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晚押题”不应为春晚所惧

朱亮 当代江西 2024-05-12

40年的发展,春晚如今依然是国人在除夕夜翘首以盼的视觉盛宴。而“春晚押题”的流行并不是网友们喜欢拆台,更不应为春晚所惧。


随着春节的一天天临近,不少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的筹备工作上。与此同时,从洋洋洒洒的央视春晚演出节目单,到明星艺人的出席名单,不同版本的“春晚押题”活跃于各网络平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春晚押题”已然成为每年春晚播出前大众乐此不疲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主标识发布。

要说“春晚押题”,还需先追溯春晚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使各种文艺创作重焕生机,以曲艺为代表的群众文艺和新兴的流行文化成为文艺节目的“硬菜”;与此同时,电视开始取代广播,逐渐成为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春晚就在当时的新文艺与新媒介有机融合下横空出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台复播,“电视文艺开始恢复生机”。1979年除夕,央视独立承办的“迎新春文艺晚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台春节晚会。

但大众公认的首届春晚却并不是从这里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全国电视机才485万台,在媒介技术和媒介载体还没有发展完全、观众没有普遍参与的情况下,所谓的“很大反响”只发生在部分小众圈层中。

直到1982年电视机拥有量达到2761万台,1985年电视机年产量超过美国达到1663万台,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量分别为17.2台和0.8台。此时,以电视为媒介辐射全国的作用才真正显现。

1983年2月12日(除夕)20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直播被视为我国电视春晚的开山之作,成为第一届春晚诞生的标志。

那一晚,借助除夕夜的特殊时刻,电视机的“即时性”把大江南北、千家万户连接起来,第一次营造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难忘今宵”。

此次晚会,上承“茶座式”演出形式与丰富的节目类型,下启“直播式”的播出方式,开创了诸多的“第一次”。例如,串联全场的主持人角色取代了呆板机械的报幕员;“电话点播”“有奖猜灯谜”增加观众的互动交流;零点到来之时,神圣的倒计时后众人共同撞钟,宣告新春到来等形式,这些很多至今仍被沿用。

至此,每年的除夕夜都会电视直播央视春晚。历经40年,风雨无阻!

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江西吉安井冈山分会场。

在年夜饭中看春晚,在春晚中享用年夜饭!

不知不觉中,春晚已经成为我们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40年的发展,春晚如今依然是国人在除夕夜翘首以盼的视觉盛宴。

拿2023年春晚来说,8个电视频道和10个广播频率同时播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媒体也对中国春晚进行直播和报道,覆盖范围之广、受众规模之大,创下了新的纪录。

为什么春晚在中国连续举办40届至今仍热度不减,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这就在于其意义早已超出了晚会本身,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新年俗。

有人说,春晚所呈现的,是中国人对家的依恋,对国的忠诚;是全球华人对根的眷恋,对身份的认同;是全世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世界和平的呼唤。

有人说,春晚展示的,是妙趣横生的创意,是感天动地的人物,是先进的技术成果,是祖国东西南北的美景,是中外文化的友好交流,是灿烂的文化名片和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

表面上看春晚是给全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提供了一档精彩的文娱产品,给全国人民送去了快乐,但春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播出的每一个节目内容所呈现的往往都是当年最热门和全民所关注的话题,导演将这些节目精挑细选搬上舞台,让大家寓教于乐、化教于心。

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碇步桥》。

但在各类娱乐节目百花齐放的时代,春晚逐渐沦为众多观众茶余饭后的“吐槽”对象,小品不好笑、相声没包袱、歌舞没新意……“众口难调”成为春晚演出最大的“拦路虎”,春晚越来越难办已是不必讳言的事实。

或出于对节目的喜好,或出于对春晚的期待,或出于对演出的“吐槽”,龙年春晚刚刚开始彩排,网络上就早早掀起了一波高热不退的“押题”狂潮。

在“押题”环节,网友们对今年春晚小品中可能出现的热门段子进行挖掘,如“科目三”“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公主请上车”“今年除夕不放假”等。

许多网友戏称,春晚导演一年辛辛苦苦积攒的节目单,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被网友们猜透了!甚至有网友总结出了春晚小品的创作套路:顺口溜+误会+网络热词+共鸣点+矛盾解除+煽情,最后一起包饺子!

大家对“春晚押题”的关注并非偶然。在往年的春晚节目期间,许多网络热梗、谐音梗出现,网友们纷纷表示“尬住了”。听了一年的梗被搬上舞台,借演员的口吻说出,或许在早些年间能以反差感收获观众的青睐。但长此以往,似乎也让观众们感到审美疲劳,“闹误会+合家欢+包饺子”公式化的固定桥段,确实令人难以产生共鸣。

翻看以前春晚节目至今让人由衷捧腹,如今的春晚似乎让人“看不懂”。面对这一现象,春晚或许不应再执着于用热梗来取得笑点,而应从观众内心出发,换一种新颖的形式呈现。

“春晚押题”的流行并不是网友们喜欢拆台,更不应为春晚所惧。从群众的“押题”评论中其实不难看出,这是大众“阅尽繁华”后对春晚高质量节目的期待。

我们期待春晚“出题人”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春晚押题”全部落空,那何尝不是一件新春快事呢!

甲辰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

话又说回来,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有竞争力的媒体诞生。春晚作为“我们的民族集体记忆,我们的家庭记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激烈媒介竞争中保持领先,如何回归观众的“节目单”,这些都是春晚要思考的问题。

一拼“真情”创意引观众共鸣。春晚节目应该大胆创新,广揽大众新颖创意,不仅能避免使用单一的网络热梗台词,还可以增强节目感染力和激起大众回响,展现出别有一番风味的节目特色。

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这一象征性的舞台上,春晚既要有对国富民安、国计民生等大事的关注,也要对家庭、养老、婚恋等柴米油盐的小事有所反映,让高雅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关注反映百姓生活每一个细节,通过呈现真实故事、风土人情等多种与人民生活更加密切相关的节目内容,让观众通过节目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温暖。

时代在发展,春晚也同样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只有编排有真情、有内涵的节目,才能让观众感受文化艺术熏陶,对春晚不离不弃。

二拼舞台效果引观众震撼。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大量的文娱产品,无论是歌曲、戏剧、舞蹈、小品、相声等,这也使得人们的快乐阈值变得更高。但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表演创作,以全新的方式将传统艺术呈现给观众。

在2022年央视春晚中,一场通过影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晚会给观众制造了意外惊喜。用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亮相,让亿万观众大饱眼福。

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音乐短剧、景观太极、创意音舞诗画和原生态情景表演,在虚幻与写实中,优美而惊艳。观众恍若置身大好河山,古朴雅趣惹人沉醉,使春晚再次成为国民的焦点。

三拼节目互动引观众流量。春晚可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通过采集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制作方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并在创作节目时加以筛选。

通过加强互动来促进归属感,结合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游戏、网络投票等活动,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创作、排练和表演过程中,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可以细化演出现场实时互动性,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春晚的定位和创作方向始终是面向群众,它理应回归群众身边,更加贴近观众的期望和生活。要在传播主流价值的同时,兼顾更加分众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唯有采取更加多元、开放的态度,才能使得春晚这个文化品牌吸收更多文化养料,历久弥新。

如今的春晚早已成为一个传播符号,但它终究还是一场晚会。当春晚的舞台再次出现兼具时代感和趣味性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时,或许“春晚押题”现象不再具有调侃之意,而是一种真正的期盼。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吉安菜帮的“生意经”
“牛倌”养牛记
守护“景漂”梦工厂
“蹭老式”消费兴起为哪般
万载花炮何以如此闪耀?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玩转“冷资源”释放“热效应”
苏轼苏辙的高安情缘

“江南小切”冻米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