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人读书会10月书单

econhomo 经济人读书会 2023-01-05
「经济人的话」

为何信息的概念如此有用,甚至可能是理解世界的基础呢?原因很微妙:它衡量了一个物理系统与另一物理系统交流的能力。

——《现实不似你所见》



上月书单参见:9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10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出品

《时间的秩序》

作者:[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杨光
出版社:企鹅图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这一本《时间的秩序》,作者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理论学家卡洛.罗韦利,他被誉为文笔优美,又会讲哲学的物理学家,其著作畅销全世界。当这位会讲故事又懂文学和艺术的物理学家用音乐和诗歌探讨时间的本质和秩序时,关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关于“时间”的概念,就显得更加偏狭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总结现代物理学已经理解的关于时间的内容,即我们所说的“时间”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集合。经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时间逐渐失去一个又一个层次,我们原本的认知在研究中坍塌。第二部分,探讨抹除时间痕迹后,世界本质的模样,量子引力学尝试理解这个极端又美丽的荒芜景象,这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并赋予自洽的意义。第三部分是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时间是如何在我们的脑中产生,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们周围,并依循我们的尺度,以及时间的秩序如何让未来不同于过去,平滑流动。


跟宇宙相比,时间这个谜题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近,我们以为自己在时间里存在,世间万物都依照时间的秩序而存在。印度神话里,湿婆舞蹈的神圣形象就是时间之河;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存在人脑中主观的物质;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时间是对变化的量度,事物在不停变化,我们以“时间”为度量,这是时钟出现之前,哲学思考的结论;在绝对时空观里,牛顿认为时间是一种均匀流逝的独立的实体,超越有形物质(这种观点很长时间被认为绝对正确);在胡塞尔的著作中,这位现象学家认为时间是无限意识的形式。而现在的物理学认为,时空就是引力场:一个多世纪以来,爱因斯坦描述引力场扭曲的方程以及其对钟和尺的效应都在被不断证实,所以关于时间的观念失去了它相对于世界其余部分的所谓“独立性”。


“先于观察就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是科学的核心。”有无数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考和争论过时间的本质。在钟表发展精确到足以测量时间以不同速度流逝之前,爱因斯坦就意识到,时间在不同地方的流逝是不均匀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时间变慢。“时间流动的节奏由引力场决定。”物理学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而是描述事物在它们自己的时间中如何演化,以及“时间”相对于彼此如何演化。所以时间已经丢失了它的“统一性”,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节奏,这个世界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跳着不同韵律的舞蹈。正如《星际穿越》中父亲驾驶宇宙飞船飞离地球穿过虫洞到达黑洞边缘,仅仅过了他自己的时间不过十几个小时,可他在地球上的小女儿,已经过了十几年长成了一个大姑娘,马修百感交集的哭戏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体现着父爱深沉,也体现着人类在宏大的宇宙面前,连时间都无法统一无法同步的绝望。


玻尔兹曼的结论是:“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只适用于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时间的流逝在宏观世界中有一定意义,但在微观世界中探讨分子原子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似乎毫无意义。世界在微观状态本就无序,一切有序不过是我们的主观,所以,时间的秩序也只与我们有关。认为“现在”的定义清晰而明确并存在于整个宇宙,这种观点是幻觉,是我们根据经验做出的不合理推断。如果我们想表示宇宙中所有的事件及其在时间上的关系,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做出唯一、统一的区分,是无法做到的。


量子力学的发展让我们关于时间的理解更深更广,该理论认为“时间”也具有量子特性:时间是不连续的,存在着最小的时间段(即:“普朗克时间”);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叠加,并且有涨落。


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通过把世界看作事件、过程的集合,我们得以更好的理解与描述世界。“我们通过研究变化而非研究物体来理解世界。”量子引力的基本方程就是这样构建,其中不包含时间变量,而是通过指出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来描述世界。它并不描述事物在时间中如何演化,它描述的是事物相对于彼此怎样变化,事物相对于彼此怎样出现。当事件递进的关系一次次发生、叠加与转化,并最终形成变化,比如地质的形成、植物的光合作用、宇宙的形成,星系的爆炸等等……分开的点按熵增的顺序排列形成进度的秩序,就似乎有了时间的顺序。


我们努力消除源于本体视角的扭曲与错觉,所以“科学渴求客观,希望能够在有可能达成一致的事情上得到统一的观点。”,但科学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对世界的经验都来自于世界内部。我们无法超脱于事物之外去观察,而只能以模糊和近似的方式看待宇宙,所以当我们从“外部观察”的角度去观察“时间结构”之后,依然要回到自身,但这两种视角不能混淆。哲学史告诉我们,人们探究内心对时间的感知胜于探究外在的时间本质。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自我是感知世界的主体,我们都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当我们的感知作用于时空时,时空的不确定性消失。我们感知的是在时间中发生和延续的事件。当时间中的连续事件压缩成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时,它便形成了记忆,一种“过去”留在“现在”的痕迹。无论是亲历或读到或听到,我们都在用过去的记忆预测莫测的未来。因此这就是时间:“只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时间开启了我们通向世界的有限通道。对于我们这些大脑基本上由记忆和预见构成的生物而言,时间就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我们身份的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是统一的存在,因为我们反映着时间,因为通过与同类接触,我们形成了统一实体的形象,也因为它是一种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我们所谓的时间‘流动‘就源于此。”看似有序的人类世界与我们对世界强加的秩序,都是靠分解和消耗食物以低熵的状态来维持,人类的视角对时间的描述是:均匀、统一、有序,是具有多种独特属性的多层次复杂概念。


外部的时间结构并不同于我们渺小人类看到的幼稚图景,但跟随作者在探寻时间结构的路上越走越远,却也越来越接近我自身。理性与冷静以及承认自己的无知,越来越使我能够免于情绪引起的迷雾,去探讨事物、事件与关系的本质。


本书基本上是由量子力学衍生出的时间理论,有一些关于时间的物理学观点并非是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但其阐述的哲学意义依然很重要和伟大。全文行文优美,富有诗意又通俗易懂,正文处只使用过一次公式,文字驾驭能力极其高超。读这本书,有时让人内心狂热痴迷,有时让人醍醐灌顶,有时又让人迷惑不解。但愚笨如我,也依然被作者带到对时间所知的最远处,深远夜空的边缘,和璀璨繁星的未知之处。


《复盘:一个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另类解读

作者:[美]辜朝明
译者:艾尼瓦尔·吐尔逊、朱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邓宇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反思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是许多经济学家专注的课题,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日裔美籍经济学家辜朝明,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日本政府经济顾问,也是最早参与日本五年经济计划的经济学家。这位经济学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和全球化的宿命》等,这些书关注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一些实证案例,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作出了前瞻性的判断。《复盘:一个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的另类解读》这本书延续了作者前两部专著的一些分析方法,在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印证过程中,作者对于西方经济的现状有了更具预见性的分析,并且成为少数几位预见到西方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家之一,这位经济学家的严谨研究在本书的诸多章节和案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大部分经济学家的盲目乐观不同,作者的谨慎评估具有现实批判性。

《挪威的森林》

作者:[日]村上春树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
推荐人:刘长军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中年,秋夜,之余,五味杂陈涌上心头,拾起《挪威的森林》,沉浸下去……


白鹿原也好,丰乳肥臀也罢,现实魔幻主义笔法的确神奇美妙,比起直抒胸臆来说,荡气回肠余韵耐品,喜欢村上春树也是一刹那的事。生死离别如影随形:木月的莫名其妙自溢而亡,直子的将死亡刻入灵魂,渡边的与此在若即若离,绿子的经历死亡和谈论死亡如同家常便饭。现代社会以降,功利猥琐龌龊卑鄙肮脏的沉渣泛起,生命旅途中,蓦地一点意外,冲断了正常的行程,如横冲直撞脱缰野马。或许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的游离散淡无所谓,说不上重于泰山系的汰渍,孤独无处不在,孤独无处安放,孤独吞噬星空。没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惧怕欢嚣之后的失望、遗憾、寂寞而已。村上春树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或许这就是成人哲学的一部分。阅读《挪威的森林》,总疑心行走在濒"死"边缘的灰色地带:一位与社会人际刻意保留一定距离的边缘人,同样被社会人所遗忘到太阳照不到的灰暗角落里,欣喜若狂也好自生自灭也罢,喃喃细语口吐莲花,我行我素慧眼识珠,总之,花月走形琐屑走心,行走在感慨万千悲欢离合的敏感点上,距离生死一步之遥……


"我们早已决定对周围的事来个不屑一顾",由此而来的是三种死亡定义:其一,肉体死亡、生命的终结;其二,精神死亡、行尸走肉;其三,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村上春树所刻画的现代社会的时时处处面对死亡,实质上就表述了一种无法逃避现实,只能在死亡中或者升华、或者沉沦、或者摆脱尘世而已。我同世界之间龌龊不断和谐不再,犹如秋凉初寒时刻一股冷空气硬生生地横插进来。徜徉在天地间,心安之处即为家,得一理解足矣。彷徨迷茫徘徊,都是在寻觅,体味同一者。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

作者: [美] 黄仁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4
推荐人:张一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这是一本演讲合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著。作者强调了一个理念是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将不会导致中国回到老路。从结果看,需要时间进一步的验证。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希望黄仁宇判断成真。

《人与商业》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译者:慈玉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
推荐人:蒋丽
书籍分类:管理/商业


-推荐语-

管理者,愿意做管理者的人都应该读彼得.德鲁克,包括为人父母的人,管理孩子也适合读一读德鲁克。


管理的要害,是管理者和每个受管理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


一段彼得.德鲁克书上的文字:20世纪30年代早期,虽然伦敦是当时公认的世界金融之都,但每三四百人中依然找不出一个人在金融必需品、人寿保险、住房抵押贷款之外进行其他投资。


也就是说,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多数普通人的资本和投资仍旧取决于供给,没有选择。今天金融品种丰富到眼花缭乱,选择成了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哪种商业的多元化是可取的、有效的、合理的,哪些只不过是简单的金融操纵和帝国构建。何种因素促使经济更加开放、更有活力以及更有竞争力?何种因素会助长集中和垄断?何种因素创建的企业更容易管理,绩效更佳?何种因素创建的企业不过是管理型怪物?


跨国企业打破了国界和政治约束,甚至打破民族主义怪兽。


本书论商业,论人在商业中获得自由。


《长日将尽》

作者:[英] 石黑一雄
译者:冯涛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
推荐人:蒋丽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石黑一雄是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作家)、拉什迪(《撒旦诗篇》作家)合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石黑一雄每一部书几乎都获奖。


书中讲述了一战之后,二战前后世界主要国家格局变化,从参与者、旁观者角度重现了《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的那些历史细节,并将其故事化。


自述的主人公是一位庄园管家,本身的历史价值也值得品味,就像英剧《唐顿庄园》刻画人物一样,小人物的、个体的命运和国家、甚至国际格局关联。历史翻页,常年形成的身份思维却不能随意反转。


管家的“伟大”与“尊严”,是恪尽职守,是礼仪端庄,是坚守倾心服务身份高贵之人的价值观,这份固化的思维和价值观让我想起奥斯卡获奖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大堂经理联盟,石黑一雄的刻画恰到好处的固化了这种形象,坚毅的职业精神和因此而躲闪逃避个人人格的双层特征。


大背景、小人物的组合正好印证了他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获奖原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的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此书获得布克奖,改编的电影《告别有情天》成为影史经典。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
推荐人:瑛彤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这本书之前有出版,名字是《美国讲稿》,这是一本未竟之书。卡尔维诺已经拟好大纲将分八个重点,准备在新千年到来之际,“谈论文学中我所珍视的某些价值、品质或特点,尝试把它们放置在新千年的框架里作一次透视”。


可惜只完成了5个部分的讲稿1985年9月,卡尔维诺突发脑溢血,在佩斯卡拉逝世了。享年62岁。


成书的五个重点是:轻、快、精确、形象、繁复。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卡尔维诺展现给读者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也让我们窥探到他本人思维和写作的思考方式和源泉。


小书才一百多页,每一章节都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认真而细致读完,但可以肯定的是:以现在我的脑容量,一定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和理解。


当你遇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者时,除了沉默翻看,就剩下一遍又一遍无言的惊叹了。这本书一定会永久留存,常读常新,五星推荐。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

作者:[英]查尔斯·汉迪
译者:苗青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
推荐人:王磊Sans wang
书籍分类:管理/商业


-推荐语-
“第二曲线”理论成为一种热门的创新思维,是公司发展到了市场增长高原后,突围的一条路。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


作者:胡炜权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5
推荐人:周中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日本的天皇制,是世界上存继时间最长的君主制度,从神话时代绵延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天皇有神权没政治权,退休后当太皇,有政治权没神权。去寺庙岀家的,称法皇。细细品味这本书,可能让你感叹日本为什么会明治维明,进入现代化国家行例,而中国还在探索中!

《金钱何以改变世界:换个角度看历史

作者:[韩] 洪椿旭
译者: 金胜焕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0-04
推荐人:周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这是一本以金钱为中心展开的通史,通过金钱来解读历史。不管东方与西方、过去和未来,人类在金钱的力量下无法任意妄为。

《在股市遇见凯恩斯》

作者:[美] 约翰F.瓦辛科
译者:郭武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
推荐人:张君毅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凯恩斯说过:“当市场信息不完备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只依靠直感指引,仅凭借信心决断,而不是通过市场信息”……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借鉴而不是照搬凯恩斯,或许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市场治理术:政府如何让市场运作》


作者:斯蒂文·K.沃格尔

译者: 毛海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6

推荐人:叶志鹏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政治/法律



-推荐语-

本书作者是傅高义的儿子。可谓是”上阵父子兵“,两人都研究过日本,父亲夸日本,写了《日本第一》,儿子则重新审视日本,历数日本政府在市场转型(由协调型市场经济模式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过程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当然,儿子的观点是有其理论依据的,这就是本书提出的”市场治理术“(marketcraft)。这套治理术,包括市场运作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公司制、会计制、金融、资本市场、公司治理、劳动力、反垄断等等。通俗地说,就是政府如何驾驭市场(包括构建和规制市场)的”道道“。我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如同父母养育子女:要么管得太少、要么管得太多,反正”左、右”都不满意。


但说实话,大多数讨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都属于”应然“层面,或者起码作者隐含地假设,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的一个立论基础就是,政府的市场治理术有一个重要的基础作用,就是要在一开始确立影响资源分配的市场规则。换句话说,就是政府要介入初次分配,而不仅是再分配过程。这点很重要,再分配过程往往伴随着非常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妥协的结果往往是最坏的结果。与其如此,不如在市场构建初期就明确分配规则,所谓改革要趁早。这就又回到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经典辩题。


《中印涉藏关系史: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1904-1914》

作者:[英] 阿拉斯泰尔·兰姆
译者:梁俊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
推荐人:周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通过分析清未民初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来考察"西藏问题"。驳斥了印度所谓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论点,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展开较为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现实不似你所见》

作者:[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杨光
出版社:博集天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卡洛.罗韦利另一力作《现实不似你所见》,写在《时间的秩序》之前,《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在物理理论方面,这一本应该是比《时》和《七》更深入一些,尤其是圈量子引力理论部分。


这位优雅的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下一个斯蒂芬.霍金,非常善于将深奥晦涩的物理理论知识和诗意浪漫共融于一本书籍,字里行间又可读出其开放宽仁的思想与理性求索的科学精神,让本书在除物理理论的讲述之外有着独特又难以抵挡的魅力,同时唤起人理性思考与感性直觉的愉悦享受。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确定性的书,而是一本面向未知去冒险的书”。它像一本游记,本书描绘了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旅程之一,我们走出对现实有限而偏狭的视角,朝向对事物结构越发广博的理解,这是一扇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天窗,这是一段摆脱常识观念的奇妙旅行,而且远远没有完成,宇宙参差不齐,无边无际,跟随作者的步伐,我了解得越多,就越惊奇于它的优美与简洁,深刻与精妙。“这次冒险要依仗过往的全部知识,但其核心是改变。这无限世界熠熠生辉,我们想亲眼见证。”


本书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量子力学简史和圈量子引力理论。


前半部分,“对智者而言,整个世界是开放的。一个美好灵魂的故乡是整个世界。”从德谟克利特开始,到爱因斯坦,作者对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通俗而有趣的解读。柏拉图的洞见意义深远,并深刻影响了西方科学:“数学是理解与描述世界最合适的语言。”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之后,牛顿的世界是德谟克利特世界的数学化,他认为世界由空间、时间和粒子构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粒子受到力的吸引在空间中运动。


接下来,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引入新的实体——场,我们现今的全部技术都基于电磁波这一物理实体的应用,它并非通过实验被发现,而是来源于麦克斯韦的预言,这就是理论物理学的巨大威力。到了20世纪,物理学彻底改造了牛顿的世界图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为我们今天建立量子引力理论奠定了基础。世界只是由粒子与场组成,“时空与引力场是一回事”。不只空间会弯曲,时间也会。爱因斯坦预言,在地球上海拔高的地方,时间流逝得更快,海拔低的地方要慢一些,这个预言如今已经被许多实验室所证实,即使高度上只有几厘米,也可以测出这种神奇的效果。时间不是统一与静止的,它会根据离物质的远近而延伸或收缩,距离地表越近,引力越大,时间流逝就越慢。空间也并非单一静止的容器,而是有自己的动力和“物理学”,就像它包含的物质和场一样。借助新的概念工具和数学的帮助,爱因斯坦的特殊物理学发现了多姿多彩让人惊叹的世界:宇宙在膨胀、空间坍塌成无底洞,时间在行星附近变慢,无垠的星际空间如海面般起伏……与狭义相对论相容的量子理论的一般形式被称为量子场论,粒子是场的量子化。量子力学把不确定性引入了世界的核心,未来真的无法预测,它描述的不是物体,而是过程,以及过程之间连接点的事件,它发现世界的三个特征是:分立性、不确定性、关联性。当然这种物理理论也许明天就会被另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修正……


这一部分,正是人类关于世界基本法则的知识不断增长,这一部分,还同时伴有关于物质构成的诗篇,比如但丁,比如卢克莱修,诗歌的美可以蕴于原子论的宏大视野,可以探索宇宙的结构,带我们感受万物深刻的一体性,而这是由于认识到我们和星星、海洋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


后半部分,愚笨如我,有很多部分并没有看懂,尤其是期间夹杂的很多物理学公式,但依然受益匪浅,虽读不懂圈量子引力理论对时空的具体解读,但也了解了许多关于科学的意涵。科学思考就是要探索并重新描绘世界,逐步呈现越来越完善的图景,教我们以更有效的方式思考。量子力学无法处理时空的弯曲,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量子,这就是量子引力的问题。五大洲的物理学家们都在努力解决这一难题。作者认为,圈量子引力理论,或者说圈理论,以一种保守的方式整合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种物理学的主要回馈就是:无穷消失了,不再存在无穷小,宇宙是巨大的,但是有限。还有量子黑洞,量子引力预示着黑洞不是永远稳定的物体,量子引力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压力,使物质反弹,就像坍塌的宇宙可以反弹为膨胀的宇宙一样,漫长的时间过后,我们会看到黑洞爆炸。


其中有几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科学研究的目标不只是做出预测,还要理解世界的运行方式,建构与发展世界的图景,提供给我们用以思考的概念结构。在进入技术层面之前,科学是有远见的”。“重要的不是假设我们通晓一切,而是相反:意识到昨天的无知可能被今天阐明,今天的无知可以被明天照亮。”


永恒的质疑,是科学的源头。敏锐地意识到我们的无知,正是科学思想的核心。“科学就诞生于这种谦卑:不盲信我们过去的知识和直觉,不相信任何人所说的……”作者在开篇和结尾都一再强调自己并不确定关于自己的理论陈述:“这是我们已然理解与尚未理解的边界地带,并且远未达成共识。”这样诚恳的表述,并非为证明自己绝对正确,而是想与读者,与你我分享自己眼中的美景:量子引力解释的世界新鲜又奇特,它充满奥秘,但与其简洁与清晰之美浑然一体,这个世界,等待后来的人类去探索,而“在下一座山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发现。”


《写作风格的意识》

作者:史迪芬.平克
译者: 江先声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6-03
推荐人:熊惟博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平克说,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受到糟糕的文章所累。在《写作风格的意识》中,他解释了风格为什么是重要的。避免读者花费时间在漫不经心组织起来的文章上,赢得读者的信任,以及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


因此,古典风格是为文章解毒的一剂良药,可以让我们远离学术腔、官腔、企业腔、法律腔和其他冗赘。古典风格让作者和读者处在平等关系,引导读者的视线,引发对话,从而让读者察觉到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而只有拙劣的写作,才会让读者觉得自己是个智商不够的笨蛋。


究竟为什么我们会读到很多费解的文章,而不错的作者也会写出烂文章?


平克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知识的诅咒:写文章的人缺乏同理心去为读者着想,认为自己知道的事物读者也一定该知道。打破这种沟通障碍,一是要谨慎地使用行话、缩写和技术性词汇,二是为术语附上简单的解释和例子,读者会打心眼里感谢你的“比方说”、“例如”和“就像”。三是用具体和图像化的语言,来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比方说,“那个装置”就不如“那个油压计”或“那套象牙棋盘”更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如果能把抽象晦涩的概念剥掉,向读者清楚地展示谁在对谁做了什么,就能让一切变得更清晰。


如今我们觉得好文章越来越少,既说明了掌握古典风格不是一件容易事,也说明了我们是如此迫切地需要它。



《被统治的艺术》


作者:[加] 宋怡明
译者:钟逸明
出版社: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
推荐人:叶志鹏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推荐语-

最喜欢看“反常识/反套路”的研究,这本书就是这样。主流政治学家们关心“统治者”们的政治,而本书则关注老百姓“被统治”的“日常政治”(everyday politics);主流历史学家做“书斋/扒档案”的研究,而本书则是“跑田野”的产物(继承华南学派的衣钵)。


本书大意是讲明代的军户家庭,在应对朝廷的兵役制度执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套利”的实践。常见的策略包括轮流、集中、顶替、补偿,⽐如在家族内部指定并以补贴某⼀房来承担兵役,或者雇⽤外⼈来顶替服役等等。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作者利用了明代福建军户的大量族谱、地方志和口述史材料,但更多是是“下田野”,走访村庄、庙宇,以及从和老人们的交谈中“窥见”和感知明代历史。


当然,作者揭示的这套“猫捉老鼠”的政治游戏本身不具有新意。这类现象在任何国家和历史时期都普遍得不能再普遍,在政策执行理论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都有不少的理论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诸如选择性执行(selective implementation)、执行偏差(implementation gap)等等。正如作者所言,“日常政治”不仅发生在明代,也发生在当下。


话说回来,大多数理论创新都是如此,放在一个领域是创新,拿到另一个领域就是常识,关键看如何locating自己的研究。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那就不妨放在树荫下…


作者是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新任院长。在知名度上也许不如他的前任们,但哈佛选出来的领头羊绝不是“吃素”的,本书便是一个有力明证。并且宋院长的汉语也是没话说,网络上    可以找到高晓松对宋老师的专访,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健谈的"田野"学者。


《新异化的诞生》

作者:[德]哈特穆特·罗萨
译者:郑作彧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加速ism最近很流行,但是到底什么加速的本意,这本小书从哲学层面给予梳理。读起来并不枯燥,甚至可以说滋滋有味,算是好看的哲学书。


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知名社会批判理论家,现为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眼中的加速,其实意味着时间的加速,分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的加速。现代性带来可能导致人的全新异化,阻碍我们的美好生活,然而,解决方案在哪里?


《稀缺》

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埃尔德·沙菲尔
译者: 魏薇、龙志勇 
出版社: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推荐人:熊惟博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据说,这是《快思慢想》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著作。


稀缺会俘获注意力,带来精神压力,降低自我控制力。在稀缺思维主导下,我们只会看到眼前一小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从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管窥)。我们会为了解决这些紧急的事,而借用和透支未来的资源(借用)。我们无时无刻都被迫耗费精力做着选择,权衡不同选项的利弊(缺乏余闲)。我们的注意力被眼前的苟且耗费殆尽,我们的精神疲惫不堪(带宽负担)。于是,我们制定的计划很容易忽略重点,只关注当下,鼠目寸光。我们拆东墙补西墙,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而不惜为明天的麻烦埋下伏笔。我们无力容忍错误带来的冲击,于是我们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举步维艰。我们的认知负担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同时我们在别人面前心不在焉,无法专注。


Mullainathan和Shafir揭示了稀缺是环境造成的结果,但并非不能改变。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能从本书中看到未来研究的空间,在扶贫、公司治理、健身、储蓄和婚姻等方面,去完善对资源稀缺和理性人的假设。无论面临多大的困境,这个世界,还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希望的。


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困境,我们都能完善自己的选择,获得幸福。


《运动改造大脑》

作者:[美] 约翰•瑞迪、
埃里克•哈格曼
译者:浦溶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推荐人:熊惟博
书籍分类: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约翰.瑞迪对运动有超过二十年的研究。他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说明了运动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改变。他提出运动最关键的作用不是减肥,也不单是健身,而是让我们的大脑更强健。


首先,运动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激发大脑记录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运动可以减少压力、焦虑和抑郁。运动能让我们在社交方面变得更活跃,更有信心。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肌肉的张力,改善神经回路,使焦虑症状的发生减少50%以上。


对女性来说,运动还能让你保持身材和健康,锻炼头脑更加坚强和有韧性,做好准备应对一生中必经的激素波动,改善易怒、焦虑、抑郁和情绪不稳定。运动能预防衰老带来的大脑退化,延长寿命,获得健康,让生活更加富有质量。运动还可以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


本书很贴心地给出了实用的建议,例如,不必因之前的运动不足而自责,有些人无法运动是因为没有精力,而他们没有精力是因为缺乏运动。找个人一起运动,这样可以提供一种安全感,增加体内的血清素。参加健身会或找一个私人教练,肯定能强迫你更加投入和专注。有氧运动和技巧运动相结合,比如选择打网球,或是在攀岩或平衡练习这类无氧技巧型活动前,做十分钟有氧健身操。在跑步之余可以学习瑜伽、芭蕾、体操、普拉提或空手道。如果你有孩子,可以安排一些既需要一定运动技能、也需要高强度体力的活动,比如芭蕾、花样滑冰、攀岩、山地车和滑板等。


我们需要把运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而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穿上运动鞋。


《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
艾爾.波丘 (插畫)
译者:鐘寶珍
出版社:商周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03
推荐人:熊惟博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杜伯里被誉为当今欧洲最出众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本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产业的商业模式就是需要不断制造焦点。读者得到的东西不再全是“重要的新闻”,而仅是被包装成重要事件的“新的新闻”而已。其次,新闻产业的运作模式需要争夺新闻消费者的关注力,因此会尽可能让我们去分心。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不觉就成为了被新闻操弄的对象。越来越多精准投放的新闻热搜、植入广告和公关洗白文稿,让被操弄的我们以为是在了解真相,其实只是看了一堆垃圾广告。


对读者来说,现在的新闻无法帮助我们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新闻的时效性很多时候是以舍弃深度理解为代价的。财经新闻记者们喜欢提供感觉很有道理的“伪故事”:他们不会说“股市下跌了1%”,而是“因为X,股市下跌了1%”。而X通常是一些老掉牙的因素,比如预期盈利变动、担忧欧元汇率、就业市场数据公布、央行的某个决策、两位总统握手致意等等。简短的新闻往往就是把这样简化扭曲的信息传递给我们,是否反映真实则沦为其次。新闻还会加大我们对真实世界的错误认知。新闻所表现出的简单性会让我们误以为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从而高估自己。


从健康角度看,负面的新闻会让我们变得忧郁和焦虑。99.99%的新闻事件都在我们影响力范围之外,加重我们情绪上的无力感。哪怕我们想停下来去健身房跑步,或是坐在沙发上读一本有趣的书,但却在手机上流连忘返,让新闻带来的压力削弱我们做重要事情的意志力。


不看新闻会错过重要的事吗?不会。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近期有哪一条新闻是假如我们没读到,生活就变得更糟糕了?假设真的有,那么在读到这条新闻前,估计一下我们的大脑得先消化多少垃圾新闻。


也许做不到完全拒看新闻,但杜伯里提出了一些建议:当不确定某篇新闻是不是在扯淡时,没错,它就是在扯淡;多读特定主题的长篇文章、书藉和专家讨论;将新闻摄入量缩减,例如一周看一次《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的社论、《纽约客》《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外交》;每月预留半天时间,逛一家大书店;固定与不同专业领域的人见面,一起吃午餐。


杜伯里,预言未来新闻的发展趋势只会更加泛滥、更加无所不在、更了解我们的喜好,以及更加脱离事实真相。因此,我们要在大脑还有力量对抗这些趋势之时,及早意识到新闻的危害性,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同情者》

作者:[美] 阮清越
译者: 陈恒仕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8
推荐人:杨春阳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同情者》写的是越战结束前一直到战后,越裔美国人与共产主义越南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说主角“我”是一名北越方面潜伏在南越国家警察总局最高头目身边的校官,“我”还是法国传教士与越南女人的私生子,这种身份常常走出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之路。越共军队占领西贡后,“我”按照组织安排随潮水般的难民逃离越南辗转到美国,并通过情报渠道与战胜者北越政权保持联系……。作者把战争的惨烈和暴虐、革命者的情谊、男人与女人、地缘政治冲突、殖民文化遗产、冷战时代东西方阵营的争斗、多元文化和不同种族的社会特征,巧妙地架构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是美国的噩梦,越战是东亚的一部“痛史”,在当前亚洲与美国关系的特殊气氛里读这部小说,会唤起许多遥远的历史记忆。

《战争哀歌》

作者:[越]保宁
译者:夏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杨春阳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小学、初中看了好多越南的文学作品、连环画、电影都是打战的:《南方来信》、《阿福》、《回故乡之路》、《铜墙铁壁的永灵》、《九号公路大捷》,哈哈,暴露岁数啦!间隔四十多年再一次看来自越南的小说还是打战的。这部战争小说让我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读过的《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些战争小说让人痴迷感动,充满人性和文学的力量。七十年代初期,故乡昆明越南领事馆橱窗里定期更换的新闻照片、金碧路越侨开的南来盛咖啡面包店、街上穿橄榄绿服装的解放军出国部队。阮氏萍、武元甲、文进勇,昆明的小孩说起来就像今天的网红。还有一辆黑色苏式吉姆轿车是为越南领导人准备的,关系破裂后就停在省政协院子里......,今天想起来还觉得蛮亲切的。

《女王案:当代牙买加短篇小说集》

作者:[牙买加] 阿莱西亚·麦肯齐 等
译者:陈永国、沈新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
推荐人:杨春阳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发展中国家的小说无论技巧还是故事情节,都越来越让人入迷。比如加勒比地区就是我们世界一片肥沃的文学土壤,这本当代牙买加短篇小说集包括了九个作者的十篇小说,每篇作品前面都有作者的照片。看到照片上作者的模样,就意识到牙买加所处的加勒比地区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舞台,而绝不是我们潜意识里长期感觉的那里是世界遥远的边缘。牙买加所处的加勒比地区一直发生着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语言、人种基因和血缘、宗教以及经济所具有的世界性的自由的交融。从这10篇不拘一格的小说里,能看到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地呈现出的微小鲜活的个体生命,以及个人、家庭和街道社区在牙买加异样的大自然和社会政治环境力量面前的快乐悲苦。人们在自由的交流和流动,文学在娴熟畅快地倾诉表达。


《五月女王》

作者:颜歌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
推荐人:杨春阳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颜歌小说里的平乐镇弥漫着豆瓣酱的味道,这本小说描绘了镇上各色人等生活琐事里流露出来的种种命运的蛛丝马迹,语言和故事都很有味道,值得通过阅读去着意窥探、细细品味,这些人物和故事让人惦记牵挂猜测并焦虑。看到报道说,颜歌随丈夫去了爱尔兰,现在开始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了,不知道她的英文表达是不是也能透出一股平乐镇特产豆瓣酱的味道……

《死亡的故事》

作者:[美]大卫·伊格曼
译者:李婷燕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04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死亡的故事》为全球知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所著,是其《自我进化系列》四部曲之一。大卫.伊格曼任职于斯坦福,是大脑可塑性和时间感知等方面的权威人物,他还是braincheck等公司的创始人,研发了许多软件和可穿戴智能设备。伊格曼执导的节目《大脑的故事》曾获艾美奖提名,还是知名科幻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这一部经典科幻美剧的顾问地位,应可以说明他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务正业”的怪才全才天赋程度。他重视脑科学的理论外,更重视脑科学的试验、创造和实用性。


《死亡的故事》一书以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小说为蓝本,天马行空的写出了40篇令人惊艳的死后小故事,一经推出即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多次被改编为歌剧、电影。在本书中,伊格曼脑洞大开,“死后你就会知道真相。”虽然写死后,但那一个个闪现的片段,映射的却是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与我们“生前”未能发觉的真相。每个小故事都是作者的脑洞让读者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和隐喻的发挥为读者洞开了一个个不同维度的频道,包含了众生的方方面面,对不同方式生活的向往、欲望和想象:你为何能成为你?你的意识上传到其他躯体中是否仍然是你?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是如何,包括宏观微观;夸克的旅程和一生的经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与神对话和以神的角度观察人间百态;关于神的困惑和无力……等等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理,都能展开主题庞大的价值观辩论,或关于哲学,或关于宇宙,或关于物理,或关于生物……生活是否是随机的片段组成?永生是否美好?未知是否幸福?不断变化的不同时间段的每一个我,是否拥有着同一个自我?神是否会老去?……我灵魂出窍一般乘着作者的如椽大笔,跳进了高维的宇宙空间,上天入地的见证着各种奇遇,像看着拥有最绚丽花色和图案的万花筒,多维的看着人生的故事,读后总有深思涌现。


“人类会有所关爱,有所追求,有所渴望,会犯错,会痴心妄想,也会痛苦不堪,就像创造人类的神明自己一样。”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时光倒流毕竟只存在于理论物理中,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无法逆行,所以死后的世界对我们总是有着吸引力。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真正认识死亡,因为我们认识它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我们死亡那一刻。你相信人有来世吗?死后的世界里是否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天堂和地狱的界限都在哪里?那么动物死后有灵魂吗?神和亡魂真的在观察我们吗?……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死后的故事,所以怎么相信都不过分,毕竟活着的人们没什么有力论据用以辩论,死后的人又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证明证伪。对于活下去的动力而言,生命的有限与死亡的不可预知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死亡意味着凋零和消逝,与一切剥离,被遗忘。死亡意味着我们让机体运转的生化循环动力停止,但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并未消亡,它们只是与周围其他原子构成的社会网络停摆,它们相互疏离,不再受制于保持人形的状态目标。这就是宇宙惯常的运作方式的一种表现,神秘而残酷,而人生的勇敢不光是一往无前的坚毅执着,更是接受生命的无力感和孤独与脆弱的从容坦然。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种身体停止了运转;第二种是尸体葬入坟墓;第三种是发生在之后的某个时刻,当名字最后一次被人提起之后的遗忘。


作者通过关于“死后的故事”,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活着”。每一篇死后的故事,宛如梦境和乌托邦,都在隐喻和投射真实的生活,我们可以重塑另外一种人生,可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作者描述死后的世界,其目的是掀开有关世界的另一种真相:一种我们从未见过,从未听过,无人证实又无法被轻易戳破的“真相”。他的想象以已知世界为基石,故事根植于日常。“死后的故事”却在映射我们的现实世界,所以每个故事都如此真实,有惊喜有冲突、有期待有沮丧,当我们从这场场白日梦中抽身而出,回归现实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的反省自我,提纯人生,把握此时此刻,明白“哪怕不能活得长,也要活得多”的道理。生命的魅力在于过好每一天,也在于探索未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这本书,不同背景和价值观的读者也应该有极为不同的感受。作者用笔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有着科幻作家的迷幻文风;对人性又有深刻了解和犀利笔锋,冷静思考世事,这是科学家的独特视角。作者将科学和文学融合,探索大脑奥秘与人性。每个故事都短小精悍,黑色幽默和丰富色彩共存,让人读得酣畅淋漓,这样精彩绝伦、栩栩如生的笔触,书写着死后的幻想与故事,也书写着你我他的人生。


《知识的错觉》

作者:[美] 史蒂文·斯洛曼
[美] 菲利普 ·费恩巴赫
译者:祝常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1
推荐人:绿荷写夏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哲学/心理学/宗教



-推荐语-

《知识的错觉》是一本关于认知科学的小册子,由两位美国认知科学家及心理学家所著。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思考是种集体行为”,主要围绕无知、错觉及知识共同体三个主题(但它并没有简单的批评无知和错觉,因为宏观来看,无知和错觉都有其必然性和相对性作用)。它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跨学科之旅,其所涉内容涵盖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技术、演化理论、政治及教育,旨在引领我们探索心智如何运作及思维的本质,通过知识的错觉之旅,可以明白人类心智之浅薄与强大并存至关重要,但通过认知科学了解“人类不能做什么”和“人类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可以了解除绝对理性之外,其他思考模式的价值。


“思维的本质是缜密地使用源自内在或外在的知识”,“逻辑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通俗来讲,“知识的错觉”就是由于我们把别人脑袋里的知识当成了自己的,便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个人的知识其实非常浅薄,更严重的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我们的心智经过长久的进化或演化成为一个懂得变通的问题解决者,而并非是一台用于储藏海量信息的计算机,所以我们懂得只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并举一反三的应用于不断发生的新状况,引导我们做出决定和选择,因此,“个体极少耗费大脑资源贮存细枝末节的信息。”我们不仅依赖于各自脑中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存在于身体、环境,尤其是他人头脑中的信息。但这是群体的产物,并非个人所能及。没有人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人类依靠的是抽象化的知识,因为心智不是为了获取细节而存在,所以绝大多数知识都是某种联结物,而非细枝末节。


我们都生活于知识共同体中,人们成功的秘诀通常在于生活在被知识包围的世界中,合作也由此而生。社会和群体生活的主要好处便是易于分享知识与技能。当“知识的错觉”影响了当代最具变革的技术--——互联网的认知时,知识共同体前所未有的丰富、广泛、触手可及。所以,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有多么无知,而大多数人都不愿面对这个真相,更不喜欢承认自己的愚蠢。人类比他们认为的自己要无知得多,总以为自己了解世间万物,而事实上人类的理解多么微不足道。但我们虽然所知甚少,却够用,只因为每个人都熟悉自己所经历的那个世界,更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储存器,我们可以随时调用。


运用直觉还是慎思(理性思维)做决定,也是人们要面对的一个抉择。作者认为,直觉是自我选择,是个人的简化分析;而慎思则是耗时较多的深思熟虑,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是运用知识储备用来推理的结果。错觉,是直觉的产物;而慎思取决于知识共同体。人类的思维不断为支持复杂行为而演进,认知是思考与所思考对象的统一,所以人类的大脑进化出如今的状态。当思维与现实世界存在交点时,思考会更有效,思维利用环境处理信息,因此大脑、身体和环境一同致力于记忆、推理和决策。


人类在社会中不断利用大规模的协同作业造就了大规模的智能体系,无论是科技研发公司,抑或某些知识团体,某些软件搭建的知识平台,比如月光社和知识星球。人类能成就空前复杂而强大的物种,不仅取决于个体脑的成就,还仰赖于群体脑的协同,作者举的例子是人类崛起之前的群体狩猎行动,即是人类初步合作与分工的产物——当认知劳动被分化,效能和功率将有爆炸性的增长。“社会脑假说”,便是将智力的增长归结于人类社群组织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随着团体的增大,联合行动也越来越复杂,个人遂发展出新能力适应它们,这些新能力又反过来使组织行为更加精进和复杂,比如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就与他人配合和复杂的心智过程密切相关,而科学试验也证明,脑容量与社群规模密切相关。“人为合作而生”,集体性的知识散布于人群中,而个体必须与其他人所拥有的知识产生联系。就连金钱这种本质上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也都是知识共同体的产物,其价值取决于社会契约。


“知识的错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活在知识共同体当中,却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已经内化,哪些知识并不在我们头脑中,我们模糊了自己与他人的知识边界。由于这种混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知何其浅薄。当整个世界的知识都在我们指尖手机中的搜索引擎里,我们就真的认为自己博学多才了。关于人工智能,作者认为它拥有也不会打败人类,因为它们无法理解人类:智能技术无法取代人类,却把人类连成网络并通过众包与协作使知识共同体更加强大,但技术不会成为知识共同体中人类的平等伙伴,它只能是一个从属工具。


但知识共同体也经常会犯错,比如极端的信念和让别人替自己思考。信念极难被改变,因其受社群共享,并受到价值观与身份认同的层层包围。当社群内的每个人都知之甚少而立场相同,且没有真正专业人士的可靠支持时,人人都相互合理化彼此的意见,那么整体观点就如空中楼阁,毫无真正进步,作者在此运用实验中受试者的自测量表举例了政治观点的极端程度、群体立场的单一程度、英雄崇拜的传说替代真相、宗教观点的偏狭与排外等等,诠释了人们更多的不会运用因果性的解释,而是基于信仰和作为。神圣价值能够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强烈的道德反应不需要理由作为支撑,强烈的政治观点也不需要,但因果性解释需要解释者跳出自己的信念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傲慢和自我膨胀,打破深度错觉,改变人们态度。可是,多数人类都不喜欢幻灭的感觉,幻灭会让人有颓败之感,人们喜欢的是体验成功而非无能。虽然有些故步自封的成功在局外人看来有多么愚蠢。误导性宣传和无力的解释说明也是知识共同体的产物。


科学教育不止于教授理论和知识,还需要让人们注意到自己所知的局限性,并学会通过共同体的合作来填补空白。这一部分,作者的建议是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千万不要简化世界和以为能轻易操控他人的头脑,不明白事物背后的关系和内涵,就请保持一个谦逊的心态。学习的目的应是打破固有偏见,以更深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懂得留意你的未知,而不是盯着已知的部分。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放下傲慢身段,接受你对自己的未知一无所知这一点。”“找出你的未知,不过就是个关于你的知识边界在哪里,以及探求边界之外有什么的问题。”寻找原因才是重点。


人类的心智是个矛盾体,天赋与悲哀,聪慧与愚昧的合体。对人类而言,无知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在于无知本身,而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比如著名的达克效应。一方面,避开错觉,我们会更加精准的认清世界和自我;另一方面,幻想也是一种乐趣,很多人都喜欢沉浸其中,自娱自乐,而少数人却因幻想而成为探险者。那么如何在“校准”和“不准”中掌握平衡与快乐的人生,实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的想法是,对自我要善于认清和自省,对世界要保持美好的幻想;宽容,但有底线,该包容时柔和,该反击时有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重视与他人共事的技能之外,也要教授批判思考的能力,促进沟通和意见的交换。不要在傲慢和恐惧中把自己封闭起来,“除了信任你的知识共同体之外,还要抱持合理的质疑,以免自己误入歧途。”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作者:赵鼎新
译者:夏江旗
出版社: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08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政治/法律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赵鼎新老师旧书,再版了。


电子版读过,但是纸质版读着感觉还是不同。这次看纸版,有点读杨小凯晚清笔记的感觉,属于先知先觉的声音。


这本书最早是十多年前出版,可想当年还是重启不少人的认知。从社会学家视角去写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在技术方面,难免存在“瑕疵”。但是作者最重要的立意,在其写作完成的时候,其实已经达到;因此,再版不做修订,也自有意义。


《分析与思考: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

作者:黄奇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
推荐人:刘平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推荐语-

国内有种说法,经济学家分为两种,做过官和没做官的;在官员中,也分为懂经济和不懂经济的。在两种分类中,黄奇帆显然属于前者,也是国内技术官僚的一个典型。


他从上海起步,历任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浦东到重庆,黄奇帆在很多历史事件的核心。从见证者的角度,他知道的比旁观者更多,写出来的虽然未必是全部,但有旁人难以触及之处,自有价值。正如一位资深编辑老师所言,黄奇帆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有自己独到体会。


本书为黄奇帆在复旦经济学家系列讲座合集,如果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感兴趣,不妨一读。


《美国怎么了:绝望的死亡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作者:安妮·凯斯、
安格斯·迪顿
译者:杨静娴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9
推荐人:黄维益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刚刚被选为2020《金融时报》-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作者一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是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在这本书中写道,他们发现美国中年白人男性的死亡率异乎寻常地在近年暴涨,其中自杀、成瘾和酗酒导致的死亡被他们称为绝望的死亡。他们在这本书中探讨了这种死亡现象,及其背后美国社会出现的收入不平等、健康不平等与其他经济社会问题,调研和写作非常扎实,有助于了解川普的选民基础以及为何今年美国疫情特别严重。

《打胜仗的策略》

作者:[加]布赖斯·霍夫曼
译者:张琪
出版社:湛庐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9
推荐人:王磊Sans Wang
书籍分类:管理/商业


-推荐语-
非常实用,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本商业策略书。

《万历十五年》

作者:[美] 黄仁宇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01
推荐人:程凯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读古知近,细读细品,古今几曾相似。

《雕塑家》

作者:[美] 斯科特·麦克劳德 编绘
译者:孙侃
出版社: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今年最好的图像小说之一。通过一个浮士德式的叙事,其实讲了一个古希腊悲剧。表面上看,作品其实在绘画的风格和技巧上并不出彩,与去年我热爱的《建筑师》在绘画上无法比,但这个故事却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绘画这一表现手段,是真正的图像长篇小说,书中关于雕塑的模样特别是最后一个雕塑,非得用图像来表现不可。故事探讨现代人面对功成名就和艺术家个性和爱情之间矛盾的复杂情感。看完后,令人忍不住要哭一场,男主是一个拥有天赋但没能出名的低情商雕塑家,他与死神交易,以200天的剩余生命来获得雕塑的异禀,但在这剩下的时间里,他并没有成名,而且成名已经不再重要,因为爱情。男主最终在死前,以残酷地方式领悟了艺术与爱。朝闻道,夕死可矣,爱情已死,生无可恋的意味很浓。

《我们爱过又忘记》

作者:余秀华
出版社:新经典·琥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4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文学/艺术


-推荐语-

过去的两个月,我每天早上到公司先读这本诗集中的几首,再抄录几个句子放在社交网站上,不知不觉读完了。


余秀华不是段子手,她的诗歌也不是每一首都好,事实上,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当代诗人,就是80年代海子那个时代树立的传统。不像后来的所谓80年代新生代诗直到本世纪初那些前赴后继不断颠覆前辈(有时候前辈只有几年)的诗人,余秀华的意象、修辞还是那些,有时也缺乏锤炼和新意,读她的诗歌就像读80年代诗人的诗集。但是但是,恰恰如此,她能写得那么美,那么美好,总是会蹦出令人热爱又悲伤的句子,这多好啊!另外,她可能因为无法沉浸经历,所以才大胆歌咏的那些爱与性,又是多么可贵。她其实一点也不蔑视男性,更不另类。我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对她个人的情绪,说到底,大概是一个“敬”字吧。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生活》

作者:孙歌
出版社: 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02
推荐人:张向荣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其他: 东亚


-推荐语-
孙歌的这本文集和她的《寻找亚洲》一脉相承,或者说要解决同样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本特意将冲绳作为论述的进入点,于是一方面讲述了中国读者所不熟悉的冲绳的历史和现状,呈现冲绳在东亚政治和思想中究竟意味着何种问题。一方面则继续通过冲绳的抗争,来为东亚在世界格局和思想图景中的未来寻找参考的进路。这本书很多篇目是作者的时评论文,因此读起来相对容易,但孙歌一贯的晦涩风格仍然保留,其实也不能说是晦涩,而是她的思考路途格外有“跋涉”之感,过于受制以往的思想资源。此外,这些文章虽然是“近年”所做,但经历了2019至今的国际国内时变,更加显得孙歌的思考又不够切近实际,或者说与实际相左的感觉。

《剑桥日本史·第6卷 : 20世纪》

作者:[ 美] 彼得•杜斯 
主编 [ 日] 三谷太一郎 等
译者:王翔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
推荐人:徐瑾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一直很关心日本的各类书籍,所以这套书期盼很久。这套书有6本,目前翻译了3本,出版社引进可以说功德。


这类丛书特点就是多人协作,所以各类声音都有,因此作为资料书是不错的,观点也算持平。


《智能经济》

作者:李彦宏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0-09
推荐人:(云龙)崔
书籍分类:科技/IT/互联网


-推荐语-

从科技人的角度来看智能经济的趋势与未来,与经济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可以给人以很多新的思考。



书籍图片:网络。


  -END-

关于经济人读书会感谢有你,经济人读书会获奖了

书单:往日推荐回复“书单”以及“0”可见。

经济人读书会09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8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7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6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5月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04月书单

2020年03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2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20年01月经济人读书会书单

2019十大好书|社会科学类

2019十大好书|全球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中国历史类

2019十大好书|经济类

2019十大好书|商业类

2019十大好书|人文类


明白不容易,喜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