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个跑] 关于EG.5.1的三个中和测定结果

拍老师 拍帮主的后花园 2023-10-24
各位晚上好~
传说中的抢跑骗烧烤系列又来了。
这次主要八卦一下近期来自三个不同研究团队的,关于新晋毒王候选EG.5.1的中和测定结果。

其中收费骗烧烤部分,大概只占全文的20%左右,
在此之前的免费部分也有不少信息。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八卦一嘴:
EG.5.1=XBB.1.9.2.5.1=XBB.1.9加上额外的刺突蛋白Q52H和F456L(以及两个ORF1a突变),
这货前不久刚刚喜提Nextstrain 23F主支认证,外加WHO VUI资格,
可以说势头很猛了……

那么为啥常年以抢跑各种变异株为乐的本人,这次却迟迟没专门抢跑这货呢?
(不过还是在几个月之前就简单提到过,比如这里这里

原因很简单~
比如,去年的BQ.1.1势头也挺猛,
咱这边就没专门抢过跑(只在这一篇提到了一嘴)。

而这次的EG.5.1,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话说,各位可能已经观察到一个规律——咽喉炎23的内卷,存在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进程。

比如,去年这个时候以BA.2.75和BA.5为背景的趋同演化热潮,就是典型的“合久必分”(延伸阅读:《天阶序论》
)。

——比如说,请品鉴:
↑ 当时如火如荼的趋同演化的真实写照,够热闹吧?

作为对比,去年年底各地陆续开始的XBB席卷全球,则是“分久必合”

顺便跑个题,也不是谁都有眼力见儿……认得出合久必分和分久必合的趋势,

——比如说,请品鉴:
↑ 这位NIH御用博士,就属于典型的眼拙,
硬生生把XBB.1对BQ.1.1的取代给认成了“你来我往”可还行?

回到主题……
现如今的EG.5.1,几乎就是一年以前BQ.1.1蹿红的复刻版。

在“合久必分”的大局势下,靠着逐级演化手气好,或者说靠着始发地区的算力优势,率先拿到一两个关键增益突变,于是获得了相对于老一辈们20%左右的相对增长优势。

——请再品鉴:
↑ EG.5.1在国内、韩国、美国、日本、坡县和加麻大相对于老一辈们的增长优势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对于这类靠着逐级演化手气好,利用“合久必分”的风口蹿红的毒株,咱主观上觉得,应该是不够格被称作“毒王”的,

所以自然也就懒得抢跑啦~

——合久必分与分久必合示意图,请品鉴:
↑ 以上是美帝以及全世界,从2022年10月1日到2023年8月1日,五种毒株的流行率变化,其中:
  • 蓝色=BQ.1*(主要是BQ.1.1);
  • 橘色=XBB.1.5*;
  • 黄色=XBB.2.3*;
  • 绿色=XBB.1.16*;
  • 红色则是XBB.1.9*(其中包含EG.5.1,在7月份以后EG.5.1大约占了六成)。

所以一目了然,XBB.1.5在美帝刷出了接近九成的流行率,在全世界也接近六成,名副其实地顶替了前任毒王BQ.1.1,最终实现了一桶浆糊。

作为对比,XBB.1.9*目前只拿下了三成多市占率(其中只有六成是EG.5.1),
后面有两个同辈紧咬着不放(XBB.1.16*和XBB.2.3*),
还有XBC.1.6*和DV.7*这类偏安一隅的地头蛇~
群雄逐鹿了可以说是……

更不要说,EG.5.1其实已经半只脚跨入前浪的范畴了~
现如今市面上适应性更好的后浪,手都快数不过来了。

——比如,请品鉴:
↑ 按照废水一哥Marc桑(也是最早提出“大趋同时代”假说的大佬之一)的PPT示意图,后浪种子选手至少有FL.1.5.1、HK.3和HV.1等。



总之,以上是关于EG.5.1的一点背景,
下面正式开始八卦这三个中和测定结果。

第一个中和测定来自大家熟悉的曹老师

其实前几天已经详细搬运过了(见这里:《曹老师:“非常聪明的一步棋”》

——复读一下:
↑ 这个是用打完三针灭活疫苗、感染一次BA.5,再感染一次XBB.1.5或XBB.1.16的受试者血浆,分别针对以下毒株(假病毒)的中和测定:
  • 原始株,NT50=627;
  • BA.5, NT50=1071,比原始株还要高出一大截;
  • XBB.1.16,NT50=350
  • XBB.1.5,NT50=361
  • XBB.1.5+S:F456L突变,NT50=191;
  • EG.5.1(约等于XBB.1.5+S:F456L突变,只是多了个NTD突变),NT50=184
  • XBB.1.5+S:F456L+S:K478R,NT50=181;
  • 最后,XBB.1.5+S:L455F+S:F456L,NT50=152

第二个中和测定来自大家同样很熟悉的佐藤桑

昨天佐藤组发了关于EG.5.1的预印本,其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和测定。 

——请品鉴:

↑ 这个是用打满疫苗后再感染XBB*的受试者血清,去中和原始株(B.1.1)、BA.2、BA.5以及各种XBB子毒株的结果。 

很凑巧,跟上面曹老师的版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不同的测定结果不能直接横向比较,特别是没法定量比较,但咱们粗略看个趋势还是很有意思的。 

两张图横向对比的话,不难看出,两边都是大写的抗原原罪——染XBB*后,针对过气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反而比针对XBB*更高。 

但区别也很明显:
  • 曹老师版本,印记的主角是BA.5,其次才是原始株,或者说,原始株烙下的免疫印记,已经开始被新的抗原暴露给洗掉了。而针对BA.5的中和抗体滴度,则比针对XBB*的中和抗体滴度大约高了足足3倍左右;
  • 佐藤桑版本,印记的主角仍然是原始株,其次才是BA.2和BA.5。特别是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滴度,比针对XBB*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了8倍左右(!) 

针对这个区别,佐藤桑自己也表示,之前观察到的免疫印记效应拖后腿的情况,一般也就是曹老师他们那个水平,相差2-3倍左右。

佐藤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得出了这种不算结论的结论:

翻译翻译:

  • “打满疫苗后感染BA.1、BA.2或者BA.5的血清,针对BA.1、BA.2或者BA.5的中和活性要比针对原始株的低2-3倍左右”;

  • “现在倒好,打满疫苗后感染XBB.1.5或者XBB.1.9.2的血清,针对XBB.1.5或者XBB.1.92的中和活性要比针对原始株的低8倍多”

  • “这说明,打满疫苗之后再感染XBB*,并不能产生针对XBB*的有效体液免疫保护



复读一遍啊:
打满疫苗之后再感染XBB*,并不能产生针对XBB*的有效体液免疫保护

对于这个结果,佐藤桑盲猜,是不是XBB的免疫原性更低?
然后他还进一步质疑单价XBB疫苗可能保护效力捉急……

但咱觉得吧,正如之前Veesler组那个研究结果暗示的(见这里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mRNA疫苗免疫印记效应更强,而且佐藤找的那些受试者既往感染次数又更多,于是拖后腿就拖得更厉害……

下面简单抢跑一下第三个中和测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