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马拉松 | 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祖庆说 2022-10-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鱼塘一亩 Author 小王老师的一亩鱼塘

以下文章来源于鱼塘一亩 ,作者小王老师的一亩鱼塘


写在前的一点感想

 
“这个暑假,请用心坚持这场持续62/92天的阅读马拉松。时间会见证成长,让我们一起感受读书的乐趣。”

7月5日,谷里的学习群里发起了阅读马拉松打卡活动,欣然参与。到今天,刚好一月整,回看这个月的阅读量,真的挺不错。认认真真地读完五本书,目前已经开启了第六本。
 
这个月里,养成了出门一定带着一本书的习惯。每天打卡的时间有迟有早,但从未缺勤。即使出门旅游,在大草原遭遇停电,都没有成为不阅读的“借口”,Replacing excuses with action,用行动代替借口。在犹豫的分分秒秒,早已经完成了今日的阅读任务。其实,也不能被称之为任务,因为阅读就是像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
 
前几天刚刚经历了“台风”和“疫情”双重压力的旅途,飞机又因雷暴天气空中盘旋75分钟,心难安的时候,翻书读文能够安抚焦虑,亲测有效。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从自己做起。今天刚刚读到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如完成任务一般天天催促训练的妈妈和用自己的琴音吸引孩子练习的爸爸,前者会堆积机械的厌恶,后者则渐变成内心的愉悦。

所以说,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修行。父母老师,是榜样的力量最好的诠释者。有时候,你什么都不用说,行动就是最好的力量。孩子们会不自觉地被影响,被吸引,去模仿,然后内驱成自己的力量。
 
我一直是个挺喜欢买书的人,自诩有那么一点书香气。但是,看的速度从来比不过买,家里有太多买来只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小时候,喜欢读金庸看武侠,十六七岁的时候,又喜欢读言情,也读历史类的书籍,尤其喜欢各个朝代的秘辛。近几年也喜欢追几个作者,读一读他们的散文。孩子读书后,会一起读一些儿童读物,甚觉有趣。
 
然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专业类书籍的阅读反而是挺欠缺的。有时想想,无怪乎孩子们喜欢看漫画读童话,兴趣是根本,必要的约束也是不可或缺的。读着读着,感悟也便多了,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每天读读记记,三句两句,或多或少,也便成了一点微写。祖庆老师提到《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在写作之途,想写就好。” 那么,阅读之途也可套用,想读就好
 
习惯于阅读的人,就像习惯于长跑的人,会被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刺激。阅读,也是有“多巴胺”的。阅读,会带来快感、幸福感、成就感。这种快感、成就感、幸福感会推动着阅读者持续不断地摄取。这种持续不断的摄取,会产生阅读后的高峰体验。
 
一切成效将见于“微”。感恩谷里发起的阅读马拉松,给了坚持一个理由,给了偷懒一个约束,给了假期一个方向。
  

01   读《我在小学教语文》



 7月5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1-p14
共读第一天,从序言开始,认真读。作为一个资历尚不算多的草根,我确实是激情满满却有些迷茫的。教育是需要情怀的事业,情怀我有,专业甚缺。要胜任它,就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修练。
一篇篇课文用来干什么,我们语文教师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发挥和取舍呢?应该可以,真的可以。
 7月6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15-38
教育教学实践也不能无视每个学生实际上存在的差异性。让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母语学习经历和体验,因是一线教师出发目标。作为一门课程,体系不可缺。李竹平老师详细解读了母语课程构建的四个特征与开发的四个路径。
7月7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39-62
从《梅花魂》的教学案例看多维拓展,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想尝试一番。作为一个低段老师,期待踏入高段教学那一刻。读单元重构,反观自己曾上过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思路清晰了不少,目标不该被藏着掖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理应带着目标开展学习。主动性把握住了,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的生发和参与。
 7月8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63-p92
今日之读,边读边有情感之悟。一个孩子作为教育的对象,学校生活的伙伴,首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而这欣赏的眼光必须是教师自己的眼光,而非由他人告知的。因为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才是从心底出发的肯定。
叶圣陶先生说,在读写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心灵”,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是育心的关键,这是另外课程不大能涵盖的,这就是母语的魅力。
 7月9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93-131
今日读书让我有些莫名激动,也更期待与学生在四年级、五年级相遇。共读武侠绝对是成长的需要,促使学生思考、探索“英雄”的真意。用心读小说的孩子,心中都会有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分享,1.很“笨”的郭靖为什么学成了那么了不起的功夫?2.谁是《射雕》中不可或缺的重量级配角?为什么?3.《射雕》中引用了哪些诗词……
四年级的孩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若能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论,便是很大的进益。共读是一种母语课堂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成长方式。期待着我与孩子们也能拥有美好的共读之境。
 7月10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132-162
我们都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看不思无用,边读边思才能变得更睿智。李竹平老师在书中写到:批注是你应该坚持运用的读书方法,怎样批注,批注了什么,见证的是你有没有用心进行探索性和创造性阅读。
真的是说到心坎了,我立刻回头看,发现自己零零总总也留下了一些批注,只是思索远远不够呢。
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只有用心走进汉字文化之中才能体会其中奥妙,只有用心对待学生才能与班级共成长。读书,更是要静心用心之事。
继续读……
 7月11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163-192
“风筝的故事”引发对童年的回忆与思考,童年是自由的,快乐的,纯真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可以玩,应当玩。当老师以这样的感悟来面对学生时,一定会多一些宽容吧。
“用文字赏风景”感触更浓。要记录或推荐一处美景,有多种方式,比如照片、视频、文章。我最喜欢的是文字,文字里的世界“无限”。优秀文本的魅力在于细节描写的真实和恰如其分的“留白”,既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能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
 7月12日 《我在小学教语文》p193-223
当我们用心阅读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文字倾心对话的时候,总会在心中产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有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有的问题可能合上书本,还萦绕心头。这时若能与同样读过这本书的人讨论交流,就会相互启发,拥有新的思考和收获。
今天,读到《毛毛》的共读课,我真的有了沉入其中的感觉;读完《你一定会喜欢上播种》的听读课,我又仿佛已置身课堂,李竹平老师的声音形象变得熟悉起来,这就是文字的无限之力,而我,似乎有了与作者的交流感。
今天是坚持阅读的第8天,我终于读完了第一遍,尚算认真。期间,我在陪孩子上课的车里,咖啡厅里,比赛观众席上都看着书。阅读是为了丰润自己的内心,此刻,我觉得真快乐!  

02   读《刚好遇见》


 7月13日 

《刚好遇见》p1-p66


在参与了谷里线上写作营后,在跟着张老师学习明显感到成长后,再细读张老师的散文,此中意味更显浓厚。读散文的快乐似乎是走近作者身侧,与之对话,同时在记忆中搜寻着些许共鸣。


因为被陈老师夸奖,而爱上朗读,成了班里“读霸”。由此,他爱上了语文。有时候,爱上不需要理,就是刚好遇见。


有些耳背却能拉二胡兼教音乐的语文老师杨大寿,常是教了十来分钟音乐就开始讲故事……让我也想起小学里那个只教了一年多,却记忆深刻的孔老师。他是真正的音乐才子,管乐、民乐似乎没有他不会的乐器。然后他最为擅长的,是讲故事……


还有祖庆老师的毛学明先生,我的文科班语文赵老师,讲课都喜欢“东拉西扯”。讲着讲着,讲到课外去了;讲着讲着,把视线投向窗外去了。似乎爱讲故事,一不小心就扯远了是语文老师特有之性。

……

散文之贵,贵在其真。不强求,不刻意,不迟,不早,就这样,不期然地,刚好遇见。


 7月14日  

《刚好遇见》p62-108


生活麻辣烫这个篇章,真是极有滋味。正如吴淼峰老师所言。祖庆,于小语教师而言,多以仰视的眼光视之。犹记得在学习群中第一次受到老师指点,我戏言被翻牌了,内心之喜真真肉眼可见。


老师真真是心中有爱之人,他好鼓动人心,受他影响着不计其数。吴淼峰老师说“就这样。我拥有了自己的代言平台。”我亦如是,这个春天,在祖庆老师的鼓励下,我,以及很多位学习伙伴都拥有了自己的公众号,促使自己多思多想。应了那句,兴趣固然是生命的重要助推力,但重要人物的存在却往往具有改写命运的力量。或许此刻于我还称不上“改写命运”,谁又知道未来会不会有呢?


一个心中有爱之人,动力自然是源源不竭。这是于人生,于工作,于处世最好的觉悟。


7月15日  

《刚好遇见》p111-p157


兴趣固然是生命的重要助推力,但重要人物的存在却往往具有改写命运的力量。第四章,先生归来,祖庆老师讲了一个又一个先生:“做一个像于老师那样让学生着迷的老师,成了我的梦想。”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舞台表演追求的是‘美’,而课堂教学追求的是‘真’。舞台表演”看的是结果,课堂教学看的是过程。”


贾志敏先生说:“我,一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


钱正权老师说:“读书,自以为非。课,要上得补实。”


张光璎先生说:“时间是个常数,你拓展得多了,文本便读不细了。”

……


固然,祖庆老师本身才华横溢,但这些生命中的先生是改写命运的力量。如今的祖庆老师,也是一位像于老师一样让学生乃至后辈老师着迷的老师,也用自己的爱与情怀帮助着更多的后生。


认识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品格。


边读边想,思绪被打开了。相比之,我只是平平凡凡一女子,草根出身一老师。但我的人生中何尝不是遇见了许许多多的贵人:启蒙恩师小陈老师,为我奠基英语的初中陶老师,真正让我语文兴浓的高中董、赵两任语文老师,亦师亦友的丁老大……工作以后贵人更多了,知遇之恩沈特、于老大,手把手教的李校、汪老师、楼老师,还有师傅孔老师……太多太多了!


我想: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方晓知足之贵,了珍惜之门,定能安心踏着努力向上之路!


 7月16日  

《刚好遇见》p161-210


前一章讲的是先生们的故事,而这一章讲的更多的是朋友们。


有些人的温情,默默之,却由骨向外散发,静静地打动你——管大便是这样的人。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小王子》


周其星老师说,阅读这件事,再怎么高调,再怎么作秀,都不过分!掷地有声,执着而坚定。就在上半年,我在班里仿了一节周其星老师的课,在原有基础上根据班况稍有改变,效果极好。可以有些自负地说,这节课哪怕拿来上公开课一样很精彩!

03  读《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  p1-p26 


这个月细读的第三本书,我真的不是一个静下心来认真看书的人,但此刻,我坚持着。


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废物,把位置放对是最幸福的。有着一定社会经验,换过几份不同工作的我,深有感,教师真的是顶辛苦的工作,但我乐在其中。走进课堂,便有动力;面向学生,便有快乐。讲台,就是我的位置。


张老师说,能不能冒出来,最先可能取决于你的灵气;能不能走远,关键看你的底气。我大概就是那种有点灵气但底气不足的人吧。那么,底气哪里来。底气,从书堆里冒出来。


7月17日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p27-p44


这两天在瓶窑参加谷里的培训,课程很满,收获很多。以为没时间看书了,没想到早起,午间和睡前,看着看着,也有那么多页了。这不就是一种坚持,这不就是碎片时间的有效利用。


张老师的评课,从伊始便出类拔萃,除却自身的才华,当得益于充分的准备。书中,无数次提到了,不打无把握之仗。所谓惊喜,其实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


张老师的书,好就好在例子都是活生生来源于课堂的,当我们迷茫时,他清楚地指点了方向。他未经试教的《詹天佑》为何能成功,字里行间清楚道来。但这样的裸课,不适合年轻老师。年轻人,缺乏经验的老师还是应该老老实实磨课的。


 7月18日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p45-53


一个教师的对话风格,体现了他所有的教学智慧,对话风格,就是课堂风格。培训中刚刚听了祖庆老师的《新体验作文课》,深叹他的上课风格像极了他本人,智慧、儒雅、有深度。因为迷祖庆,所以学一些他的做法,当然很难学。可哪怕只是皮毛,也收效可赞!于是乎,我暗下决心,也得让我的课堂有趣有智有思考。


用数据统计+学习状况描述的方式来观测学生的学习,并以此为基评价课堂,才是有效真实的,是生本思想的践行。


张老师说第二版的《詹天佑》,今天再上已未必能超越当年。但是,回应主持人的质疑,他一定不会这样棱角分明。这便是成长的最好证明吧。年轻就该气盛,彼时也是这股气推动着年轻的你我成长,如今成熟了,也沉淀了。


忽然想明白,也许我这样迷着祖庆是可以溯源的,毕竟我也是年轻气盛,挚诚又较真的人,但愿,早日学会沉稳。


培训的第三天,内容真的很充实,消化得慢了些,看书晚了些。


 7月19日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p54-72


读“换课史”:换课总是意外,但往往很多的精彩缘自意外。教学的临场状况永远无法预料。面对突发事件,与其以不变应万变,不如顺势而为,随机应变。我们要练的,是敢于临场换课的底气。这底气来源于多阅读,多思考,多尝试。


读“败课史”:其实,失败的经历是极易吸引人的。这会让我们觉得哪怕优秀如张老师,也会失败,他更近了。作为新人,我们可以从仿课开始,但每次总得有点自己的想法,久之也能找到自己,从败中寻胜。


于永正先生化解尴尬的妙法,那就是心中有学生。我们总希望在公开课上让孩子们做神助攻,你想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殊不知我们老师才应该做孩子的神助攻,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给他们什么,这样的课一定有深沉,有收获,有提升,这样的课也许老师不够亮,但学生一定闪亮。


关于听课。徐悲鸿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们可以模仿学习,但一定得有突破。研究与自己风格接近的名师实录,实际上相当于书法的“读帖”。读帖久了,心得自来。


 7月20日  

《给语文老师的新建议》p73-102


关于公开课教案:初入职时,有位前辈曾告诉我,如果能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准备,成长一定飞快。所以,其实这方法也是适用于家常课的。


所谓大道至简,把教案做得简单些,生成反有可能更丰富。教案写短一点,课就自由起来,潇洒起来,灵动起来。教案由长到短,由短到无,这大概跟练武功是一个理儿,先有招,再无招。这个比方打得极好,武侠世界里,都说无招胜有招。只不过,书中也讲到,入职之初,经验缺乏,宜写详案。要环环紧扣,步步周全,语语推敲,这是入格之必修课。


关于借班上课:我尚未有如老师这般走出走远的能力与条件,所以也没遇到过凑笼班子。七条建议中最为通用的大约就是老师从容淡定,不管内心如何汹涌,外都波澜不惊。放慢节奏,将压力化解于无形。笑和动,是放松的最好手段。无论是哪一种技巧都是雕虫小技,张老师无数遍提及,功在课外功在平时。


7月21日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p103-p134


如同人无完人,哪怕好课亦有缺点。我们听课,是为了学习教学智慧,而不是为了让“你”更完美。抱着一种“学习你,完善我”的心态去听课,往往收获更丰。


语文教学,应追求简而丰,简约且丰满。大道至简,内涵丰润。朴素是优雅的灵魂。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这种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课堂,是最美的,是朴素之美,是真正的大美!


7月22日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p135-174


翻转课堂,应翻师生关系。只有平等,才能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防线。比如师生换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变革,更是教学伦理的理性回归。还应翻转教学顺序,先学而有自己的思维,再教方有火花。最应翻转的是学习方式,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们留下适度的空间,尤其是自得自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经历发现的过程,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而审视一节课的永恒不变的标准,则是学生的真实发展。


7月23日 

《给语文教师得新建议》p177-197


于永正老师“笨笨”的语文课,偏偏那么打动人。书的味道在字里行间,你不仔细读,不反复去读,不用心去想是体会不出来的。书是读懂的,是思考出来的。最喜欢这句,老师是一本书,是一本无字的书,学生天天都在读。这个无字的书就是“影响”。


 7月24日 

《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p198-238


此篇章多为课堂教学实录,看后多有启发。风筝带给每个人的情感是不同的,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学生的生成性习作质量奇高: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


《美人树》的阅读分享课,读了有想亲尝的意味。要能抓住整本书的大意……一篇故事的大意总是在情节之中。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各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关于习作讲评,原来有种病叫“关联”病,确实是很多孩子的问题。你说,大家都这么说,这不叫写作文,这叫写作业;你写的,别人想不到,那你就是在写作!

04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7月25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1-p34


认识作者后再读他的书,好处就是脑中作者的形象更鲜明,也更有认同感。


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灵魂,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的,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却不自知。“消极”在任何时候都是可怕的,是人进步的巨大阻力。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沉淀下来。赖建平老师说,他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多。读之,方知缘由。


我们应该关注的课堂成效是:当学生站起来发言时,他是不是能够抬起头注视着老师或者住宿的同学,是不是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一种引人注目令人嘉许的个人魅力,而不是胆怯的手都不知往哪里放,手里捏着的纸实在不明白是把它展开还是揉起来。


只有独奏没有对话的课堂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对教师更是如此,首先他的教学往往很难得到学生情感的回报,这一点任何一位教师都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教学工作的疲劳不仅仅是因为劳动的强度,还因为我们在课堂中得不到及时的笑声、放光的眼神、会心的情感碰撞等等滋润,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真的成了唯一的输出者,没有挑战,甚至也不需要临场的智慧。


 7月26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35-46


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此篇太有共鸣了。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


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


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


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


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


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7月27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47-51


旅行途中,恰遇草原停电,书看得少了点。


记录两句良言。


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的改善和人的改善抱有更多建设性的态度。


那些富有智慧的教师其实也是带着一颗童心上课的赤诚,清澈的心灵仿佛天然拥有。愿我一直带着童心,做个有趣的老师。


 7月28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51-63


“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那个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人,人生是需要规划的,更需要有耐心能坚持。我们要去经历去尝试,甚至去挣扎,生命就是一种自我的旅程,在体验中我们发现这自己发展了自己改善着自己。


比如说你不到大漠,你真的体会不到什么叫辽阔,去了新疆到了呼伦贝尔草原,你才知道什么叫一望无际,我想我们南方人是很难体会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和意境。


最近刚好在内蒙赤峰旅行,草原的美,美在路上,美在心中,甚至照片都无法直接记录,所以,只有经历方能成就。只有规划好,才能跑对方向。


7月29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64-89


今天从内蒙回程,一路精彩。飞机回到萧山以后还在上空盘旋75分钟,内心焦着万分,却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惟看书静心。


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能增强一份生命的强度,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可以多一点从容与自信。


 7月30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90-112


一个好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提高学生、帮助学生。这个是前提性条件。争对需要的交流,对方立场的共情,都是用心之所在。


分数评价喜欢“立竿见影”,但并不符合小龄孩子,分数并不能决定未来,这不符合教育真义。


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功过自承,咎由自取”,我们要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而不仅仅把责任归于客观,归于环境,归于体制,归于你的上级。选了,就不可悔,选了,就咬牙走下去。


 8月1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113-141


姿态的不同决定了听课效果的不同。文质老师说,可能就变成不管我听什么课,我都能获得对教育某些问题的感悟,就变成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比较生硬慢慢变为更自由选择的一个过程。


“挫折教育”是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让他去经历,让他明白,老师父母都会坚定地站在他身后,而不是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


人的天赋是被发现的,若能成为一个天赋的发现者开启者,那是无量的功得。


 8月2日 

《教育是慢的艺术》p142-p175


只有你尽可能多的关注理解,尊重和期待一个人,你才可以更多的要求一个人,只有你真正的善待一个人,你才可能真正的理解一个人。所以我们去上课,要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入课堂。


朱熹的观点是,宁近勿远,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无伤。要从能改变的地方入手去尝试去努力,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张文质先生站在学校的角度讲了这样一句话,学校的面子就是我们的荣誉,而我马上就站在了班主任的角度想到了这样一句话,班级的面子就是班主任的荣誉,老师的荣誉。


写作是要下苦功夫的,首先要多读一点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化,第二是要硬些,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点苦功夫,笨功夫。写作的快乐在于作为一个教师,一个读书人也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实际上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回馈。


有些东西是别人给你的,拿走就没有了,有些是自己的事,别人拿不走的。经常受表扬的孩子,目光,眼神,表情,身体语言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诚然,生命化教育不仅有赞美与关怀,适度的薄荷是一种制度性,规范性的体现。 

05   读《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



 8月3日 

《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p1-p108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很多时候,问题儿童的顽劣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有类似的一粒“沙子”。我们在帮助他们取出这粒“沙子”时,需要冷静而机智的“排兵布阵”,需要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屡败屡战的精神。


 8月4日 

《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p108-p231


读这本案例如读故事一般,速度甚快,甚至有了“写下”的冲动。


附小故事一则


这块“骨头”暖暖的


小徒小亦,在校之日,进益颇佳¹。见师长能色²恭礼至,待同窗亦性情温和,较往日之乖戾³,今之言行,不可谓不进步大也。


【注释】①进益颇佳:进步很明显 ②色:脸色 ③乖戾:别扭,不合情理。


第一眼见到小亦,我的心里其实咯噔了一下,估量着这是块难啃的“骨头”。


那是二年级刚接班,开学前的一次班级大扫除时。小亦妈妈带着他一起来到新教室,和新班主任——我见面认识。亦妈一看就是一位朴素真诚的女子,干活利索,表达诚恳。她说,平时工作挺忙的,刚好今天凑巧了,能为班级做点事,也能带着孩子和新班主任见个面。


对亦妈,我的印象是极好的,小亦却给我留下了极大的反差。大多数孩子第一次见新老师多少也会有些拘谨,又听妈妈这样诚恳地说着情况,我原以为,小亦会做些表面功夫,表现出些许懂事听话来。没曾想,他快乐地在新教室里奔跑着,对什么都好奇,就是不理会妈妈的招呼,也不理会新老师——我给他的微笑。


开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果然如我所料,不那么听话也不那么好管。明明很机灵的孩子,上课的听讲效果却不理想,观察后发现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书写是他的大麻烦,作业总是拖拖拉拉。


学习之外,跟同学关系也处理得不那么好,摩擦不断,麻烦不断。我不止一次地和妈妈进行电话沟通,希望能够寻得家校配合。而他们家也确实如妈妈最初所言,大人忙碌,无暇多顾,孩子放学后是去晚托班做作业的。


我始终认为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反复与亦妈沟通,希望他们多关心、多陪伴,而我在学校也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表扬鼓励批评教育各种都试,他总是虚心接受,好不过两天又原形毕露。


我在心里几乎要给他定下型来,这块难啃的“骨头”确实啃不动,反转去来得意外又感动。


二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恰逢感恩节,我让每个孩子都拍下视频,每人说一句感恩的话送给家长。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引导下向着:妈妈我给你打100分,爸爸我爱你这样的方向诉说。


猝不及防地,小亦说:“妈妈,我让您操心了……”是的,就是这一次,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不同的看法。的确,他调皮,他在学习上不够专注,他跟同学总是有摩擦,但是他是个特别真实的孩子。他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家长会上,小亦的身影一现,话音一出,亦妈就红了眼睛。我突然就被这样的画面感动了,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内心丰韵,他也许学习上还有待提高,但为人一定不差,他的家庭教育也一定足够温暖。卢梭说,要尊重孩子,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价。而我以为,当我们真的用心走近,或有意想不到的感动。


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我对小亦有了更多的耐心和宽容。渐渐地就发现,他虽然总是犯错,但认错态度极好,只要是自己的责任绝不推卸。


有一回集体演出训练,他总是不在状态,还和别的同学打闹嬉戏,我随口说了句:“训练结束去操场跑圈!”说完自己就忘记了,等集合回教室时,他却默默离开队伍,在操场上跑了起来。一圈很快跑完,他开心地跑回我身边,表示已经悔改,假装生气的我早已被他逗笑。


他也特别能够记住别人对他的好。运动会时,我累得吃不下饭,是他省下自己的牛奶和饼干,放在我的面前,一句质朴的话语:“老师,你吃。”让我开心不已。每每班级里有美食分享,他总会悄悄来问我:“老师,我可以不在学校吃么?我想带回去给妈妈吃。”而我也总是温柔以答:“当然可以,感恩父母是最棒的孩子。


他还是个能说通道理的孩子。没错,他的性格挺冲动的,遇到事情容易着急上火,特别是当老师同学没理解他时,脾气一下子就来了。好在,冷静下来之后,他很愿意听老师与同学给他分析事实,拆解问题。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他会真诚道歉。


“较往日之乖戾³,今之言行,不可谓不进步大也。”三年级末,我给他的评语里写下这样一句话,他看着乖戾的注解,会心一笑,直言这就是我,有些别扭的我。


也许,时至今日,他的调皮捣蛋和专注欠缺依然存在,但我再也不觉得他是块难啃的“骨头”。相反,在我心里,这个孩子内心有一处光明,温暖着他自己,也温暖着我

 

—END—
编辑 | susan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2021,让“教师弹性坐班”,流行起来!|张祖庆 暑假可以陪孩子在家做的科学小实验!涨知识又好玩儿 ● 开个微信公号,你也能成为写作高手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发出邀请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