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幼儿园强调丰富材料的今天,材料少就不好玩吗?无聊,就没意义吗?| 日观察

日敦社幼师学院 日敦社幼师学园
2024-08-24



01


游戏材料少

就不好玩吗?


前段时间,日敦社幼师学园组织了一次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湖幼儿园的深度访学活动,其间,我们发现在龙游湖幼儿园的教室里,游戏的材料并不多,与我们印象中的幼儿园琳琅满目的区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室里仅投放了雪花片、积木、纸、彩泥、画笔、毛线等基本的开放性材料,没有老师制作的手工教玩具,更没有现代化的成品玩具。


材料不多,孩子们拿什么玩游戏呢?


在龙游湖幼儿园,老师在教室里提供了基本的材料,但是当孩子们有了游戏主意,需要一些个性化的材料时,他们需要向老师申请,或者自己搜寻材料。老师会告诉孩子:“你们用的时候来跟我说一下”。


为什么老师不直接准备齐全的材料,要让孩子来申请和搜寻呢?


业务园长高美霞老师告诉我们:“在索取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审慎、更理性地思考,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游戏主意,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和游戏创造会变得更加清晰,形成的思维能力是很不一样的。


即便我们没有投放那么多材料,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用的材料却并不少。孩子心中的材料是丰富的,是他自己想出来的,那才叫‘创造’。这种内在思考和主动获取的‘丰富’和老师投放材料的‘丰富’是不一样的。


我并不太认同把东西全部摆在那里,这更多的是老师思维的介入。


孩子自己申请的材料不会被摆起来呈现,过段时间,这些材料就会自然地流入下一个主题活动中。


孩子们也会自己从户外、家里带来材料,同样不放在公共领域,而是放进自己专属的‘宝贝箱’里。”


高美霞老师特别强调:“我并不认为投放材料少就是对的,我的教育主张是基于我的经历和思考出发的。


我过了26年的体制内生活,幼儿园要求每个区域材料要不断地增添,不断地丰富,在过程中老师会有一些真实的体验——有些材料其实平时是不允许孩子玩的,都是摆设,有时为了制造使用痕迹,还会在检查前一个星期拿出来让孩子玩玩。老师在进行课程生活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准备丰富的材料。如果准备得不适合,孩子们永远都不会用。经历了过多的要求,我处于一个过激反应的、叛逆的状态,所以什么都不想被要求。


但我依然很犹豫,我也认为来人了,家里要漂亮一点,材料要丰富一点,这种评价观是无法一下子去除的。所以我们的改变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龙游湖幼儿园的材料资源库


在四年的尝试中,我们建立了课程资源库、材料资源库,去规划我们想要哪些材料。


我们的材料类型不多,但是量都很足。比如我觉得建构材料不要多过三种,当孩子用一种材料建构空间时,使用单一种类能帮助他更深入。


其中就有雪花片。龙游湖幼儿园每个班的小朋友搭建雪花片的能力都很强,他们利用这种材料不断地探索和表征。


雪花片的功能非常强大,因为它是一种非常低结构的材料。我工作30年来,发现在大量的丰富的材料里,它是使用频率最高。基于我常年的观察得出判断,所以才选择了它。


雪花片可以连接,可以构建,可以形成空间,还具有替代性,有可能发展出高级的表征。大班的小朋友用雪花片来构建家的时候,他们围出了一个空间,完全可以代替老师准备的纸箱子。而且孩子们玩完以后,还可以把雪花片解开、重塑,它就不会成为一堆垃圾。


●龙游湖幼儿园的大班孩子用雪花片来表征自己的家


越大的孩子,材料就要越更丰富;越小的孩子,材料就要越简单。对于小婴儿来说,世界的色彩不能太丰富,他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他没有办法驾驭更复杂的事件。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一点一点地给予,材料才会一步一步地被孩子掌控。


比起把教室布置得琳琅满目,我更希望孩子能去主动搜寻。好比在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在家里要做一样东西,不会有人把材料全部摆好等我们去做,我需要自己去买,思考我想要的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哪怕是同一种东西,它要什么材质的,肯定都是有一个想和做的过程。


同样,一个艺术家要完成一样作品,也不是把所有材料都摆在面前,而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搜寻、取用。


除了准备材料,我们也需要看到孩子的游戏需要和思维过程,注重过程质量,而非环创成果。



02


没有玩具

孩子也能玩得很好 


龙游湖幼儿园创造性地将寻找游戏材料作为游戏的过程。材料少了,孩子们不一定就玩得不好。曾有研究发现,如果一样玩具都没有,孩子们的创造力还可能被大大激发。


199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埃尔克·舒博特和赖讷·斯特里克在慕尼黑的一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无玩具实验”。他们把班级里的玩具都拿走,只剩下了基础的生活用品,如吃饭用的桌子,睡觉用的毯子,想看看会发生什么。 


结果发现,当没有了玩具,孩子们的游戏反而变得更有想象力、更复杂。他们用毯子搭在桌子上做帐篷、做山洞,还用上各种篓子,搭出很多充满想象力的建筑。



玩具的匮乏,让孩子们花大量时间一起思考、谈话、想办法:


“我们都需要什么来建一个帐篷?”

“从哪里能搞到木头?”

“我们可以去树林里找些树枝来。”

“如果我们再也没有玩具了怎么办?你会很想念哪些玩具?”

“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没有了玩具,孩子们就成了彼此的玩具,他们变得更加了解彼此,更加团结。他们会说:“我很伤心,因为我的朋友病了。”而在实验开始之前,他们还常常因为玩具出现冲突,彼此间也是竞争远多于合作。


这项研究证明,正是那些经历了无玩具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思想观念、想象力、耐力在学校里表现突出,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能力最令人羡慕。


少了玩具,孩子也能很快乐。


在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每周五上午都会开展“无玩具日”活动,“去玩具化”引发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活动的最初阶段,有的孩子茫然无措,有的孩子执着于寻找玩具,有的孩子情绪激烈,有的孩子一直寻求帮助。开展一学期以后,孩子们渐渐投入到寻找材料、想象和创造的过程中。


他们用石头、纸杯、纸盘等生活中的材料、工具代替玩具,用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代替玩具。


用垃圾袋等自己做一个玩具,或是一起玩群体游戏,把老师教的游戏自己玩一遍。


当没有了玩具,孩子们也开始回归大自然,获得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点击图片阅读: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的“无玩具日”


在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同样曾开展过“无玩具日”。每周五这天,幼儿园所有买来的成品玩具都要休息,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和低结构材料,供孩子们玩耍。一整个上午,都属于孩子们自主安排的时间段。


在无玩具日,孩子们一个小树坑也能玩半天,自己组建捉虫小分队,1个铁丝圈、1个玻璃球可以引发半小时的游戏……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的,真正实现了自主游戏的精髓,老师放手,孩子会玩。


他们这样做是希望孩子“内心富足,能够自得其乐,不论何种情况都能主动创造出好生活”。


●点击图片阅读:山东省淄博市汇英幼儿园的“无玩具日”



03


少即是多

无用有心灵之用


如今,很多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的世界,自出生起,就有享用不尽的玩具,孩子们长期被物质的富足包裹着,很容易形成依赖,他们习惯了不断地从物质上寻求刺激。


但是,当获取材料不再那么容易,他们会花更多时间思考自己的游戏;当玩具真没有了,大量无聊的时间反而激发了孩子去思考、去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身边人,变得更加自信自主。


但现实情况是,当一个检查人员走进幼儿园,看到游戏材料很少,一些孩子暂时不知道玩什么,正无所事事,他很可能会勃然大怒。


我们一直把幼儿园想象成一个物质丰盈的世界,如果没有那些材料和环境,好像就是对不起孩子、耽误了孩子发展。


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陈赛说:“好像我们认定了,孩子的生活应该永远有趣,永远要学到点什么,否则就是我们的失职。但是,我们忘记了,比起无止境的有趣和刺激,无趣和平淡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而忍耐无聊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


幼儿园和家庭恰恰可以创造一些闲暇和无聊,无聊是孩子自我探索之后获得自我掌控感的必要状态。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认为,无聊在一个孩子的心智成长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具备适应无聊的能力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就,无聊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思索生活的机会……无聊的孩子在下意识地等待,不是等待某个人,而是等待他自己。”


“他们在等待自己的欲望浮出水面,发展成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内在动机。当他们在自身的无聊中静坐足够久的时间之后,当世界变得足够安静时,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学会与自己相处,而一个人日后人生的大部分智慧,都是在少年时与自己独处的时光——阅读、学习、好奇、观察、做梦、想象、沉思里滋养出来的。”陈赛如是描绘。


日本作家吉竹伸介有一本绘本叫《好无聊啊好无聊》。小男孩向妈妈抱怨自己很无聊,妈妈说你给自己找点儿事干。


于是, 他开始想:西瓜虫会无聊吗?盘子里剩下的胡萝卜会无聊吗?世界上第一无聊的游乐场是什么样的?300个无聊的人聚在一起,会不会变成300倍的无聊?他高兴地发现,一直想各种无聊的事,还挺有意思的!


●吉竹伸介绘本《好无聊啊好无聊》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该自幼培养。在这一点上,现代父母大大该受责备,他们供给儿童的被动的娱乐实在太多,例如电影与珍馐之类,他们不懂得平淡的日子对儿童是如何重要,过节一般的日子只是难得有的。儿童的娱乐,在原则上应当让他用一些努力和发明,从他的环境中自己去创造出来。”


给孩子一些留白的、可能会无聊的时间,让孩子去发呆、去做白日梦。当人沉浸在自己的天马行空里,会与更深处的自我产生链接。我们会创造出新事物,又或是用新的方式去再做一遍做过事儿。创造力从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主编Chief editor 

晔子

-

副主编Deputy editor : 小秋

撰稿人Writer : 松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敦社幼师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