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年影子老师回顾之一:我的工作理念

青衫Aspie 青衫Aspie 2022-10-20

青衫写在前面

本文原创为鱼鳍,全部打赏将作为ta的稿费(ta没有自己的赞赏账户)。

鱼鳍是家长群的志愿者,很感谢分享和帮助!


先自述一下背景,本人自学过心理咨询2年,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坦白说这个证书并不能证明什么),机缘巧合做过一学期的影子老师。自己也是疑似谱系障碍中的一员,目前在读康复咨询硕士研究生,并持续关注发展障碍群体的毕生发展(青衫注:神经发育/发展障碍包括asd、adhd、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


对于影子老师这个行业,我不算非常有经验,但也在持续思考。就此写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希望能给需要的家庭以及愿意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以后有更多的所见所想也会持续更新。


“影子老师”这个职位,单从名称来看似乎就是一个特殊需求孩子的教育工作者,但如果仅仅理解成教育者,那就应该是“随班特教老师“而不是影子老师了。在我看来,除了教育之外,影子老师承担更重要的一部分,是陪伴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需要在班级环境和服务的案主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理想是这样,实践起来又是如何呢?


爱与自由-信任与尊重


很多和孤独症谱系孩子有接触过的成年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些孩子似乎特别单纯没心眼,对成人通常不设防。尤其是当你以“影子老师”这个角色介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时候,他/她很容易全然地信任你。在接受这份信任的同时,你能否同样地信任孩子呢?这大概是一个很多家长以及老师都不太常去思考的问题


举个例子吧,如果孩子每天上课都在走神,如果TA常常迟到,如果TA会在上课尖叫捣乱,如果TA常常把课本撕得稀烂,如果TA甚至还会逃课,还有许多的如果,你能相信TA是热爱学习的吗?能相信TA是积极向上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摇头。


但我信,发自内心地相信。


从功利性角度来看,这种相信是有力量的,如果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或者“观察者期望效应”理论的人也许就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在一群学生中随机挑选了几个,告诉他们的老师这几个孩子比较聪明有潜力,但要求老师对这个信息保密。过了几个月,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心理学家认为原因有可能是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表现的机会以及正向反馈


当我描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时候,有家长也会说“我是期待孩子认真听课好好学习的呀”,但同时又表示非常焦虑,“担心孩子成绩跟不上”或者“普小读不下去”。矛盾点就在这儿,我可以拓展地解释一下:家长信任的是以后孩子“在经过教育或者干预之后”“也许可以”认真听课好好学习,焦虑的是现在这样的状态继续下去孩子无法在普校立足。


所以说到最后,家长们的状态更多是:部分信任自己的努力或者教育,不信任此时此刻的孩子。作为影子老师,其实也很容易陷入到这样的思维中。焦虑几乎是围着孤独症孩子周围所有人,包括孩子自己的常态。


这个问题其实有个很简便有效的方法:正向关注。我之前所在的工作室有一个基本设定,就是每天离校后影子老师要写日报,详细记录这一天发生的大小事件,其中有一项必填的是对孩子正向行为的记录。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太理解这样的工作设定,觉得如果这一天没有出现什么正向行为,为什么非要记录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正是这样的强制,让我开始更细致地注意到孩子的变化,看到更多孩子的闪光点,比如某一天开始控制自己撕的是草稿本而不是课本,某一天能够不再害怕科学老师而且愿意自己去拿实验材料,有很多不认识的老师在场的公开课也居然能够安稳坐在位子上......


点滴变化累积,你能真切的看到孩子成长的轨迹,看到孩子在适应每天奔涌而来的日常中做出的努力所以正向行为记录这条建议,对于处在焦虑中的家长也适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路径。也许在很多人的设想中,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竞赛,每个人都在向同一个终点奔去,唯恐落于人后。这是一个单维的、非常阶级化的社会。目前看到的事实好像确实如此。


而特殊需求孩子的存在,也许是在提醒我们思考另一种可能: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维,不同的人生轨迹可以是像二维的棋盘一样奔向各自的方向而不必理会竞争,或者甚至可能是三维或者更多维度呢?


所以不必追赶他人,每天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就可以了呀其实这些年,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现在这个社会对于个性的尊重、对于多样性的包容方面,比我们的上一代进步了很多,相信下一代的成长面临的机遇一定也会比现在多得多。


说到尊重,我想聊聊关于奖惩的问题。“胡萝卜加大棒”是很多家庭习惯采用的模式,这一套在行为塑造上看起来确实有效,但在使用上我觉得还是需要格外谨慎的。


首先说一点,我一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体罚的。因为体罚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体暴力,是一种“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等级区分手段,要求服从的手段,我敢斗胆说,应用这种手段反映的只是“教育者”的无能


但我并不反对惩罚,前提是必须是自然惩罚。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孩子逃课,我可以提醒你这是违反规则的行为,但你自己做决定:可以现在马上回教室,或者放学后在教室留下一节课的时间作为弥补。这种惩罚不是任何一个比孩子更“有权力”的人施加的,而是孩子本身不良行为要付出的代价


这里我把“有权力”加引号是因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往往会因为更有力量而会误以为自己有更多的权力,实则不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孩子也不例外。教育者和家庭可以给予帮助和提醒,但后果应该是个人的。“我要求你怎么做”和“规则要求你怎么做”两者有很明显的差别,哪怕这两者要求的是同一件事。


再说奖励。我说反对体罚可能很多人赞同我说的话,但我如果说也反对奖励呢?我们必须警惕的是,奖励其实和惩罚是同质的,本质上也是权力的不对等。有句谚语可以很形象地描述这种等级差异:接受之手总在给予之手的下面。唯一的不同是,不当的惩罚会让人孩子习得同样的暴力手段,而奖励不会。


但习惯用奖励的后果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可能会逐渐缺失,“为了奖励而学习/做出正向行为”,却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教育者会要求自己这样做;另外,奖励也在教人服从一定的等级秩序,而无尊重可言。


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对吗?所以我很少给予我当时的案主“你很棒”类似评价性的话语,而是更多告诉他,“这是学校的规则/班级的规则,每个同学都是要遵守的”、“在这件事上,你很好地遵守了学校规则,这样是对的”。


仅有规则当然不够。相比表扬和奖励,我更愿意表达感谢。感谢是一个个体对于另一个个体行为真诚平等的回馈。很多时候,“谢谢你”三个字的分量是“你很棒”所远远不能比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完全放弃奖励/表扬的方式,目前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坏策咯,黔驴技穷的时候可以用——只是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话语即权力。


以上就是我的工作理念部分,同时也是我和孩子相处的指南。限于篇幅,下一篇再讲我工作中的策略吧,另外还有影子老师和相关机构必备的职业素养,供广大家长参考。


最后引用一句诗作为结尾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纪伯伦《先知·孩子》


参考文献

皮格马利翁效应. (2019, March 1).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A%AE%E6%A0%BC%E9%A9%AC%E5%88%A9%E7%BF%81%E6%95%88%E5%BA%94&oldid=53406388

体罚. (2019, November 23).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3%E7%BD%9A&oldid=56993983




青衫精选请看菜单栏


热点资源

孤独症谱系障碍科普不知孤独的孤独者|孤独症的那些事儿

孤独症谱系社交技能干预社交技能干预:解决孤独症的核心问题

量表汇总:圣诞礼物:青衫新网站投入使用啦!


您可能感兴趣:

重磅!最新美国儿科协会孤独症临床指南,确诊前就应开始干预

【个人故事】我如何与adhd和成瘾和解

【完全版】成年疑似孤独症谱系障碍简明就诊及自助指南

【中枢听觉处理障碍】我听得见,但是想让别人知道我失聪

我在美国的四次asd确诊

深圳康宁成人ADHD+阿斯伯格确诊记

一文解决如何科学又优雅地加入和退出对话

走出焦虑和抑郁

我是你生活中隐而未见的孤独症患者

学会共情:这些技巧让你变暖

为什么孤独症谱系存在共情问题

ICD11取消阿斯伯格!孤独症分类改动全解读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qingshan_aspie@126.com。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原文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青衫。


欢迎留言、邮件交流,也欢迎加入“孤独者联盟”——孤独症谱系障碍互助会入会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