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刻苦努力=好成绩?| 周末荐书

C计划团队 C计划 2021-03-16

周末荐书

No.33 

第三十三期

写在前面

这一周,我们向你推荐《纽约时报》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如何学习》。学习一定是痛苦的吗?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全文 1657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你或许以为“学习好”就意味着把所有信息都塞进脑子里,再把它们滴水不漏地全部记住。你害怕遗忘,觉得忘记就是坏事。然而事实上遗忘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你大脑中的“垃圾信息过滤”机制。通过这个机制,大脑帮你屏蔽了那些细枝末节的、不重要的信息,只把至关重要的内容留下来。什么样的信息会容易被屏蔽,什么样的信息容易被留下?你在提取一项信息时越是努力,以后再回忆它就会越容易。


你或许像我一样害怕考试,担心分数不理想,担心当众丢丑,担心回家后被父母责骂……然而考试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手段。在学习一段材料后立即接受突击考试,或者使用背诵、演练等方法“考自己”,在最终测验时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学习一个新内容之初先把学生“考糊”,这种失败的尝试会激活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明白哪些内容是重点,等于将知识“赶”进了他们的大脑里。这样的考试等于增加了你提取信息时的难度,锻炼了你大脑中掌管记忆和理解的“肌肉”。你还可以给自己出更难的考试题,比如,假装自己是老师,尝试将一个你刚刚学会的知识讲给别人听。这些学习方法自古有之,现代心理学家的实验只不过再次验证了它们的正确性。


你或许像许多人一样受到“拖延症”的困扰,总是拖过一个又一个 DDL,在焦虑和自责中来回挣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先把工作开个头再去打游戏、刷剧呢?一项工作开了头,人仿佛就会给自己一个“要完成它”的暗示;你会把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不完成它就觉得不痛快。这样做至少比一直拖着不开始更有利于你完成一项工作。这是“蔡加尼克效应”的一部分。这个效应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你不拖延的时候。比如,在工作的紧要关头故意停一停,休息一会儿,让你的大脑自主探索,直到恍然大悟,那就是你的“啊哈”时刻。


你或许还深深着迷于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理论”——这项理论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大量练习,一万小时的练习积累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但练习和练习是不一样的。机械地重复同一项训练,其效果远不如将不同的动作打乱、交替练习。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内容之间的差异,也更贴近复杂的、多变的现实情境。你的一万小时可以等与别人的两万小时、三万小时……你需要的只是改变对“简单重复”的无脑迷信。


上面的这一切方法、技巧和背后的原则,以及支撑这些原则的实践和研究结果,都可以在我们今天推荐的这本《如何学习》中找到。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凯里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How We Learn
译者: 玉冰 
出版年: 2017-7-15
ISBN: 9787213080784


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在这本书中,他汇集了诸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旨在挑战很多人一直抱有的某种执念: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只要刻苦努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本书及其作者并不否认刻苦努力的价值,但提出通过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痛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掌握更多、更广泛的内容,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用死板僵硬的学习方法逼迫自己努力,会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它会让我们丧失兴趣,变得功利,也许还会牺牲我们的健康,阻碍我们的休闲娱乐,让我们难以享受生活。在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长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保持长久的兴趣和好奇心。将此书作为一本“学习指导手册”,将其中的原理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让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发生,而不是头悬梁锥刺股、将自己变成知识和技能的填鸭,或许能让我们学得更好,学得更久。


古人所说的“君子不器”,有一方面的意思就是这样吧。



作者:乔淼

排版:刘艺

推荐阅读

最新课程与活动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