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三模范 ① ∣ 朱秀荣:为国效力,兵工人莫大的荣幸

九 三 模 范

朱秀荣

朱秀荣  1965年9月出生,江苏省扬中市人。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总工程师,研究员。第十三、十四届宁波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宁波市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高新区三支社社员。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其中3项为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国防科工局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荣立三等功1次。

2000年荣获“第一届宁波十大青年科技创新奖”,2003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国兵工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称号,2008年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2009年获“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轰鸣的马达声由远而近,32个装备方队动地而来。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7个模块,按照联合作战编成接受检阅。今天受阅的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40%为首次亮相。……”

天安门城楼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正在进行,中国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成就,让世界惊叹!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每当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朱秀荣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都会牢牢地守在电视机前,热烈地讨论XX车、XX装备……与我们有关,有我们的XX产品在XX系统中应用。强烈的自豪感,强军兴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兵工人的心中升腾。


专注科研  硕果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从1983年考入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到1987年保送至兵器工业部第五二研究所硕士学习,毕业留所工作,朱秀荣与中国兵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9年到1997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学徒阶段。”尽管朱秀荣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但对于以钢铁为主要材料的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还是比较陌生。他决定一切从头学起。在中国挤压铸造技术第一人齐丕骧研究员的谆谆教导下,朱秀荣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基础知识,并逐渐成为行家里手。朱秀荣跟第二个师傅李振中高工学习掌握了铝基复合材料的种类、制备方法、性能表征与测试等知识技能。

1997年后,几位师傅相继退休,五二研究所和宁波分所的领导把复合材料这个专业方向的担子交给了朱秀荣。“如果干得不好不仅个人的事业得不到发展,单位的事业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朱秀荣倍感压力。

三十多年来,朱秀荣严于律己,勤于钻研,坚持不懈地努力,满怀激情地奋进,在兵器先进材料和特种工艺研究的科研道路上行稳志坚。

朱秀荣先后成功研究出高强耐热耐磨铝合金、铸造用高强韧变形铝合金、颗粒和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高强变形镁合金等5种新材料,形成材料标准;丰富和发展了挤压铸造、差压铸造和挤锻复合等3种先进成形工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荣立三等功1次。出版学术专著2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SCI收录1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参加国家和行业标准编制4项,成为兵器先进金属结构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项丰硕的科研成果,研制成功高新工程和重点装备用4类15种军用产品,部分成果在国庆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国庆70周年等阅兵方队中得到展示。我国首次将结构功能一体化特种铝合金材料应用于特种车辆车体,首次将挤压铸造铝合金应用于军用车辆行动系统,首次将高强铝合金、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挤压铸造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研制出动力系统关重件,达到德国进口件水平,首次将高强变形镁合金材料应用于陆军装备关键承力部件……

这一次次“首次”,大大缩小了我国与美、俄等国在特种车辆材料应用方面的差距,实现了装甲车辆主干材料的升级换代,彻底结束了国内高强化发动机关键部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内自主保障。部分型号产品已经实现批量生产,累计新增产值十亿元,产生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次阅兵,朱秀荣的心里除了欣慰,还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一型装备从研制到定型,往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问题会不断出现,而解决问题要严格服从型号研制的时间进度要求,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朱秀荣作为团队负责人所背负的压力是旁人很难深切感受到的。

2019年,当沉甸甸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捧在手心,戴在胸前的时候,朱秀荣百感交集,他说,这是祖国对兵工人长期辛勤工作的肯定。

创新拼搏  矢志不渝  

“创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创新是科研人员的心血、泪水、汗水,煎熬和委屈的结晶。”

1999年,朱秀荣第一次承担国家型号某关键结构件的研制项目主任设计师,既光荣又感到压力巨大。项目刚启动就碰到两个致命的难题,一是前期研究的材料根本不能用于产品的批量研制,必须从头研究新材料,二是设计的模具工装做不出合格的产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只能放弃项目研究。个人的脸面是小事,耽误了国家重点工程研制是大事。这让朱秀荣几度近乎陷入绝望!

“不能退却,一切只能靠自己。”整整六个月,朱秀荣每天早上七点到单位,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甚至到凌晨三点才回家,没有休息过一天。先后试验过十多种材料、二十多种工艺,试制的产品都要经过数次反复。

经过十分艰苦的努力,直到2002年终于顺利通过了设计定型。当该项目获得省部级一等奖的时候,朱秀荣的心酸已经远远超过了喜悦。

“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科研人员的使命就是创新,兵器科学的创新更是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朱秀荣认为,创新不是停留在纸上的美好词汇,而是坚定的信念,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某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急需高性能部件,此前用的进口件数千元一个,当我方装备需要大量生产时,对方猛然将价格提高了五六倍。成本剧增!怎么办?朱秀荣勇敢地接过军令状,承担起该部件的国产化项目研发工作。

他组织研究团队把金属基复合材料结构、特殊结构设计与制造、特种铸造工艺进行创新集成,每一步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和挑战,而每一步都屡败屡战,“几乎是一路摔倒一路爬起来。”朱秀荣说,在科研之路上要有拼搏的勇气,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也要不畏艰难险阻顽强地走下去。

朱秀荣带领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解决了四项关键技术,通过考核验证,可以全部替代进口,实现国内自主保障。该项目科研成果获得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局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

针对某型装备轻量化关键问题,朱秀荣带领团队开展了高性能轻质合金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先后突破了材料、毛坯制造和检测等三项关键技术,为型号轻量化指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实现这种轻质合金材料在陆军主战装备主承力件上的首次应用,相关材料和工艺技术推广应用于其他装备型号研制中,科研成果获得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合作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插上了翅膀。”1994年以来,朱秀荣先后到日本、瑞士、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近十个国家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等先进材料和挤压铸造、差压铸造、等径角挤压等先进工艺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数十项,引进的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取得显著成效。

多年来,朱秀荣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创新案例不胜枚举。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朱秀荣始终秉承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矢志不渝地带领科研团队潜行研究。日复一日,精益求精,耐住寂寞,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富国强军的责任心,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精神  熠熠生辉

“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团队才能干成大事。”

2002年,朱秀荣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次带的那个研究生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对轻合金专业一无所知。怎么带?朱秀荣只能硬着头皮,手把手,一步一步,慢慢地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该生基本掌握了查资料、材料学基本知识、熔炼铸造热处理原理和操作、文章写作方法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开展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最终以较好的成绩顺利毕业。

“对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有和朱秀荣共事过的人都很钦佩他的学问,更敬重他的为人,一致评价他:谦和、大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名利,以一颗赤子之心与人合作。为避免他人做无用功,朱秀荣经常将个人多年的经验积累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我们几个经常到朱工家吃饭,有什么吃什么,感觉心头热乎乎的,特别有家的感觉,在宁波工作,很安心,劲头也很足。”对于团队里年轻的科研人员,朱秀荣像兄长一样关心爱护着,悉心指导他们不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二十多年间,一代又一代兵工人“传帮带”,数次团队成员的新老交替均顺利完成。目前,一支由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朱秀荣领衔,材料院和宁波所各级科技技能带头人、集团公司青年英才计划人才等精英型人才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水平高,敢于并善于科研攻坚,多层次、多类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朱秀荣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后15人。首批博士后王军、聂景江、任政、邵志文等同志,开拓了特种功能金属材料、高强高导铝合金、低成本钛合金、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等新的研究方向,现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辉煌的业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种弄虚作假,浮躁虚夸的工作作风绝不容许出现在团队中。”朱秀荣严谨的科研作风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坐而论道无济于事,科研是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成功者是在失败后仍然打不倒的人。”

在朱秀荣的带领下,徐永东、费良军、王荣三位同志已成为单位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国内首创装甲装备行动系统和动力系统、智能化弹药、船舶用多种结构件和功能件产品。2017年8月,由徐永东和费良军同志负责承制的某型号铝合金和镁合金部件助力空降排战车,在国际军事比赛中,中国队勇夺第一。

“能为国家效力,是人生莫大的荣幸,我愿意继续和我的团队一起奋斗。”一次次团队协作的科研攻关、项目竞技,年轻的科研人员从朱秀荣身上看到了一种家国情怀,一种精神境界,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也更加懂得了个人价值与祖国国防事业紧密相连的意义。

“我在宁波生活工作近三十年,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宁波。”朱秀荣团队的研究除了服务国防工业外,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他为宁波上千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与宁波宝迪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宁波展慈工业有限公司、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数十家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他领衔的宁波市汽车轻量化新一代轻合金材料与成形技术创新团队,承担了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主攻国产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开发出高速数控车床铝合金缸体缸盖、沙滩车铝合金转向节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为宁波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是靠精神和信念活着的。兵工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我将执着坚持这种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好新一代兵工人,把伟大的兵工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发展好。朱秀荣在《我的兵工情节》中这样写到。


供稿:高新区三支社  王军

整理:宣传部


往期精选:

社员风采丨朱秀荣、马荣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社员洪波荣获宁波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技)师” 称号

社员风采 | 白淼,为宁波城市交通规划倾注心力

社员风采丨我市社员阮殿波、陈亮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

社员风采丨褚纳新、余芳华荣获“杜鹃花奖”

社员陈俊华主持、张雷参与的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