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庆新著开篇之作读后感 | 黄浩生

种豆南山下 祖庆说 2021-10-25
作者:黄浩生原福州闽侯师范学校退休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专家


【祖庆按】

黄浩生先生,

一个退休近20年的语文前辈,

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近50年。

退休后,他一直关注语文教学,

一直笔耕不辍,

在“人教论坛”或QQ群

以自己的方式,

继续关注语文、关注教育

常有警醒之语发布,

让我和很多同辈朋友

受益匪浅。

最近,我寄给先生一本新书,

先生花了五天时间,

细读我的书,

尤其对第一章,

做了批注式细读,

并写了近5000字长文。

很多真知灼见,

发人深省。

他对我的赞美与鼓励,

让我甚是脸红。

此文,他先后修改了7次,

治学之严谨,

对晚辈之关爱,

令人肃然动容!




   

张祖庆老师的新著《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一书的开篇之作是《我的听课史》。(张祖庆:我的听课史【成长叙事系列1】)





这篇写得怎样呢,下文我会说些具体的;只是看到文章的末了,有点“受骗”的感觉,却又“同感”,于是转而觉得受骗有点值得。你们自己去看吧。
这篇文章是以“教学随笔”的笔调写的,可读性强。
全文分7个小节。每个小节只标个1-7阿拉伯数字,没有文字,像是故意留给读者添加似的,我就不客气全添加了。


“好玩,就是好课”
本节记述祖庆还是中师生时(特注:笔者在中等师范学校当语文教师二十多年,该有资格评中师生的“评课”吧,哈哈),到方城小学见习,听林金迪老师的《少年闰土》一课的回忆。
祖庆说,在解释“秕(bi-3)谷”一词时,“林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口袋里,掏出两把稻谷,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秕谷’。学生一下子就认出,不饱满、干瘪的一堆,是‘秕谷’。”
是的,教学也是要计(时间)成本的。“实物释词”是理解词语最简便的教学方法,而这类词语多是名词。(插说:最常用的、最有价值的解词方法是什么?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本节最后一段话只有6个字,“好玩,就是好课。”
小学生觉得“好玩”的课,当然可能是一节“好课”;孩子感兴趣,而“兴趣”是任何人学习的动力(内驱力)。
我另感兴趣的是祖庆只是说“好玩,就是好课”,而不是像我那样,说能调动起小学生兴趣的课,就是好课。
这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听课者还只是中师见习生,彼时,他们听课很感性——听得“我”觉得挺好玩的;什么身份,说什么样的话。祖庆真乖!
当然,谁也不会一味地追求“好玩”的课,因为“好玩”的课是有条件的。


“有味,就是好课”
天边出现一颗不眨眼的小星星,温岭帅哥张祖庆当上小学语文教师了。
祖庆小哥真的很聪明,一上岗就知道要多听课,“学人家怎样当媳妇”;尤其是同校江老师的课,他没少听,还给了很高的评价,说他的“每节课,总有一个地方,让我意想不到”。
意想不到?——我想,那时的祖庆可能还处于“发育阶段”,语文怎样教,说不了一二三;于是,老教师的课,时时处处都让他如同美味佳肴,时时处处令他“意想不到”。
有一天,他听江老师的《大理石街》一课。
他写道,这节课上,在江老师的要求下,学生找到并体会到全文的“后面四段”“写得最美”;既然这样,“我们干脆把课文前面写大理石不美的两段,删掉。你们看怎么样?”江老师追问。
——于是,孩子们不得不再埋头细读并思考,被导引着从“写什么”转向“怎样写”,无形中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
对这一环节的教学,祖庆在文中借江老师的话作评:这叫“欲扬先抑”。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祖庆的这个短评,是评江老师的教学“方法”,而非揭露他的教学目的,目的是引向新的教学目标“怎样写”。
再一个,老大不小的张祖庆,居然还记得30多年前这节课上“欲扬先抑”这个成语,可想那课一定上得“有味”。“有味,就是好课”。
我想这样说:江老师的“追问”,是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应势制造出积极思维的“场”。场,就是一段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的空间,一种特定的机会。(黄浩生)
我想这样说: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随机追求“意想不到”的教学情景,从“已知”进入“未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点击”后的“求解惑”状态。(黄浩生)
我想这样说:善于制造“意想不到”的教师,堪称教学有个性的教师,此非一日之功可及矣!
我想这样说:初出茅庐的张祖庆成长之快,“意想不到”!


“行云流水,才是好课”
温岭有伯乐。张祖庆被领导看上了。
那年,“大概1990年下半年”,就派他去参加一次县级大型语文教研活动;徐老师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竟让他“崇拜得五体投地”。
因为时间久远,“课的具体的教学思路……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课堂上
——徐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潇洒”;
——“教师与学生,非常融洽”;
——“课上的徐老师,俨然魔术师,用他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演绎,呈现了一节堪称魔术一样,变化无穷的课。”
那天,徐老师让教龄才两年的张祖庆着了魔;
那天,张祖庆为这节课贴上了“行云流水,才是好课”的标签;那天,他发誓“志当存高远”(特注:我最崇拜的研究小语的学者、原杭州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于1989年6月6日亲笔题写了这5个字勉励我),“一定要成为像徐老师那样具有高超课堂艺术的老师”!果然——今非昔比张祖庆,卅年弹指一挥间;一双慧眼,栋梁傲山巅。
然而,徐老师这样出类拔萃的教师凤毛麟角,且自有他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悟性,一般教师难以效仿,谨防落个东施效颦之尴尬。


“细节亮了,课也就亮了”
祖庆“开始上公开课”了,“听的课也越来越多”。
转眼到了1993年。
一次,他有幸随教研员参加台(tai-1)州市的教学观摩活动,陈可人老师的《小站》一课,力拔头筹。
祖庆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块‘小黑板’。”
课文原文是这样的——

小屋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


祖庆说,陈老师紧紧揪住“小黑板”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事物,扣住小黑板天天更新着内容这一“细节”,让学生从小见大,感悟“小站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
生活的细节,最感人;课文的细节,成亮点。
祖庆已经会从开课教师的教学细节中, 提炼出一个教学方法来,即“抓细节,展开阅读教学”;从此细节,到彼细节,这就是祖庆的过人之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祖庆收入囊中。
祖庆,老伯赞你:
细节亮了,你也亮了!


“诗意的课,就是好课”
张祖庆哼着《步步高》的曲子,跨进21世纪元年(2000年)。
在当年的杭州“西湖之春”教研活动上,他“第一次聆听了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靳家彦、徐鹄(hu-2)、张伟、贺诚等名师的课”。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折服了祖庆;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板书,让人回味无穷”。
我相信祖庆没有夸张地说,因为他们着实赫赫有名;尤其是前四位“于、支、贾、靳”,更是掷地有声。但于、贾二位老兄已永别讲台。致哀!
文中,祖庆很坦诚地说,“最迷恋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
王老师上的是《长城》一课,“其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语言、工整的排比,一下子吸引了我和伙伴们”;“听得痴痴的”,“好诗意啊!”“诗意的课,就是好课。”祖庆说。
“诗意的课”,这里指的是王崧舟老师创立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的课。(黄浩生)
那么,什么叫作“诗意语文”呢?对此,王老师还没给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定义式的解释,至少我还没看到。不过,我见过网上说的:
它是立足文本,根据其语境,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为学生营造一种与文本相对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可以在这情景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绪。(黄浩生整理)
俗人说俗话。我所认识的“诗意语文”的课,大抵这样:
这是深层次地挖掘并理解文本价值的语文课,旨在丰富人文思想感悟,感受汉语言的魅力(黄浩生);
这是师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语文课;
这是美美地享受“语文教学人生”的语文课。(黄浩生)。
我认为,上好“诗意语文”课,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从事语文教学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可缺!教师应会随机营造与文本相对应的教学情景(境),激励随“景(境)”生情,展开诗意般的阅读教学。(黄浩生)
我还认为,开展“诗意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一点,即不管如何的诗意,都必须上成“语文课”,防止成了纯粹的“文学欣赏课”!(黄浩生)
“诗意语文”的意义在哪里呢?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
有助提高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体现《课标》精神。
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培养小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的情感——有一份调查材料证实,小学生最讨厌的课,竟是最富有情感的语文课!(黄浩生)
有助提高教师文化和教学水平——倒逼效应。(黄浩生)
在我看来,“诗意语文”教学的实质,是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美好的渗透;是诗意的理念与诗意的教法的美妙结合。它诗意化地教学“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诗意化地教学“表达意义的语言”,完美结合。(黄浩生)
诗,是最美的文学形式。
“诗意语文”已接近语文教育的顶峰了,为我们指向“诗和远方”;但它是小众教学,曲高和寡,难以逾越。(黄浩生)
张祖庆是攀登顶峰者,已拥抱了“诗意的课”。


“真,才是好课”
祖庆这第6节文章,可不好评啊!
让我冷静一下,先把这小节的内容简述出来再说。
2003年,祖庆在黄岩体育馆,听大名鼎鼎的支玉恒老师上《太阳》一课。
支老师把这篇“说明文逻辑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
支老师设计了以“渐进复杂的关联词造句为导引”的教学方式,“把太阳的一般特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前后贯通起来”。
祖庆对支老师的课,几乎给予了所有的好评:“好玩有趣、耐人寻味、行云流水、洒脱不羁、细节完美、诗意盎然……”
然而,支老师的这节课,最终被好心人帮了倒忙:原任教师生怕自己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支老师,就在课前把所知道的支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及相关的“应答内容”,和盘告诉学生。
这样一来,课尴尬了。
课后,“支老师一言不发,默默地点燃了一根烟。”
祖庆说,“那根烟,一直点在我记忆深处”,憋了十多年。
支老师长我3岁,我们算是同一辈人。
我想对他说:
玉恒兄,别生那个原任教师的气了,年轻人当个教师,领导、家长上下不讨好,也很不易。听我一言:
当时,你面对课堂“生成性事件”,如果不生气的话,可能灵机一动会这样教的:
“孩子们,课前,你们的老师教你们这样地回答支老师的问题,就算‘预习’好了;你们现在还有属于自己的回答吗?”
“真,是好课的魂”;
化假成真,是教师的智慧。
(祖庆补叙:其实,支老师这个小细节,是在课的尾声发生的,教学的大部分任务已完成。支老师扔粉笔的小动作,其实大部分老师不知道,因为我坐在台上,看得真切。稍后,支老师冷静地和学生进行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教学智慧吧。)


我的“好课观”

祖庆终于进城啦——
“调离温岭”,小生张祖庆一路“来到杭城”,不是求遇祝英台,而是深造自己。
他说,我“也成为经常被听课的人”;我还“继续听大量的课,听到了一节又一节好课,也听到了一节又一节让我揪心的课。”
有积累,才有收获;
有反思,才会进步。
祖庆在别人的“课”中成长,走向卓越。
他开始发言了:“我发现,对什么是好课,我的看法逐渐在改变。我不再把‘好玩有趣、耐人寻味、行云流水、洒脱不羁、诗意盎然’当作好课的唯一标准”了。
“真”,成了他的最终向往。
“真”的本义是本质,引申为真实,又指明确清楚;“本质、真实,明确、清楚”,皆可为之向往。
国人常提“真、善、美”。从哲学层面看,它们三位一体,“真”是最基本的属性;从世俗层面说,真是不作伪,善是不作恶,美是使人悦,它们以“真”为首构成价值判断的原系统。(黄浩生)
祖庆最终向往“真”,真难得!
道家尊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真正获得真理的人;
我戏说祖庆“得道”了——真正获得小学语文教育真谛的人。
可不,他把“真”归向于学生:真的思考,真的在主动学习,学得真精彩……
难能可贵的是,张祖庆不一味把持“以生为本”,而忘了“教师”这一主体。他认为,“精彩”是教师在唤醒学生精彩,教师与学生成了他心中的“生命共同体”。
祖庆还不无感慨地说,“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一点形式创新,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
——我看到了祖庆返璞归“真”的语文观。
我没受骗,有同感。
呵,我还有幸与祖庆不约而同。我说,“教得精彩,学得有用”才是好课。没有教师的“精彩”,学生学得辛苦;如若学而无用,何须教得“精彩”?!
祖庆说“少一点形式创新”,我们也说到同一个点上了。就在前几天,我曾对他说,“有的名师的课,就败在精致的设计上。”
我要对广大一线教师说:
要多作自我的纵向比较,自己与自己比;
要敢于说“我的课,在天天向上!”
自己不敢为自己点赞,谁在乎你!
超越别人不易,超越自己更难;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0 5月 25日————


注:


7个小节的标题,都采自祖庆原文。


文中的棕色的字,表示祖庆文章中的文字。


文中,有的句段仅表达我个人的认识与观点,为了便于大家的指正,特加“(黄浩生)”标注,别无他意。


我这“对应的7节小文”,算是读祖庆老师新著开篇大作的“读后感”。


祖庆也如我的学生那样称我“老伯”,得大咖敬重,此生得意。


                      黄浩生

                  2020年5月27日







—END—
编辑 |生如夏花   审核 | 卓雅
 温一壶月光煮一本书,你来不? 张祖庆:每个儿童都是思享者|《微电影与微影评》录评(新)
 坦坦荡荡真先生:支玉恒老师二三事|张祖庆
欢迎光临~谷里教育书店
近800种好书~等你来选
添加微信slxxzk
加入“谷里书院书友会”

在右下点个“在看”,我们心情一片灿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