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端利率或迎第三阶段下行

刘郁 郁言债市 2022-10-14


摘 要   


四季度,海外对中国利率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美联储加息渐缓,二是全球贸易进入下行周期,三是人民币汇率被动贬值压力缓解。其中美联储加息放缓和人民币被动贬值压力缓解,两者对国内利率的约束有望放松。
国内经济基本面对利率的影响,也有三个层面:一是较低基数推升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读数;二是政策推动基建增速加快;三是地产政策频出,效果有待释放。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处于修复过程中,不过四季度受外需放缓、地产链等因素拖累,GDP增速可能暂时难以回到潜在增速。
此外,四季度,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趋于震荡,资金利率中枢仍将明显低于政策利率,但需要关注税期、跨月等特殊时点波动或较大。
综合这三个方面,四季度中长端利率趋势上行的风险较低,仍有可能继续下行。中长端利率下行的基础逻辑,一是经历了9月下旬的快速上行之后,中长端利率基本回到或接近降息前的位置,与政策利率的利差处于今年以来的相对高位。二是流动性环境仍然合理充裕,1年期同业存单收益率在2.0%附近,隔夜利率的中枢明显低于1.5%。
中长端利率下行的延伸逻辑。一是伴随疫情明确维持动态清零,政策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二是每年11-12月往往出现利率下行行情。这种季节性特征背后,除了货币宽松外,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四季度财政支出大于收入,补充银行负债端资金,而政府债供给规模往往较小,配置型机构进场带来利率下行行情。
我们预判四季度,中长端利率将进入第三阶段下行。一是中长端利率的下行,有可能回到8月低点附近,继续向下突破需要额外助力,比如经济基本面变化再次引发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升温。二是第三阶段的利率下行,市场的稳定性可能较差,可能更容易受到资金面波动和稳增长政策的短期冲击。

核心假设风险。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回顾三季度债市行情,中长端利率呈“V型”走势,有三个较为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是7月4日,当日逆回购投放缩量至30亿元,市场预期资金利率回归常态,中长端利率在这个时点阶段见顶。但后续资金利率反而持续下行,且7月作为缴税大月,税期资金利率波动较小,中长端利率又趋于回落,延续至8月中。
二是8月15日MLF和逆回购利率下调10bp,超出市场预期,利率迎来年内第二阶段快速下行(第一阶段利率下行在今年1月)。除超长债,利率曲线接近整体下移10bp。降息之后的3个工作日,中长端利率继续小幅下行触及或接近三季度低点,其后进入震荡期。
三是9月税期前夕,从15日开始资金利率边际收敛,并延续至9月末。资金收敛较8月来得更早,中长端利率进入震荡上行期,上行步伐在跨季前的一周明显加快。9月29-30日,地产政策迭出,也继续推升中长端利率,基本回到815降息前。10年国债和国开债,分别从8月低点,上行了18bp、16bp。
展望四季度,我们预判中长端利率将迎来年内的第三阶段下行。一是中长端利率的下行,有可能回到8月低点附近,继续向下突破可能需要额外助力,比如经济基本面变化再次引发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升温。节奏上,重要会议闭幕后,11-12月长端利率更容易继续向下突破。二是第三阶段的利率下行,市场的稳定性可能较差,更容易受到资金面波动和稳增长政策的短期冲击。



1

海外因素对国内利率约束,边际放松


四季度,海外对中国利率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美联储加息渐缓,二是全球贸易进入下行周期,三是人民币汇率被动贬值压力缓解。


四季度,美联储加息可能渐缓。按照CME FedWatch给出的加息预期,11月加息75bp、12月加息50bp概率较高。按此计算,2022年末美联储将加息至4.25-4.50%,距离美联储点阵图给出的2023年政策利率预期4.50-4.75%仅剩25bp。也就是在基准假设不变的情况下,2023年仅剩一次加息,幅度为25bp。


海外加息周期面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站在当前,相对确定的是,美联储单次加息幅度预计不会高于75bp。但不确定性在于,美联储政策利率的高点是4.5%还是更高,也就是利率高点相对中性利率高出的幅度,后续还存在再度调整的可能性。


除了美联储之外,欧央行加息节奏同样较快,单次加息幅度达到75bp,由此欧元兑美元汇率可能获得支撑,美元指数或难再维持单边上涨的趋势,人民币汇率被动贬值的压力有所下降。


全球贸易进入下行周期。美国和欧元区仍然处于经济放缓早期,尚未陷入衰退。从CRB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全球制造业PMI来看,全球贸易进入趋势放缓过程。今年7-9月上旬CRB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同比均为负增长,7-9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新订单连续三个月低于50。


外需放缓,可能拖累中国出口增速。在美国、欧元区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和制造业景气度也在进入下行周期,CRB工业原料指数同比增速明显趋缓。从历史相关性来看,CRB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同比,领先我国出口价格指数2-5个月。四季度我国出口面临外需放缓带来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被动贬值的压力有望缓解,而外资流出规模可控。前期美联储加息节奏较快,推动美元指数上涨,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被动贬值压力。往后看,随着美联储加息渐近尾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动贬值压力有望缓解。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前期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往往回流美国。今年2-6月,境外机构债券托管环比减少量介于800-1100亿元区间,7月降至546亿元,8月进一步降至354亿元。后续,受中美利差倒挂等因素影响,外资可能继续从境内债市流出,但外资流出规模预计低于2-6月。对主动配置中债的外资而言,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1以上流出,很可能是高于前期买入的汇率(2015年811汇改以来,仅有两个月的汇率平均值在7.1以上),相应形成汇兑损失。因而在汇率高于7.1的位置,外资出于对汇兑损失的考虑,反而可能对撤出境内债市持谨慎态度。




2

经济基本面:较低基数、基建加快和地产待恢复


四季度,国内经济基本面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较低基数推升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读数;二是政策推动基建增速加快;三是地产政策频出,效果有待释放。从需求端来看,结合外部因素,经济处于修复过程中,不过受地产链等因素拖累,GDP同比尚未恢复到5.0%之上。


2022年四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基数较低。各经济指标低基数的时段,工业增加值在10-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在10月和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2月,固定资产投资在10-11月。今年四季度面临较低基数,可能推升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读数。不过相对于基数因素,经济的环比改善幅度相对更为重要。



政策发力推升基建。8月基建(含电力)当月同比增速达到15.4%,累计同比也达到10.4%,是2018年3月以来,除了疫情造成的低基数之外,基建投资首次达到两位数的增速。9月27日沥青开工率攀升至46.2%,为年内新高,超过2021下半年的高点45.8%。一方面是5-6月发行的专项债资金,在三季度到位形成了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得益于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发力。


四季度基建有望延续较高增速。2021下半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了2.57万亿元,11-12月发行的6772亿元可能大部分被递延到今年使用,因而去年下半年实际使用的专项债资金在2万亿元左右。今年下半年,准财政对应的6000亿政策性开发性工具作资本金,再加上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以及10月待发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合计1.9万亿元,接近补足了专项债前置导致的资金缺口。在准财政支持下,四季度基建投资可能维持类似三季度的较高增速。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PPI经历了快速下行,剔除价格因素后,基建投资对应的实物工作量可能多于上半年。


地产放松,与以往周期形似而神不似。9月29-30日,三个地产政策迭出,这是自2014-2016年地产放松周期以来,再一次的全国层面放松政策,不过与之前周期仍然存在差别。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此次放松仍是在房住不炒框架下进行,主要针对首套房,关于二套房的放松政策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这三个政策,其中两个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放宽首套房贷利率的时间段是2022年四季度,减免房屋转让个税的时间段是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这体现出政策的谨慎性,更多是托底,并不引发房价的明显上涨。


接下来,在全国性地产政策落地之后,等待地产政策效果释放,居民的购房意愿恢复可能需要时间。今年1-8月,新增居民存款累计值达到10.8万亿元,远超过去三年同期的6.4-8.0万亿元。今年居民存款出现超季节性增长,反映出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居民增加储蓄,主动负债意愿减弱,甚至出现较多提前偿还房贷的情况。近期出台的全国性地产政策,提振居民购房支出的效果仍有待观察,居民收入预期和支出习惯的扭转,可能相对较慢。


地产同比增速读数同样面临较低的基数,2021年四季度地产投资额的月度平均值,相对2021上半年下降了19.1%,2021年三季度相对上半年下降6.7%;商品房销售额10-11月的月度平均值(12月基数较高),相对2021上半年下降了27.7%,三季度相对上半年下降24.9%。新开工面积,对应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4.4%和15.0%。


关注从地产销售到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接下来,关注商品房销售恢复的情况,除了低基数带来的同比读数的改善,重点关注商品房销售额绝对值的恢复情况,这事关房企通过销售获得的资金、以及后续的土地购置,从而影响地方政府卖地收入。




3

货币环境:流动性仍然充裕,但波动或加大


四季度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趋于震荡,资金利率中枢仍将明显低于政策利率,但需要关注税期、跨月等特殊时点波动或较大。综合社融和流动性,长端利率趋势上行的风险较低。


政府债融资对11-12月社融同比增速存在拖累。8月24日国常会提出“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地方债追加额度预计主要在10月发行完毕,受此影响,10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可能在5000亿元左右,与去年同期的差距较小,在1000亿元左右。今年11-12月,地方债基本发行完毕,主要是剩余部分国债待发,净发行规模预计在1万亿元左右。而去年11-12月,社融口径政府债合计19832亿元。这意味着11-12月,政府债同比少增约1万亿元,对社融同比增速形成拖累,可能在0.3个百分点左右。四季度,政府债融资整体仍会拖累社融,社融同比增速可能难以建立上行趋势,使得长端利率进入上行趋势的风险较低。


四季度资金利率中枢,或仍明显低于政策利率。在经济增速回到潜在增速附近之前,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状态预计不会发生较大变化,隔夜和7天资金利率的中枢明显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2.0%。参考今年以来隔夜和7天利率的中枢,预计隔夜利率DR001的中枢在1.2-1.5%区间,7天利率DR007的中枢在1.5-1.7%区间。


税期、跨月等特殊时点的资金利率波动或较大。注意到今年8月和9月,税期和月末资金利率的波动在逐渐加大。究其根源在于,财政补充的约2-3万亿超额流动性(退税、缓税和免税等),在不断消耗。央行除了投放再贷款之外,没有通过其他渠道为金融系统补充长期资金,而MLF持续回笼,8-9月合计净回笼4000亿元。进入四季度,资金利率在税期、跨月等时点波动放大的状态有可能会延续。


观察剩余流动性的渠道,除了主要资金利率之外,还可以从三个角度:一是银行在回购市场的净融出资金量,反映银行的供给能力;二是银行同业存单净发行和发行利率情况,反映银行补充负债的预备需求;三是银行间回购市场的融出余额,反映债市杠杆情况。


四季度流动性缺口规模相对可控。四季度对流动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缴税,10月是缴税大月,按往年同期来看,税期集中缴税规模在1.2万亿元左右,11-12月是缴税常月,规模在6000-7000亿元;二是政府债发行,剩余约5000亿元地方债追加额度,主要在10月发行,11-12月还有约1万亿元国债净发行;三是缴纳存款准备金,按往年存款规模预估,缴准每个月的规模在1500-2500亿元;四是MLF到期,有可能延续缩量续作,10-12月分别到期5000亿元、1万亿元、5000亿元。关注缩量规模,按照8-9月缩量1/3,10-12月整体缩量规模将达到6000-7000亿元。此外,货币发行和外汇占款因素也会影响流动性缺口,但这两者近年来变化较小,对流动性缺口的影响可以忽略。


按照这四个因素计算,资金缺口似乎较大,但前两个因素,缴税和政府债发行筹集的财政资金,都会在年内形成财政支出,对应财政存款从国库中释放,因而缴税和地方债发行带来的资金缺口是暂时性的。每个月末财政支出释放的资金,将对冲这两个因素带来的资金缺口。央行通过投放逆回购平滑缴税和政府债发行带来的资金缺口,即可平滑资金供需。


而且截至8月末,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大于收入2.7万亿元,往年9月支出大于收入约1.0-1.2万亿元,按1.1万亿元估算,前三季度支出大于收入3.8万亿元,而全年预算赤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合计56985亿元。四季度一般公共预算还剩余约1.9万亿元资金待释放,将对流动性形成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1.9万亿元这一数字,低于2020和2021年同期,均为2.9万亿元。仅考虑缴准和MLF缩量续作两个因素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四季度可能在1.1-1.2万亿元左右,这一缺口小于一般公共预算待释放的资金1.9万亿元。从节奏上来看,10月为缴税大月,11-12月为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月份,因而1.9万亿元财政资金主要在11-12月释放。




4

利率或进入第三阶段下行


四季度,海外对中国利率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美联储加息渐缓,二是全球贸易进入下行周期,三是人民币汇率被动贬值压力缓解。其中美联储加息放缓和人民币被动贬值压力减小,两者对国内利率的约束有望放松。


国内经济基本面对利率的影响,也有三个层面:一是较低基数推升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读数;二是政策推动基建增速加快;三是地产政策频出,效果有待释放。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处于修复过程中,不过四季度受外需放缓、地产链等因素拖累,GDP增速可能暂时难以回到潜在增速。


此外,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趋于震荡,资金利率中枢仍将明显低于政策利率,不过需要关注税期、跨月等特殊时点,波动或较大。


综合这三个方面,中长端利率趋势上行的风险较低,仍有可能继续下行,成为年内利率下行的第三阶段。中长端利率下行的基础逻辑,一是经历了9月下旬的快速上行之后,5-10年国债和5-10年国开债收益率,基本回到或接近降息前的位置。1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1年期MLF利率2.75%,达到2.76%。而今年初至815降息前,10年国债收益率比1年期MLF利率平均低7bp,最多低17.5bp。后续长端利率有望回归与政策利率的利差中枢。二是流动性大概率维持合理充裕,1年期同业存单收益率在2.0%附近,隔夜利率的中枢明显低于1.5%。



中长端利率下行的延伸逻辑。一是伴随疫情明确维持动态清零,政策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在9月29-30日全国性地产三个政策出台之前,我们曾预期四季度MLF和LPR下调的概率较高,全国性地产政策频出之后,这一概率可能有所下降。不过在疫情维持动态清零的背景下,仍然存在MLF和LPR下调的可能性。通过下调MLF引导LPR下行,不仅降低增量债务利率成本,也可以在明年初利率年度调整后,降低存量债务负担,减轻居民和企业债务压力,促进消费和投资支出。


二是每年11-12月往往出现利率下行行情。2018至2021年,11-12月均出现阶段性的利率下行。这种季节性特征背后,除了货币宽松之外,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是四季度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对应财政存款从国库中释放,补充银行负债端资金,而政府债供给规模往往较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级市场增持债券之外,也可能作为配置型机构参与二级市场交易,为银行间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供给,从而带来利率下行行情。


我们预判四季度,中长端利率或将迎来年内的第三阶段下行。一是中长端利率的下行,有可能回到8月低点附近。不过利率继续向下突破需要额外的助力,比如经济基本面变化再次引发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升温。节奏上,重要会议闭幕后,11-12月长端利率更容易继续向下突破。二是第三阶段的利率下行,市场的稳定性可能较差,更容易受到资金面波动和稳增长政策的短期冲击。


风险提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近期的充裕状态,但假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已外发报告标题《四季度利率策略:长端利率或迎第三阶段下行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4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