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农业革命——铁器的作用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说到铁器,很多人肯定以为,铁制农具的出现,是农业革命中划时代的大事,甚至就是农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铁制农具,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实际上,铁器对农业的作用,和人们的想象,有很大不同

上一篇文章的重点是指出革命三个最重要的因素:种什么、什么时候种、基础水利建设。这三个“革命性”问题,太过“低调”,以往往往被人忽略,实际上,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是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这才是农业诞生真正的过程。

这其中并不包含铁器。铁制农具的出现,虽然是重大进步,但相比那三个问题的解决,重要性要小得多。铁制农具算不上农业革命的组成部分,只能算作革命基本完成以后的继续优化和改进。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要理由是:铁器对农业的作用,起初并不是在铁制农具上。

农业诞生以后,最初的农人,主要用石制农具,少数人可能用青铜农具。后来,有了冶铁技术,铁进入了人类社会。不过,虽然有了铁,但最初的冶铁技术很粗糙,做出来的铁制品也非常昂贵,不可能用来做普通人的农具。

大多数新技术都是这样。刚产生时,技术比较初期,产量很低,产品很昂贵,只有少数人才能用得起。计算机刚出现时,是只有政府部门、大企业才用得起的庞然大物。几十年后,出现了PC(个人计算机),计算机才成为普通人都能使用的新工具。在这方面,铁器也是一样。

而且,对于在田间耕作的农民来说,石制农具和铁制农具用起来固然有差异,但差异并没有那么大。不要把最初的铁器想象成我们现在见到的锋利锃亮的精钢。最初的铁器,很粗糙,比石器当然好,但也没好到哪里去。重要的是,在田间翻土、耕地这些劳作,对工具的要求并不很高。农民普遍使用铁器,要晚得多。

铁器对农业的作用,在其他方面。



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铁器,是春秋时期的。会不会有更早的铁器,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农业的起源要早得多。也就是说,在很长时间里,农业耕作使用的主要是石器。那么,春秋时期的铁器,主要用在什么地方呢?

当然,首先是用来做兵器。打仗、国防,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各种新技术无不最先用于战争和军队。到今天仍然如此。

除了战争之外,铁器还用在哪里呢?

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那就是开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之前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但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上一篇文章说到了,最初的农业水利建设,主要是排水和平整土地,而不是大型水利工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秦国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大型水利工程,技术层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铁器。

在日常田间农业劳动中,铁器和石器的效率差距并不大。但是,对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来说,铁器和石器的效率差距可就非常大了。简单地翻翻土、耕耕地,铁器的优势不大,但是挖深沟、疏浚河流、建大坝,铁器可就比石器厉害多了。实际上,如果只有石器,根本就想不到修建那么大的水利工程——这正是春秋之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

而且,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主持修建。政府工程,对成本不敏感,对效果很重视。铁器初期昂贵的价格,对国家来说,不是不可克服的难题。因此,铁器对农业最初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国家主导的大型水利工程。



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明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耕作条件,让农业生产上一个台阶。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从过去的沼泽遍地变成天府之国。郑国渠开通以后,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增,国力也随之大增。

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大型水利工程对农业作用很大,但农业技术本身在这个时期并无大的变化。水资源的供给稳定优化了。这不是农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这是外部环境的进步,更准确地说,是国家能力的提升。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这个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规模扩大,也就是开发利用的可耕地越来越多,而不是亩产量的提高。这个时期农业的进步,不是革命,而是推广。实际上,接下来两千多年中国农业的进步,基本都是这种推广,而不是革命。农业革命,早已结束。

这里辨析的重点是,作为一种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农业革命,其边界在哪里?

铁制农具作为一种新工具,当然能提升生产效率,但是,铁制农具出现前后,农民在田间耕作的方式,没什么区别,同样的翻土、播种、除草、施肥、收割。铁制农具让每个步骤都更轻松、更高效,但并没有本质提升。亩产量也没有因为使用铁制农具都大幅提升。所以这不能算作是革命。

一个使用石制农具的农民,和一个使用铁制农具的农民,很容易彼此理解和沟通。前者学习效仿后者,也很容易,甚至就是一瞬间的事——给他一把铁锄头,他立刻就会用了。

但是,一个渔猎采集者和一个农民之间,却很难彼此理解和沟通。从一个渔猎采集者变成农民,中间有漫长的学习过程。而群体的这种转变,更加困难,可能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以,从渔猎采集到农业,是农业革命。而铁器的出现,只能算是优化和改进,算不上什么高大上的革命。

也就是说,农业革命的边界,或者说结束点,其实很早。最晚到周朝,农业就定型了。接下来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种种优化和改进。铁制农具的出现,算是比较大的一项优化改进,此外还有水车、犁、轮耕、耕牛等等。相比农业革命的颠覆性进步,这些只能算是优化改进。



有“历史虚无主义者”感叹,中国社会就是死水一潭,毫无进步。汉朝的农业和清朝的农业看上去简直没什么区别。这么长的时间,居然进步这么小。真是可悲又可叹。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他不明白什么是技术/产业革命。作为技术/产业革命,农业革命确实很早就结束了。当革命完成以后,人们能做的,就只有局部的优化和改进。这和制度或文化无关,和人种、宗教等等更是扯不上关系。革命性的进步,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突发和短暂的。在革命之间,是漫长的停滞和等待。

一万多年以前,农业革命出现了,解决了“种什么”“什么时候种”“基础水利建设”这三大问题以后,农业革命就宣告胜利。人类完成了一次技术“大跃进”,从此进入了农业社会。

从那时算起,不仅中国,全世界的技术发展都基本停滞。技术的再次“大跃进”,要等到工业革命。在此之前,无论多么刻苦或聪明,人们能做的,只有零碎的技术优化和改进。指望着技术革命三五年、十来年就来一次,这是外行的臆想。

不过,除了零碎的技术优化和改进以外,在革命之间的停滞期,人类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可做,那就是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推广。

前文说了,铁器出现以后,最初对农业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用于田间耕作,而是用于国家主导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换个角度看这事,就会意识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把农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广到“流域”的大范围。没有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农业只能在适合耕作的小块土地上进行。有了这些大型水利工程,整个流域范围的土地都可以开发为耕地。

并非偶然的是,春秋战国,既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始的时期,也是国家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中国大地上那些早期国家,类似于古希腊的城邦,呈点状散布在大地上。国与国之间,是大片的未开拓的荒地。铁器、大型水利工程,让这些荒地依次被开发,国与国之间渐渐直接相邻。

荒地开采殆尽,土地增量没有了,进入存量竞争。那么,接下来就要互相攻伐、兼并、大打出手了。这就是在农业技术推广背景下人类政治层面的变化。



逐渐开发北方的荒地,这是农业革命定型、结束以后的第一波“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推广,是后来在中国的南方。

南方的开发晚于北方,一个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湿热,植被比北方茂密得多。面对南方丛生的密林,古人只能一筹莫展望而兴叹。要等到有了铁器以后,才有可能开发南方那些密林。

这个过程恰好和汉末天下大乱以来的“衣冠南渡”重合。南下的中原人,不但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发达的文化,还带去了铁制农具和耕作技术。就这样,经过几轮“衣冠南渡”以后,中国南方被开发出来。

南方的水热条件比北方好得多,一旦完成了开发,南方的后续发展,就要比北方强劲得多。果然,到了唐宋时期,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就发生了逆转,南方超过了北方,一直到今天,中国经济都是南强于北。

在由北向南的“技术推广”过程中,现象是类似的:农业耕作技术本身并没有大的变化,变化的是规模,是原有的技术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那种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他们只看到了农业技术本身的停滞,但没有看到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大幅推广。事实上,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主要就是把农业技术从关中黄河流域,推广到几乎整个东亚大陆。这个成就是世界级的,非常伟大,可歌可颂。

回顾中国农业的这个历程,能看出一个重要规律:在技术/产业革命之间的停滞期,人们能做的,就是推广既有的技术。在这个阶段,偏执地想要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是徒劳的,是注定要失望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个阶段,历史任务就是推广,而不是所谓的创新。

接下来,就要展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比较了。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理解了农业革命,才能理解工业革命
事出反常必有妖
从朝鲜战争看我军是怎么打仗的
邸平里之战——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2-2)
邸平里之战——朝鲜战争最重要的转折点(2-1)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4)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3)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2)
朝鲜战争的几个重要转折点(1)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受的内伤
国成功扶贫的秘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