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儿园的“过年活动”如何不流于形式、止于热闹,传递更深刻的文化和教育?| 日观察

日敦社幼师学园 日敦社幼师学园
2024-08-24

   

临近过年,幼儿园的新年活动排得十分火热。老师们熬夜制作新年环创,教室里、墙壁上都贴满老师手做的各种彩纸、福袋、红灯笼.....只怕自己的教室装饰得不够红火、 不够有年味,不够有创意。白天还要筹备新年游园会、庙会活动,带孩子排练新年节目,做新年贺卡、剪纸、窗花、春联、红包......一系列新年仪式,别的园有的,我们也要有。


看着老师们忙碌的身影,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些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新年活动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如此重视“过年”到底过什么?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


在不同的幼儿园上演着看似千篇一律、热热闹闹的过年仪式背后,是流于形式,盲目跟风,还是真的在“过年”?这之间的不同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真正达到过年仪式的目的?


 


   

天下溪青蓝森林园园长郝冰认为:“幼儿园做新年活动是为了给孩子传递过年的精神,让孩子知道活着可以这么好玩,对生活有盼望。如果你去问大多数人,觉得过年没有意思了,不好玩了,实际上他是在说生活没意思了,没有什么新的盼望了。这其实是在折射大众的心理状态。所以如果能够给孩子传递一种期盼不是很好吗?”


小时候,大人虽然不会跟我们讨论怎么过年,怎么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但是我们会被感染,会觉得大人都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放下其他工作,喜气洋洋地忙着过年,而且过年会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鞭炮放,于是小孩子的心里就悄悄有了过年的盼望。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抽象的月历,比如说12月31日或者腊月三十,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当这一天包含了很多的活动、情感记忆的东西进去,它就像鼓点一样,在孩子的生命中反复响起,这样的一个鼓点会带来很深层的安全感。所以需要融入一些象征性的元素。


   

过年的期盼传递在生活的仪式里


比如腊八当天,同样是喝腊八粥,天下溪幼儿园邀请每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一把腊八粥的米,家长和老师一起在班级里煮一锅腊八粥,小孩子就看着这个粥一点点熬熟熬透,直到每间教室里都飘出浓郁的香气,走廊里、楼道上都能闻到。于是整个幼儿园的孩子都很期待只有腊八这一天才喝得到的百家腊八粥。


老师们与此同时在班级里面泡腊八蒜,标记着过年的开始,带孩子唱起北京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也会带孩子们剪窗花,老师们就这样认真地带着孩子们做着一件一件小小的仪式,平常地过日子,但心里边带着这样一种过年的节奏和盼望,慢慢地将期盼的情绪传递给整个幼儿园。


   

老师自身有没有期盼才是关键


除了融入一些过年元素以外,许多时候我们会忽视掉更重要部分,那就是过年仪式的背后,老师的心里有没有欢喜、对过年的盼望、除旧迎新的精气神?


正如郝冰老师所言:“如果老师自身没有对生命的郑重和热情的话,那么他带的活动仪式也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当老师带着精气神去带领孩子做窗花、而不仅只是在面对一张纸和一个剪刀这样有形的东西的时候,就能够给孩子传递出这种盼望。”那么要如何让幼儿老师都带着过年的期盼来做春节活动呢?


天下溪青蓝森林园的老师们在给孩子们设计春节的教学活动的时候,会聚集在一起教研,除了上网查资料,他们会一起分享自己关于过年的生命故事。每个人都去回忆和分享自己小的时候在老家是怎么过年的,在彼此的分享中回味这种心情,再去思考如何把这样的心情传递给孩子:我们想要的那个热气腾腾的年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才能成为新年的盼望?小的时候是一件新衣服、元旦晚会、跨年烟火,那么在很多的东西都不再稀罕的今天,我们可以想到什么东西成为新年的盼望呢?


天下溪青蓝森林园的老师正是透过回忆自己的生命故事,唤醒了自己和过年活动之间的情感连接,透过这些本质思考而清楚过年的目的,自然不会流于形式,概念化地去做活动。


 


 

现如今我们观察到不少孩子收了红包不会说谢谢,也不会行礼,因为在家里大人都争着给他发红包。那么红包在这里就只是一种表面的符号。我们如今会有一个误区,孩子成了关注的中心。


在当下数字化的时代、后疫情的时代,大家都变得更加的隔绝,更难去对话,更难去面对一个真实的人。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讲,他们有一个机会,在特别的节点、有一些特别的方式去跟人跟天地交流,去建立自己和天地万物和他人的关系。小孩子才不会觉得任何时候我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爸爸妈妈立刻要给我,社会要给我。但这种学习不是通过说教得来,而是在节庆的仪式中濡养而来。


过年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让所有的人都停下来,不论走多远都要回老家过年,回到一个让我心安的地方,去跟家人做连接。去跟人交流,走亲戚,面对真实的人,并且做一些传统节日的礼仪,比如给长辈拜年,给小辈红包。这些不随意和不日常的仪式,在表达敬意和敬重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等到孩子成年,他才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没有学习过,那么在他的生命里边可能没有这个物理边界和心灵边界,最后就像大海上的一个浮萍或者一块木板,很迷茫。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不知道如何和群体相处。而仪式能够让孩子明白既有我也有他,既有个体也有群体。


 

过年仪式让我们把心拿出来和人面对面交流,分享祝福和喜悦。在祝福里还有礼节,比如开头提到的红包背后是否有礼和敬,如何去跟老人表达行礼和心意,在这个过程学会里礼和敬的孩子是会被祝福的,因为他对别人是礼貌的,反过来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收获很多的彬彬有礼,而非冒犯、彼此都没有敬意。


那么具体要如何做,才能让过年仪式发挥这样的影响呢?


通过真正的互动、关照、祝福他者,让红包和拜年礼不只是做做样子


比起大多数孩子总是争着抢红包,在教室里面无表情的跟着做拜年礼,天下溪青蓝森林园是这样做的:邀请社群里年纪最长的老人家爷爷奶奶到幼儿园里来,给他们准备一个特别的位置,邀请小朋友排队来给老人家行礼,说吉祥话讨一个吉祥。在这个真实的场景之中,老人家都会很喜欢孩子,给孩子祝福,于是就会给他们发红包,这时候天下溪青蓝森林园的老师就会教孩子们行礼,一个一个地教,而不是让孩子们上来就抢红包。


   

与此同时,还会鼓励孩子们回家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并且邀请爷爷奶奶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在这里老人被摆在一个受尊重的位置,在一个特殊的节点与氛围里,孩子再次从被关注被呵护的中心走出来,重建自己与环境、与长辈、与他人的认知。


简单的小尝试,因为走心,而不是走形式,因为将孩子置于真实的环境,与人真实的互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仪式背后所传递的温暖与敬意,学会礼仪,接受真正的祝福。


 



   

幼儿园究竟要如何做好过年的仪式和活动?


郝冰老师说:“其实不难,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过年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有很深厚的东西可以挖掘,都能够找到自己和过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先于仪式和活动而存在的。


幼儿老师要做的只是打开动作,如果能够在仪式和活动中将我们每个人跟过年的关系唤醒,那么这些活动就有了灵魂,自然也就不会流于形式。


如何唤醒呢?可以从分享每个人自己的生命故事开始,可以从好好拜个年做起,去和身边的人发生连接。


郝冰老师说道:“正如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座村庄。我们身边的人不是新闻联播上的人,大家如果能够分享彼此生命的姿态,互相传递想要连接的愿望,老人家、小孩、青年围绕着过年,围绕着不同年龄、不同地域讲述生命故事,每个人各自的故事就会融聚成一股心流,那么这群人会在这些分享中建立更加深厚的连接,给社群注入情感的温度,给孩子带来滋养。养育孩子的村庄就形成了,一切的仪式便有了灵魂。”



*非常感谢天下溪青蓝森林园园长郝冰老师接受采访,本文出现的许多观点来自她所提供的思考和启发。



主编·晔子 | 副主编·小秋 | 撰稿人·如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敦社幼师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