经历的许多格格不入以及困难,源于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然而在目前国内的医疗文化下,成人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寻求诊断与治疗时,有一定的可能在就诊过程中被忽视与污名化(参考:话语即权力:被妖魔化的ADHD药物干预),尤其是当ADHD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种种困难而发展出“人格障碍”的应对方式时,往往在就诊过程中承受偏见与歧视。(多动症
其他

第一次心理咨询?先看看这部动画

我们相信影像实践是能够缓解时代症候的社会处方,也相信在精神健康专业介入层面影像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发挥。在精神心理影像档案系列,我们持续收集和整理来自世界各地聚焦精神健康议题的优质影像,尤其关注华人创作和华语创作,呈现独特而珍贵的创作风景。
其他

【直播预告】民间抗郁十年路——尚善十年,理事们的亲历与见证

2022年10月25日,是尚善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十年前,尚善公益基金会作为全国第一家关爱精神健康,促进抑郁症防治的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开启了在抑郁症防治公益之路的探索与前行。十年后,尚善已经有了来自不同领域、志同道合的抗郁行动伙伴,开展了影响数亿人次的公益活动。十年间,民间抗郁组织,从各自孤立地摸索前行,到汇聚同行。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组织,加入到精神卫生事业中来。十年来,我们有幸经历了、见证了精神卫生领域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民间抗郁组织的飞跃发展,还是社会环境与相关服务的提升,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倡导。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的第十年,正是这部法律促进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进步。在尚善成立十年、精神卫生法颁布十年,这样的契机下,尚善的九位理事,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精神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民间抗郁力量的中流砥柱,还有深耕公益行业多年、具有影响力的公益人,将通过现场互动和网络连线的方式汇聚一堂,畅聊精神健康领域的专业进步、社会变化、公益组织发展、民间力量的集结等方面的这十年变迁,分享他们对这十年的思考与回顾。直播时间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公益价位精神困扰者与亲历者表达性艺术疗愈团体招募

如果让你用一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人生故事,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每次向别人倾诉的时候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全部的感受,甚至有些不可名状难以描述的感触?那,你有没有想过用艺术去表达呢?表达,是人类的天性和生存的需求。然而人类透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最直接的情感和意念则是在人类还没有形成文字和语言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说,强烈的体验、经验,通常以影像、气味等整体氛围等非语言的感觉形式,储存在大脑的边缘系统里以致人类的大脑知道的自然比人心所能意识到得多,所以我们经常有类似的经验,可以清楚地表达某种情绪却无法明白地阐释导致情绪的原因。人类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
其他

强迫性学习狂与正念的相遇│疾病书写

发病大概是2020年10月份,我睡眠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日常上课集中不了精神。我是语言专业,是小班制的,上课会有很多互动,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每时每刻都要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一直集中不了精神,老师就有一种每次看我和叫我名字的时候都以一种很轻蔑很凶的眼神看着我。我们小组讨论话题的时候都会专门到我的位置上面点到我,她的眼神让我很不舒服,我就想着是不是我注意力不集中老师才会这么看着我。这门课是我一生中恐怖的事情。为什么我会集中不了精神?强迫学习我一直push自己,无论是拼命的喝咖啡、喝茶,中午也没有睡觉。有一种强迫心理,你看别人在学习,你在休息,会觉得很愧对自己,感觉到很不舒服。我也要努力学习,所以精神紧绷要伪装成学习这个状态。我当时觉得我休息了就是在做愧对父母老师的事情。我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学习不好,我学习不好因为我注意力不集中。这两个话题一直围绕着我。我没法休息,即使很累都顶着这个状态去图书馆学,但是学又学不进去。十一月的时候我一直背单词,但是记不住,每个单词我念一遍再复述一遍这个能力都失去了。当时又有很严重的头痛、心慌还有头晕。我后来已经不能忍了,一开始和父母讲,父母就不理解你有什么问题。我和我表姐说,我表姐和我同龄,她也是读医的,很赞同我这个情况去医院看一下,就微信和我爸妈说我表妹怎么样。我爸妈隔了那么几个小时就说你回来看病吧。我请假去三甲医院看病,做心理测试,等结果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抖的,觉得很紧张要快死的感觉。当时候医生有点比较偏向中医,他觉得我太晚睡觉了。我每天早上有课,我每天十一二点睡觉我觉得也很正常。医生叫我八点睡觉,就从学校快节奏回到家里面每天吃药、休息睡觉,就是一个脱节的、转折的状态。我觉得很不舒服,但是不想轻易换医生,后面我适应不了,后来换了一个医生直到现在。当时是一个很想要学习好的状态,但是他让你学习,和你的压力源是冲突的?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思想就是,我考不好是因为我不努力,所以我就要时时刻刻的去学习,我这次不努力就代表我下个月要更努力,就要比别人学得更长时间,我要每时每刻的学习,就是有这个概念绑住我。也是为什么我要谈stigma,这个耻辱、刻板印象。我不知道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我的老师都是以我一天上多少课、一天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来衡量这个学生是不是在努力读书。今天有个主修课的老师说我们现在压力太轻了,她举了一个例子,说,你看国内某些理工科的专业,他们每天上午八点上课到晚上九点,他们每天多努力。我觉得以一个患者来说,人不是当人,而是当机器。她预设了花了越多时间就是学得好的,而忽略了压力太大是学不好的。她忽略了每个人的精力不同,需要的休息时间不同,有些人基因如果带有需要睡眠比较少的基因,那怎么比,我主修课的老师都会觉得你作为学生,大家都一样,花很多时间在学习是应该的事情。大环境这个方面好像也是,去做一些无意义的表演给老师看表现自己在努力学习。我是外语专业,我有上国外一些网站,国外也有一些很努力的文化,要学习学很久的观念,但是同一个例子的状况下,国内可能考研失败案例分享,下面评论都是你一天学习学多少个小时,让你拼命学,学多少小时。虽然国外也有这种狼文化,但是申请研究生没有成功的案例下,下面的评论都是鼓励向的,可能也只是基于我的样本,我感觉很压抑,整个大环境下总是push人家像机器一样长时间的待机。当时你发病是开始注意力不佳,逐渐支撑不了课业,压力就更大了,压力大就加重病情。我现在还在调节,我有强迫学习的情况,中间g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