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儿园比赛再升级,游戏案例解读、课程故事记录……是能比出来的吗?| 日观察

日敦社幼师学园 日敦社幼师学园
2024-08-24


日敦社幼师学园曾发布过一篇文章,探讨幼儿园里“比赛”多的现象:幼儿园五花八门的教师比赛,真的能评出“好幼师”吗?| 日观察

文中例举了环创比赛、自制教玩具比赛、公开课比赛、演讲比、技能比赛、早操比赛、说课比赛……主办方通过外在的活动举办,得以用输赢的结果评估教师的专业水平。


如今,上述的比赛依然火热,并且教师能力竞赛再升级,从比显性的技能转向了比隐性的“内功”,诸如游戏解读能力、课程故事创作能力、研究论文写作能力等。可是,这些是能比出来的吗?



01


游戏案例解读比赛


为了响应游戏案例征集的评比,呼应游戏改革的大潮,很多省市、区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将游戏视频解读、书面游戏案例分析或游戏案例的撰写纳入了教师技能竞赛中。


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在读博士生、豫章师范学院讲师程阳春观察,“典型的形式包括三分钟的短时视频解读、一两个小时的书面游戏案例分析和若干天的围绕某个主题的游戏活动的‘层层递进’”。


可是这样做不仅难以考评到幼师真正的、全面的游戏观察解读能力,并且设置功利性的目标还让幼师走入误区。


“以教师技能竞赛的游戏视频解读为例,且不论视频本身的质量,三分钟的游戏视频极易导致游戏情境性和连贯性的丧失。

就空间维度,儿童的游戏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场景,无论是幼儿园内的游戏场景、同伴的表征分享、师幼的游戏讨论,还是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相关经验迁移,三分钟的视频,无法呈现儿童游戏的情境性。


就时间维度,短的游戏可能有十几分钟或半天,长的可能经历了一个月甚至更久,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具体情境中的同伴、师幼互动,与兴趣的生发、深入、自然消退或转移,三分钟的视频,无法呈现儿童游戏过程的连贯性。


并且为了体现自身理念的先进性,教师往往过度解读。由于比赛结果的高利害相关性,参赛的教师苦苦寻找解读视频的万能钥匙,对游戏视频进行模板化解读。


例如,儿童的任何表现都是好的、令人惊叹的,对任何游戏片段的解读都生搬硬套五大领域、学习品质和游戏的坚持性。”程阳春老师评价道。



02


课程故事创作比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叶小红老师曾调研过幼师创作课程故事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82.8%的教师的创作动机是外源性的,如‘参加园内外教育经验交流’(占35.3%),‘参加课程故事或教育案例比赛’(占32.7%),‘完成各级各类考核’(占14.8%);仅有9.9%的教师是受内在动机引发,是“自己想写或认为需要写”。


这说明,当前教师创作课程故事的动机中有功利、应付或从众的成分,而并非都出自课程发展的需要或出于教师自觉自愿。”


日敦社幼师学园曾经举办过“幼儿园探究式活动案例征集活动”,初审时,主要考量文章是否达到征集的基本要求、结构是否完整;二审时,考量活动本身的丰富程度、精彩程度,教师在其中的解读和分析的专业性,以及文字书写的流畅度。课程故事与活动案例的评价标准也会类似。


为了提高作品的丰富程度、精彩程度,满足评判标准,获得一个好成绩,对于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瓶颈或不符合预期的情况,教师可能会在写课程故事时有意忽略或稍加美化,以夸大课程实施的效果,或是将教师的预设改编成幼儿的发现和提出,以此迎合当下的“生成”风潮。


况且,课程故事泛滥本身就有极大的问题:制作课程故事费工费时,占用了老师大量时间;存在为了写故事而做活动、编造课程故事的现象;课程故事流于表面,没有挖掘深度的价值。


用比赛这种功利的、外在的目标推动教师创作课程故事,可能会驱使他们在这条暗藏风险的路上越走越迷失方向。




03


研究论文写作比赛


前面两种“内功”比赛还算是有抓手,论文征文比赛才让人一头雾水——要求园所或教师在短期内产出研究的论文,并直接影响到评奖评优。


在全国各级课题“大炼钢铁”的背景下,各级教育部门热衷于产出论文成果。一般是活动主办部门给园所下发论文征集文件和指标,园所再派给教师落实。


有的教师是主动自愿参加征文的,有些也是非自愿的。所以常常有老师发来一份征集论文活动的红头文件向我们求助——写什么?怎么写?


这种活动或比赛可能一开始就背离了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反哺教育教学的初衷。


例如征集主题有严格的限制,且偏离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比如本地打造公园城市,就让老师写公园城市主题教育论文。这让有想法的老师无处施展,被迫写的老师绞尽脑汁地迎合主办方的口味,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眼下的儿童、心中的思考,瞎编出一堆“正确的废话”。


短时间内截稿的要求同样影响了活动质量。无论课题体量大小、写作量的多少,一个问题的发现、提出、研究、写作过程必将是漫长的、迂回的。在幼儿园老师普遍繁忙的当下,这样的比赛机制只能培养出论文写手,而非一线研究者。


尽管受限,但也会有对此有见地的老师写出了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不过对于很多参与者来说,被动地写论文就是额外的压力,不仅对教育教学没有帮助,还占用了时间,影响了保教工作。


该做课题的主体应该是教育研究院、大学的专职研究者,幼儿园和老师主要是参与者、被研究对象。


园所可以整理自己的教育成果,老师可以书写教育笔记、尝试观察研究、叙事研究等,养成研究的思维,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但是真正严谨、规范的科研课题并不是很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许多幼儿园既没有足够的专注度和精力,大部分人也没有接受过学术训练,一篇篇“蜻蜓点水”高谈阔论、“换汤不换药”包装概念的论文对教育没有太多价值。



04


结语


举办比赛的初衷是深挖幼教质量,这一点不置可否,而且好的活动的确能在短期内集中提高参与者的相关能力。


当比赛本身往往暗含着“标准”“迎合”“被动”,恰恰与我们倡导“个性化的教育”、“基于儿童的教与学”、“主动内驱的发展”背道而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有点拗口的话:“可以计算的不总是值得计算的,值得计算的不都是可以被计算的。”这句话可能恰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那些我们看得见的成绩、荣誉可能是注水的,看不见的一点一滴的付出总是实实在在的。


教育的真正内涵是比不出来的,全都在润物细无声之中。



参考资料:

叶小红,《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热”的解析与思考》

程阳春,《被“游戏”绑架的发展,和被“发展”绑架的游戏——谨防运动式游戏革命中的儿童缺位》




主编Chief editor 

晔子

-

副主编Deputy editor : 小秋

撰稿人Writer : 松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敦社幼师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